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強-5
- 英文名稱:Q-5、A-5
- 研製時間:1958-1965年
- 服役時間:1968年
- 定型時間:1965年
- 國家:中國
- 研製單位:洪都飛機工業公司(南昌飛機廠)
- 總設計師:陸孝彭
- 飛機類型:強擊機
- 研仿機型:殲-6/米格-19
- 首飛時間:1965年6月
- 裝備國家:中國、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等
- 北約代號:Fantan,譯文:番攤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研製歷程,技術特點,氣動布局,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航電系統,性能數據,系列型號,強-5基本型,強-5甲,強-5乙,強-5Ⅰ,強-5ⅠA,強-5Ⅱ,強-5Ⅲ,強-5M,強-5K,強-5C,強-5D,強-5E,強-5F,強-5G,強-5J,強-5KJL,強教-5,服役動態,裝備出口,巴軍評價,存在不足,最後停產,墜機事件,雷射吊艙,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中國空軍組建之初,因沿海島嶼解放作戰而十分重視對地攻擊,並組建強擊航空兵,配備從前蘇聯引進的伊爾-10強擊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解放軍攻占一江山島等兩棲作戰中,蘇制伊爾-10強擊機作戰能力突出,給中國軍方留下深刻印象。後來為尋求後繼機型,中國空軍下達了超音速強擊機的研製任務。
1958 年 8 月南昌飛機廠根據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提出的設計強擊機的要求和航空工業局的安排,開始正式研製強擊機,陸孝彭任總設計師。
研製歷程
強-5,研製初期命名為“雄鷹302”,是中國在殲-6/米格-19戰鬥機的基礎上,參照西方攻擊機的設計風格研製。該機一改蘇聯噴氣式飛機的機首進氣為兩側進氣,重新對機身結構融合設計,加裝防彈裝甲和防彈玻璃以及轟炸射擊瞄準具,同時採用殲-6的發動機和尾翼設計。從外形看,強-5類似於將全新設計的前機身與殲-6的發動機及後機身和結合而成。
在初步確定強擊機的總體布局方案後,1958年11 月在瀋陽完成飛機的木製樣機。於 1960 年完成圖紙和有關計算工作,以及大部分工藝裝備和 3 架飛機的 80% 的零件製造。隨後強-5試製轉往南昌飛機製造廠繼續進行。
1961 年 8 月國防科工委北戴河工作會議上確定該機下馬,僅留下陸孝彭等 12 人繼續試製。
1962 年底該機恢復研製,1963 年 7 月完成首架飛機的總裝。1965 年 6 月 5 日強-5首次試飛成功。隨後,強-5飛機通過國家鑑定,被批准初步設計定型。
1966年,中央軍委同意小批生產10架強-5飛機。1968年,強-5飛機試飛鑑定後,經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親筆圈閱批准,強-5飛機投入了成批生產,開始裝備部隊,成為中國空軍主力機種,從此揭開了中國自行設計製造超音速噴氣式強擊機並大量裝備部隊的歷史,填補了中國航空工業的一項重要空白。
技術特點
氣動布局
強-5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後機身裝兩台與殲-6相同的渦噴-6渦輪噴氣發動機,帶有加力,機翼是後掠中單翼,前緣後掠角55°,上翼面有較大的翼刀。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後掠角分別為55°和57°,平尾為斜軸全動式。
強-5的設計以殲-6戰鬥機為基礎,重新機體設計。為提供良好的對地觀察條件,原來的機頭進氣設計被改成了兩側進氣。同時加裝了座艙裝甲。因此強-5實際上是全新的機身加上米格-19的機翼、尾段組成的。陸孝彭還採用了新穎的面積率設計,即“蜂腰” 外形,另外在氣動、操縱等系統上也採用了不少改進舉措。飛行員向下視角達到13.5度,有利於對地攻擊,但向後視野較差。
設計修改使強-5的多項性能比殲-6下降。強-5的空重增加了約1360千克,無外掛重量增加了約2130千克,加上氣動外形阻力增加,使其最大平飛速度比殲-6降低了M0.23。由於增設了內部武器艙以及機載設備重新安置,內部油箱容量減少,所以作戰半徑隨之減小。儘管外部大型副油箱可彌補機內載油量的減少,但其基本載油量還是偏少,最多只有2275升。在機翼的4個外掛點當中,外側的一對可掛載容量為760升的副油箱。另外,強-5的起飛和著陸速度與距離有所增大,而爬升速度和升限有所減小。
動力系統
強-5後機身裝兩台與殲-6相同的渦噴-6渦輪噴氣發動機,帶有加力,單台最大推力25.5千牛(2600千克),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千克)。
機體結構以鋁合金和高強度合金鋼為主要材料。起落架為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前輪和主輪都裝有盤式剎車和剎車壓力自動調節裝置。上述部分基本照搬殲-6。
武器系統
強-5機身有長約4米的機身內部武器艙,可掛載兩枚250或500千克的航空炸彈。機腹下兩個武器艙也能掛載250或500千克炸彈。機翼下還有兩個外掛梁。飛機使用兩台WP6渦噴發動機。1965年6月4日強-5試驗樣品機順利首飛,1969年底開始批量生產,70年代初開始列裝部隊。部分飛機經過改裝後可掛載一枚0.5-2萬噸級核彈。新近生產的強-5每側機翼下增設了一個PL-2(蘇聯K-13A“環礁”飛彈的改型)紅外近距空對空飛彈掛點,用於自衛。強-5設定內部彈艙,從而降低飛行阻力,具備艙內帶彈條件下超音速飛行的能力。最初設計的基礎型強-5採用了兩門30毫米機炮,安裝在機頭兩側,空速管在右主翼外端。由於這種機炮布局在發炮時,炮口硝煙容易被進氣口吸入導致發動機停車,後改為在兩翼根處安裝兩門23毫米機炮。因此最終定型時候,強-5左右翼各一門23毫米機炮。
航電系統
強-5主要航電設備有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信標接收機,射擊轟炸瞄準具等。彈射座椅與殲-6相同,屬於低速型,可在250、850千米 /小時的速度範圍內保證實全彈射。應急時飛行員可操縱座椅左右扶手下裝的應急彈射手柄。機上液壓系統工作壓力為205.9×105帕(210千克/厘米 2)。冷氣系統分為主系統和應急系統,工作壓力為107.87~127.49×105帕(110~130千克/厘米2)。空調系統由發動機壓氣機引氣,對密封座艙增壓調溫。座艙風擋玻璃採用酒精防冰液防冰。滅火系統包括二氧化碳滅火瓶和火警信號裝置。
性能數據
強-5(Q-5)型強擊機參數 | |
---|---|
乘員 | 1人(單座型) |
2人(教練型) | |
翼展 | 9.70米 |
長度 | 16.73米 |
高度 | 4.51米 |
機翼面積 | 27.95平方米 |
主輪距 | 4.40米 |
前輪距 | 4.10米 |
空重 | 6,375千克 |
最大起飛重量 | 11,830千克 |
載彈量 | 1500千克 |
推重比(起飛) | 0.71 |
翼載荷(起飛) | 3.26千牛/平方米(332千克/平方米) |
最大飛行速度 (高度5000米) | 1240千米/小時,(高度11000)M1.12 |
巡航速度 (高度11000米) | 807千米/小時 |
800千米/小時 | |
作戰半徑 | 400~600千米 |
實用升限 | 16500米 |
航程 | 1200千米 |
續航時間 | 2.30小時 |
330千米/小時 | |
700-750米 | |
著陸滑跑距離 | 1060米 |
限制過載 | +8.0g |
最大高度 | 16500米; |
有利高度 | 5000米; |
活動半徑 | 480千米; |
起飛速度 | 300千米/小時(無外掛),330千米/小時(最大外掛) |
起飛滑跑距離 | 700-750米(無外掛),1250米(最大外掛) |
武器裝備 | 彈艙內可帶2枚500千克常規航空炸彈,機身和機翼下可載掛空地飛彈、航空炸彈、航空火箭彈和副油箱等;2門23毫米航空機關炮。 |
系列型號
強-5基本型
強-5基本型即原型,內部攜帶1000千克武器載荷而不帶外掛時,能勉強作超音速飛行。為了獲得所需要的作戰半徑,該機必須攜帶副油箱,但這樣又使在拋掉副油箱前只能作亞音速飛行。強-5在執行任務時,其飛行剖面通常是低-低-低或高-低-低-高,低空飛行的速度極限值規定為馬赫數0.98。
隨著強-5後續型號的出現,該機已全部退役。強-5原型採用了兩門30mm機炮,安裝在機頭兩側,空速管在右主翼外端。由於這種機炮布局,炮口硝煙易被吸入導致發動機停車,後改為在兩機翼根部安裝兩門23mm機炮。因此最終定型時候,強-5左右翼各一門23毫米機炮,有6個外掛點,每個機翼下2個,機腹下2個,可掛飛彈、火箭、炸彈等。機腹位於內部武器艙艙門兩側的兩個外接點可各攜帶一枚重250千克炸彈。位於主起落架艙外側的兩個外接點通常攜帶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彈吊艙。新生產強-5每側機翼下增設了一個PL-2紅外近距空空飛彈掛點,用於自衛。
強-5甲
強-5甲,是戰術核武器投擲專用機型,實際上是中國氫彈試驗的投擲機型,機身下部彈艙去掉艙門,形成一個大的凹陷,用半埋式外掛體積較大的氫彈——也說明中國當時的核武器體積還是比較大的。
1967年11月9日,空軍黨委下達任務,研究用飛機投擲小型核子彈的可能性。當時考慮過使用米格-15比斯、米格-17掛載核子彈的方案,後由於這兩型飛機的有效載荷難以滿足要求而放棄。當時,只有尚在試飛階段的強-5能滿足要求。
1970年4月,空軍、三機部和核工業部派員到320廠,商討將強-5飛機改裝成核彈載機,並實現甩投的可行性。在接到空軍要求之後,320廠於1970年正式開始改型研製特種武器載機。為滿足運載核彈的要求,320廠對強-5做了多項改進:取消了原有彈艙,在機腹部位設計一個較大的凹陷,採用半埋式方式掛裝氫彈;借鑑了從美國F-4飛機殘骸上繳獲的推脫裝置,設計了帶有推脫裝置的彈架,通過甩投方式保證氫彈與載機分離;加裝一個時統開關,可以發出信號,告知地面測試飛行員拉起飛機投擲氫彈的時間,指揮部同時計算出氫彈爆炸時間。此外,飛機還裝上了上仰甩投瞄準具、高精度彈傘延時器、專用核彈監測與控制系統、電動鎖死彈鉤裝置等。此外,為了避免核爆產生的強光損害飛行員的眼睛,設計了座艙遮光罩,當投放核彈時,座艙遮光罩將自動關閉。
為了增大航程,強-5甲增加了燃油攜帶量,機內燃油增加到2155 升,機外燃油增加到1560升,總計3715升,增加的油量可以保證強-5甲攜帶核彈飛到核試驗場上空甩投並返回。
強-5甲的改型研製自1970年4月開始。1970年8月1日,第一架強-5甲上天,10月底完成6架飛機的改裝任務。1971年12月30日,試飛員楊國祥駕駛11264號強-5甲第一次甩投氫彈,由於推送裝置電路短路造成氫彈連投3次沒能投下,楊國祥駕機攜帶氫彈返航並安全著陸。1972年1月7日,試飛員楊國祥駕駛11264號強-5甲甩投氫彈試驗成功。考慮到強-5甲的航程較短,1974年開始醞釀加大航程問題。1977年3月,中央軍委批准“狂飆”1號核彈及強-5改型研製的主要戰術技術要求。1977年底,320廠完成改型圖樣的設計任務。1979年6月,總參謀部和國防工辦聯合通知停止增大航程用於運載核彈的強-5改型研製,整個過程耗資292萬元。
強-5甲型機身內增加燃油2155升,機外增加1560升,增大了航程;加裝124廠的以燃氣螺栓為核心的彈射式彈架;採用5714廠的上仰甩投瞄準具;加裝核彈檢測與控制系統、電動鎖死彈鉤裝置。氫彈採用了高精度的彈傘延時器。
強-5甲型也為中國空軍提供了一種戰術核攻擊的手段,在對抗坦克集群時有較大實際意義。1971年12月31日,該型0266號機首次試驗甩投氫彈,沒有成功,該機被迫帶彈返航著陸。
1972年1月7日,中國空軍楊國祥再次駕駛強-5甲執行甩投氫彈任務。在做完一系列規定動作後,強-5甲甩投氫彈離機,氫彈準時準點起爆,飛機安全返場,完成氫彈試驗。
強-5乙
強-5乙,是為海軍研製的魚雷攻擊機,以魚雷為主要武器,1970年試飛,帶副油箱時最大航程是2120千米。機頭改為下傾5度的鈍頭圓錐,座椅升高,這樣飛行員向下的視野很好。機頭改進的另一目的是加裝火控雷達,採用的317雷達具有具有地形跟蹤和迴避能力。
強-5乙型未正式裝備中國海軍,因為水面艦艇防空火力已大大加強,強-5乙的生存力不足以滿足作戰需求。並且機載設備配套問題未能解決。
強-5乙型曾經試驗過掛YJ-8K(鷹擊-8K)空艦飛彈,1978年8月此方案通過審定。1978年到1980年,YJ-8的模型彈、自控彈均已試射成功。但強-5乙還沒有定型,於是YJ-8的試射改為以24型快艇為平台進行,最後YJ-8發展成了艦艦飛彈。
強-5乙型已經在中國航空博物館展出。
強-5Ⅰ
強-5Ⅰ型,是針對強-5航程較短等問題,於1977年4月開始實施的加大航程的改型機方案,包括7項重大改進項目,如將炸彈艙改為油箱艙,加大主油箱,並增設一個軟油箱;改用加力推力為36.8千牛的渦噴-6甲Ⅲ型發動機等,改型機命名為強-5Ⅰ。
強-5Ⅰ的研製要求動力更強,加速性要好,攻擊時又要有最小的穩定推力,以利於飛機減速瞄準和射擊。渦噴-6甲Ⅲ型發動機提高了推力,並增設了零級防喘系統,可以滿足上述要求。航空發動機設計人員將沙丘駐渦穩定性理論和火焰穩定器設計原理,套用於渦噴-6甲Ⅲ型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火焰穩定器,使該發動機在可能達到的貧、高油範圍內,具有加力接通可靠、燃燒穩定的特點,排除了對飛行有致命危害的震盪燃燒。改進後發動機加力增加2%,耗油率降低了1.5%,性能有所提高。
強-5Ⅰ型飛機在研製過程中,成功地進行了風洞、靜力、拋坐艙蓋、電網路、電磁兼容性和前起落架擺震等試驗。試飛結果表明,該機航程和作戰半徑增大,著陸滑跑距離縮短130米,最大平飛速度、最大上升率、實用升限均有所提高。強-5Ⅰ後來還採用了全複合材料雙梁式薄壁結構垂直安定面。該翼面的蒙皮、長桁條、梁、肋皆由碳纖維/646環氧樹脂複合材料製成。這使強-5Ⅰ型的垂直安定面直接減重19.5公斤,零件數量減少29.5%,緊固件數量減少 45%,取得顯著的減重效果,提高了維護效率。
強-5ⅠA
強-5ⅠA,是進入1980年代後對強-5Ⅰ型機載電子設備進行改進的型號,換裝了新型射轟-l甲光學瞄準具,提高了對目標的射擊精度,同時還增加了護尾告警器和干擾投放器,整體性能又有提高。強-5ⅠA成為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的主要機型。
強-5ⅠA型大量借鑑出口型A-5C飛機結構方案,增加兩個翼下外掛梁,可掛載500千克航空炸彈。安裝新型瞄準系統,保證機炮和炸彈、飛彈的戰鬥使用。機身中部配備加油系統。部分飛機還裝備了自衛系統。1985年1月強-5ⅠA開始批量生產,其中有40架出口到了朝鮮。強-5IA翼展9.68米,長15.65米,高4.335米,空重6375千克,最大起飛重量9486千克,帶外掛武器時為11830千克。
強-5ⅠA和A-5C都是後掠式中單翼飛機,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式。兩個進氣道位於機身尾部兩側,兩台WP-6加力渦噴發動機與殲-6動力裝置相同。單台最大靜推力25.5千牛,最大加力推力31.87千牛。機翼前緣後掠角55度,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後掠角分別為55度和57度,平尾為斜軸全動式。機身結構以鋁合金和高強度合金鋼為主要材料。起落架為可收放前三點式。上述部分基本上完全仿製米格-19。個別型號使用的WP-6A改進型發動機最大靜推力29.4千牛,最大加力推力39.7千牛。機身內部燃油箱共有5個,前3後2,總容量3640升。從1998年起,開始裝備空中加油系統,空中加油作業由在轟-6轟炸機基礎上改裝而成的加油機完成。改裝後的新型強-5外有外掛副油箱,最大容量760升,能使機載燃油總量增至5168升。飛行員座艙蓋向後上方打開,觀測角為飛機基準軸心下方13.5度。新型彈射座椅能讓飛行員在故障飛機以250-850公里/小時的速度墜地時仍有機會逃生。巴基斯坦空軍的A-5C使用的是MK10座椅和防彈座艙,能防護高射機槍和火炮。座艙內還有增壓和空調系統。
強-5ⅠA和A-5C配備各種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包括CT-3無線電台、YD-3敵我識別系統、WL-7無線電羅盤、WG-4低空無線電高度表、XS-6信標接收機、瞄準導航設備。為保證平飛或俯衝時穩定投擲炸彈,發射空地飛彈,安裝有SH-IJ或ABSIA光電瞄準儀。之後系列的改進型強-5還裝備有液晶顯示器、彈道參數計算機、ALR-1雷射測距和目標指示儀。航電設備主要是2套液壓系統,其中主系統控制起落架、襟翼、氣動剎車和發動機噴管,輔助系統通過副翼和全動穩定儀納入控制電路。強擊機的武器配備較為強悍,最大載彈量2000千克。每個機翼下都有1門23毫米23-2K單管機炮,彈藥基數100發。共有10個武器掛點,機腹兩側各2個,外翼下各3個。主要掛載250千克航空炸彈,包括中國研製的250-2和250-3型,美國的MK82和“蛇眼”,法國“迪朗達爾”等。機腹下掛梁可掛載常規炸彈,包括500千克航空炸彈或270千克BL755集束炸彈,以及中國研製的C-801反艦飛彈,也可掛載8枚57毫米火箭彈,或者7枚68毫米、90毫米火箭彈,或者4枚130毫米火箭彈。外部掛架還可掛載中國研製的“霹靂-2”、“霹靂-2B”、“霹靂-7”空空飛彈,或者美國AIM-9、R550飛彈。而在A-5C基礎上改裝而成的A-5D還能使用雷射制導炸彈和飛彈。
強-5Ⅱ
強-5Ⅱ(西方稱為A-5B),是在強-5I的基礎上又做了4項重大改進而成的。4項改進是:採用壓力加油系統;安裝護尾告警器;換裝射擊轟炸瞄準具;增加外掛武器和安裝電動投彈器等,作戰性能又有提高。1970年代後期,強-5的生產轉變為生產強-5Ⅱ型,產量逐步減少。但得到了北韓數量較大的定貨。Ⅱ型同樣去掉了內部武器艙,代之以一個固定油箱。
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強-5Ⅱ的總內部載油量增加到3720升,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個前機身油箱和兩個後機身油箱之間。機身上附加了一對外接點,其載重量與原有的兩個外接點相同。這對外接點加上在強-5前型上已增設的用於接自衛用飛彈的機翼外側外接點,使強-5Ⅱ的總外接點達到10個。只要將機體重心移動保持在平均空氣動力弦的31.5%到38%的許用範圍內,便可增加多種外接裝載方案。儘管標準的外載武器仍然是4枚250千克炸彈,但最大外部載量可達2000千克。在這種情況下,最大機翼載荷從無外接時的341千克/平方米增加到429千克/平方米,而功率載荷從14950千克/千牛增加到 18830千克/千牛。
強-5的主要武器為中國自行研製的250/500/1000-3系列低阻爆破炸彈。該系列炸彈彈體細長,彈道性能好,氣動布局阻力小,適合裝備在高速作戰飛機上。簡要性能參數如下:250-3型:全長2.1米,彈體直徑0.28米,彈重217千克,裝91千克TNT500-3型:全長2.87米,彈體直徑0.371米,彈重469千克,裝220千克TNT1000-3型:全長3.5米,彈體直徑0.5米,彈重980千克,裝431千克TNT此外在250/500/1000-3系列的基礎上,發展了250/500/1000-4系列減速炸彈,超低空水平轟炸性能提高,已裝備強-5使用。
強-5Ⅲ
強-5Ⅲ型飛機,是針對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飛機,也稱A-5C。1983年1月,強-5Ⅲ型飛機通過技術鑑定。同年3月,第一批Ⅲ型出口巴空軍。1983年2月,巴空軍接受了其首批訂貨42架強-5Ⅲ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強-5出口。這批飛機組裝備了巴空軍第16中隊,取代原來的B-57戰術轟炸機,並重新裝備第26中隊。
強-5Ⅲ型在Ⅰ型的基礎上,中國方面按照巴基斯坦的改進要求進行了進一步的研製。改裝的內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桂架,以掛載巴基斯坦的飛彈、炸彈和集束炸彈;組合掛梁也改為整體鑄造;換裝先進的超高頻電台、敵我識別器等類的32項設備,座艙布置也有修改。
強-5M
強-5M,是中國與義大利合作的改型,以強-5Ⅱ型為基礎換裝了西方導航攻擊電子設備。1986年7月,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與義大利飛機公司簽訂協定,義大利飛機公司航空電子系統和設備部將承擔一項為期30個月的研製計畫,任務是為強-5M(A-5M)加裝西方的新型電子設備。強-5M裝備的新型電子系統,基本上是義大利與巴西合作研製的AMX攻擊機的電子系統,這將顯著提高該機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戰場遮斷作戰能力。
強-5M計畫使用功率加大的渦噴-6AⅢ發動機,單台靜推力29.42千牛,加力36.78千牛。該型發動機與以前各型強-5所裝備的發動機不同之處是,它採用了可調進口葉片定子、重新設計了第一級壓氣機和利用改進的材料徹底修改了熱段。該發動機還採用了頒的加力燃燒室穩定器,能保證加力燃燒室穩定燃燒的工作範圍更大、並佼能量損失減少。該型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提高剎2450千克,而最大加力推力提高到3750千克,不過耗油率相對有所增加。
強-5M於1986年8月開始改裝工作,1988年8月飛機總裝完成,8月30日第一架樣機首飛成功。強-5M型飛機保持了強-5型飛機優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飛機的導航精度和攻擊突防能力。其導航精度可達0.80海里/小時,瞄準誤差不大於3毫弧度。1988年9月,強-5M型飛機模型在英國范堡羅航空博覽會上展出,當時國外報刊稱強-5M型飛機為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強擊機機種之一。
強-5M外掛點增加至12個,據稱其武器外接方案多於22種。機身的4個外接點可備攜帶一枚250千克的炸彈,如中國的250-3,美國的Mk82或“蛇眼”,法國的“迪朗達爾”或類似型號的炸彈;最內側的機翼外接點(7、8號位置),可攜帶內裝8枚57毫米或68毫米、或者9枚90毫米的火箭彈吊艙;緊靠主機輪胎外側的外接點(5、6號),可攜帶500千克或250千克炸彈,或272千克的BL-755集束炸彈l機翼中段外側外接點(3、 4號),可攜帶火箭吊艙、250千克炸彈或760升副油箱;最外側的機翼外接點(1、2號),適於攜帶250千克炸彈、PL-5或PL-7紅外自導引飛彈,或400升副油箱。
雖然強-5M的空重要增加140千克而達到6634千克,而且無外接起飛重量也會相應地增加,但最大起飛重量將仍為12000千克。預計該機在無外掛狀態,在高度11000米時,最大平飛速度將從M1.12增大到M1.2,即從1190千米/小時增大到1210千米/小時;在海平面高度將從M0.987增大到M1.0,即從1210千米/小時增大到1225千米/小時。其他方面,強-5M的性能實際上與強-5C相同。在攜帶2000千克外接載荷、保留10%余油、飛低-低-低任務剖面時,其典型作戰半徑為300千米;飛高-低-低。高任務剖面時為400千米。據中、意聯合研製組說,新航空電於系統購靈活性和模組性,以及渦噴-6與渦噴-6A發動機的互換性,已為將早期的強-5改裝為一種經濟實用的新型飛機創造了條件。
強-5M採用義大利AMX攻擊機的航電系統。引進該航電系統對中國戰鬥機的發展影響深遠——它讓中國航空科技界第—次接觸了中央數字計算機、雙余度數據匯流排、頭盔顯示器、慣性導航系統、平視顯示器和大氣數據計算機等十七項先進技術。強-5M在國外的試飛打靶結果也令中國的飛機設計人員大吃一驚——改進航電之後的強-5M對地攻擊的效能提高了數十倍!
強-5K
強-5K,是對外合作的強-5Ⅱ改進型。是在強-5Ⅱ的基礎上加裝法國湯姆遜公司及其它一些航電設備故型,主要包括大視場平面顯示器、第二代機載雷射測距儀、慣性/導航攻擊系統、電視攝像機、無線電高度表、全向雷達告警系統、中央計算機、大氣數據計算機等。K型在強-5Ⅱ基礎上加裝了法國湯姆遜公司和薩吉姆公司的LISS91慣性導航系統,VE110平視顯示器及TMV630雷射測距機。
1987年4月29日,空軍向總參謀部上報《關於用法國湯姆遜公司電子火控設備改裝2架強-5飛機事》請示,5月12日總參謀部批覆同意。6月17日,空軍與法國湯姆遜公司簽訂了合作協定書,由湯姆遜公司牽頭,聯合包括薩吉姆公司在內的一些法國公司為強-5K改裝現代化的導航與攻擊系統,主要包括VE110型平顯器、TMV630型雷射測距儀、ULISS91型慣導/攻擊系統、無線電高度表、大氣數據裝置、儀錶板和感測器、電視攝像機、電氣線路和發電系統等。
1987年7月開始進行改裝設計。
1988年3~4月在杭州筧橋機場對強-5Ⅱ型02號機進行局部改裝和試飛,隨後進行了部分重要部件試驗,1988年9月17日首飛。
1989年5月26日完成設計定型試飛,8月16日航定委批准強-5C飛機加裝慣導/攻擊系統設計定型,並命名為強-5K飛機(後稱強-5E)。
然而由於1989年政治風波影響,該項目最終在1989年取消。強-5K飛機後來又有不少改進,如採用國產都卜勒雷達、平顯組成的都卜勒導航/攻擊系統,加裝消極干擾設備,增大航程等。
1989年強-5K試飛成功,經過空軍實戰實驗,將所得的數據用計算機處理後認為強-5K的導航精度比強-5Ⅱ提高70倍,即飛行600公里後其導航誤差由42公里降低到0.6公里,作戰效能提高10倍。以攻擊一座100米長的公路橋為例,出動一個團的強-5Ⅱ(24架)僅能摧毀半個橋孔,而2架強-5K就能摧毀整個橋樑。但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空軍最終放棄這個改進計畫。
強-5C
強-5C,是針對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飛機,也稱強-5Ⅲ。1983年1月,強-5C型飛機通過技術鑑定。同年3月,第一批Ⅲ型出口巴空軍。1983年2月,巴空軍接受了其首批訂貨42架強-5C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強-5出口,成為中國外銷的第一種自行設計的戰鬥飛機。這些飛機組編了巴空軍第16中隊,取代了第7中隊的B-57戰術轟炸機,並重新裝備第26中隊,之後有更多的強-5交給巴方。C型在I型的基礎上,根據巴基斯坦提出的具體要求進行了改進。改裝的內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掛架,以掛載巴國的飛彈、炸彈和集束炸彈;將組合掛梁改為整體鑄造;換裝較先進的超高頻電台、敵我識別器等32項設備,座艙布置有所修改。但其改進還是很有限的,其出廠單價低於500萬美元。主要設計者為石屏、丁寶貴、童承祖等。1982年試製出3架樣機,9月7日首飛,到12月共飛行130架次,共101小時,性能達標。後其彈射座椅被馬丁·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彈射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儀表設備.並且為在機器外側外掛點採用了AIM-9“響尾蛇”空空飛彈掛架,以取代中國造的PL-2、PL-2B或PL-7飛彈。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批42架訂貨契約生產的最後13架飛機交付。這時巴空軍又訂購了98架強-5C,以裝備三個中隊,並作為補充消耗的儲備。
強-5C和殲教-7、殲-7MG參加了87年巴黎航展,當時是中國軍用飛機首次較正式、較大規格的參加外國航展,引起了西方傳媒不少注意。
強-5D
強-5M下馬後,中國空軍在強-5C的基礎上開發了強-5D,在1990年代後期首飛。解放軍曾計畫用強-5M來更新現用的強-5,但可能出於經費等原因,並沒有實施。強-5D電子設備的改進以兩台中央數字計算機和一條雙余度數據匯流排為核心,加裝現代化導航、攻擊系統。新的探測裝置和設備包括慣性導航系統、平視顯示器、大氣數據計算機、三自由度陀螺儀組、測距雷達、RW-30雷達警戒接收機、姿態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靜變流器和模態接制器,還有把新硬體與保留下來的8項原有設備連線起來的接口裝置。並對冷卻、電源、燃油、電子戰、照明等系統做了改進。為了容納新型設備和增設外接點,除了對飛機頭部作不大的設計修改外,對外翼也作了適當的結構修改。雍正球任強-5M總設計師,設計工作於1987年6月完成,總更改量為28.8%。
根據1990年代初期空軍提出的強-5重大改進要求,即具備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執行晝夜精確對地打擊的能力。重點包括加裝用於夜間攻擊及飛行用的前視紅外搜尋跟蹤吊艙,雷射指示器低空導航吊艙以及為飛行員配備夜視系統;加裝電了戰吊艙及反輻射飛彈,提高現代電子對抗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配備光電瞄準吊艙、飛行員夜視鏡等;具備投放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加裝雷射制導炸彈;具各更強的電子對抗能力,添加主動電子干擾吊艙和反輻射飛彈;換裝新一代顯示,導航及數據處理系統,提高戰場感知能力和自主作戰能力,不過,由於90年代國中國在相關設備、武器的研製方面仍處在試驗室階段.距離實際套用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加之當時的外部環境也不能保證通過引進國外技術來實現強-5的改進要求,以致這種改型到90年代中期也沒能完全實現。但考慮到強-5在一段時間內仍將是中國主要的空中戰術打擊力量,於是在降低標準後,一種被稱為強-5D的改型在90年代中期由南昌飛機公司完成研製。
強-5E
強-5E,是強-5型的雷射制導炸彈投放平台。該機外掛點減少到7個。但重要的是靠近翼尖的2個掛架上,可掛2枚中國產LS-500J雷射制導炸彈。強-5E的航電設備和機載武器可以說是該型機變化最大的地方。它在強-5D的基礎上加裝,新一代機載計算機、慣性導航/GPS綜合導航系統、新一代主/被動電子戰系統、武器外掛管理系統以及用於目標搜尋、跟蹤和照射的前視紅外吊艙。機載武器也改用中國新研製的500千克雷射制導炸彈。這種制導炸彈在性能上相當於國外大量使用的“寶石路”系列雷射制導炸彈,但在外形結構上卻與俄羅斯的KAB-500L雷射制導炸彈相似,其戰鬥部裝藥量達到350千克。可以穿透厚1.5米的制筋混凝土或深10米的中密度土層,命中精度小超過2米。由於強-5本身載彈量小,所以LS-500J較輕,有效射程僅12千米。對於該彈的其他性能尤其是CEP。據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內部人士稱,強-5E已攜帶 LS-500J進行了大量試驗,結果較理想。在機體結構上,精確打擊型強-5也有了一些變化,首先進步加大了機腹部的油箱體積,機腹部出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外凸部分。從外觀上看這個新油箱至少可以裝下1000乾克以上的燃油。由於機腹下增加了這個新型油箱,原來布置的4個武器外掛架被取消,所以其外掛武器的能力有所下降。同時,由於其機翼下布置的6個掛架中只有位於中間原掛載760升副油箱的掛架可以滿足掛載500千克雷射制導炸彈的要求.因此一次只能掛載2枚500千克雷射制導炸彈。而機翼外側掛架也不再用於掛載空空飛彈,而是在加強結構強度後改為掛載400升副油箱。這樣,精確打擊型的武器外掛架數量雖然明顯少於以前的各型強-5,但在同樣攜帶l噸彈藥的條件下,其作戰能力及攻擊效果有了極大提高。同時機內載油量增加了20%以上,其航程利作戰半徑也相應提高了15%,特別是在執行500千米以內的戰術空中打擊任務時顯得遊刃有餘。新型精確打擊型(攻擊型,照射型)強-5在21世紀初期完成研製工作。經過試飛鑑定,其各項性能指標均已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2004年後開始了小批量生產。
從公開的照片,這批改進後的強-5與以前公開的強-5改進型相近,都加裝機頭探測系統,但不同的是新改進的強-5用大容量的副油箱替代了以前強-5的機腹保形油箱。本豬覺得有些網友說的有道理;強-5這個新改型可能用的是強-5D上面的容量為1150升的副油箱,以滿足加大航程和作戰半徑的需要。除了副油箱,最令人感覺興趣的是出現強-5機頭下那個鼓包的特寫;可以看見透明的黑色玻璃和裡面的光學鏡頭,似乎可以證明強-5裝備的是光電吊艙。
強-5F
強-5F,攜帶雷射目標指示吊艙的平台,2000年首次露面。該機一般與強-5E協同作戰,尚未見到該機攜帶任何武器的圖片流出。按網上未確定的信息,長約2米的雷射目標指示吊艙由成都研製,半埋入於機腹。該吊艙可為攜帶雷射制導武器的空中平台指示攻擊目標。1個該吊艙可同時指揮4個平台。在試驗中,4架強-5E在1架強-5F的指揮下,1分鐘內投下8枚LS-500J雷射制導炸彈,8個目標被同時摧毀。強-5F所攜帶的前視紅外吊艙在性能上與美國在海灣陸爭中大量使用的“藍盾”吊艙基本相當,可以晝夜對地、對海實施搜尋、跟蹤和鎖定。雷射照射器既可為雷射制導炸彈提供照射服務,又可為普通空地武器的使用提供支持,並具有輔助導航等功能。其電視、前視紅外探涮器對地面目標的搜尋距離根據氣象條件不同分別為8~15千米不等,雷射照射距離在5~10乾米。
強-5G
強-5G,是強-5系列的一種加了機身保形油箱的新改型。中國航空博物館展出的強-5系列飛機展板上,有一副強-5G型戰機照片,並標註”加機身保形油箱“。
強-5的原型機載油量不大,加上其採用耗油量很大的渦噴發動機,所以需要較大的副油箱才能保持較大的作戰半徑,後來改裝加大航程機,將機腹彈艙改變油箱,載油勉強超過2噸。
強-5的主要作戰任務來看其主要打擊目標是對方修築堅固的飛彈掩體、機堡等目標,這些目標按照北約標準建造,可以抵抗250公斤級炸彈的直接命中,所以強-5必須要掛載500公斤級的炸彈,這樣就占據原本掛載副油箱的掛架,載油的減少加上雷射制導炸彈增加的重量和阻力使其作戰半徑更有所降低,就需要採取其他措施來彌補。這是強-5要增加機腹保形油箱的原因。
但新的油箱占據機腹4個掛架,影響武器配置,並且其安裝位置對於多採用低空突防的強-5來說也比較容易受到對方防空火力的攻擊。
強-5G機頭下方的凸起為光電轉塔,用於目標的標定和指示。類似的A-10機頭偏後一點就裝有AN/AAS-3雷射目標指示吊艙,在新世紀A-10已經裝備光電吊艙的情況下,美國空軍仍舊對其進行升級。
強-5J
強-5J,是強-5雙座強擊教練機。中國空軍長期以來都使用殲教-6噴氣式教練機來訓練強-5的飛行員,由於這種教練機的使用時間已長達30多年。機體壽命已到限,同時隨著一大批新型作戰飛機的服役,殲教-6的性能也不再能滿足新型作戰飛機的飛行員的訓練工作,囡此在進入2l世紀後,數量龐大的殲教-6機群開始大量退役,由殲教7和新代的練-8來擔負新型機飛行員的訓練工作。但是強-5的性能與殲教-6較為類似,而從強-5在中國空海軍中的服役時間及在役數量看,該型機仍將會使用一段時間.這就使殲教-6大量退役後如何保證強-5飛行員的訓練問題凸顯出來.而在強-5的基礎上發展雙座型教練機無疑是最便捷、最省時、效果也最理想的辦法。在此背景下,中國開始研製雙座教練型強-5。
2005年2月,被稱為強-5J的雙座型首飛成功,它在強-5單座機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座艙,艙內的儀表布局與強-5單座基本一致,后座升高286毫米,獲得5度的視野。但機內燃油明顯減少,載彈量和航程都較單座型有所減少,可以執行強5的所有飛行及攻擊作戰訓練。
強-5KJL
強-5KJL,是強-5新火控雷達型。2008年4月,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展出了用於強-5改進的國產KLJ-7雷達模型。該雷達由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研製,以往展出時一直是與超-7飛機聯繫在一起的。該雷達是一部多功能X波段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採用高、中、低脈衝重複頻率全波形設計,具有全方位、全高度、全天候對目標探測、跟蹤能力;採用1553B匯流排和複合視頻與火控系統交聯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與敵我識別器配合共同完成敵我識別任務;配合控制艦炮、格鬥飛彈、火箭彈和炸彈的發射與投放;完成中遠程飛彈制導。該所在展台上展出一款改型強-5戰機模型,其模型底坐上註明KLJ-7脈衝都卜勒機載火控雷達。該模型在機載武器掛載方面有很大改觀,其翼尖可攜帶兩枚空空飛彈,機腹下也增加了兩排武器掛架,可加掛四枚無控航彈。模型機首顯示該機將裝備KLJ-7火控雷達。
強教-5
2014年3月26日,在當日晚間的中央電視台《軍事報導》節目中,報導了中國空軍航空兵某部強-5強擊機的訓練情況。引人關注的是,電視畫面中出現了一架雙座版強-5強擊機,該機型比較罕見。
2005年2月28日,強教-5同型教練機由空軍第四飛行大隊副大隊長鬍戰倉駕駛首飛成功。
強教-5教練機是空軍為滿足強-5飛行員的培訓要求和擴大強-5飛機使用範圍,在320廠1架強-5自用機基礎上,經大修改裝而成,用於完成強-5飛機改裝訓練和戰術訓練科目。
強教-5教練機是洪都集團為滿足強-5飛行員的培訓要求和擴大強-5飛機使用範圍,對公司一架強-5自用機進行大修並改裝而成。該機將座艙蓋向後開啟改為右側翻轉開啟,保證前後艙開艙一致性,后座艙眼位較前艙抬高了286毫米,使後艙能夠前視界達5度,前後駕駛艙操縱完全相同,且能夠聯動,後艙飛行員可控制前艙飛行和攻擊訓練的操作。強教-5教練機改裝方案既可在現役強-5飛機上套用,也可在新生產的飛機上實施。
服役動態
裝備出口
強-5投產後生產了上千架,除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外,還曾出口到朝鮮、巴基斯坦。
孟加拉:空軍
緬甸:空軍
朝鮮:朝鮮人民軍空軍
蘇丹:空軍
巴基斯坦:空軍
巴軍評價
據西方媒體報導,1981年,新上台的巴總統齊亞·哈克希望中國提供戰機、坦克和大炮等現代化武器,以抵銷來自蘇聯和印度的雙重軍事壓力。隨後包括120架殲-7(F-7)戰鬥機和95架強-5III(A-5C)攻擊機在內的大批裝備按照巴方的要求,經西方技術的改裝後進入巴軍隊服役。前者後來發展為當地人稱為“天雷”(Skybolt)的F-7M/P戰鬥機,而後者則被當地人稱為“山鷹”(Shaheen)。
相對於國內型號,強-5III攻擊機更換和增加了32項設備,重點包括:增加了北約標準外掛架,以適應攜帶法制AM-39飛魚空射型反艦飛彈和美制MK-82炸彈,使飛機具有對水面目標的打擊能力;對飛機火控軟體進行調整,可掛載自衛用美制AIM-9L/M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提高飛機的空戰能力;換裝測距雷達和雷射制導器,以導引反艦飛彈;增加機內載油量,使作戰半徑(高—高—高狀態)達到600公里;換裝較先進的甚高頻電台,增大通訊聯絡能力;換裝新型敵我識別器;將23毫米雙管機關炮改為30毫米單管機關炮,增強反坦克能力。
首批24架強-5III山鷹攻擊機在1983年交付巴基斯坦空軍,其加掛飛魚飛彈沿阿拉伯海沿岸部署,成為巴空軍的反艦主力,巴基斯坦希望以強-5III機群構成其快速打擊平台,以抵銷印度海軍對巴基斯坦對外貿易航線的威脅。隨後交付的強一5III則取代B-47而成為巴空軍的對地攻擊主力,部署於巴基斯坦東北部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它攜帶雷射制導炸彈來對付印度的坦克部隊。由於巴空軍對強-5III深感滿意,在全部95架交付使用後.又追加引進另外75架飛機的契約。
1987年11月,巴基斯坦舉行“真主之劍”三軍協同演習,由強-5III發射的6枚飛魚反艦飛彈準確命中50公里外的水面目標。而攜帶雷射制導炸彈的強-5III機群輕而易舉地摧毀前進中的“敵”軍裝甲集群和戰術飛彈陣地。最令人吃驚的是,在與幻影V戰鬥機進行的模擬格鬥中,作為攻擊機的強-5III也取得出色成績,接連“擊落”多架法制戰機,使在場的各國武官大為震驚,儘管事後法國達索公司聲稱是因為強-5III將幻影V戰機誘至對其不利的低空近戰所致,但由此看出強-5III具有優越的低空性能。在隨後舉行的閱兵式上.4架強-5III還表演掠地80米高度的通場倒飛15秒。1986年,名聲遠播的強-5III型攻擊機獲得出口孟加拉國的16架訂單,成為南亞地區家喻戶曉的“空中神鷹”!
在2001年巴基斯坦空軍兩個編隊的強-5曾猛烈轟炸阿富汗北方聯盟的陣地令對手付出慘重代價。
存在不足
強-5存在著不少缺點:最致命的缺點是導航及火力控制電子設備落後,使得對地攻擊和夜間及惡劣氣象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偏弱。改裝西方導航攻擊電子裝置後的強-5M型,對地攻擊能力才有所增強。
由於中國空軍對地支援的新型殲轟-7、蘇-30造價都較高,生產速度也不太快,一時也不可能全部淘汰裝備數量很大的強-5。且中國周邊潛在敵對勢力的防空能力也參差不齊,強-5仍有發揮空間。對強-5予以適當改進,改裝新型電子設備,換裝少量精確制導武器,是性價比較高的途徑。
南昌飛機製造公司迫切希望繼續改進強-5系列。強-5D項目花的錢很少,E/F兩型號也不會耗資太多,有較明顯的效果。但儘管如此,強-5機體本身畢竟是老舊設計,已不能滿足現代空地作戰的需要,在E/F型裝備之後老強-5預計將逐步退役,讓位給成飛的FC-1、殲 -7E等低檔戰鬥機和殲-10多用途戰鬥機。
最後停產
2012年10月25日,中航工業洪都舉行最後一架強五飛機總裝交付儀式。1958年8月強五飛機正式在南昌飛機製造公司上馬,陸孝彭任總設計師,1965年強五原型機首飛,從1968年投產以來已有48年。
墜機事件
2013年8月23日,大連瓦房店復州城鎮蓮花村發生飛機事故,空軍一架飛機墜落在玉米地里;據稱,飛行員為避免飛機墜落到人口稠密區域而放棄跳傘逃生的機會,壯烈犧牲,這架墜毀的軍機型號為強-5強擊機。
雷射吊艙
據2014年8月18日媒體報導: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俄羅斯《潛望鏡-2》雜誌等媒體揣測,解放軍實施了兩項裝備升級工程:一是老式強-5攻擊機完成改裝,二是新型紅旗-16A防空飛彈形成作戰能力。值得關注的是,這兩種裝備可能分別被部署在東海前沿的兩座基地,這標誌著解放軍加強了東海戰備,以防美軍在中日爆發衝突時,攻擊解放軍的“對日大本營”。
強-5雖然是老式戰機,但解放軍為它加裝了中國自主生產的WHD-7型雷射制導吊艙。該吊艙此前用於裝備中巴聯合生產的“梟龍”戰鬥機,其性能獲得好評。加裝這款吊艙後,強-5戰鬥機可通過紅外、電視和雷射3種方式追蹤並鎖定目標,其有效探測距離分別是15千米、22千米和13千米,從而具備了一定的精確打擊能力。
不僅如此,解放軍還為新型強-5裝備了中國國產雷石-500J型雷射制導炸彈,其最大射程達到12千米。它與俄羅斯生產的KAB -500KR型制導炸彈很相似,是解放軍較先進的滑翔制導炸彈。強-5加裝雷射制導吊艙後,可用雷射照射目標,雷石-500J能通過識別照射點實施精確打擊。
強-5雖然是老式戰機,但解放軍為它加裝了中國自主生產的WHD-7型雷射制導吊艙。該吊艙此前用於裝備中巴聯合生產的“梟龍”戰鬥機,其性能獲得好評。加裝這款吊艙後,強-5戰鬥機可通過紅外、電視和雷射3種方式追蹤並鎖定目標,其有效探測距離分別是15千米、22千米和13千米,從而具備了一定的精確打擊能力。
不僅如此,解放軍還為新型強-5裝備了中國國產雷石-500J型雷射制導炸彈,其最大射程達到12千米。它與俄羅斯生產的KAB -500KR型制導炸彈很相似,是解放軍較先進的滑翔制導炸彈。強-5加裝雷射制導吊艙後,可用雷射照射目標,雷石-500J能通過識別照射點實施精確打擊。
由於東海防務是中國空軍承擔的重點任務之一,解放軍東南沿海基地陸續進駐了新型殲-16戰鬥機和殲轟7A戰鬥轟炸機。不過,這兩種機型的產量可能有限,難以滿足部署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新型強-5進駐東南沿海可形成“高低搭配”。
從殲轟-7A和強-5的武器系統來看,中國空軍可能對這兩種機型進行了任務分工,前者基於航程遠、載彈量大的優點,可使用射程超過220千米的KD-88遠程空對地飛彈,發動遠程打擊,而強-5可使用短程雷射制導炸彈實施戰場支援,用於戰術攻擊。
總體評價
強-5強擊機,是中國空軍對地攻擊的主力機型,主要用於低空、超低空對地面或水面戰術、戰役縱深目標和有生力量進行攻擊,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是第一款由第三世界國家研發成功的噴氣式強擊機。
強-5各型飛機的性能在長達40餘年的生產、服役經歷中不斷得到改進提高。再加上各國飛行員對其產生的好感和信賴,該機仍是中國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前線航空兵的主力機種,並且經過航電系統和機載武器等升級後,繼續擔負著對地支援的重任,將服役至本世紀初。
由於強-5參照的原準機殲-6氣動設計陳舊,機體結構老化,所以強-5的性能提升潛力不大。加之該機作戰半徑小,航電系統水平低,對地攻擊的持續火力不足等,強-5退出現役是不可避免的。(“新華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