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根本道場

彌勒根本道場位於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的雪竇山。

雪竇山為彌勒根本道場,在佛教界早有公論。1922年出版的《佛學大辭典》記載:根據中國佛教的特色,按照中國的“五行”、“五方”、“五大”、“五菩薩”之說,普陀觀音在南方屬火(表悲屬水大)、峨嵋普賢在西方屬金(表行屬火大)、五台文殊在北方屬水(表智屬風大)、九華地藏在中央屬土(表願屬地大)、雪竇彌勒在東方屬木(表慈屬空大)。奉化是傳說中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成長、出家、圓寂之地。雪竇山露天彌勒大佛造像就是根據布袋和尚的模樣塑造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彌勒根本道場 
  • 別稱:彌勒道場、彌勒菩薩道場 
  • 地址: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 
風景名勝,歷史名寺,所獲獎項,

風景名勝

雪竇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被譽為“四明第一山”,是中國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的彌勒根本道場。雪竇山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的佛教名山,位於雪竇山心的雪竇寺,創於晉、興於唐、盛於宋,至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宋時名列天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 ,明時位居“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之一 ,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高僧輩出,與天竺天寧萬壽永祚寺、南京蔣山太平興國寺等9寺並稱“天下禪宗十剎”。

歷史名寺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禪宗南嶽五世常通禪師,闢為禪宗叢林。五代之後,禪宗興起,後梁布袋和尚常來寺說法,成為彌勒應跡聖地。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法眼宗第三世智覺延壽禪師入住,撰《宗鏡錄》。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贈佛經和石刻御書,賜額“雪竇資聖禪寺”。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真宗頒敕諭賜寶牌,不許徭役,從此揚名天下。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宋理宗頒賜“應夢名山“。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年),天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宋時,雪竇寺高僧眾多著作錄入佛教巨著《大藏經》。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列“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之一。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皇帝賜法器、經籍,至今尤存。1926年,蔣介石題寫“四明第一山”。1932年,太虛大師應蔣介石邀請,出任方丈,精研彌勒唯識學,致力於雪竇彌勒應跡道場建設,倡議雪竇山為中國佛教第五大名山。太虛大師在任雪竇寺方丈期間,積極倡導“人生佛教”,重視佛教教育,大力推行佛教革新,對中國現代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解放後,政府多次撥款幫助寺院修復建築。1968年,雪竇寺最後一次遭到慘重破壞,寺僧被遣散。1984年,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出重建意見。1985年,重建工程開工。1987年,時任中國佛協會長的趙朴初先生視察雪竇寺時寄語:“雪竇乃彌勒應化之地,殿內建築應有別於他寺,獨建彌勒殿,”並稱雪竇為五大名山。1988年寺院對外開放。90年代持續按規劃繼續修寺工程。2000年起,建造太虛塔院和華林講寺。2005年5月,露天彌勒大佛工程獲國宗局批准,啟動建設。2008年10月,大佛造像落成。2013年11月,雪竇山彌勒佛學院獲國宗局正式批准。至此,雪竇寺的規模和盛況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所獲獎項

2011年“布袋和尚傳說”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5年奉化獲評“中國彌勒文化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