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主要學歷
1978年10月~1981年12月,
西南交通大學橋樑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82年 3月~1985年 7月,
西南交通大學橋樑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63-1968 年 在西安交通大學
工程物理系讀大學本科;
1968-1978 年 大學畢業後在農場勞動,工廠、機關工作;
1978 年 10 月入
西南交通大學讀碩士、博士,後留校工作至今;
1989-1990年 在英國舍菲爾德大學做訪問學者;
1986 年、 1990 年分別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
1993 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1996 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學術任職
中國鋼結構協會理事,結構穩定及疲勞委員會副理事長;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橋樑及結構工程學會常務理事;
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學部委員,國家攀登計畫評審;
四川省土建學會常務理事;
四川省學科與技術帶頭人評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學科與技術帶頭人;
國家計委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組成員;
廣東汕頭海灣大橋、廣東虎門大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技術顧問;
研究方向:
橋樑結構行為;
橋樑結構動力學;
鋼結構的穩定與疲勞。
目前承擔的主要課題:
特大跨度橋樑施工及運營階段智慧型健康監測與控制技術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秦瀋客運專線車橋動力分析與試驗 鐵道部
京滬高速鐵路橋樑動力行為 鐵道部
武漢天心洲大橋設計參數及動力分析 鐵道部
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疲勞及動力特性研究 重慶市
廣東佛山獨纜懸索橋結構行為研究 廣東省
科研成果
近幾年來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主要有:南京長江二橋的設計覆核、施工監控、成橋靜動載試驗、結構穩定性分析及子結構的三個大型試驗,蕪湖長江大橋施工監控、抗風穩定性及車橋耦合振動研究,京滬高速鐵路南京過江斜拉橋方案抗風、抗震及車橋耦合振動研究,廈門海滄大橋施工監控、抗風穩定性及成橋靜動載試驗研究,廣東金馬大橋、桂林解放橋、瀋陽共和橋等斜拉橋的設計覆核;他曾指導一批年青教師參與虎門大橋主跨懸索橋、江陰公路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二橋主跨斜拉橋的設計工作;他對虎門懸索橋採用全焊技術的建議被採納,這一建議對其後修建的扁平鋼箱梁懸索橋和斜拉橋產生重大影響。
在鋼橋穩定理論的研究方面首先在國內介紹了新的數值方法--動態鬆弛法(動態鬆弛法),具有重要的價值; 在大跨預應力混凝土橋的設計理論、在板鋼結構的彈塑性行為及CAD和專家系統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其研究成果獲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重視和評價並廣泛套用到了實際建設中主持了國家級,
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
論文著作
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20餘篇, 出版譯著兩部,主編教材兩部:《橋樑工程》(1997年,鐵路繼續教育系列教材)及《橋樑工程》(上下冊,2004年,新世紀土木工程系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