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組織體系,代表大會,機構設定,組織成員,業務範圍,學術成就,學術期刊,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科技獎項,科普教育,文化傳統,形象標識,學會文化,學會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發展歷史 1924年10月10日,由高魯、蔣丙然、
竺可楨 等人共同發起,中國氣象學會在青島成立,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全國性自然科學學會之一。
第34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氣象學會在北京重建,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氣象學術組織。
1958年9月,中國氣象學會成為中國科協的組成部分。
1966年,因受“文革”影響,學會暫停活動。
1978年,中國氣象學會重新恢復活動。
2008年2月25日,科技部批准同意設立鄒競蒙氣象科技人才獎。
2008年12月3日,中國氣象局將中國氣象學會秘書處掛靠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管理,學會秘書處所屬的《氣象知識》編輯部劃歸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管理。12月底,《氣象知識》雜誌入選新聞出版總署“農家書屋重點報紙期刊推薦目錄”。
2010年10月17-19日,舉行“中國氣象學會第二十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聽取和審議了第二十六屆理事會工作報告和關於修改《中國氣象學會章程》的報告;頒發了先進學科(工作)委員會、先進氣象學會、先進掛靠單位、優秀學會工作者、學會工作創新獎和第八屆全國氣象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工作者)和優秀氣象科普作品獎。
2011年4月19日,組織召開第二十七屆理事會第一次學科(工作)委員會會議,部署組建各學科(工作)委員會的有關工作。
2011年11月3-4日,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組織召開了“國際氣象學會論壇第二屆全體會議”。
2013年12月9日,獲中國科協“2013年全國科普日優秀特色活動獎”。
2013年,獲中國科協“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優秀單位”。
2013年,獲中國科協系統2012年年度統計工作一等獎。
2013年,獲中國科協2012年度全國學會財務決算工作先進單位。
2013年,《氣象學報》(英文版)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畫項目,《氣象學報》(中文版)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3年“百強報刊”,《氣象學報》中、英文版分獲“2012年度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氣象學報》(中文版)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
2014年11月5日,召開中國氣象學會第二十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2018年1月3日,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優秀單位”。
組織體系 代表大會 中國氣象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職責是:決定工作方針和任務,審議批准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制定和修改章程;選舉和罷免理事;制定並修改會費標準;決定終止事宜;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2018年全國重大天氣過程總結和預報技術經驗交流會 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代表名額和選舉辦法由學會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定,其代表經學會學科(工作)委員會、單位會員及有關方面民主協商,推薦產生。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需經到會會員代表的半數以上通過方能生效;制定和修改章程,須經到會會員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
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每屆四年。因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換屆的,須經理事會作出決議,報中國科協和民政部批准同意。但提前或延期換屆最長不得超過一年。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在理事會的領導下,按照學會章程和民主程式進行。
理事會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領導學會開展日常工作,對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負責。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採用無記名投票方法選舉產生。具體選舉辦法由常務理事會確定,並行使以下職權:執行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選舉、罷免常務理事、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籌備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向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決定會員的吸收或除名;決定辦事機構、分支機構和實體機構的設立、變更和註銷;決定副秘書長、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審定學會活動計畫,領導學會各機構開展工作;制定內部管理制度;籌集活動經費,監督經費的管理及使用;決定榮譽職務的確立及人選,決定獎勵、表彰事宜和榮譽稱號的人選;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理事會下設常務理事會,由理事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對理事會負責。
機構設定 根據2018年4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下設29個學科委員會。
大氣物理與人工影響天氣委員會
農業氣象與生態學委員會
天氣與極地氣象學委員會
動力氣象學委員會
水文氣象學委員會
大氣環境學委員會
衛星氣象與空間天氣學委員會
航空與航天氣象學委員會
颱風委員會
熱帶與海洋氣象學委員會
乾旱氣象學委員會
軍事氣象學委員會
城市氣象學委員會
氣象軟科學委員會
氣候學委員會
統計氣象學委員會
大氣探測與儀器委員會
數值天氣預報委員會
氣象通信與信息技術委員會
大氣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氣象史志委員會
氣象教育與培訓委員會
氣象影視與廣播技術委員會
雷電防護委員會
氣象經濟學委員會
大氣化學委員會
氣象災害與服務委員會
氣候生態學委員會
雷達氣象學與氣象雷達委員會
參考資料來源
根據2018年4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下設4個工作委員會。
氣象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
《氣象學報》編審委員會
《氣象知識》編審委員會
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評選委員會
中國氣象學會秘書處為中國氣象學會的常設辦事機構,承擔中國氣象學會理事會和中國氣象局黨組交辦的各項任務的組織實施以及理事單位之間的協調工作,是學會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
第32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在中國氣象學會理事會和中國氣象局黨組的領導下,中國氣象學會秘書處主要承擔學會的組織發展和建設工作;承辦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及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等各類工作會議的籌備工作;組織各類學術交流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氣象科普宣傳;組織氣象科技成果的推廣和套用;推薦科協系統“兩院”院士候選人,開展優秀氣象科技人才獎(“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鄒競蒙氣象科技人才獎”),以及“大氣科學基礎研究成果獎”、“氣象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獎”的評選工作;承擔了中國氣象局氣象科技扶貧獎的評審工作,負責《氣象學報》(中、文版)、《中國氣象學會會訊》及其它氣象學術、科普文集、圖集的編輯出版和氣象影視作品攝製的組織;開展國際及港、澳、台地區的民間氣象科技交流與合作;負責對省級氣象學會的業務指導。
組織成員 根據2018年4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理事會有1位理事長、7位副理事長、1位秘書長、44位常務理事及137位理事;秘書處有1位秘書長及8位副秘書長;此外學會擁有百餘個會員單位,近兩萬名個人會員。
業務範圍 (一)開展氣象科技學術交流活動,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推動自主創新;
中韓氣象學會第一次聯合座談會 (二)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弘揚科學精神,普及氣象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捍衛科學尊嚴,推廣先進科學技術,開展青少年氣象科學技術教育活動,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
(三)為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決策諮詢和政策建議,開展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四)接受有關部門委託進行氣象科技政策、規劃、科研項目的論證和評估,承接政府轉移的社會管理職能,進行氣象科技成果的鑑定,參與氣象及相關專業資格認證、面向社會的技術職務(稱)資格的評審和科技標準的制定等;
(五)舉辦氣象科技展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六)面向會員開展氣象科技及相關專業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
(七)培養和舉薦人才,按照規定經批准,表彰獎勵取得優秀成績的會員和氣象科技工作者;
(八)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編輯、出版、發行氣象科技文獻、氣象學術刊物和科普刊物及相關的音像製品;
(九)推動氣象科技的交流、協作,組織氣象技能競賽,支持科學研究,發揮學會在氣象行業內外的紐帶作用;
(十)反映氣象科技工作者的建議、意見和訴求,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
(十一)推動建立和完善科學研究誠信監督機制,促進科學道德建設和學風建設;
(十二)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開展同相關學會間的聯繫,促進相關學科之間的交流協作;開展民間國際氣象科技學術交流活動,促進國際氣象合作,發展同國外有關科學技術團體和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友好交往;組織海峽兩岸氣象界的學術交流、學者互訪,推動科技合作,促進兩岸大氣科學的發展;
(十三)舉辦為氣象科技工作者服務的其他科技活動。
學術成就 學術期刊 根據2018年4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期刊聯盟共有48種學術期刊,其中公開發行36種;學會共主辦3種:《氣象學報》(中文版)、《氣象學報》(英文版)、《乾旱學報》。
暴雨災害
大氣科學
大氣科學學報
大氣科學進展
大氣和海洋科學快報
乾旱氣象
貴州氣象
廣東氣象
高原氣象
高原山地氣象研究
軍事氣象水文
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英文版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中文版
氣候與環境研究
氣象
氣象科學
氣象科技
氣象科技進展
氣象知識
氣象與減災研究
氣象學報中文版
氣象學報英文版
氣象與環境學報
氣象與環境科學
氣象災害防禦
氣象研究與套用
熱帶氣象學報
山東氣象
陝西氣象
沙漠與綠洲氣象
Tropical Cyclone Research and Review
套用氣象學報
中國農業氣象
浙江氣象
中國氣象科學院年報
參考資料來源
重慶氣象
大氣科學研究與套用
福建氣象
河北氣象
湖南氣象
湖北氣象
航空氣象
南海氣象
氣象軟科學
青海氣象
山西氣象
西藏氣象
參考資料來源
學術交流 根據2018年4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有年會、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交流、中韓日三國氣象學會聯合研討會、國際氣象學會論壇、理事長高層論壇以及各種專題學術交流等聯合形成綜合氣象科技學術交流平台。
氣象學會年會是一年一度的氣象科技盛會,是檢閱每年中國氣象科技成果、業務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氣象工作者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橋樑。
2017年9月27-29日,中國氣象學會在鄭州召開第34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主題為創新引領、氣象為民;共設22個分會場,4個專題論壇;分大會開幕式、頒獎、年會特邀報告、交叉學科交流、分會場交流及牆報交流等環節。
2013年2月,學會在長沙召開第六屆全國代表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在開幕式上對獲得“全國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稱號的代表給予了表彰,同時由中國氣象局和中國氣象學會共同授予李成才等8位同志“中國青年科技人才獎”,並頒發了榮譽證書。研討會同時進行了大會特邀報告和分會場學術交流,還召開了“青年氣象科技論壇”。
2012年7月4日,第二屆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高層論壇在新落成的杭州低碳科技館舉行。論壇主題定為“氣候變化與低碳生活”,旨在通過高層次科研工作者對氣候變化及相關問題的交流,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規律和影響的對策研究,探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向廣大公眾普及氣候變化有關知識,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分演講和互動交流兩個環節。
2004年10月,海峽兩岸氣象界同仁首次聯合舉辦中國氣象學會成立九十周年紀念座談會,邀請海峽兩岸氣象界知名科學家、學會代表和有關嘉賓100餘人座談學會發展歷史、展望未來合作發展前景。這是海峽兩岸氣象界同仁經過兩年多的籌備、多次溝通協商的結果,也是海峽兩岸雙向合作交流20年來的第一次。
2013年海峽兩岸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 2012年6月,中國氣象學會與台灣大學聯合在廈門舉辦“海峽兩岸民生氣象論壇”,該論壇作為“海峽論壇”二級分論壇,是兩岸氣象交流首次列入“海峽論壇”,此後每年在廈門舉辦。
2016年4月22日,海峽兩岸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在台北舉辦。海峽兩岸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是海峽兩岸氣象同仁每年開展正常化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活動內容,從1988年起召開,每次研討會中國氣象學會均派團參加。
亞洲氣象大會
(原中、韓、日三國氣象學會聯合研討會) 是根據中國氣象學會、韓國氣象學會、日本氣象學會簽署的合作協定(合作協定是2006年6月經中國氣象局外事司批准後與韓國、日本氣象學會共同簽署)由三國學會聯合主辦的一項學術交流活動。該活動旨在促進大氣科學的發展,加強中、韓、日三國氣象學會以及三國氣象科學家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三國氣象學會在東亞地區乃至全球的影響力,更好的研究東亞地區的天氣氣候特徵及影響,揭示其內在機理,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第六屆中、日、韓三國氣象學會聯合研討會 2017年10月23-24日,第二屆亞洲氣象大會在韓國釜山會展中心召開。科學主題為:“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的變化:觀測與預測”,包括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改善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觀測和預測、改善區域空氣污染和環境變化、共三個分會場,其中,口頭報告交流總計151個,中國代表口頭報告47篇,占口頭報告總數的31%。會議還安排了143篇牆報交流,其中中國代表牆報交流總數為34篇,占牆報交流總數的24%。除來自中、韓、日三國代表外,其它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印度等國也有代表參加了該屆會議並進行了交流。
國際氣象學會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 of Meteorological Societies,縮寫IFMS) 由美國氣象學會2008年度理事長Walter Dabberdt博士倡議,於2009年1月13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IFMS籌備會上正式成立。IFMS被定性為一個非正式多邊交流和合作平台,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使全世界約65個國家的氣象學會領導人就廣泛的學會工作問題共同分享經驗。
2010年1月19-20日,IFMS首屆全體大會(GM1)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Omni Hotel at CNN Center隆重召開。包括中國氣象學會代表團在內的30多個國家或地區氣象學會的近60名代表出席會議。
2016年1月13-14日,國際氣象學會論壇第四次會議於在美國紐奧良與美國氣象學會年會同地舉辦。
人才培養 科技獎項 為緬懷鄒競蒙先生對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鼓勵廣大氣象科技工作者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科學精神,表彰在氣象事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氣象科技工作者,學會設立“鄒競蒙氣象科技人才獎”。獎項為個人獎,終身只授一次。獎勵對象為是在中國從事氣象業務、科普、教育、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氣象科技工作者,以及海外華人中對國內氣象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氣象科技工作者。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首屆鄒競蒙氣象科技人才獎評選工作在2008年舉行。截至到2016年,已評選五屆鄒競蒙氣象科技人才獎。
為緬懷涂長望先生對新中國氣象事業的卓越貢獻,鼓勵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氣象工作者的科學精神,表彰在氣象事業發展中做出貢獻的青年氣象工作者,以促進青年氣象人才的成長,特設立“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獎項為個人獎,每兩年評選一次,獎勵名額不超過5名。該獎項的宗旨是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氣象工作者的創業精神,調動和發揮青年氣象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氣象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評選對象為年齡不超過35周歲並且在理論研究、套用研究、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等方面有所建樹氣象工作者。
為充分發揮中國氣象學會人才和學科優勢,發揮科技獎勵的激勵和引導作用,提升氣象科學技術創新驅動氣象事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和開放共享,中國氣象學會特設氣象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獎,以表彰和獎勵在氣象科技套用研究、技術開發及成果轉化中做出傑出貢獻的科技人才和組織。獎項分為一等獎、二等獎兩個等級,每次授獎成果總數不超過15項,可以空缺。每項成果授獎單位不超過3個。一等獎成果主要完成者人數不超過10人;二等獎成果主要完成者人數不超過7人。可以根據情況設立特等獎。
2017年,有4項成果獲一等獎,7項成果獲二等獎。
為充分發揮中國氣象學會人才和學科優勢,發揮科技獎勵的激勵和引導作用,提升氣象科學技術創新驅動氣象事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中國氣象學會特設大氣科學基礎研究成果獎,以表彰和獎勵在大氣科學基礎研究中做出傑出貢獻的科技人才和組織。基礎研究成果獎分為一等獎、二等獎兩個等級,每次授獎成果總數不超過4項,可以空缺。單項授獎人數不超過5人,授獎單位不超過3個。可以根據情況設立特等獎。
2017年,有2項成果獲一等獎。
科普教育 根據2018年4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以氣象夏令營、氣象防災減災大學生志願者中國行、氣象科普進校園等系列氣象科普品牌活動為主,並組織開展氣象日、減災日、科技周、科普日等各類科普宣傳活動,有力推動氣象科普社會化協作大格局的形成與發展。
2016年11月3日,學會在陝西省西安市西鐵一中分校舉辦了以“我身邊的天氣和氣候”為主題的2016年校園氣象科普嘉年華活動,以創建良好的氣象科學知識學習實踐氛圍,提高學生科學防災減災能力和環保實踐能力,為中國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第32屆全國青少年氣象夏令營 2017年11月1日,校園氣象科普嘉年華活動在北京市一零一中學懷柔分校舉辦。中國氣象學會副秘書長馮雪竹在啟動儀式上表示,氣象科學是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科學,活動以“我身邊的天氣和氣候”為主題,旨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關注身邊的天氣和氣候。
2017年9月28日,第七屆全國氣象科普論壇暨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交流會在河南省鄭州市黃河迎賓館圓滿結束。來自氣象行業及中國小校示範校園氣象站的論壇作者、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代表和氣象科普工作者等70多人參加了論壇。自2005年以來,氣象科普論壇藉助學會年會的平台已連續舉辦七屆,對於推動氣象科普的理論研究、總結交流各地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經驗,研究探討氣象科普工作的新途徑發揮了積極作用。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根據《中國氣象學會章程》,中國氣象學會會徽由長城、衛星、太陽、雲、雨圖案、1924(學會成立年份) 以及中國氣象學會中英文名稱組成。 會徽可在辦公地點、活動場所、會議會場懸掛,在出版物上印製,也可作為徽章佩戴。
學會文化 獻身、創新、求實、協作
謀氣象學術之進步與測候事業之發展
發揮學會工作在提高氣象預測預報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促進氣象科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促進氣象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氣象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氣象科學技術與經濟的有機結合。
學會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理事會
理事長
王會軍
副理事長
宇如聰、費建芳、錢澤宏、端義宏、楊修群、胡永雲、李廉水
秘書長
王金星
秘書處
秘書長
翟盤茂
副秘書長
馮雪竹、孫建奇、臧海佳、王德英、孟智勇、房佳蓓、何都良、王舉
參考資料來源
歷任領導 歷任理事長
任期
姓名
第一屆至第五屆理事會(1924-1928年)
蔣丙然
第六屆至第十六屆理事會(1929-1948年)
竺可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中國氣象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會(1951-195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中國氣象學會第三屆理事會(1958-1962年)
趙九章
第十八屆理事會(1962-1978年)
調整後的第十八屆至二十屆理事會(1978-1986年)
葉篤正
第二十一屆理事會(1986-1990年)
陶詩言
第二十二屆理事會(1990-1994年)
章基嘉
第二十三屆理事會(1994-1998年)
鄒競蒙
第二十四屆理事會(1998-2002年)
曾慶存
第二十五屆理事會(2002-2006年)
伍榮生
第二十六屆至二十七屆理事會(2006-2014年)
秦大河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