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枝梅村

張枝梅村

張枝梅村,坐落於山東省樂陵市,建村歷史悠久,距今約600年,全村人口300多人,解放戰爭期間湧現出石連生等支前模範,2015年被列入城市棚戶區改造計畫,近年來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枝梅村
  • 外文名:Zhang Zhi Mei Cun
  • 別名:張枝梅家
  • 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 河流:躍馬河
  • 位置:山東省樂陵市
  • 人口:303人
  • 占地面積:600 畝
村莊起源,地理位置,行政沿革,姓氏人口,社會建設,歷史人物,

村莊起源

據傳,元末明初之際,受連年戰爭與自然災害影響,造成樂陵一帶人口銳減,村落荒蕪。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大移民時期,本村張氏始祖張振默從京東玉田縣鴉鴻橋遷來落戶定居,後來逐漸演變成張枝梅村,其他姓氏也相繼遷入。
另據民間傳說,明清時期京城三俠張北溪、張梅枝、趙洪都三人均為響馬,一起劫富濟貧、任俠好義,一次在京城客棧中被官兵包圍,三人不慌不忙,酒飽飯足後提棍上馬,兩人朝前,一人朝後打出京城,一路奔走到樂陵,並安家落戶,又分別以自己姓名各自立村,本村為張枝梅村。
張枝梅村
樂陵市張枝梅村

地理位置

張枝梅村,位於市政府駐地北偏西3.2公里處,位於街道政府駐地東北2.9公里處,西與西小李村緊密相連,東與西關村、樂陵城區相靠,南隔開元路與城西村相鄰,北隔文昌路、躍馬河與姑子庵村相望。村莊聚落形態大致呈團塊狀,房屋坐北朝南布局緊湊,主要有一條東西向街道與一條南北向街道,被側靠近躍馬河。
張枝梅村

行政沿革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隸屬樂陵縣潘家鄉管轄(潘家鄉,即樂陵市城西潘村,已拆);1958年秋公社化時屬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後屬樂陵縣城關鎮;1988年縣改市後屬樂陵市城關鎮;2000年行政調整後屬市中街道管轄;2006年又劃入樂陵市西城街道(樂陵經開區)管轄。

姓氏人口

全村總人口303人,總戶數81戶,姓氏構成主要有七個,張姓、王姓、石姓、魏姓、蘇姓、董姓、朱姓,其中張姓、王姓與石姓人口比重較大。

社會建設

村莊居住占地175畝,原有耕地面積450畝,現有耕地面積17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雜糧作物,大部分村民依靠外出務工經商取得經濟收入。全村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安裝了寬頻、路燈與監控等公共設備。近年來村民社會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966年建有張枝梅國小,1987年因招生等問題而停辦。2001年,村民劉志英與丈夫創辦夕陽紅娛托院,也即張枝梅村敬老院,抗戰老兵李安甫就居住於此,這是魯北地區第一家民辦娛托院。
張枝梅村位於城區西北外緣,屬於城邊村。2015年被列入樂陵市棚戶區改造計畫,故村內道路設施等建設落後,路面高低不平,崎嶇難行。村南進村道路西側為一小片棗樹林,東側則為樂陵新建法院大樓,現已竣工。本村即將啟動拆遷安置工作,全村將入住村東幸福家園小區。

歷史人物

本村主要有三位歷史名人,張紅志曾出任宋哲元警衛班警衛員,抗戰後期石保光曾出任馮玉祥秘書,最有名的當數支前模範石連生,樂陵冀魯邊革命紀念館有其簡介。
石連生(1918~1991年),山東省樂陵市張枝梅村人,幼年家貧,隨父務農,靠打短工度日。在解放戰爭時期,積極出力支前參軍參戰。1947年3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在渤海一分區第一擔架團任二營六連三排八班班長。輾轉於冀、魯、豫、蘇、徽5個省,行程5000多公里,參加了濟南、淮海等諸多重大戰役,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務,被華東野戰軍區評為“特等功臣”並授獎章,其事跡曾被《渤海日報》刊登,1975年老電影《車輪滾滾》等影視資料也有特寫。1951年10月1日,被山東省推選參加北京國慶觀禮團,在懷仁堂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54年,曾任職樂陵農會會長。1957年,任樂陵紅星公社社長。1965年,徐州市建起革命英雄紀念館,在館內革命英雄功勞塔上,刻有其塑像,當年用過的擔架、棉袍、缸子、獎章等物品陳列在館內。1991年去世,其墓地位於村北田地,後人屢次悼念。
張枝梅村
樂陵市冀魯邊革命紀念館支前模範石連生
據記載解放戰爭大擁參期間,樂陵出動支前民工達13萬人次,也就是說出去老人、婦女與兒童,青壯年幾乎都去過前線,有的還不止一次,組成擔架隊、運糧隊、挑夫、小車隊、馬車隊等,輸送糧食約8千萬斤以及大宗柴草與蘿蔔等物資,大力支援前線解放軍戰士作戰,足見樂陵人民民眾革命熱情之高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