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化

後現代化

後現代主義起源於西方已開發國家。根據韋氏辭典,後現代(postmodern)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藝術、建築和文化等領域興起的思潮,它分析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危機,反對現代化運動的哲學和實踐,主張復興傳統要素和技術。有些後現代主義者傾向於對現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構,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比較重視後現代社會的建設和創造。有些後現代主義者把社會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即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和後現代社會;但是,他們關於"後現代"的時間涵義,沒有形成一致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現代化
  • 外文名:postmodernal
研究,爭論,看法,展望,問題,方針,

研究

幾乎與現代化理論研究同步,西方學者對發達工業國家未來的發展進行研究,並提出了許多種新理論。例如,後資本主義社會(達倫多夫,1959)、後工業社會(貝爾,1973)、後現代主義(Lyotard,1984;Rose, 1991;格里芬,1997)、後現代化理論(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識社會(萊恩,1966)、信息社會、網路社會和數位化社會等,其中,後工業社會和後現代主義是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緊密相關的,後現代化理論則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相對應。
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就產生了後工業社會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三個階段,在今後30年至50年間,發達工業國家將進入後工業社會。

爭論

有些學者認為,後現代是一種文化思潮,不是一個時間概念;有些學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歷史階段稱為"後現代階段 “,後現代思潮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都有反映。

看法

後現代化理論是西方學者提出的一種社會發展理論。它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是直線的,70年代以來,已開發國家社會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轉變,已經從現代化階段進入後現代化階段。美國密執根大學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來先進工業國家發生的變化稱為後現代化。他認為,後現代化的核心社會目標,不是加快經濟成長,而是增加人類幸福,提高生活質量。
殷格哈特教授是世界價值觀念調查項目(World Values Surveys)委員會的執行主席,參加該項目的80名專家對43個國家進行了問卷調查,該項調查覆蓋全球70%的人口。世界價值觀念調查共進行了三次,分別是1981~1982年,1990~1991年,最近的一次調查是在1995~1998年完成的。
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些國家如奈及利亞,剛剛開始現代化;有些國家如中國,正加速進行現代化;有些國家如韓國,接近於從現代化向後現代化的轉折點;有些國家, 如英國、德國和美國,已經進入後現代化;北歐國家(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等)和荷蘭基本是後現代社會。
有人認為,後工業社會理論、後現代主義等是後現代化理論的組成部分,它們是後現代化理論在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的反映。
然而,不論是後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化理論,都容易讓人感到迷惑。
因為,根據韋氏辭典,"現代"指大約公元1500年到當前的這段歷史時間,沒有明確時間下限,當前的時代就是"現代"。如果"後現代"具有時間涵義,那么,"後現代"是什麼時候?當前的時代是不是"後現代"?
如果當前的時代是"後現代",那么,"現代"和"後現代"在時間上就是交叉的。如果是這樣,那么,在時間上,"後現代"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
事實上,前面談到,有些學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稱為"後現代階段",有些學者把70年代以來的發達社會稱為"後現代社會"。由此可見,"後現代"概念的自相矛盾,已經發生。而"現代"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時間概念,已經使用了數百年,要想改變它,談何容易。
"後現代"概念的時間不自洽,必然影響後現代化理論的傳播和套用。在某種意義上,後現代化理論是以經典現代化理論為參照的,它沒有完全超越經典現代化理論的束縛。
在現代化理論家看來,後現代化也是現代化研究的一個研究領域,它是關於已開發國家的社會發展研究。例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布萊克教授在1976年出版的《比較現代化》一書中談到,有大量文獻討論高度現代化的社會,往往把它們稱作"後工業化社會"。
學者們發現後現代化理論:後現代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沒有包括知識經濟、知識社會等;不能解釋開發中國家的情況。

展望

確立後現代化化時代的到來,並不能簡單地以人工智慧的普遍存在及高度自動化的使用來確定,還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識別。
人類社會能否長期穩定地發展下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人類是否能否抗拒目前視為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
如現在的糧食生產,主要還是靠天收,一旦碰到連續性乾旱或是水災,就意味著糧食將發生緊缺。如果今後有一天能通過工廠直接生產出糧食,哪怕平時只作為部分的替代品,但卻可以消除可能出現的饑荒。
世界性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直接影響到我們耐以生存的環境。雖然目前一些科學家在探究地球氣溫的上升是否同太陽有關係,但我還是認為近百年的工業生產給大氣中排放了過多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氣溫上升的罪魁禍首。可能沒有任何人希望今後某一天出門必須穿上帶調溫的保護服,否則成天就得待在有空調的房子裡面。
就目前醫療水平來看,人類還有很多疾病無法得到完全治癒,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各國投入大量資金來進行研究。像癌症、愛滋病等疾病,雖然在治療上有一定的突破,但還未成為像治療傷風感冒那樣簡單。當然,對於目前國內可以治癒的肺結核之類的疾病,一年尚有幾十萬人死在這種疾病上面,就開設談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次現代化應該為時過早。
到了後現代化這一天,不僅應該是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應該是在人類克制住重大疾病對人類的傷害之後,如何最大限度地延長人類的壽命將是另一個標誌。我們目前無法確定可以通過什麼辦法延長人類的壽命,但可以肯定,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推進,人類壽命的普遍延長必然成為現實。

問題

高度自動化生產必然讓很大一群人成天無所事事,到那一天,很多人無事可做,他們將會幹些什麼?
而人類壽命的延長也必然破壞目前的一些社會倫理。想一想,一個一百二十歲的男子身體健康的像三四十歲的人,他可能會娶一個三十歲的女子;而一個一百二十歲的女子身體健康的像三四十歲的人,他可能會嫁給一個三十歲的男子。

方針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地指導方針句號。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地政治路線。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地口號,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地戰略決策;提出了要注重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地失調地要求。
十一屆三中全會還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地組織路線。從三中全會起,黨掌握了撥亂反正地主動權,有步驟地解決了建國以來地許多歷史遺留問題跟實際生活中發現地新問題,進行了繁重地建設跟變革工作,使國家在經濟上跟政治上都發現了很非常好地形勢。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變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建設經濟特區,開放十四個沿海城市;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現代化建設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