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福特主義

後福特主義

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是指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術為基礎,生產過程和勞動關係都具有靈活性(彈性)的生產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福特主義
  • 外文名:Post-fordism
  • 特點:水平型組織形式
  • 領域:經濟
特徵,評價,

特徵

1、個性化需求大規模定製。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人們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產品和服務的社會需求日益增大。在競爭的壓力下企業必須實現成本的持續下降,而各類企業又必須對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做出反應。大規模定製正好適應了企業必須採取能同時提高效率和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戰略,模組化是大規模定製的一個關鍵。通過將大規模生產的模組化構件組合併裝配成可定製的產品或服務,大規模生產和定製生產這兩種生產模式的優勢被有機地結合在大規模定製這一生產方式中,在保證企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又滿足了用戶個性化的需求。
2、水平型組織形式。與傳統的全能型大企業不同,新生產體系通過細化的產業分工,從專業化的角度將原先屬於企業內部的職能部門外包出去,使每個企業只專注於某一個部件或產品的一個部分,因而企業的生產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網路與其他企業相互協調來完成的,大企業的垂直管理被水平管理所代替。
3、消費者主權論。在供大於求的過剩經濟時代,需求和消費力是制約經濟成長的主要矛盾,企業不但要不斷地運用先進的科技知識去創造新產品和新產業,而且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創新速度的革命。在這種被熊彼特稱為“創造性毀滅”的創新競爭中,消費者的潛在消費欲望得到滿足,效用獲得最大化。而企業通過技術的完善和多功能機器的有效利用保證了足夠的利潤水平。但由於受到替代品和潛在進入者的競爭,其所取得的壟斷地位只能是短暫的,並不能持續下去。
4、彈性生產。按照“新水桶原理”,企業總是用自己強優勢部分與其他企業的強項相結合,組成靈活的單元或團體。也就是說,企業不再僅僅著眼於修補自己的矮木板,而是將自己水桶中最長的一塊木板拿去和別人合作,共同去完成一個容積更大的水桶,然後從新的大水桶中分得自己的一部分,因而有效克服了傳統形式只強調僵化的技術分工以及只講分工不講整合的缺陷。
5、競合型的市場結構。在經濟全球化格局下,分工和專業協作的程度越來越高,一個企業無論有多雄厚的實力都離不開與其他企業的有效合作。

評價

我們很難講後福特主義從晚福特主義中分離出來,主要原因在於福特主義的要素以及晚福特主義的分裂過程在20世紀80年代的後福特主義中都有所保留。然而,80年代出現的彈性要素成為產生後福特主義的社會條件,與僵化的福特主義大生產相對照,新的生產部門,尤其是高技術產業,使得手工業專門生產、生產者和財政服務恢復了元氣。這些高技術產業均具有彈性地使用機構、材料、人力以及公司生產關係的基本特徵。
彈性生產通常在福特主義生產的大本營以外重新產生空間集聚。這主要在於:首先,彈性生產單位的勞動力可分為三部分。第一,他們是一些從事研究與開發以及管理市場的多面手,具有高新、高素質和有固定職業等特點;第二,是一些半熟練、低工資的彈性工人;第三,是一些臨時工和打部分時間工的人。其次,由於各公司內部以及公司之間相互作用對高技巧和多技巧工人的依賴使得空間擴散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彈性生產與空間擴散相互矛盾似乎成為一條規律。其最終的結構是不管在什麼地方,強大的彈性力傾向於空間集中,一些高層次技術變革可能傾向於在企業戰略聯盟網路中分散,其總特徵是在不同國家出現幾個技術變革中心,而且這些中心有複雜的專門網路相互連線起來的。這樣,晚福特主義的全球資本的公司等級體系的空間形態由於後福特主義的彈性生產被顛倒過來。概括起來,後福特主義預示了生產的北—北國際分散和勞動力的區際分工,而不是晚福特資本主義的南—被國際分工。  後福特主義城市過程是所有變化現象中最明顯的。如果全盛期的福特主義存在工業化、生產和消費集聚以及郊區化等典型城市問題,晚福特主義存在反工業化和城市財政危機的話,那么,後福特主義就具有避免這些城市問題的特徵。簡言之,後福特主義城市具有三種新的類型:(1)後工業化城市。這類城市具有城市人口增長、公司管理及相關服務活動的集聚,服務階層貴族出現和由於低工資製造業、服務業和辦公業新的遊民無產者等導致的城市精神分裂症並存的特徵。(2)晚福特主義時期開始衰落的去工業化城市。(3)高新技術型新城市(區)。高薪的專業技術人員將福特主義的郊區生活模式發展成為除了低工資、不熟練工人以外的盡善盡美的生產模式。
綜上所述,與全盛時期福特主義相比較,後福特主義的資本主義是一種社會空間分散的社會。儘管資本的力量已經增長,但它仍然通過企業戰略聯盟的網路和晚福特主義的全球—地方關係呈分散的傾向。中央工會的權力由於國際化、彈性化、城市工人階級的衰落以及階級分級分化而逐步減弱。從事服務的人們由於公共和私人部門更深的勞動分工進一步分散,聯合起來的公共勞動者也日益趨向於出口工業部門組織起來的勞動者相抗衡。這種社會的階級結構已經分化為三個部分,即:(1)高工資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2)低工資的不熟練工人;(3)介於兩者之間的團體。在這個社會中,由於福利國際衰落和重建使得社會不平衡和個人風險日益擴大。從福特主義到後福特主義,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風險型社會”。從空間上來說,資本是一個集聚和分散的複雜現象。全盛時期福特主義的核心邊緣結構已經消失於一個不平衡的發達區域、城市和地方的全球網路之中,表現為一方面是高技術區,另一個方面是全球—地方垂直關係的標準化生產,商品生產已經與彈性生產、多區位生產和市場開拓緊密結合在一起。
後福特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