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人暴動
- 別稱:彘之亂、國人起義、厲王奔彘
- 發生時間:公元前841年
- 發生地點:西周都城鎬京
- 事件結果:周厲王出逃於彘,周公召公理政
背景,政治,經濟,社會,原因,過程,結果,影響,爭議,藝術作品,
背景
政治
周懿王死後,他的叔叔辟即王位,是為孝王。孝王死後,懿王的太子燮在諸侯們的幫助下,又重新奪回了王位,是為夷王。這兩次不正常的王位繼承,反映統治階級對最高權力爭奪的公開化,周王與諸侯之間的禮制規範也遭到破壞,周王對臣下的濫用權力的事件不斷發生,密康公因為沒有將三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獻給共王,一年後即遭滅國之災,由於夷王是依靠諸侯的力量才奪回王位,他的權力和威嚴受到傷害,地位動搖。此時的周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已經非常尖銳。
經濟
西周的土地基本制度是“井田制”,將大塊的田地分割成九塊,排成“井”字形。中央一塊田地由大家合耕,收穫歸國家所有,為公田;其餘八塊收穫物歸各家所有,為私田。井田制下受田的人,平時向授予者交納貢賦,戰時有服兵役的義務。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權向每一位生活在土地上的貴族和庶民取得貢賦,有權向接收土地者收回土地。
西周行使取得貢賦權的方法有兩種,其一,庶民助耕公田;其二,諸侯采邑主朝覲貢獻。到周夷王時,已有諸侯不朝。同時,隨著私田的不斷開發,使西周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壞。國人不斷依靠從山林湖澤捕魚、打獵營利,這都對西周朝廷的經濟收入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社會
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後,社會矛盾開始激化。到周昭王、周穆王時期,由於貴族內部的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許多失勢的貴族和貧困的士階層,社會地位不斷下降,也在城中與一般平民雜處,成為“國人”的組成部分。另外,在“國人”中還有百工、商賈等工商業者以及社會的下層民眾。
在周代,所營築的城邑通常有兩層城牆,從內到外分別為城和郭,城內稱“國人”,城外的稱“野人”或者“鄙人”。
原因
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進入謀生。
在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朝政。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後匆匆地走開,這就是“道路以目”。周厲王得知後十分滿意。對召穆公說:“我有能力制止人們的非議,他們再也不敢議論了!”
召穆公勸諫周厲王道:“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啊!這樣堵住人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周厲王對此卻置若罔聞。
過程
公元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下令調兵遣將。臣下回答說:“我們周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了,還能調集誰呢?”周厲王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並於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於該地。
國人攻進王宮,沒有找到周厲王,便轉而尋找太子姬靜。召穆公將姬靜藏了起來,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書紀年》記載:“(國人)執召穆公之子殺之”。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勸解下,國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紛紛離去。此時宗周無主,周公和召公根據貴族們的推舉,暫時代理政事,重要政務由六卿合議。這種政體,稱為共和(一說由共國國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職務,該說法與正史《史記·周本紀》有衝突)。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關於“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兩者相比,“共和行政”說較勝。
結果
影響
爭議
國人暴動的性質,史家作了不同的認定,或認為是平民起義,或認為是工商業者起義,眾說紛紜, “平民”一詞源於古希臘,時稱自由民中的非特權階層為平民。在中國先秦史籍中,不見“平民”一詞,而“國人”一詞習見。《周禮·泉府》云:“國人郊人其有司”,賈公彥疏:“國人者,謂住在國城之內,即六鄉之民也。”可見,“國人”乃謂國都裡面的人們,而非廣大的民眾。其性質也能算成國都裡面的民眾反抗暴政的運動。
藝術作品
2010年寧夏少年兒童出版社製作動畫《第13集·國人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