徐州鹽豆

徐州鹽豆

鹽豆,亦稱鹽豆子、豆瓣醬,是徐州家制風味的名品。臭中有香,回味無窮是它的風味特色,採用當年收穫的黃豆為主要原料,經清洗泡浸、煮製成熟、發醇培菌、加料拌味、晾曬至乾、密封儲存等工序製成,整個過程約需10天的時間。由於製作工藝精細,其成品色澤黑紅,質地脆嫩,味道鹹鮮香辣,是佐餐下酒的開胃的小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州鹽豆
  • 鹽豆別稱鹽豆子
  • 主要原料:黃豆
  • 成品:色澤黑紅,質地脆嫩
徐州鹽豆的由來,臭味形成,製作時間,製法,

徐州鹽豆的由來

徐州的鹽豆是最早的豆醬,發源於楚漢相爭期間,糧食緊張,楚軍將黃豆煮熟加鹽當菜吃,後來大軍屢戰屢敗,一次黃豆剛煮好,漢軍又殺至,只好將剩下的黃豆裝進莆包藏在糧草車裡。待逃離漢軍的追擊,已是五六天之後,把煮熟的黃豆打開發現長滿白絲,還有一股怪味,士兵們暗自叫苦,但因糧食緊缺,捨不得扔掉,有的士兵在長滿白絲的黃豆裡面加鹽吃下去竟然沒事,也有的吃了不適應,這時專為項羽服務的竇姓軍醫在現場察看到品嘗後,就在裡面加上生薑和大料去怪味,沒想到比原來的更好吃。後來項羽戰敗了,漢軍追殺楚軍殘部,軍醫為躲避緝捕,逃至馬陵山北麓一小山村(今江蘇新沂一帶),不敢再行醫,以幫工種地為生,時年遭遇災害沒有蔬菜吃,鄉民營養缺乏,浮腫,四肢無力,醫生也感風寒,為拯救鄉鄰,遂將鹽豆製作技術傳授給當地鄉民,鄉民吃後體質逐漸恢復,大家都十分感激他,問他姓名,不敢實告,易名為‘竇徳衛’,因為他做的豆子好吃有味,時間久了,人們就把他和他做的豆子都叫做“豆得味”,其原名漸被淡忘,豆得味還是徐州地方方言呢,是舒服、得意的意思,西漢元帝時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記載有:“蕪荑鹽豉醯酢醬”。這是關於豆醬的最早記錄,唐·顏氏註:“醬,以豆合面而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為肉,醬之為言將也,食之有醬”。從古人的記載和註解中可以看出,那時候豆醬是以大豆和麵粉為原料釀造而成。那已經是一百三十年以後了。所以鹽豆是豆醬的最早形式。

臭味形成

臭鹽豆為何能形成臭中有香這獨特風味呢?這是因為黃豆在發酵過程中繁殖了一種能產生蛋白酶的黴菌,豆中的蛋白質被其分解為多種胺基酸,鮮香的滋味就是由胺基酸和鹽的的鹹味,以及和其它調輔料的味道所形成;其中被分解形成的胺基酸中包含硫胺基酸,它還會進一步分解產生硫化氫氣體,成品的臭味就是由硫化氫氣體造成。並不是黃豆受細菌污染後腐敗變質而發生的。

製作時間

臭黃豆的製作既講究又簡單。之所以說講究,是因其在製作上受季節的限制。臭鹽豆在晾曬過程中,直接接觸外界,常常會受到細菌、灰塵和蒼蠅等有害物的侵蝕。在徐州,家家戶戶製作臭鹽豆,多選擇
陽光明媚,天氣還較涼的清明節前夕,即柳絮滿天飛揚的時候,只有此製作臭鹽豆,才會減少有害物的侵蝕。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製法

1 先將清洗乾淨的黃豆浸泡18小時,然後入水鍋中煮至熟透(要求熟爛而顆粒完整),撈起瀝乾水分;趁熱放入乾淨的大蒲包或食品袋中,外裹一層稻草或薄棉被捆牢,後放置於溫暖乾燥處進行發酵(徐州稱捂豆)。溫度應保持在20~25度左右,需5天時間,即可長出一種白而帶綠的粘絲菌毛,此時即可出包。
2 把出包的黃豆(5000克)倒入盆中攤開,將精鹽(200克)溶化於熱水,澆淋在黃豆上,隨即撒入花椒麵(25克)、八角粉(25克)、辣椒麵或辣椒醬(250克)、細薑絲(150克),用筷子反覆攪拌,使之均勻;然後放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晾曬4~5天,最後放入消過毒的罈子中密封儲存即可。
開壇食用時,淋點香油或花椒油,徐州人往往喜歡拌點蒜苔末。用當地人們愛吃的一種麵食烙饃卷食,風味則更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