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能

宋朝太監,軍事家,屢建軍功,勇敢又懂軍事、而且還喜愛讀書,頗有才能。

基本介紹

  • 本名:張繼能
  • 所處時代:宋朝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簡介,平定兵變,治理邊陲,評價,

簡介

張繼能的父親張贊自後晉末年,就當上了宦官宋朝立國後,十五六歲的張繼能也入宮當太監。由於勤奮好學,聰明能幹,張繼能逐步贏得了主子的賞識,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入為內班。
張繼能歷經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代。在抵禦契丹入寇,征討党項李繼遷的反宋軍事活動中,曾擔任監督軍隊、修築城池、參與策劃軍事等工作。
張繼能先後還參與鎮壓了王均陳進、盧成均領導的士兵起義,屢有勞績於宋,官至入內內侍省副都知、兼群牧部監、領會州刺史淆。又曾任鄜延(今陝西延安)都鈐轄,嚴守邊境、使羌部不敢進犯。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八月,張續能以前負責護修莊穆皇后的陵墓發生塌陷,張繼能受到牽連,遂由東染院使、刺史、入內副都知,降為西染院便,掌管往來國信。
天禧初年(1017年),張繼能任西京左藏庫使,開始參與高級財政事務。但在任不久,又因群牧司官吏左氏兄弟案,受降職處分,張繼能被罷去內職,降授為西京作坊使,並叫他出任邯寧(今陝西彬縣)鈐轄。這時,張繼能已到花甲之年,不想奔波在外,他便向真宗陳述,不願外任,請求留在京師。真宗答應了他的要求,讓他舉管瑞聖園。不久,又讓他領往來國信所。
天禧三年,張繼能復任西京左藏庫使、內侍右班副都知。未幾,遷崇儀使,張繼能以年老體衰,要求解職,真宗經過一番思考,就讓他轉任內國使,掌管瓊林苑。張繼能在宮中當了大半輩子宦官,家中卻無多少財產。他眼見自己已經到了晚年,便想聚蓄一點家財。由於這種原因,同他交往的人也少了。
天禧五年,張繼能離開了人世。當他死後,朝廷特贈予他汀州團練使。並錄用其子張懷忠為大理寺丞。 太平興國四年二月初,宋太宗下詔親征,並由開封率大軍向鎮州(今河北正定縣)出發,張繼能也跟隨太宗在軍中。同年夏天,北漢投降,宋朝實現了統一北漢的計畫。太宗大賞從征諸臣。張繼能以勞績官遷高品。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下令分兵四路圍攻當時北漢的政治中心太原,又命郭進占據太原以北的石嶺關,阻擊契丹之援兵。
張繼能在隨太宗征太原過程中,初次顯露了他的軍事才能。他通事冷靜,考慮問題周密,既知兵,又勇敢,因而越來越得到太宗的信任和重用。
太平興國四年九月,契丹進犯邊境地區,張繼能被任命為高陽、鎮州、定州路先鋒都監,隨崔彥進禁軍出戰長城口,把契丹打得大敗。第二年冬,他又與崔彥進一起揮師關南,在唐興口大敗契丹。
在宋遼對持過程中,西夏党項人李繼遷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太平興國五年,定難節度留後李繼筠死後,其弟李繼捧繼位。這時李氏家族發生內訌、李繼捧於太平興國七年,率領宗族到開封朝見,並向太宗獻上夏、銀、綏、有四州八縣之地,從銀州遷居到了京城,並被封為彰德軍節度使。而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卻率其親信離開銀州,逃到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今內蒙伊克昭盟巴彥淖爾)聚眾進行反抗,揭開了宋與西夏戰爭的序幕。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繼遷率部攻陷銀州、會州。並自稱定軍節度使,開始重建割據政權。
宋太宗命李繼隆為銀夏都部署,張繼能為監軍,派兵前往征討。不久,張繼能調遣定州(今河北定縣)戍卒,親領三千精兵、屯駐五回釁。在宋軍的打擊下,李繼遷連吃敗仗,狼狽逃竄。於是,銀、夏等州蕃族紛紛內附宋廷。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張繼能遷入內殿頭。這年五月,宋太宗封李繼捧為崇信軍節度使,賜姓名趙保忠,命他鎮守夏州,並派張繼能同他一起前往,討伐李繼遷
趙保忠與張繼能到夏州後,對李繼遷採取了先拉後打的辦法。招撫不成,即兵戎相見。在宋軍的攻擊下,李繼遷連吃敗仗,只好奉表謝罪,並於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請降。太宗遂封李繼遷銀州觀察使,賜性名為趙保吉。趙保忠見張繼能頗能幹,就向太宗上奏,要求把張繼能繼續留在夏州。太宗便命張繼能與趙保忠一起共同經略夏州。但事隔不久,張繼能便奉命回京,掌管內弓箭庫。
淳化三年,張繼能奉命與白承寥一起,護送軍糧往靈武(今寧夏靈武)。當他們到達靈武后,正好遇上李繼遷發動叛亂,復犯邊境地區,當時太宗即命張繼能、白承睿與知靈州侯延廣領稿兵五千,同主軍務,並以張繼能為本州都監,處理軍隊屯駐、防守、調動及作戰等等。鄭文寶建議,於威州(今四川、阿壩東南)修城,以加強防務。鑒於張繼遷不時派兵騷擾,為使工程順利進行,張繼能率兵前住,負責保衛。該工程結束後,太宗命張繼能與西京作坊副使張延州同知軍事。隨後,張繼能即遷為內供奉官,靈、環、慶、清遠軍後陣都監。
不久,張繼能奉召回京奏事。爾後,遷為內殿崇班、供備庫副使、涇原路渭州都巡檢使。

平定兵變

鹹平三年(1000年)春,益州(成都)戍卒發動叛亂,殺死兵馬鈐轄符陽壽,他們擁都虞侯王均為首。王均遂僭號“大蜀”,改元“化順”,並率眾攻陷漢州(今四川廣漢),繼而又攻打綿州(今四川綿陽)、劍州(今四川劍閣)。宋真宗即位之後,張繼能官遷祟儀使。靈、環十州軍兵馬都監兼巡檢安撫使。
真宗聞訊後,即以戶部使雷有終為川峽招安使,並命張繼能為川峽兩路招安巡檢使,率領步騎八千,前往益州靖亂。
王均見中央禁軍前來鎮壓,便將他的人馬撤回益州,與官兵頑抗。張繼能、雷有終根據朝廷的旨意,一面出榜招撫,對他們進行分化瓦解,一面集中兵力,加緊圍城。最後終於攻下益州,王均亦畏罪自縊身亡。此後,張繼能任利州(今四川廣元市)招安巡檢。不久,奉命回京。
鹹平五年(1002年),李繼遷糾集部眾,進犯靈州。真宗又命張繼能為邠寧駐泊都監。李繼遷攻打清遠軍,張繼能與馮守規在慶州逗留,不時赴援。後因靈州城陷,張繼能受到處分,被流放到儋州(今廣東儋縣)。
景德二年(1005年),張繼能被赦回到宮中。先後歷任內侍省內常侍、陝西捕賊巡撿,內殿崇班、行宮四面巡檢。
景德四年夏天,宜州知州劉永規為修建州府官舍,士卒被派去砍樹伐木,由於劉永規對待下屬太過嚴酷,士卒們在軍校陳進的帶動下,一舉殺了劉永規及監軍國鉤。他們擁判官盧均為帥,很快就占據了宜州城,
真宗下命東上閤門使忠州刺史曹利用、供備庫使賀州刺史張煦為廣南東西路安撫使,如京副使張從古與內殿祟班張繼能為副使,調遣荊湖、薪黃州兵,前往宜州平叛。另外,又派遺內侍高品周文質為廣州駐泊都監。
盧均見曹利用、張繼能等率軍圍攻宜州,頓時慌恐不安,立即派下屬舒責捧著宜州宮府大印前來請求教免其罪。但軍校陳進卻繼續頑抗,並於當晚攻陷榔城縣,接著又進犯懷遠軍,於是官軍對叛軍展開了全面的攻擊。
盧均與陳進見難於堅守宜州,遂率眾逃奔象州(今廣西象州縣)。在官軍拿下宜州後,張繼能仍以前鋒,乘勝揮師圍攻象州城。盧均見無路可走,只好帶領他的親族向宮軍投降。官軍衝進象州城後,殺了陳進及其死黨。
叛亂基本平定後,真宗授曹利用引進使張煦為如京使、張從古為莊宅副使、張繼能為供備庫使。

治理邊陲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真宗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張繼能留京為汴京舊城內巡鈐轄。不久,加東染院使。二年,又被升為入內內傳省副都知。三年,兼任群牧都監。四年,領會州(今甘肅靖遠)刺史。五年九月,張繼能為“天書”扶侍都監,隨真宗往亳州(今安徽亳縣),祭記太清官。七年,張繼能以自己身體有病,請求真宗解去他的職務,但未得到真宗的批准。爾後真宗又命他為涇原路渭州鎮戎軍(今寧夏固原)鈐轄。不久,遷任鄜延(今陝西延安)都鈐轄,赴西北地區治理邊務。
當時內附的党項人住在該地區,他們中的一些上層人物,不時對漢人挑起衝突,甚至殺死漢人。過去地方官對殺人者只罰用牲畜牛羊之類抵罪,張繼能覺得只靠這樣的處罰,不能解決問題,應該讓他們知道朝廷的一些常法。
張繼能針對當時的清況,想方設法向內屬蕃戶宣講朝廷大法,並向他們申明,如果今後再發生類似的殺人事件,將依法論處。這些內附戶聽罷,始知法懼法,不敢再輕易殺害漢人。
鑒於党項羌的少數統治者,對朝廷反覆無常,經常煽動其部眾進犯邊境地區,張繼能派士卒砍竹子,做了很多竹籤,並在竹籤上寫上文字,並揚言說:這是為將士們準備的記功獎狀。今後誰能抓獲或殺死進犯者,就給他發一個記功狀,抓獲一個,就發一個竹籤,多抓多發。然後按所得竹籤多少,進行賞賜。邊境附近的蕃戶聽說此事後,一傳十,十傳百,心裡很害怕。他們不敢輕易擾邊。當該地區清況好轉之後,張繼能奉召回京,復任群牧。

評價

張繼能從他的一生中可見宋初宦官的職務,遠遠超越了在宮廷侍奉皇室生活的範圍,而參與了重要的軍政活動,但是他們沒有攬權謀利,是皇帝可以倚靠信用的一股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