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

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

孫楚(216?—293)的《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一詩既被選入《文選》之“祖餞”一類(卷二),又得到沈約鐘嶸等權威評論家的高度評價,他們或從韻律的角度立論,以為此詩“音律調韻,取高前式”(《宋書·謝靈運傳論》);或就其內容和寫法而言,指出此篇乃是不可多得的“虬龍片甲”(《詩品·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
  • 作者孫楚
  • 朝代:西晉
  • 體裁:詩
詩詞原文,詩詞題解,詩詞鑑賞,作者簡介,

百科名片

作者:孫楚
朝代:西晉體裁:詩

詩詞原文

晨風飄歧路,零雨被秋草。
傾城遠追送,餞我千里道。
三命皆有極,咄嗟安可保?
莫大於殤子,彭聃猶為夭。
吉凶如糾,憂喜相紛繞。
天地為我爐,萬物一何小?
達人垂大觀,誡此苦不早。
乖離即長衢,惆悵盈懷抱。
孰能察其心,鑒之以蒼昊。
齊契在今朝,守之與偕老。

詩詞題解

詩詞鑑賞

《文選》本詩題下李善注曰:“孫楚字子荊,太原人。征西扶風王駿與楚舊好,起為參軍,梁令,衛(將)軍司馬,為馮翊太守,卒。”此詩當作於孫楚離開徵西大將軍司馬駿幕府之時。司馬駿司馬懿的兒子、晉武帝司馬炎的叔叔,在西晉諸王中是比較正派能幹的一個,歷任要職,鹹寧年間(275—280)平定西羌的叛亂有功,“進位征西大將軍,開府辟召”(《晉書·宣五王·扶風王駿傳》),孫楚到司馬駿手下為參軍當在此時。而現在他要離開這裡了,於是作詩一首。《文選》本詩題下呂向注云:“子荊仕晉為馮翊太守,時司馬俊(駿)為征西將軍,俊(駿)下官屬往送至陟陽候,故於此作也。陟陽,亭名。候,亭也。”此說甚誤。司馬駿卒於武帝太康七年(286),而孫楚為馮翊太守在惠帝初(290),這時候顯然不可能發生征西大將軍府官屬為之餞行之事。聞人倓《古詩箋》五言詩卷四《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題下引五臣注,基本照抄呂向,但刪去其第一句“子荊仕晉為馮翊太守”,大約他已經看出了此詩與孫楚為馮翊太守一事並無關係,刪得是很用心的,但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此詩當作於孫楚將要離開徵西參軍一職、轉到梁(今河南汝州)去當縣令之時。司馬駿任征西大將軍在鹹寧二年(276),而孫楚由梁令遷衛將軍司馬在太康五年(284);此前他擔任梁令,如以在職三年計,則他離開徵西參軍去當梁令當在太康二年(281)左右,詩應寫於此時。
在西晉,將軍能開府,地位高於一般的將軍,“為位從公”,俸祿達到最高一等,這就是《晉書·職官志》所謂“諸公及位從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在這樣的將軍幕府里,除了朝廷安排的官員以外,其主公可以自行辟召僚佐——那些一時不能進入體制或被拋出體制的士人可以通過這一途逕取得合法的地位。在東漢末年以後、趙宋以前,入幕成了士人在仕途以外最重要的一條出路。孫楚得以離開軍幕重新回到正宗的官僚體制去,本是一件好事,但縣令實在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官,實際上未必比得上在皇叔、大將軍府里擔任僚佐。只不過老呆在這裡終非長久之計,久住邊境生活上也不大舒服,所以他還是決定回內地去當縣令。征西大將軍府的同僚們在陟陽候為之送行,於是他寫出了這一著名的詩篇,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矛盾和感慨。所謂“候”指邊境上用以瞭望的土堡,亦稱“亭候”,《後漢書·光武帝紀》:“築亭候,修烽隧。”可知略近於烽火台,與後世一般的亭完全不同。其時征西大將軍府在關中,這裡比較靠近與西北諸胡對壘的前線,所以有“候”。
這是一個滿天風雨的秋天,詩人要回內地,傾城相送,令詩人很是感動,但是他充滿惆悵和憂慮,說自己不知道到地方上去當一個親民之官究竟是吉還是凶;人生苦短,前途難測。詩里又說,根據《莊子》里的哲學思辨,世界上的吉凶憂喜本來就糾纏在一起,難以截然分開;而且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你可以說一個夭折的孩子是長壽的,如果拿他同生命極短的蟪蛄來比,也可以說活了幾百歲的壽星是夭折了,如果拿他同那些幾千年的大樹相比。一切都是相對的。在天地之間,人本來是極渺小的,完全沒有必要自尋煩惱。他願意同他的朋友們一起體悟莊子齊物論”的道理,永遠保持友誼,所以就拿這些話作為臨別的贈言。
詩人孫楚太高妙了,竟然在臨別之際想得如此深遠,並且把傳統悠久的祖餞詩寫成了玄言詩——這是一個嶄新的創造。魏晉之際本是一個玄談很時髦的時代,但一時還沒有融入到詩歌中去,例如著名的玄學家何晏在寫詩的時候仍然用傳統的方法,並不談玄;只有阮籍嵇康在詩里偶爾流露一點老莊哲學的意味,但也還算不上玄言詩;到孫楚,則不僅在賦里加入了若干玄言,在這首詩里加進得更多,這樣就大大地改變了祖餞詩的傳統面貌。當然,這首詩還不像後來成熟的玄言詩那樣徹頭徹尾全談玄理,框架還是傳統的祖餞詩。據此我們可以說,孫楚乃是一位先驅,一位繼阮籍嵇康之後為後來玄言詩的產生導夫前路的一位先驅。
三國志·魏書·孫資傳》注引《孫氏譜》云:“楚子洵,潁川太守。洵子盛,字安國,給事中,秘書監。盛從父弟綽,字興公,廷尉正。楚及盛、綽並有文藻,盛又善言名理。諸所著論,並傳於世。”孫盛為著名史學家,也是著名玄學家;孫綽雖不以“善言名理”著稱,卻成了東晉玄言詩賦的領軍人物,家學淵源在這裡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作者簡介

孫楚(221~294),西晉詩人。字子荊。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人。史稱其“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多所陵傲,故缺鄉曲之譽。楚少欲隱居,謂王濟道:“吾欲漱石、枕流。”濟笑道:“流非可枕;石非可漱。”楚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歷其齒。”年四十餘,始以著作郎參鎮東軍事。魏末,孫楚已40多歲,才入仕為鎮東將軍石苞的參軍,後為晉扶風王司馬駿征西參軍,晉惠帝初為馮翊太守。死時大約70多歲。劉義慶《世說新語》載其軼事一二。《孫楚集》據《隋書·經籍志》載,凡12卷,今佚。明人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輯有《孫馮翌集》。
孫楚孫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