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海(硬筆書法家)

張文海,1964年10月 出生於河南溫縣,苦心齋主,中共黨員,大專學歷,全國著名硬筆書法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文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簡介,個人成就,正式編寫出版有:,藝術成就,社會評價,書法評論家,書友評價,

簡介

張文海,苦心齋主,中共黨員,大專學歷,全國著名硬筆書法家。1964年10月 出生於河南溫縣,現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楷書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正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焦作市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溫縣硬筆書法協會名譽主席等。歷任中華、當代、九州硬筆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鄭州“龐中華鋼筆書法函授中心”骨幹教師,責任編輯、《硬筆之苑》主編。

個人成就

曾任鄭州“龐中華鋼筆書法函授中心”高級教師。善諸體,書風清秀挺拔,骨力勁健,端莊大方,雅趣高古,作品、字帖專著流傳國內外,榮獲“新世紀百傑書畫藝術家”稱號。
已三十餘次獲國際和全國硬筆書法特等獎、一等獎;出版鋼筆書法字帖專集十五部,發表近百篇書論文章和詩歌散文,並獲全國硬筆書法理論研討會論文獎,二十多次擔任全國硬筆書法大賽和硬筆書法網路展評審,入選《中國硬筆書法家大辭典》、《中國當代名人大典》,入展杭州第二屆中日硬筆書法聯展、經典書風硬筆書法家作品展、北京第一屆全國硬筆書法家作品展、慶香港回歸十周年中國硬筆書法名家百人展、第一屆全國中青年硬筆書法作品展等幾十次,入圍“新世紀中國硬壇十傑十佳青年書法家”候選人,榮獲“當代中國硬筆書法名家”稱號,被中國文化部中國硬協授予首批“全國優秀中青年硬筆書法家”,“中國硬筆書法藝術獎”榮譽稱號,其事跡及藝術成就被《九州書壇報》、《中國鋼筆書法》、《新聞與成才》、《硬筆書法明信片報》、《鋼筆書法報》、《書法報·硬筆書法》、《焦作日報》、溫縣電視台、焦作電視台多次報導和介紹。

正式編寫出版有:

編寫出版有《汪國真詩歌散文鋼筆字帖》、《三毛小語鋼筆字帖.》、《中小學生成語鋼筆字帖》、《狀元卷鋼筆字帖》、《友與愛贈言鋼筆字帖》、《楷行隸鋼筆字帖》、《愛國詩詞鋼筆字帖》、《汪國真哲語鋼筆字帖》、《汪國真小語鋼筆字帖》、《汪國真名言鋼筆字帖》、《學生贈言鋼筆字帖.》、《文海鋼筆描紅系列字帖.》、當代硬筆名家金牌教程叢書《楷書基礎入門》、《楷書常用5000字》、《行書基礎入門》、《行書常用5000字》以及張文海詩文集《文心漱石---硬筆柔情》等。

藝術成就

1990年9月獲“珠峰杯”海內外書法大賽一等獎;
1991年10月獲首屆“英雄杯”全國硬筆書法邀請賽一等獎;
1991年11月獲第一次當代硬筆書法精品大展特等獎;
1992年12月獲“林海杯”中國硬筆書法家精品大賽金獎;
1993年9月獲“封龍山”杯全國青少年硬筆書法大賽楷書一等獎;
1993年10月獲“鳳凰杯”首屆硬筆書法大賽唯一特等獎;
1994年10月獲“中國硬筆書法家精品展”金獎;
1996年10月獲“中外書畫藝術精品大展賽”金獎;
2001年10月獲中國國際科技文化成果博覽會書畫大展金獎;
2001年12月獲首屆“中原杯”全國硬筆書法大賽金獎;
2002年5月獎第五屆“回歸杯”全國書畫印文大賽金獎;
2003年5月獲中國第二屆青少年書法美術金像獎大賽金獎;
2003年5月獲光明杯全國書畫大展金獎。
2004年4月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作品展特等獎。
2004年10月中國書畫網路大展賽金獎。
2005年11月第一屆“金鼎獎”全國書法美術大展賽金獎。
2006年6月第二屆“金鼎獎”全國書法美術大展賽金獎。

社會評價

書法評論家

——李金河
當代寫楷書的兩位青年書家張文海和辛學州其作品多有相同處:最引人注目處就是用筆爽健,有股“衝刺力”,在快速行筆中又能保持穩態,一點一畫交代清楚,毫無顧此失彼之窘。透過字行我總是感覺到他們以鋼筆作書猶如在舞劍,只不過是劍換成了筆,劍訣改成筆訣而已。由於速度快、下筆準,其“劍氣”之充沛使人清爽振奮。
張、辛二位“劍客”在結字方面有所不同:張在字形上有意將一些筆畫伸展開來,顯得更加瀟灑自由一些,辛則更緊密靈動一些,其字就如其人一樣帥氣。在用筆方面,二者都喜用細尖類鋼筆(張近幾年一些作品有時用尼龍筆),並善於將粗度不大的線條表現出明顯的“粗細差”來。一些起筆、出鋒是那么輕細,頓筆又是那么遒健,起、收、轉,切斬自由。由於個性較強,擅長快筆,故靜態極強的楷書也被激活,筆尖在紙上躍動、跳舞,緊促而優美。看似靜止的點畫裹挾著“劍氣”,每根線都被賦予了活潑的生命律動。有的字採用行書或草書結字法(張書尤甚),意態活潑極了。如果我們將二位一些多字作品中的單字分離出來細細研究,會發現它的結構已與一般泛常化的楷書結構略有不同了,它顯現出了這樣一種趨向:
唐以來近於程式化的結字法被張、辛在有意和無意間有限地衝破了,更多地融入了自我的手感體驗。很多字若打上十字格研究會發現很不合“三十六法”,部首、點畫之間有不勻稱處。那么在欣賞整幅作品時因何並沒有感覺到這些“不足”,反而覺得很和諧?——以行草法作楷。行草書講究一幅作品中一畫不可移,也就是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是有種種微妙而緊密的聯繫的,彼此互相依託。而楷書很少有此特點,以為它太程式化、靜態化、封閉化,注重單字空間的完滿與自足。而張、辛“二劍”楷書將原有楷書程式打散一些,用行草意作楷,那么他們當然更注重書寫的時間特徵和作品的整體效果。而運筆一快,原有注重空間構築的間架結構必然不適合,產生衝突。所以這些字構字形必然在筆勢統領下產生適應性、調節性變化,使字形與筆勢完美統一起來。簡言之:泛常化的楷書空間雕琢大於時間流程,張、辛楷書更接近於把時間性放到第一位。故其楷書單字或有不諧者,但若縱觀整體則百病盡消矣。以充沛的“劍氣”馭筆、以行草法作楷,帶動了用筆、間架、章法的一系列細微變化。
雖如此,我還是對他們下步的發展有些憂慮:當他們的筆技在中壯年目力體力精熟到一個頂峰時,欲再前進往往就會陷入深深的迷惘中:魏晉唐楷書是三座高峰,應作為我們取法立基之本,“上溯”之後適時的“下探”十分必要,即深入明清小楷中:上溯立法,下探取意。我們可以在明清這座高峰中研究張瑞圖、黃道周、王寵、文徵明、倪瓚等這些小楷書家成功之因。筆者以為先賢之所以在風格近似飽和的楷書領域有不俗的創造是因為他們將個人意趣放在首位的緣故。他們在用筆上追求精到、遒勁,而在結字上走的是“偏勁”,敢於在個性的筆勢統領下開創新的結字秩序。
——取法先賢不應僅僅從技法層面還要從創變思維上得到感悟;
——書法不應該總是把技巧展示放到第一位,因為歷史只會記住有“個性”的書家;
——一楷書家成就高低在於深入傳統之後與傳統拉開距離的遠近。

書友評價

張文海先生早年的硬筆小楷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用筆勁健犀利,線條舒展收放有度,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猶如江湖俠客揮劍起舞,勢帶風聲,快而有韻,落筆驚鴻,卓而不凡,散發出來的書卷之氣處處沁人心懷令人振奮。
在當今硬筆書壇習楷者居多,多是淺出層面之表,追古形失其韻,耐品書作寥寥。細觀張文海先生早年之作,先生以趙松雪為根基,文衡山為輔,摻揉二王筆意,結體嚴整,筆勢爽朗,方圓並施,風情高古,奇雅制勝,線條質感穩健,是在繼承晉唐明清古法的基礎上追求意境的創造性展現。時下很多學書者臨古摹今,不知思變,被古法束手,迷戀當下書風。死學古,追崇今,在這個固有的無形圈內來回徘徊難以釋放,導致難尋持續發展的空間。使原本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傳統變成了定式,而張文海先生則不然,先生探古思今,學書求靈,深入化古,出陳創新,觀其書作近似趙子昂又似文衡山,而或兩者又皆不為,妙在介於似與不似之間。有傳統意味的同時又有一股現代之美蒲然而來。為求楷之動勢,大膽運用行意作楷,有些字的結構奇特無比,有崖邊危石欲墜之險,在險勢中求得整體的平穩和諧,呼應自如,無一懈筆,令觀者扼腕。
如今,張文海先生的楷書在蛻變,從晉唐明清轉化為兩晉南北朝的民間墓誌,墓誌楷書礦源豐富,內涵金石,神工鬼斧,至拙臻良。由此可見張文海先生在不斷的思索求進,近 來所創作楷書骨法洞達,點畫峻厚,魄力雄強,結構天成。與早期作品相比更見古拙沉穩,剛勁兼柔,意態奇逸,猶如金斧鑿石,撇捺鏗鏘,鐵骨錚錚,金石之氣幽然而生。這是先生初探嘗試的結果。也是書風轉變的第一步,先生的腳步沒有停下,在不斷地探索新的路徑,希望能在多年的趙體技法功力和墓誌楷書之間尋求一契合之處,將兩者完美融合為一體,從張文海先生墓誌楷書的探索成果來看,無疑這是一條成功之道,也為硬筆書法的研究開拓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臨池觀花賞美景,悠然自得耕硯田。富貴榮華終為空,吟詩作書譽硬壇”。當今社會浮躁喧鬧,多少雅士騷人為名利所累,張文海先生一平民布衣,清風兩袖,能在硬筆書法藝術上取得如此成績令人敬仰,願先生在硬筆事業上奮勇進取,宏圖大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