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張順興老店,介紹,百年興衰,廬州四大名點,徽式月餅,輝煌時刻,沒落原因,後記,
張順興老店
介紹
“張順興號”老店在風雨中走過百年。1932年,“張順興號”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中大傷元氣;5年後,日寇入侵,店主無奈之下,舉家避難,家資殆盡;1945年,瀕臨破產邊緣。一直到解放後,“張順興號”在黨的政策保護和扶持下,才得以恢復。1956年公私合營,“張順興號”更名為“合肥市糕點公司長江路第一門市部”。
經歷百年風雨滄桑,“張順興號”逐漸發展成為家喻戶曉的“百年老字號”。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處於鼎盛時期的“張順興號”,擁有職工100多人,經營品種2000餘個,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大關,在巢湖路上興建了800平方米的生產廠房。
百年興衰
據說,“張順興號”的創始人名叫張文紹(一說由張志良創辦於1902年),最初是經營黃煙、雜貨和批發糕點。張老闆的叔父張子開是清光緒年間的舉人,也是小有名氣的書法家,“張順興號”牌匾就是由張子開手書的。靠其扶持,張文紹於1906年創辦了“張順興號”,開始生產和經營糕餅、點心、炒貨和酒,當時是前店後坊式經營。
1912年,“張順興號”遷到前大街即今天的長江路,逐漸發展成了合肥糕點行業的名店。該店生產的大麻餅、烘糕、方片糕等成為合肥當地婚嫁、壽誕、節日喜慶的饋贈禮品。1931年,“張順興號”遭火災傷了元氣;1937年,日寇入侵,張老闆舉家“跑反”,家資殆盡;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當局以“經濟漢奸罪”,罰取“張順興號”五十萬大券,當時折合大米五百石,“張順興號”從此一蹶不振。
新中國成立後,“張順興號”獲得新生,元氣得以康復,生產得以發展。1956年公私合營時,“張順興號”更名為“合肥市糕點公司長江路第一門市部”。到了1962年,“張順興號”的招牌重新掛了起來,生產和經營也進入了恢復時期。但“文革”期間,“張順興號”的招牌作為“封資修”典型,被砸爛,店名也改為 “立新門市部”,作坊遷往長豐縣,一直到1979年1月才重新在合肥原址掛牌復業。
廬州四大名點
目前狀況
徽式月餅
合肥“張順興”糕點老店是一家清朝年間創辦的合肥老字號。在“張順興”老店西側的小巷盡頭,有“張順興”保留的一個小門店,如果不留意,很難發現。在經營四大名點之外,也製作時令性的月餅。其中,就有屬於“徽式”月餅的重油月餅。而令一些老顧客時常“想念”的雞絲月餅、火腿月餅,在老店搬遷前就不生產了。
徽式月餅碩果僅存搬遷後的“張順興”號位於合肥市銅陵路的一個小巷中。陳廠長告訴記者,廠里現在只有20多人,今年準備生產的月餅有六七種,但屬於徽式月餅的只有重油月餅一種。這種月餅的特色是,月餅麵皮用菜子油和面,烤熟後,月餅皮會慢慢滲出油光,咬起來有些酥,老年人很愛吃。生產的其它種類月餅還有廣式、蘇式,他介紹,“根據顧客的口味,調整月餅種類。”
輝煌時刻
排隊購四大名點
老合肥人可能沒有誰沒吃過麻餅、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點,鼎盛時期,合肥人以及來肥出差的排隊購四大名點,曾經成為長江路的一道獨特的風景。“那時候,張順興的生意火爆得不得了。”史先生的家就住在“張順興號”對面的仁和巷,因為家住得近購買方便,過去,他沒少給同事、朋友代購,外地的親戚也經常寫信叫他幫忙購買,為此,他每月都要跑趟郵局,郵寄費也貼了不少。他回憶說,當時每天的顧客都有上百人,經常隊伍排得老長。尤其是到了端午、中秋,“張順興號”自製的粽子、綠豆糕、月餅吸引了廬州城東西南北的人都前來購買。“特別是雞絲月餅、火腿月餅,一嘴咬下去滿口余香。”史先生說這話的時候,明顯還在咽著口水。
別處也有四大名點,但就是沒有“張順興號”的好吃,嚼在嘴裡,酥、香、脆、甜,純美無比。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本世紀初,可能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所致,“張順興號”漸漸有了萎縮的跡象,門前冷落鞍馬稀,店堂里已經不見昔日的輝煌。
2003年,已經搬家的史先生出差去外地的親戚家,打算像過去那樣買些“張順興號”的糕點給親朋好友品嘗,卻發現“張順興號”早已物是人非,長江路196號的門市部早已轉租他人經營服裝和茶樓了,唯一還能讓人懷舊的就是那塊黑底金字的百年老匾。到了2008年,隨著長江路的改造,這塊百年老匾也隨之消逝在人們的視野中。
麻餅與烘糕的傳說
糕點好吃,故事好聽。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濱居住一位翁氏人家,翁子從軍在外,婆媳二人相依為命。兒媳十分賢惠,對婆婆照顧得無微不至,有一次翁老太生病,翁媳為使老人能吃點東西,就突發奇想,將在外討得的一點麵粉和糖加水拌和,做成薄餅入鍋烘烤,至薄餅焦黃。翁老太嘗後胃口大開,問兒媳:“這是哄糕?”(哄,合肥方言,“什麼”的意思。)兒媳隨口答道:“是翁糕。”以後,兒媳就經常做此糕給婆婆吃,老太太思兒心切,每次都留下一點準備給兒子回來吃,也讓兒子知道媳婦的孝心。
沒落原因
然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張順興號”開始沒落。2002年鄭先生回合肥探親時,想買些“張順興號”的糕點帶回北京給親朋好友品嘗,卻發現“張順興號”早已物是人非,三孝口附近的門市部早已轉租他人經營服裝和茶樓了,唯一能讓鄭先生懷舊的就是那塊淹沒在商業廣告中的、黑底金字的百年老匾。然而2008年,隨著長江路的改造,這塊百年老匾也隨之消逝在人們的視野中。“張順興號”緣何沒落?據合肥市餐飲協會副秘書長朱先生分析,首先,與其他外地的知名小吃相比,“張順興號”的糕點顯得保守了一些,他們推出的是清一色的口味,無法滿足顧客個性化的需求;另外,“張順興號”糕點以甜為主,但現在人的飲食都很講究營養,他們的糕點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而作為饋贈禮品,“張順興號”糕點的外包裝比不上其他各式名點的包裝精美,再加上手工作坊式的生產,保質期一般很短。
後記
在採訪時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年“張順興號”生產大麻餅時,合肥城已有20多家糕點作坊,也有幾家名氣不亞於“張順興號”。但“張順興號”取各家之長,選料、配料、製作、烘烤、保管、銷售等環節,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經驗,後坊生產,前店出售,終使顧客盈門。當時廬州城裡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順興麻餅一肚糖,塊塊工整兩面黃,吃到嘴裡甜又香,要買糕點找姓張”。百年老店“張順興號”拆除前,許多老合肥感到遺憾,甚至拍照留念。江蕙把她拍的照片給我看,連聲說可惜了!可惜了!她告訴我,如今在“張順興號”老店西側的小巷盡頭,還有一家小門店,也叫“張順興號”,經營的也是合肥四大名點。不過和昔日輝煌時期的“張順興號”不可同日而語。我還聽說合肥市銅陵路的一個小巷中,也有叫“張順興號”的廠子,只是規模很小,算是保留了老合肥的懷舊情結,雖然作為“合肥老字號”,“張順興號”名稱似乎還存在,但在繁華都市的高樓大廈群中,小作坊已經顯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