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與後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是1998年11月1日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河清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與後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
- 頁數: 472頁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第1版 (1998年11月1日)
平裝: 47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81019688X
條形碼: 9787810196888
尺寸: 20 x 13.8 x 2.4 cm
重量: 481 g
作者簡介
河清,1958年生於浙江臨安。“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下鄉當知青兩年半。1980年畢業於解放軍洛陽外語學院法語專業。1985年考上浙江美術學院西方美術史碩士研究生。1987年,就學於巴黎第一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1992年獲藝術史博士學位。1995-1997年在中國美術學院任教。1997-1999年於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作學術研究。現為浙江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河清的學術關注不僅僅止於藝術史,而是廣泛涉及一系列與中國當今現實密切相關的文化理論問題。主要著作有:《民主的烏托邦》;《全球化與國家意識的衰微》等。另在《讀書》雜誌等刊物發表文章。
內容簡介
《現代與後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分為兩部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用者把“現代性”歸納為五個特徵;人類中心主義、進步論、個人中心主義、“新”之崇拜和非主題化傾向(現代藝術),而“後現代性”則是對“現代性”的質疑和揚棄,是“現代性”的物極必反。
全書旨在論證自啟蒙運動開創的“現代性”原則,正是西方陷入深刻的危機,故有後現代主義的轉折。與此同時,作者在題外話中,強調中國文化並非“落後”文化,而是一種獨特的、與西方文化有實質“差異”的文化。中西文化不是“差距”的關係,而是“差異”的關係。因此,實有重新認識和肯定中國文化的價值的必要性。
《現代與後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作者專攻西方藝術史,在歷史地闡述西方“現代性”文化的形成和“後現代性”現象的產生之時,不無個人的創見,想必對海內外學者有所啟發。
媒體評論
在橋上,一個旅人(代序)
1989年,巴黎初春的黃昏。遠處高樓上的燈箱廣告隱隱亮出。鉛黑的暮色,將塞納河兩岸的古老建築,切劃成一道濃郁而綿延不斷的剪影,勾畫著巴黎那現代氣息和古老韻味相融合的
奇特的一面。在沿著河畔行駛的公共汽車上,我們的話題從城市的現代化談到古城的保護,河清突然向我痛陳人類中心主義的各種惡果,痛陳進化淪帶來的種種弊端。言語中,痛切之處深含著對遙遠東方祖國纏綿的懷想。第一次來到這個被稱為歐洲中心的人城,驀然淡起這些,我頗為驚訝。車上空座尚多,但倆人仍然站著,我們都有幾分衝動了。
三年後,河清從巴黎寄來沉甸甸的一份材料《三峽憂》,關於建設長江三峽電站的調查報告。洋洋灑灑,可渭“萬言書”。他曾以電站建設為發端,發起組織巴黎留學生會進行討論。在入微苜輕的情形下,他單槍匹馬進行了廣泛而艱難的研究,訪問有關的專家,查閱廠許多第一手的資料。以埃及阿蘇旺等大型電站為前車之鑑,從幾個力,面力陳門己的擔憂。其思想的基礎仍是對人類中心主義和國人現代卜義狂熱的批判和警覺。
又是兩年後,河清歸國來杭,帶叫了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現代與後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一時間。這本書在美院的師生中不脛而走,交相傳閱。當時,對於“現代性”的危機和後現代的話題已在國內學界展開,但較多的都是以譯文為主。河清蟄居巴黎,披閱數載,寫成此書,以詳實的史料、明晰的思路,論證自啟蒙運動開創的“現代性”原則正在西方陷入深刻的危機。書中詳密而頗具見地地構劃出“現代性”的五個特徵,並逐條加以辨析,同時指出後現代主義產生的緣由及其特徵。那是一個冬季,河清在油畫系舉辦丫同題講座。他的書和他的講話,將那個冬夜攪得熱騰騰的,12點過後,同學宿舍樓上的慷慨之聲仍此起彼落。
這就是河清,斯文秀氣的外表F包藏著一顆固執倔強的心,文質彬彬的談吐里暗含著內質剛毅的機鋒,漂泊不定的行旅之中抱定了一個鍥而不捨的志向。從他在中國美院讀碩士研究生
到巴黎第一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獲得藝術史士學位,從早期的翻譯塔比耶斯的《藝術實踐》到寫川《現代與後現代》、《民主的烏托邦》等著述。他始終關注的是文化史意義上的一系列問題,而這些文化史的問題又部指向了與他的“出生之地”——中國的深沉的精神。
萊維一史特勞斯曾說:“每一個文化都是與其他文化交流以自養,但它應當在交流中加以某種抵抗。如果沒有這種抵抗,那么很快它就不再有任何屬於它自己的東西去交流。”作為一個通曉法英兩門外語的文化人,宛若立身橋上,他望著兩岸廣袤的土地,感懷著它們所擁有的宏偉博大的一切。同時,他又以自己警醒的目光來審視橋上穿梭滾動的車輛,對兩岸變幻的風雲提出自己的揣測和期盼。他在講座和著述中,以最為沉鬱的呼聲,籲請國人冷靜地反觀自己腳踏的土地,重新肯定中國文化的價值。中西文化不是“差距”的關係,而是“差異”的關係。河清是文化的民族主義的堅定信徒和倡導者。
生活的本相卻是無常的。現實生活對於河清總潛含著某種揶揄,這大概是每個不太具有現實生活經驗的人的共相。河清去國日久,只有當這個“出生之地”成為“他方”的時候,只有當這個“故鄉”成為觀念形態中遙遙相望的對象的時候,只有當這個“民族”成為異鄉行旅之中自我還原的活的載體的時候,似乎只有在這樣的時候,他才會奔湧出異樣的激情。對於他們來說,遠離是為了親近。河清在《現代與後現代》扉頁上寫道;“獻給我的母親”。河清的母親是古城臨安的一位國小教師,對母親的懷念,自然包含著對生養之地的千絲萬縷的文化懷念。今天,《現代與後現代》終於得以在內地出版,可是河清又要上路了,又要回到橋上去追逐漂泊者的思想了。從那裡,他還會不斷地捎來些什麼呢?河清的朋友們都這樣的期待著。
在橋上,一個旅人。
許 江
1998.6.9
目錄
許江:在橋上,一個旅人(代序)
引子
上編 現代篇
第一章 城市的上升
第二章 “摩登”的起源
第三章 萬物的尺度
第一節 人形的神
第二節 人神的分合
第三節 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
第四節 倒立的人
第五節 例外的反調
第四章 進步的凱歌
第一節 時間的直線
第二節 人類的同一性
第三節 希羅多德定則
第四節 取代宗教的烏托邦
第五節 眾狙皆喜
第五章 神聖的個人
第一節 個人的自覺
第二節 天然的權利
第三節 世界的α和Ω
第四節 小小的折扣
第六章 新之崇拜
第一節 革命的景子
第二節 “先鋒”的新新不已
第三節 官能的王后
第四節 奇事異物的時代
第七章 主題的厄運
第一節 理論的清算
第二節 褪去主題的畫布
第三節 藝術史的突變
第四節 現代藝術的終極
下編 後現代篇
第一章 1973年10月
第二章 後現代的燭光
第一節 能源與資源的危機
第二節 生態和環境的危機
第三節 浪費的文化
第三章 頹廢的羅馬人
第四章 眾說紛紜的定義
第五章 大自然的崇偉
第六章 進步的幻滅
第七章 他人哲學的創生
第八章 懷舊的情懷
第九章 主題的回歸
附錄:題外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