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張掖市“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已經張掖市政府同意,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5月23日印發,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掖市“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5月23日
  • 發布單位: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第一章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主要成績
“十三五”時期,全市中醫藥得到快速發展,中醫藥體系建設、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中醫藥服務能力提高、人才培養、科研水平提升和中醫藥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為推進“健康張掖”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中醫藥發展政策有效落實。制定實施《張掖市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關於進一步加快和促進中醫藥發展的實施意見》《張掖市貫徹落實〈促進中醫藥傳承發展的若干措施〉的實施意見》等12個政策性配套檔案,將中醫藥產業發展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從項目資金、能力建設、人才培養、政策支持、產業發展等方面,持續加大中醫藥發展扶持力度。將中醫床位補助提高到同級綜合醫院床位補助標準的1.5倍,達到1.2萬元/床;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藥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藥製劑納入報銷範圍。加大對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藥產品的供應保障、定價報銷、宣傳培訓和臨床套用等工作力度,促進中藥合理使用。
(二)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市、縣區政府成立中醫藥工作領導小組,衛健委(局)設立中醫管理科室。除肅南縣民族醫院為二級乙等醫院外,全市其餘5家市、縣級公立中醫醫院均創建為二級甲等醫院;6縣區綜合醫院全部加掛中西醫結合醫院牌子,並設有規範的中醫科。投資2.23億元,新建市、縣中醫(民族)醫院業務樓6.11萬平方米;加大投入為基層醫療機構配置中醫診療設備4萬多台件。全市82家鄉鎮衛生院和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建成了中醫綜合服務區,並持續發揮作用。
(三)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提升。至2020年底,全市醫療機構共開設中醫病床2202張,占醫院總床位數的21.43%;每千人擁有中醫病床1.8張。市、縣級中醫醫院門診、住院患者中醫治療率分別達到60%和70%以上,中醫非藥物治療人次占醫院門診總人次的比例超過20%;綜合醫院門診中藥處方、中藥飲片處方占門診處方總數的比例分別不低於15%和8%。高台縣、山丹縣創建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和“甘肅省中醫藥工作示範縣”,甘州區、民樂縣被命名為“甘肅省中醫藥工作示範縣區”。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高台縣人民醫院、甘州區人民醫院先後被命名為“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範單位”,民樂縣婦幼保健院創建為全國首批“中醫藥工作示範婦幼保健機構”,甘州區婦幼保健院被確定為“全省中醫藥特色婦幼保健機構創建單位”。全市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先後創建為“甘肅省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單位”。
(四)中醫藥人才隊伍逐年壯大。近年來,先後招錄290名中醫藥專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市、縣區醫療機構多渠道引進本科及以上中醫藥人員210名。遴選368名中醫藥人員赴外進修培訓;舉辦“西醫學中醫”和“中醫學經典”培訓班112期,培訓各級臨床醫師2483人次。建立市級全科醫師培訓基地7個,輪訓培養1700名基層中醫藥人才。市縣區鄉村四級中醫藥師承教育出師3批、477人。全市32人被評選為甘肅省名中醫、基層名中醫、鄉村名中醫,6家祖傳中醫被評為中醫世家。
(五)基層中醫藥工作力度遞增。制定實施《張掖市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意見》,廣泛開展“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活動,定期舉辦中醫適宜技術專項培訓和技能大賽,85%以上的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縣、鄉、村及社區醫護人員普遍掌握了15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和6項食療保健技術。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公共衛生項目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覆蓋率達100%。全市累計發放健康工具包35萬個,市、縣開展中醫藥健康教育巡講260場次,電視台循環播放《養生堂》等健康題材節目860多期,成功舉辦“中醫中藥中國行”市、縣區大型科普宣傳活動。中醫藥保健養生理念深入人心,信中醫、用中醫、愛中醫的社會氛圍日趨濃厚。
(六)中醫藥全程參與疫情防控。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優勢作用,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結合實際制定出台中西醫聯合診療方案,成立張掖市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控領導小組,抽調高年資中醫藥專家組成市級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治專家組,建立中西醫結合救治、會診、查房、病例討論制度,“一人一案”辨證施治。推廣使用中醫藥系列“甘肅方劑”,確診病例中醫藥參與治療率達到100%。強化中醫藥預防,市、縣區各級醫療機構購買煎藥筒,抽調相關醫務人員免費送藥,疫情期間為醫務人員、集中隔離點人員及監測點工作人員等免費發放中藥湯劑9萬餘包,中藥配方飲片沖泡劑6000多袋,中藥避瘟香囊6900餘個。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廣大民眾推送預防食療方劑和中藥預防方,普及疫情防控科學知識。
(七)中醫藥產業穩步發展。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40萬畝,建成連片1000畝以上種植基地50個;中藥材規模化生產基地達到17.43萬畝;培育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7個、面積2萬畝。推廣中藥材種植新技術、新成果21項。認定無公害中藥材生產基地16萬畝,9家企業取得中藥材GMP、GSP、GAP認證,建立中藥材加工製造科技試驗示範點31個,引進大黃、當歸、黨參、板藍根新品種11個,編制中藥材種子質量標準和栽培技術規程22項,依託河西製藥公司研發出安爾眠膠囊、婦女養血丸2個全國獨家藥品品種;聯盟甘肅中醫藥大學,研發新產品21項;投資1.5億元在民樂生態工業園區新建中藥材產業創業創新孵化園—西部藥都;建成中藥材行銷專業合作組織285個、交易市場7處;成功舉辦3屆中國(甘肅·民樂)中醫藥產業博覽會,洽談對接中醫藥產業發展項目30多個,簽訂合作協定累計金額67.1億元。有序推進張掖濕地旅遊中醫養生康復中心、甘州全國綜合養老示範基地、民樂縣中醫醫院醫養結合養護院等19個醫養結合項目的建設與實施,累計完成投資7837萬元,配備醫護人員225名,每年為民眾提供針灸理療、藥浴養生等中醫養生康復服務8萬多人次。依託市、縣中醫醫院及相關企業開發保健養生茶、藥膳產品50多種,扶持253家社會服務機構開展養生保健服務。
二、存在的不足
(一)財政投入不足,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政府財政對公立中醫醫院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投入需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服務價格和醫保政策對中醫藥“簡、便、驗、廉”特色優勢的支持力度不大,相關政策無配套措施;符合中醫診療特點和規律的服務評價體系尚未建立;中醫重點專科建設發展和傳承創新缺乏系統長足的項目資金支持。
(二)中醫藥人才匱乏,總量相對不足。中醫藥專業人才短缺,尤其是名老中醫、學科帶頭人、拔尖人才等高層次、高職稱中醫人才嚴重缺乏;基層中醫專業人員緊缺,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後勁不足;從事中藥材研發的技術人員相對較少、力量薄弱;缺乏針對生產加工和市場銷售的高層次研發人才和行銷人才,新藥研發力量和企業自主研發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三)產業發展規模較小,帶動力不強。全市中藥材加工企業中尚無年銷售上億元的企業,還未形成比較完善的中藥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全市目前開發生產並投入市場的產品市場份額占有不足,競爭力不強。全市專門從事中藥材產品加工、分級包裝、貯藏的企業數量少,且多數企業從事處於產業鏈上游、科技含量較低的中藥飲片初級加工階段,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競爭力;中藥材產業基地規模已基本形成,但以板藍根、黃芪為主的主導品種規模還較小,中藥材主導品種不突出,產業發展的主線不明確。
三、發展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醫藥的認識高度和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振興發展中醫藥的政策密度和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國家先後出台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等重磅檔案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就中醫藥工作作出指示,把振興發展中醫藥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賦予中醫藥“五種資源”(即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的精準定位。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是我國發展衛生健康事業的顯著優勢。
省委、省政府先後出台實施《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省人大常委會頒布了《甘肅省中醫藥條例》。市委、市政府也相繼制定《張掖市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關於進一步加快和促進中醫藥發展的實施意見》《張掖市中醫中藥產業發展行動計畫落實方案》《張掖市貫徹落實〈促進中醫藥傳承發展的若干措施〉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配套檔案,提出實施中醫藥服務建設九大工程,從實施中醫優勢專科建設工程、中醫醫療機構體系完善工程、中西醫結合發展工程、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中醫藥文化傳播工程等方面進行安排部署,給予了中醫藥事業在新時代邁入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實施路徑。“十四五”時期,全市中醫藥發展處在戰略機遇期、服務拓展期和機制完善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持中西醫並重,充分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以推進傳承創新為主題,以提高中醫藥發展水平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機制為重點,以增進和維護人民民眾健康為目標,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促進中西醫結合,統籌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健康張掖建設作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惠民。以滿足人民民眾中醫藥健康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中醫藥發展為了人民、中醫藥成果惠及人民,保證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醫藥服務,增進人民健康福祉。
(二)堅持傳承創新、突出特色。把傳承創新貫穿中醫藥發展全過程,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推動中醫藥理論與實踐不斷發展,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在創新中不斷形成新特色、新優勢,永葆中醫藥薪火相傳。
(三)堅持深化改革、激發活力。改革完善中醫藥發展體制機制,更好地發揮政府在制定規劃、出台政策、引導投入、規範市場等方面的作用,積極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激發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潛力和活力。
(四)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統籌兼顧中醫藥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注重城鄉之間、區域內外中醫藥發展,促進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協調發展,不斷增強中醫藥發展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三、發展目標
至2025年,全市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機制進一步完善,中醫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市、縣中醫醫院床位使用率達到90%以上,診療人次占全市醫院年總診療人次比重、出院人數占全市醫院總出院人次比重均達30%以上。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相對合理,特色優勢更加突出,服務內容更加豐富,發展環境更加最佳化,全市中醫藥專業人員本科及以上、大專、中專及以下的比例達到5:4:1,高級職稱人員占總人數比例達到10%以上。中醫藥服務技術手段不斷創新,綜合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中醫藥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中藥材綠色生產標準化水平和中藥加工製造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全面提升,現代化服務水平匹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全市建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3萬畝,標準化種植率達到60%以上;建立中藥材品種圃100畝、繁育圃1000畝、優質示範基地10000畝,重點推進20—30種張掖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基地建設,力爭建成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中藥材生產示範基地25萬畝;全市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率達50%以上,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達到1萬噸以上,全市新培育中藥優勢企業10戶以上。公民中醫健康文化素養不斷提升,實現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六位一體”全面發展,為“健康張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章 重點任務
一、鞏固提升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
(一)強化中醫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市、縣中醫醫院基礎設施、設備配置及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提高重大疑難疾病、急危重症的中醫診治水平。推進標準化縣級中醫醫院建設,強化中醫藥特色優勢,不斷提高縣級中醫醫院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診療能力。到2025年,市中醫醫院建成三級乙等中醫醫院,新建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努力建成河西區域中醫服務中心;縣級中醫醫院二級甲等醫院創建成果進一步鞏固,民樂、高台縣中醫醫院創建市域中醫醫療中心。
(二)提升綜合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市級綜合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規範設立中醫科和中藥房,中醫診療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6縣區綜合醫院要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級中西醫結合醫院評審標準(2018年版)》的建設規劃,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強化服務功能,在人員配備、科室設定、業務開展等方面形成中西醫結合的醫療優勢;醫院臨床醫務人員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占執業(助理)醫師的比例≥30%,中藥專業技術人員占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10%,中醫床位占醫院總床位的比例達20%以上,門診中藥處方占門診處方總數的比例≥15%,中藥飲片處方占門診處方總數的比例≥7%。
(三)推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充分利用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視頻平台,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能力。推動建立融入中醫藥內容的社區健康管理模式,開展高危人群中醫藥健康干預,提升基層中醫藥健康管理水平。支持中醫醫院牽頭組建醫療聯合體,加強對基層中醫藥服務的指導,築牢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依託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建設,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設備配置和中醫藥人員配備,到2025年,全市鄉、村兩級中醫藥服務實現“無盲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服務基層的職能進一步彰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總量的比例達到40%以上。
(四)促進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健康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中醫類醫院,大力發展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和護理院,提供中醫特色的老年病康復護理等服務。鼓勵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和中醫診所,允許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的中醫藥一技之長人員在鄉鎮和村開辦中醫診所,允許符合條件的藥品經營企業舉辦中醫坐堂診所。大力發展社會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鼓勵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諮詢、調理和藥膳等技術支持。鼓勵中醫醫療機構、養生保健機構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鄉村和家庭,推廣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易於掌握的理療、推拿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與方法。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於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健康服務。
二、持續推進中醫藥傳承與創新
(一)深入推進公立中醫醫院改革。認真貫徹落實《張掖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學習“三明醫改”經驗,推動“三醫聯動”改革,堅持公立醫院公益性,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落實公立醫院人事管理、內部分配、運營管理等自主權。實行公立醫院院長負責制和聘任制。建立以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加強公立醫院精細化管理,完善多方監管機制,強化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醫療服務監管職能。理順醫療服務價格,降低藥品和醫用耗材費用,完善藥品集中採購制度,強化醫保的激勵約束機制。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實行醫保支付總額預付,按病種、按人頭付費。推行支付方式改革,實行先看病、後付費“一站式”結報,提升醫保保障績效。全面落實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推進區域醫療聯合體建設。完善分級診療服務模式,完善雙向轉診制度。
(二)創新中醫醫療機構服務模式。推動市、縣中醫醫院醫療工作重心從疾病治療向健康維護轉變,積極探索建立融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於一體的全鏈條式醫院發展模式,涵蓋醫院、社區、家庭的延伸服務模式,中醫多專業聯合診療服務模式和多種中醫藥方法綜合套用的治療模式,加快中醫藥服務模式創新與實踐。深入推進優質中醫醫療資源下沉,創新學科共建共享等辦醫形式,加大市級中醫醫院與縣級中醫醫院合作力度,鼓勵縣級中醫醫院與鄉鎮衛生院探索開展縣鄉一體化服務,促進優質中醫醫療資源縱向流動。
(三)大力加強專科(專病)建設。實施中醫優勢專科建設工程,遴選中醫特色突出、臨床療效顯著的重點專科、優勢專科或特色專科作為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進行建設,重點加強皮膚病、腎病、腦病、骨傷、肝病等常見病、疑難病防治和治未病研究,積極開展中醫重點專科(專病)建設,不斷創新中醫診療方法和防治手段,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到2025年,全市至少新列建1個國家級中醫藥重點專科,10個以上中醫重點專科列入省級中醫重點專科創建行列,建成18個以上市級中醫臨床重點專科(專病)和40個左右的縣級中醫醫院特色專科。
(四)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符合中醫藥崗位特點的中醫藥人才評價體系、激勵體系和職業發展保障體系,加強中醫藥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優秀中醫臨床人才、西學中人才和中青年技術骨幹的培養。多措並舉,著力做好中醫藥人才引進,增加人才隊伍數量,改善人才隊伍結構。繼續實施中醫師承教育,多種途徑引導名老中醫和長期服務基層的中醫藥專家通過師承模式培養多層次的中醫藥骨幹人才。積極推進“網際網路+培訓”建設,依託上級醫院優勢資源,通過視頻查房、遠程授課、疑難危重病例會診等有效手段,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能力,培養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不斷改善中醫藥專業整體人才的學歷、職稱和專業水平,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中醫人才隊伍。
(五)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和利用。實施中醫藥名方開發工程,對來源於國家經典名方目錄中的中藥複方製劑實施優先推薦報批,推動中藥院內製劑轉化開發。建立中藥企業與醫療機構院內中藥製劑研究開發轉化聯盟,發揮醫療機構中藥製劑傳承創新發展“孵化器”作用,加快推進市域臨床療效好、需求量大的醫療機構中藥製劑研發。加強科技、醫保、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推動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等特色、優勢中藥新藥研發和註冊,提升隴藥競爭優勢。深入開展民間中(藏)醫藥古籍、古方、單驗方及特色診療技術的挖掘整理,建立全市民間中(藏)醫藥保護名錄並做好審核上報工作。加強對傳統製藥、鑑定、炮製技術及老藥工經驗的繼承套用。系統總結全市各級名老中醫、名中醫臨床診療經驗,整理出版名醫名家醫案集。
(六)推動“網際網路+中醫藥”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中醫遠程醫療、移動醫療、健康信息查詢、電子處方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推動“網際網路 + 中醫藥”的全方位健康服務。規範推廣慢性病網際網路複診、遠程醫療、健康諮詢等模式,二級以上公立中醫(民族)醫院積極建設線上中醫會診中心,為患者提供線上問診、圖文諮詢、舌診、處方開具、續方抓藥等中醫領域慢性病管理服務。加快推進以現有中醫資源為基礎,醫、康、養結合的市域預約掛號、診療、配送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打造“張掖中醫藥”雲平台和網際網路醫院,開發覆蓋市域鄉鎮衛生院及以上醫療機構門診資源、特色醫療、中醫保健服務在內的手機客戶端,推動人人享有中醫藥服務進程。
(七)發揮中醫藥在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獨特作用。建立中醫藥參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網路和應急救治工作協調機制,提高中醫藥應急救治和重大傳染病防治能力。完善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建立健全重大疫情中西醫協同防控救治機制,將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確保中醫藥全面參與公共衛生應急工作。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充分發揮其在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和運動創傷防治中的獨特作用。到2025年,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網際網路為依託,融入現代健康管理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形成並加快發展,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重大疫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和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
三、推進中醫藥健康“醫養結合”服務
(一)支持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和康復資源配置需求,鼓勵設立中醫特色康復醫院和療養機構。加強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康復服務能力建設,80%以上的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建有康復科。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必需的中醫康復設備,推廣中醫康復適宜技術,提供中醫特色康復服務。鼓勵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展康復醫學與中醫藥學相融合、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醫療、訓練指導、知識普及、康復護理、輔具服務等康復服務。加強中醫護理工作,在康復護理中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和中醫護理方案,拓展中醫康復服務手段。建立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與社區康復機構雙向轉診機制,讓民眾就近享有規範、便捷、有效的中醫特色康復服務。
(二)加快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健康促進模式改革,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於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市、縣中醫(民族)醫院和全市60%以上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設立治未病中心(科),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設立治未病室(站),為民眾提供中醫健康諮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70%以上的村衛生室開展中醫健康干預服務。宣傳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技術和方法,推廣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導引等中醫養生運動,強化中醫養生保健管理。鼓勵中醫醫院、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諮詢、調理和藥膳等技術支持。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
(三)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推動中醫醫療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家庭,推進中醫藥與養老產業融合發展。二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開設老年病科,設定老年病床數量不少於醫院總床位的5%。鼓勵和支持中醫醫療機構託管或興辦養老機構,鼓勵養老機構設定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為主的中醫診室,或與中醫醫療機構合作建立快速就診綠色通道。養老機構設定的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診所實行備案制,不受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定規劃限制。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集醫療、護理、康復、居住等為一體的養老院和康復醫院。
(四)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服務。利用市域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中醫藥資源和多樣的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山丹焉支山森林氧吧、張掖沙漠地質公園日光沙浴、高台大湖灣健康養生、臨澤丹霞休閒旅遊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旅遊精品線路,積極推動中醫藥文化元素突出的名勝古蹟、中藥材種植基地、生產企業、中醫藥文化基地等中醫藥資源有效融入旅遊產業發展範疇,重點發展中醫藥養生體驗旅遊、中醫藥文化體驗旅遊、中醫藥觀光旅遊等。鼓勵酒店、景區等旅遊企業為遊客研發、提供推拿按摩、足療藥浴、藥膳美食、日光沙浴、中藥茶療等可體驗、可消費的養生保健旅遊系列產品,加快養生保健產品進景區、進賓館、進餐館步伐,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消費需求,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支持舉辦層次高、影響大的中醫藥健康旅遊展覽、會議和論壇。
四、全面提升中醫藥產業發展水平
(一)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爭取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支持,全面開展市域內中藥材資源普查,力爭完成《張掖市野生中藥材保護名錄》和《張掖市中藥資源志》編纂工作。建立全市中藥資源資料庫,完善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中藥資源網路監測全覆蓋並實現面向政府和行業提供服務。縣級中藥材主產區實施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工程,完善中藥材資源和野生中藥材物種分級保護制度,保護藥用種質資源及生物多樣性。支持和鼓勵中藥企業以及社會力量在民樂、山丹等地投資建設一批規模適宜的野生中藥資源保護區、藥用植物園、種質資源庫和野生藥材繁育基地,加強道地中藥材優良品種選育繁育研究,建設國家及省、市級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藥用動植物種質資源庫,保存中藥藥用植物種質資源。
(二)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
1.提升道地中藥材優質種子種苗繁供水平。到2025年,全市建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3萬畝,標準化種植率達到60%以上。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合作聯社,引導和鼓勵省內外大型中藥企業聯合建設一批以中藥材規模化基地共建共享為依託的跨地區中藥材產業集群。充分發揮民樂縣“全省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範縣”的引領帶動作用,用足用活現有政策措施,把中藥材種植作為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重點,並納入市域退耕還林、沙地治理、小流域治理、生態屏障保護等項目支持範圍。
2.提升道地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生產水平。進一步最佳化道地中藥材區域布局,集中連片創建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開展栽培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加快技術集成配套創新。以全市中藥區劃系統為依據,選擇最佳適宜區,建立中藥材品種圃100畝、繁育圃1000畝、優質示範基地10000畝,科學建設中藥材規範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養殖)基地,重點推進20—30種張掖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基地建設,大面積推廣種植中藥材,區域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左右,產量達20萬噸以上,力爭建成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中藥材生產示範基地25萬畝。全市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率達50%以上。
(三)構建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
1.完善中藥材交易市場功能。依託民樂縣中藥材種植銷售中心及洪水鎮、三堡鎮、新天鎮中藥材批發市場和山丹縣城北工業園區、高台縣駱駝城、肅南縣許三灣開發區中藥材交易市場,加快建設區域性物流配送和倉儲中心,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中藥材期貨市場。改造升級現有中藥材專業市場,通過倉儲管理、金融兌付、網上交易、代碼識別、射頻識別、快捷配送等系統整合,提高線上線下協同交易能力,構建集倉儲物流、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為一體的現代化中藥材交易市場體系。到2025年,實現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達到1萬噸以上。
2.提升中藥材電商經營水平。推進“網際網路+中藥材”行銷工程。鼓勵中小微中藥材經營企業利用第三方平台開展線上交易、線上支付及物流配送的集成套用。支持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以網路銷售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中藥材行銷模式。
3.探索優質優價機制。探索中藥材、中藥飲片的行銷優質優價機制,改變單純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的行銷策略,鼓勵企業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形成差異化、特色化、可視化的產品質量品牌標識和標誌,讓市場用戶和消費者感受到產品質量的價值,促進形成優質優價機制。鼓勵企業和醫療機構創新中藥飲片採購方式,探索實施中藥飲片優質優價機制和運行模式。鼓勵龍頭骨幹企業積極拓展港澳台及東南沿海地區等高端市場,形成市內外相互配套、相互依託的中藥材市場體系。
(四)促進中藥產業轉型升級
1.創建現代中藥產業園。依託民樂生態工業園和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一產提質增效、二產迅速發展、三產拓展完善,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範引領作用,通過5年的努力,創建一批集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綠色標準化基地建設、產地加工、特色產品開發、物流銷售和休閒農業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中藥產業園。
2.創新生產和監管模式。依據《甘肅省大宗地產中藥材產地加工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推行“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加工區)+種植基地(企業自有)”“龍頭企業+加工車間+專業合作社+種植戶”等產業發展模式,引進省內外中藥生產企業建設大宗地產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和規範化加工基地或加工車間,重點開展當歸、黨參、黃(紅)芪、大黃、半夏、板藍根等道地大宗中藥材產地加工點,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提升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水平。
3.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建立中藥材生產流通全過程質量管理和質量追溯體系,建設質量監測技術服務平台和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實現道地中藥材來源可靠、去向可追、質量可控、管理可及,逐步形成可追溯的倒逼約束機制,為下游用戶選擇中藥材、中藥飲片提供質量參考,提高道地中藥材流通環節質量安全水平。規範中藥材種植、加工質量管控,確保產品質量符合法定標準。鼓勵中成藥、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在道地中藥材產地探索產地加工與炮製一體化發展。產地加工企業應當建立完整的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保證中藥材種植、採收、加工、乾燥、包裝、倉儲及銷售等全過程可追溯。
4.強化質量監督管理。進一步建立健全藥品生產質量管理體系,規範藥品生產活動和質量管理規範。督促企業嚴格落實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依據中藥材、中藥飲片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規範生產工藝和規程,配套完善質量檢驗檢測標準。定期開展質量監督和抽樣檢驗,針對性開展質量安全專項檢查,確保中藥材及飲片質量安全。
5.打造優勢中藥企業。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採取聯合、重組、兼併或合資等多種形式實現資源高效整合,壯大企業規模。扶持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採取“一企一策”幫扶措施,促進發展壯大。推動中藥產業集聚發展,重點支持民樂生態工業園區“西部藥都”發展。以甘肅河西製藥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加大新藥研製與開發力度,打造一批具備較先進制藥工藝以及較強品牌拓展能力的企業。以甘肅本草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張掖金盛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山丹鑫泰中藥材飲片加工廠、張掖眾興製藥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為龍頭,加快推動傳統飲片、精製飲片、超微飲片的生產加工,打造優質精品中藥飲片。到2025年,全市新培育中藥優勢企業10戶以上。
6.推進“三化”改造提升。支持企業採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加快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中藥工業經濟深度融合,對中藥生產、管理、銷售、倉儲等環節實施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升級改造,提高中藥工業現代化水平。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運用現代感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和智慧型裝備等,建設數位化車間;鼓勵製藥企業建設綠色工廠,推廣套用高效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構建綠色製造體系。
7.推進中醫藥新產品開發。鼓勵研究開發當歸、黨參、黃芪、甘草、肉蓯蓉、天麻、鎖陽、枸杞、菊芋、玫瑰、百合、沙棘等張掖道地大宗藥材及藥食同源特色中藥資源,研發生產中藥新藥、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藥膳、普通食品等中醫藥大健康新產品。鼓勵研發、生產中醫藥美容、護膚、洗髮護髮等系列產品和中醫醫療輔助產品。促進中醫藥保健器械(具)、中藥日化產品、中獸藥、生物農藥、飼料添加劑等開發套用。
8.推進創新成果轉化。針對中醫藥產業急需的關鍵技術和核心環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產學研結合,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支持骨幹企業在省內外遴選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大、產業化條件成熟、智慧財產權清晰的中醫藥創新技術成果在張掖孵化轉化。改造升級現有中醫藥產業園基礎設施,構建完整的中醫藥產業鏈生態,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承載能力。打通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資金鍊和產業鏈,讓靜態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力爭在中藥經典名方研發、醫療機構中藥製劑開發、中藥保健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突破,轉化一批產業化創新成果。
五、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
(一)挖掘和傳承張掖中醫藥文化精華。建設全市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系統挖掘和傳承中醫藥文化精華。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推出一批具有張掖特色、在全省有影響力的影視、戲劇、專題片等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作品。持續開展中國小中醫藥文化教育活動,打造張掖市中醫藥文化傳播平台及優質產品。市、縣區中醫院應開闢中醫文化長廊,採取舉辦中醫藥文化宣傳活動和中醫適宜技術大賽等形式,大力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播,構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價值體系,擴大市域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
(二)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以中醫藥豐富的治療養生手段或中醫藥歷史典籍中豐富的名醫名家、典故傳說等為素材,挖掘蘊涵在其中的中醫藥文化核心思想,開發中醫藥適宜產品和中醫藥文創產品,整合集成中醫藥文化產業領域的政府政策信息、市場信息、文獻研究、圖片及視頻展示等多種信息資源,建立中醫藥文化產業資料庫,搭建中醫藥文化產業信息展示平台,實現中醫藥文化產業一站式瀏覽、檢索、互動問答與推薦支持等多種服務形式;通過大量的中醫藥文化產業數據,構建中醫藥文化產業評價體系。
(三)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
1.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以中國(甘肅·民樂)中醫藥博覽會為載體,堅持“以文帶醫、以醫帶藥、以藥興商、以商扶貧”的發展思路,深入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醫藥領域的交流合作。鼓勵市域中醫從業人員開展援外醫療,支持中醫藥機構與其他地區開展中醫藥交流合作。扶持中醫藥企業和醫療機構到境外開辦中醫醫院、連鎖診所等中醫藥服務機構,推動成熟的中藥產品以藥品、植物藥、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種方式在海外進行註冊,全面推進多層次、寬領域的中醫藥國際貿易。積極引導入境遊客體驗中醫藥健康旅遊,整合推介中醫藥保健產品,提高境外消費者對張掖中醫藥的認知度,帶動境外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鼓勵援外項目與中醫藥健康服務相結合。
2.加強中醫藥領域國際科技合作。鼓勵並支持市域內中醫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醫藥企業與沿線國家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和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針對沿線國家常見病、多發病、重大疾病,開展中醫藥循證醫學、基礎理論和中藥產品等重點領域研究,形成一批技術成果,推動中藥產品和保健品在沿線國家上市銷售,推動中醫藥的創新與開放發展。
3.擴大中醫藥國際貿易。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需求和消費特點,建立穩定銷售渠道,培育壯大出口企業,擴大傳統中成藥系列產品的國際貿易,提高市場占有率。組織當歸、黨參、大黃、紅芪、半夏、甘草等張掖道地藥材及中藥飲片積極參加國內外目標市場的展示展銷活動,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提升貿易附加值。
第四章  規劃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張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進一步理順、健全工作協調推進機制,按照責任分工細化工作措施,明確責任。完善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相關部門間的溝通交流、協調配合,形成共同推進中醫藥發展的合力,確保中醫藥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見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
落實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政策。加強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的成本核算,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和價格,充分體現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衛健、醫保、財政等部門要細化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積極爭取國家政策資金、專項資金和甘肅省綠色生態中醫藥產業發展基金,發揮槓桿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入中醫藥產業。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醫藥產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最佳化重點企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機制。
三、完善政策保障
貫徹落實《中醫藥法》《甘肅省中醫藥管理條例》和《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扶持政策。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市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實體經濟、企業技術創新和農產品初加工等方面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扶持中醫藥產業融合發展。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中醫藥發展需要,最佳化中醫醫療、養生保健、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等設施空間布局,擴大用地供給。
四、強化考核督查
落實縣區、市直部門主體責任,建立《規劃》實施績效評價體系和考核督查機制,將《規劃》貫徹落實情況納入年度績效考評範圍,加強對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的督導檢查和跟蹤調度,適時開展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衛健、發改、工信、農業農村、商務等部門建立通報獎懲制度,並將考核督查結果作為年度目標考核、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對工作進展緩慢、落實不力的部門和縣區由紀檢監察部門進行追責問責。

政策解讀

張掖市政府辦公室印發《張掖市“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就“十三五”時期全市中醫藥產業發展取得的主要成績進行了全面總結,深刻剖析了“十四五”時期全市振興發展中醫藥產業所面臨的機遇和優勢,以推進傳承創新為主題,以提高中醫藥發展水平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機制為重點,以增進和維護人民民眾健康為目標,對統籌推進全市中醫藥發展作出部署。
《規劃》指出:要在政策引導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進一步完善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機制,不斷健全中醫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合理配置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全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至2025年,全市圍繞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張掖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基地建設、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提升等中醫藥產業發展重點任務以及公民中醫健康文化素養提升等項目,逐步實現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六位一體”全面發展。
《規劃》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服務等內容,提出了5大項22條重點工作任務。一是鞏固提升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包括強化市、縣中醫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建設,不斷提高縣級中醫醫院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診療能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水平。促進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發展,大力發展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和護理院,提供中醫特色的老年病康復護理等服務,不斷推動中醫藥服務領域高質量發展。二是持續推進中醫藥傳承與創新。包括深入推進公立中醫醫院改革,推動市、縣中醫醫院醫療工作重心從疾病治療向健康維護轉變,探索建立融醫療、預防、保健、養生於一體的全鏈條式醫院。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不斷創新中醫診療方法和防治手段,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激勵體系,著力做好中醫藥人才引進,多措並舉培養多層次中醫藥骨幹人才。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和套用,利用“網際網路+中醫藥”服務模式,加快推動中醫藥全方位健康服務,以改革創新為切入點,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三是推進中醫藥健康“醫養結合”服務。包括支持和發展中醫特色養生、康復、養老服務,探索建立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與社區康復機構雙向轉診機制。充分利用市域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中醫藥資源和多樣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服務,滿足不同層次民眾的消費需求。四是全面提升中醫藥產業發展水平。包括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支持和鼓勵中藥企業以及社會力量投資建設一批規模適宜的野生中藥資源保護區,保存中藥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利用市域天然種植優勢,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不斷提升道地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生產水平,著力構建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促進中藥產業轉型升級。五是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包括建設全市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系統挖掘和傳承中醫藥文化精華。以中醫藥豐富的治療養生手段及核心思想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以中醫藥博覽會為載體,深入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醫藥領域的交流合作。組織張掖道地藥材及中藥飲片積極參加國內外目標市場的展銷活動,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提升貿易附加值。
《規劃》強調,各部門要加強工作協同和信息共享,形成分工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要對照重點任務分工,結合單位職責,逐項建立台賬,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交流,形成共同推進中醫藥發展的合力,確保中醫藥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見效。要加大宣傳營造氛圍,將傳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內容,加強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弘揚學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良好社會風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