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結腸的分類
( l )先天性巨結腸
最常見,占新生兒胃腸畸形的第2 位,每2 000 - 5 000 名出生的嬰兒中就有l 例得病。男嬰較女嬰為多,男女之比為3 ? 4 : 1 ,且有家族性發病傾向。先天性巨結腸是由於腸壁神經叢中的神經節細胞在
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了異常,造成腸壁神經節細胞完全缺乏或減少。90 %以上病變發生在
直腸和乙狀結腸的遠端部分。病變的腸段經常處於痙攣狀態,管腔狹窄,糞便不能通過病變的腸段或通過困難而影響腸管的正常蠕動,大量積聚在上段結腸內。隨著時間的推移,腸管狹窄段的上方因糞便的積聚而變得肥厚、粗大,這就形成了先天性巨結腸。但真正的病變是在狹窄段的腸管。
先天性巨
結腸通常在嬰幼兒期發病,患兒失去正常的排便反射,糞便排出發生障礙。患兒便秘、腹脹如鼓,甚至嘔吐,影響生長發育,病情有時會突然惡化。肛診時可誘發排氣與排出糊狀糞便。直腸肛門測壓顯示直腸內壓高於正常,伴波頻增加,肛管上部頻率降低,波幅增寬。用氣囊擴張直腸後,缺乏肛門直腸抑制反射。直腸活檢HE 染色可以確診;乙酞膽鹼醋酶活性增加.也有少數患者在成年後發病。由於病史較長,臨床表現不典型,成人巨結腸常易誤診為乙狀結腸冗長症、乙狀結腸扭轉、腹部腫瘤、糞石性腸梗阻、功能性便秘、假性腸梗阻、神經源性腸發育不良等。
( 2 )假性先天性睡結腸病
是一組臨床症狀酷似先天性巨結腸,而病理改變與先天性巨結腸不一樣的一組疾病。病理所見腸壁尚有一定數量的神經節細胞,神經纖維也不一定增生、肥大。包括神經節細胞減少症(hypoganglionosis )、區段性神經節細胞減少症(zonal hypoganglionosis )、神經元不典型增生( neuronal dysplasia )和原因不明性便秘。神經元不典型增生是指勃膜下層和肌層神經節細胞增生,形成巨大神經節,偶爾在固有膜內也能見到神經節細胞〕
( 3 )特發性巨結腸
新生兒期排便正常,兒童期或成年後出現間歇性或頑固性便秘,常有糞便自動滋出而污染內褲。發病可能與精神因素、心理因素有關。全結腸或部分結腸擴張,形成巨結腸。鋇灌腸檢查可見肛門以l _直腸異常擴張,直腸遠端只有極短或無明顯的狹窄段。結腸傳輸試驗表現為擴張腸段運動遲緩,其餘腸段運動似乎正常。直腸活檢或組織化學檢查有正常的神經節細胞。採用灌腸和飲食治療、排便訓練、括約肌擴張、精神心理療法、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可獲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