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哲

張金哲

張金哲,中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1945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北京胡亞美兒童醫學研究院終身名譽院長,歷任北京大學醫學院外科助教、講師、副教授,1955年起任北京兒童醫院外科主任、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兒科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金哲教授在小兒感染、創傷、急腹症方面有很高造詣。學術論文達150篇以上,主編和參加編寫各類大型醫學著作20餘本,為亞洲小兒外科學會執行理事,美國《兒外科雜誌》及國際《小兒外科雜誌》顧問,還是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金哲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0.9.25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上海醫學院
人物簡介,學術任職,人物履歷,個人發明,職業品德,

人物簡介

張金哲,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小兒外科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中國小兒外科界享有很高的聲望。首先發現了當時死亡率最高的新生兒皮下感染,並命名為“嬰兒皮下壞疽”,使該病得到有效控制。
張金哲張金哲
50-80年代在以創傷、感染、急腹症為主的小兒外科急症的診斷、治療,及肛腸外科與膽道外科方面手術設計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和貢獻,為中國小兒外科迅速發展並在國際上享有特殊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在醫學實踐與研究、醫學創新、醫學教育、小兒外科學會與專業雜誌、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國際小兒外科最高獎項“丹尼斯·布朗”金獎獲得者,該獎為國際小兒外科界最高成就獎; 2002年獲“2002年印度小兒外科甘地金獎”。發表論文150篇,著書20餘部。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學術任職

北京胡亞美兒童醫學研究院終身名譽院長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兒童醫院外科 主任醫師、教授
張金哲張金哲
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中國健康促進協會名譽會長
英國皇家外科學院榮譽院士
國際小兒外科最高獎項“丹尼斯布朗”金獎獲得者
80年代以來歷任中華小兒外科學會主委,名譽主委
中華小兒外科雜誌副主編、顧問
太平洋小兒外科學會榮譽會員(曾任地區主席)
亞洲兒外科學會終身會員(曾任執行理事十年),英國皇家小兒外科學會會員
羅馬尼亞科技學會榮譽會員
任美國小兒外科雜誌及國際小兒外科雜誌編輯顧問
曾為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市及衛生部勞動模範
北京市精神文明獎章獲得者,被授予靈山杯一等獎

人物履歷

張金哲教授是中國小兒外科學資深專家。1946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曾先後任北京醫科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後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金哲教授於1920年9月25日出生於天津市寧河縣(籍貫地)。幾乎在兵亂中和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中,艱難地完成了國小到大學的學習,使他從小立下了刻苦學習以身報國的志願,特別是從醫之後,遇到中國著名現代兒科奠基人諸福棠教授及胸心外科奠基人吳英皚教授,學到正直做人與嚴謹治學之道,並以他的勤奮和創造開始了和國家的發展有相同命運的醫生道路。
1938年他考入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系,1941年考入北平協和醫學院。後輾轉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和上海醫學院,1946年畢業。1947年任北京大學附屬醫院外科住院醫師及總住院醫師。1949年解放後留用,歷任外科主治醫師、助教、講師、副教授。1955年受著名兒科專家諸福棠教授之邀,調入新建北京兒童醫院。歷任外科主任、副院長,及首都醫科大學兒科系教授。1986以後至今,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小兒外科特級專家、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1997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0年張金哲教授首先在國內北大醫院創建了小兒外科,成為中國小兒外科三個創始人中最早、聲望最高的一個。
50年代他和麻醉專家謝榮教授合作首創肌肉注射硫噴妥鈉基礎麻醉方法,從而為中國小兒外科的推廣打下了基礎。1955年起他就任新建的北京兒童醫院外科主任。創建和完善了全國最大的小兒外科中心,培養了一批高級小兒外科醫療、麻醉、科研、護理專家。50-60年代他致力於以創傷、感染、急腹症為主的小兒外科急症,在診斷與治療方面有很多適合中國當時國情的創造,提高療效,使平均病死率低於當時國際報導。80年代以後他對小兒肛腸外科與膽道外科手術設計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他從醫50多年,為萬名以上患兒操刀手術。張金哲教授熱心教育、園丁育人,桃李滿天下,早在1958年受衛生部委託創辦中國小兒外科醫師培訓進修班。他為首都醫科大學兒科系近千名本科生講授小兒外科學,親自指導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生17人。
張金哲教授十分重視學會和專業雜誌工作,曾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委員及秘書,中華外科雜誌常務編委。1980年成立小兒外科學組他首任組長,1986年成立小兒外科學會後為首任主任委員及中華小兒外科雜誌副主編。現為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名譽主委,中華小兒外科雜誌顧問。從50年代開始他即熱心醫學科普,為北京市及全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並多次任兩會理事及委員。
1964-1986年任中華醫學會科普委員會副主委,出版書刊、小品約百十種。1991年全國科協授予張金哲教授“突出貢獻科普工作者”稱號。
建國以來他多次組織國內外大型學術活動,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活動。為美國小兒外科雜誌及國際小兒外科雜誌海外顧問、太平洋地區小兒外科學會及亞洲小兒外科學會終身會員、羅馬尼亞醫學會榮譽會員,1986-1998年連任亞洲小兒外科學會理事。他因此成為中國及國際小兒外科界聯繫的中心人物。
2000年他獲英國皇家學會“Denis Brown金獎”,該獎被國際小兒外科界視為“諾貝爾獎”,全世界迄今共33人獲此殊榮,均為著名國際小兒外科大師,在中國他是唯一獲獎者。正是由於他和老一輩兒外科開括者的努力及同道的艱苦奮鬥,才使得中國小兒外科的工作成績被中國科學界和國際小兒外科界的認可與褒獎。
1951、1952年他參加抗美援朝各立大功一次,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獲衛生部技術革命先鋒金獎,1989年被評為北京市勞模,1991年被評為衛生部勞模。1993獲北京市精神文明獎章,1999因講醫德獲北京市“靈山”一等金獎。為第7、8屆全國政協委員。 張金哲教授向來平易近人,助人為樂,團結同道,提攜後輩,成為小兒外科界的楷模。他業餘愛好廣泛,參與多種文娛體育活動。他把自已的稿費和科研獎金無私地貢獻給了醫院外科。張金哲教授雖已年逾80,仍在一線工作,照常看門診、作手術、查病房、科研、教學、帶研究生。

個人發明

在張金哲教授家裡有個手工作坊,它是由書桌前的一把扶手椅改造的。扶手上裝有小台鉗,後面牆上掛滿鉗工、木工、電工用具。從20世紀50年代張金哲教授在中國首創小兒外科,到80年代建立全國最大的小兒外科中心,他親自動手創造和改良了許多適合於小兒疾病診斷和手術的器械,先後有50多項發明在這個小作坊誕生。這其中就包括被一些國際同道稱頌的用於巨結腸手術治療的“張氏鉗”,使無肛門手術避免開腹的“張氏膜”,膽道再造手術防返流的“張氏瓣”等的原始用具模型。
張金哲教授就擁有一雙巧手。手術中遇到器械不順手,他就要拿回來修整一番,如果沒有現成的器械,就自己去琢磨,邊製作邊改進。很多發明透出他的靈活機巧,例如治療巨結腸所用的環鉗,它的雛形竟是平常用的鎖抽屜或門用的扣吊,兩個扣吊的主頁挖空中間部分,加上旋轉螺釘即成。後來改進為現在臨床上使用的不鏽鋼環鉗。50年代,張金哲教授就獲得過衛生部頒發的“技術革命先鋒”獎章,而這種動手習慣即使在文革期間他作為“反動權威”被發配去掃廁所時仍保持下來,他改造多種清潔工具,修改廁所的門,到現在他夫人都喜歡用他綁的拖把,小孫子玩具壞了也要找他來修。
張金哲教授的“巧”來自於他的“勤”。“勤”不僅貫穿他的工作作風,而且融入他的診治思維及方法之中。例如嬰幼兒急腹症診斷,許多醫生都對孩子哭無法觸摸腹部感到束手無策,他卻總結出對比法、三層檢查、從母親身後觸摸腹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檢查方法。他還摸索出一套臨床急救的簡便方法:小兒呼吸停止了,按正規搶救方法必須有喉鏡等搶救設備才能進行氣管插管,但搶救現場往往沒有現成的設備,張教授的絕招是用手指壓舌,準確無誤地將管子插入小兒細嫩的氣管。小兒心臟停止跳動,心臟按摩是最有效的搶救措施,但小兒特別是嬰兒的心臟小,肋骨脆嫩,一般按摩手法無法奏效。張金哲教授在劍突下切一小口,一隻手指摸到心臟後,另一隻手指在胸壁外,兩隻手指進行按摩。
張金哲教授憑自己的勤奮努力,創建了多種簡便易行的方法,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兒外科道路,並為國際學術界承認。這些診療方法受到第三世界國家的歡迎,現在西方國家在到貧困地區執行援助任務時,還常常採用張金哲教授發明的這些方法。2000年,英國皇家小兒外科學會將素有小兒外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丹尼斯·布朗金質獎章授予張金哲教授,大會主席更是用“小兒外科界的納爾遜·曼德拉”來稱讚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

職業品德

張金哲教授常說:“好的兒科大夫必然是熱愛孩子的大夫。”他不僅從治療方面為患兒著想,而且從預後、經濟承受能力方面設身處地為患兒著想。他認為如能用最簡便的方法、最便宜的藥治好孩子的病,那才是好樣的大夫。
張教授平素看病,白大褂上衣口袋裡總裝著很多列印好的小便條,每張便條上清楚地寫著一種病的症狀、治療要點、注意事項,腸痙攣性腹痛、嬰兒肛周血管擴張、女嬰肛瘺、腦癱……共有幾十種。他說讓家長了解疾病知識,掌握護理要點,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就寫了這些便條,便於患兒家長掌握。
小兒外科有個“小金庫”,那是張金哲教授和其他教授們用論文稿費、書稿稿費和科研獎金聚積而成的,這些錢都用來救助那些家境貧困的小患者了。一位患“一穴肛”的家境貧寒女孩,共做大小手術10餘次,住院費和手術費多次從“小金庫”支出。 張金哲教授把錢看得很輕。行醫50餘年,他沒收過一次紅包。他28年如一日到天津兒童醫院義務出診、查房、手術、講課,沒拿過一分錢。他經常被學生們請去幫助開展工作,看著下了手術台一口水都不喝的老師,學生於心不忍,提出按勞取酬。張金哲教授卻說自己支持的是兒童外科事業,要講錢,誰也請不動他。對錢,張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自傳體的《院士自述》中用四句話表明自己的修身之道:一生努力,兩袖清風,三餐飽暖,四鄰寬容。
張金哲教授醫德高尚。然而,面對新形勢下的醫患關係,他對醫德的內涵有進一步的思考。他說,一個醫生微笑服務、禮貌待人,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國小階段就應該培養的基本素質,如果醫院的院長現在還把這專門提出來,要求就太低了。醫德應是更深層的內容。 張金哲教授常對學生們說,做醫生的最大的醫德就是盡心盡力把病人的病治好。醫生不管水平多高,也要牢記自己永遠是個服務者,可現在有的大夫給病人看病像審小偷似的,所以他認為必須要取消終身制、鐵飯碗,讓醫生重新進入到自由職業的行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