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贏,漢族,福建南平人,中共黨員,1978年4月生,理學博士,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化學專業(大氣化學研究方向)理學博士研究生學歷,2006年7月參加工作。
現任第十三屆全國青聯常委,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掛任期二年 )。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制定標準,任免信息,兼任職務,科研成果,獲獎情況,兩會提案,
人物經歷
1997年09月-2001年07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2001年09月-2006年07月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化學專業(大氣化學研究方向)碩博連讀,獲理學博士學位
2006年07月-2009年12月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2009年12月-2013年12月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副所長(其間: 2008年03月-2010年12月兼任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EO)聯合主席助理;2011年03月-2011年07月,中央黨校中央國家機關分校處級幹部進修班學習;2013年03月起兼任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套用示範系統主任設計師; 2013年05月取得研究員任職資格)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套用室副主任(其間: 2015年07月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青聯委員;2015年12月入選中國氣象局“科技領軍人才”)
2015年12月-2018年08月 中國氣象局遙感套用服務中心副主任(其間: 2017年12月起兼任國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工程套用系統副總師)
2018年08月-2018年11月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副處長(主持工作)
2018年11月-2020年02月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處長(期間:2019年12月起兼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指揮助理)
2020年02月—2021年09月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期間:2020年7月起兼任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地面系統副總指揮;2020年8月,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青年聯合會科技界別副主任委員;2020年12月當選為中央和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2021年09月——2022年12月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
2022年05月——至今 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期間:2022年8月,增選為十三屆全國青聯常委)
2018年01月——2023年01月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
2023年01月——至今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制定標準
任免信息
2018年3月15日,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主席會議通過,當選為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
2023年3月12日,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主席會議通過,當選為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兼任職務
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四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青聯委員、第十三屆全國青聯科學技術界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和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工程套用系統副總師、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指揮助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地面系統副總指揮、中國氣象局第九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學會衛星氣象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信息系統與遙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遙感遙測遙控分會委員、全國氣候與氣候變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大氣成分關於預報預警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專家、全國低碳計量技術委員會溫室氣體計量工作組專家、國際對地觀測衛星委員為(CEOS)溫室氣體白皮書撰寫專家和中國地球觀測組織(GEO)部際協調小組支撐專家。
科研成果
長期致力大氣化學成分監測及其對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迄今在參與完成學術專著5部,發布國家和行業標準9項,發表學術論文12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50餘篇,被引用800多次。主持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畫,973計畫,科技支撐計畫、行業專項等各類科研項目40多項,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在國內較早開展大氣氣溶膠顆粒物污染機理研究。早在2001年就師從旅美歸國的大氣化學家莊國順教授進行為期5年的碩博連讀,系統開展我國大氣顆粒物的理化特性、來源及其轉化對大氣環境的影響研究,並在博士畢業前夕(2006年5月25日),應邀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沙塵暴可加劇大氣污染”,提出大氣中的細顆粒物對大氣環境的影回響該更值得關注。
(2)拓展我國衛星大氣成分科學研究新領域,在國內較早利用衛星遙感研究我國大氣溫室氣體和污染氣體的時空分布特徵及其長期變化趨勢,研究成果被國際高端地球環境中心作為熱點推薦,得到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航天專業新聞網的轉載和報導,有力地促進我國開展衛星大氣成分科學研究領域的發展。
(3)創新開拓我國自主氣象衛星霧霾監測套用。2013年,創新性地引入衛星紫外波段氣溶膠探測資料,用於我國大氣霾污染的監測,並且在國內首次實現自主風雲氣象衛星對霾污染的半定量業務探測,2015年,在國際上首次利用衛星30多年的探測資料,回溯了中國地區大氣霾污染的發生、發展及其時空分布特徵,並且指出長期氣候和氣象條件的變化對我國大氣污染的發生也有顯著的影響。
(4)推動我國衛星高光譜溫室氣體遙感領域發展。在國內較早開展衛星高光譜溫室氣體遙感探測研究,建立了專業地基高光譜遙感觀測實驗室,作為歐盟(FP7)國際合作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和日本航天局(JAXA)全球第一顆溫室氣體觀測衛星中方地面套用和驗證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利用研究成果積極推動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863重大項目碳衛星、國家高分專項高光譜觀測衛星以及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大氣環境觀測衛星上溫室氣體載荷立項研製。建立了我國第一顆碳衛星二氧化碳產品精度地面驗證觀測網,並於2017年4月碳衛星在軌測試期間,率隊在敦煌戈壁開展了首次大型星-地同步野外觀測科學試驗。
獲獎情況
2022年07月,獲得2020-2021年度全國青聯優秀履職委員獎勵
2019年12月,獲得2018-2019年度全國青聯優秀履職委員獎勵
2018年10月,獲得中國氣象學會頒發的“第九屆十佳全國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獎”
2014年08月,獲得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頒發的“中央國家機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典型”
2014年02月,獲得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頒發的“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崗位能手”
2013年10月,獲得中國氣象學會頒發的“第十五屆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
2012年12月,獲得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頒發的“第八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技獎”
2012年11月,獲得北京大學頒發的“謝義炳青年氣象科技獎”
兩會提案
2018年,張興贏初次履職全國政協委員,針對當時不同部門建設的大氣觀測網路,由於使用不同儀器或者技術標準導致數據“打架”等問題,他提出建立客觀科學的第三方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體系,統籌規範各部門現有生態監測網路。
2019年,張興贏的工作重心從地面觀測轉向衛星觀測。在當年全國兩會上,他提出統籌實施全國衛星遙感對地觀測計畫,建議各部門形成合力,利用高科技加大污染源溯源力度,為精準決策提供依據。
2020年,張興贏在前兩年提案的基礎上,建議加強大氣環境資源管理,科學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