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崗類型

後崗類型

後崗類型為仰韶文化類型之一,距今約6000多年,首先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市後崗村,故名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典型遺址有後崗遺址、河北磁縣界段營和下潘汪、正定南陽莊等。

後崗類型石器以磨製為主。打制和琢制仍占相當比例。陶器均手制,以泥質紅陶為主,砂質紅陶和泥質灰陶次之,彩陶數量少。器形有敞口深腹高足鼎、灶、斂口折沿深腹平底罐、大口圜底缽、大口平底碗、小口圓深腹平底瓮、大口深腹圜底缸等、紋飾僅有少節的弦紋、線紋、錐刺紋和附加堆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崗類型
  • 所屬年代仰韶時代
  • 典型遺址:河南安陽後崗遺址
  • 類型分布:河南北部、河南南部
簡介,發現,分布,

簡介

仰韶文化的一種類型,距今約6000多年。主要遺址有河南安陽縣後崗、濬縣大齎店、河北磁縣界段營、正定縣南楊莊等。發現的陶器以缽、碗、鼎的數量最多,其代表性的器物是紅頂碗,口沿下有一紅色寬道,腹以下為灰色。這種一器兩色的特點在缽、盆上也有發現。彩陶紋飾也是其特色之一,有在口沿下畫一寬黑彩者,有以四或六道豎線為一組畫於缽口下者,有於口沿下畫以平行斜線組成正倒相間之三角形者,有寬條曲折紋,有同心圓和橫豎平行線交叉組成的花紋,花紋以紅彩居多,黑彩極為個別。
後崗類型

發現

後崗類型主要是指以河南安陽後崗遺址二期文化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遺存。後崗遺址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梁思永先生1931年春首次發現的,並將這一地區同類遺存劃為龍山文化豫北區,後來尹達先生又將其稱為龍山文化辛村期,李仰松先生稱其為大寒類型,安志敏先生將此類遺存統稱後崗二期文化;《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則稱其為後崗類型。

分布

後崗類型龍山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北的河南省的北部,河北省的南部及山東省的西南部,即漳、衛河流域。發掘的主要遺址有安陽後崗、大寒南崗、八里莊、湯陽白營、邯鄲澗溝和龜台、磁縣下潘汪、永年台口及存平尚莊等。
後崗遺址後崗遺址
遺址面積一般較大,多在萬餘平方米以上,最大的後崗遺址達10萬平方米。後崗遺址雖然因為1933年發現仰韶、龍山、殷文化的三疊層而著名於世,但是,在考古發掘中,僅後崗遺址的西部下層有仰韶文化層,大部分地方則僅有龍山文化和商代文化層,後崗遺址是一處內涵豐富的龍山文化城址。後崗類型的其它遺址,多數是商周和龍山文化層,尤以龍山文化的遺存豐富。所以,後崗類型的龍山文化,從文化堆積看,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文化,而不見二里頭文化層,這是後崗類型遺址文化堆積的一個特徵。
後崗類型發掘的遺址較多,面積亦大,發現的遺蹟也豐富。發現的主要遺蹟有房基、灰坑、墓葬、水井等,在後崗遺址還發現用作軍事防禦的夯土牆。房基,發現房基100多座,主要是平地起建的房子,以白灰地面的圓形房基為特色,牆為木骨泥牆和土坯牆兩種,地面有白灰地面、燒土面兩種,亦有少數木板地面房。白灰面即用石灰抹的地面,厚2—6毫米,灶為圓形或圓角方形,灶面隆起略呈弧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