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986年參加全國戲曲聲樂學術討論會,宣讀了學術論文《要使曲中聞新意》。l987年參加
忻州展覽演出,並發表文章。l981年演唱《
皮秀英打虎》選段獲
山西人民廣播電台青年演員好唱段獎;1982年獲山西省中青年演員評比演出一級優秀演員獎;主演《
梨花溝》l984年獲
晉東南地區自編現代戲調演特等藝術表演獎86年
山西戲曲青年團調演,《殺妻》飾
王玉蓮,獲主演金牌獎;88年山西省廣播電台振興上黨梆子青年演員“
杏花獎”廣播賽,唱段“窗前梅樹是我友”獲優秀演唱獎;同年山西省振興
上黨梆子調演《兩地家書》飾卓文君,獲主演金牌獎;91年進京角逐“
梅花獎”演出《殺妻》、《兩地家書》,獲中國戲劇第九屆“梅花獎”;95年中國戲曲第二屆“
金三角”演出自編現代戲《
路魂》飾山鳳,獲優秀表演獎;同年上黨梆子《殺妻》唱段“窗前梅樹是我友”獲第三屆中國唱片“
金唱片獎”;2001年自編劇目上黨梆子音樂劇《塞北有個佘賽花》飾佘賽花,獲山西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中央電視台《名段欣賞》欄目分別於第37期、51期、171期、178期播放了我的表演專輯。
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20周年慶典展演了上黨梆子《殺妻》。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了系列專輯VCD、CD、盒帶20萬盤(片)。
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張愛珍與“愛珍腔”》專業叢書。
享有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個人履歷
1959年5月7日,張愛珍出生在
高平市
河西鎮官莊村的一個農民家庭里,父母出於對女兒的珍愛,為她取名為愛珍。這一天,她開啟了自己的人生大戲。 張愛珍的父親
張東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黨梆子票友。在家鄉的業餘劇團里,父親是藝術全面的業務骨幹。小愛珍和哥哥馮來生,從小就浸泡在這個業餘劇團里,跟隨父親看戲成了他們兄妹童年時的最大快樂。 哥哥馮來生是個音樂愛好者,一次,他在家中拉胡琴,見愛珍和幾個同齡孩子在院裡玩耍,出於無意,他把這些孩子叫進家,讓他們每人唱一支
農業學大寨的歌曲。突然發現張愛珍音調準確,嗓音宏亮,能隨著胡琴伴奏一起唱。這意外的發現,使馮來生驚喜萬分。儘管愛珍當時只有6、7歲,由於不理解歌詞的意思和吐字不清,把“糧冒尖”唱成了“兩毛錢”,但憑著一個音樂愛好者的直覺,他感到妹妹具有音樂天賦,且有一副好嗓子,將來準是塊唱戲的料。 張愛珍天生愛好唱歌,那時,村裡的
高音喇叭里經常播放
郭蘭英演唱的“清凌凌的水來,藍格瑩瑩的天……”、“交城的山來,交城的水……”等歌曲,她就是這些歌的忠實聽眾。學會了就唱,並且唱得甜絲絲的。村裡的人們夏天乘涼時,愛把她叫來唱幾曲,冬天聚在一起鬧紅火,也少不了讓她唱幾首。每逢此時,平時少言寡語的小愛珍,心裡也是樂滋滋地,儼然一位小歌手。然而,
天有不測風雲,9歲時,她失去了母親;之後哥哥娶親分出去單過,家裡只留下了父親和她兩個人。為使父親勞動之餘不再操勞更多的家務,她用自己柔嫩的肩膀挑起了母親留下來的家務重擔。她的童年就是在上學、做飯、餵豬、洗衣、打掃中度過的。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她都會感慨地說,大概從母親去世那時起,她的童年生活就已經結束,也畫上了人生的第一個句號。 1972年,
高平縣青年文藝培訓班招生,在哥哥的勸導下,她報名參加了考試。她穿著平生第一次買來的塑膠底鞋,走在城裡的柏油馬路上,腳下發出“叭、叭”清脆的響聲,她興奮極了…… 考試分演唱和道白。演唱主要是考高音,這是她的強項,她自然不怵。道白卻是她的弱項,當時的道白考試要求考生說兩句話,一句是“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另一句是《
阿慶嫂》中阿慶嫂的說白“倒落下話把兒(ba'r)了。” 由於她的
高平口音,前鼻音和後鼻音不分,舌尖音和舌後音不分,撮口呼和齊齒呼不分,又不會兒化音,這著實讓這個說了十三年高平話的小姑娘為難了。為了能說得儘可能標準,她就在經常讀錯的地方畫上圓圈,查字典,標上拼音,努力去讀。到了考試時,其他人都是用高平口音說了這兩句道白“我們的文學(xie)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倒落下話把(ba)兒(er)了。”只有她說得比較標準。經過一番努力,13歲的她被錄取了,苦澀而甜蜜的從藝生涯開始了。 從此,
定林寺里多了一位高挑而瘦弱的女孩,晨曦未露急起身,夜幕低垂人未歸,踢腿、劈叉、下腰、拉頂……最讓她頭疼的就是拉頂,她始終不能完成這個動作。老師對此一點也不遷就,硬讓她練,在老師的堅持下,她終於做成了這個動作,只是在短暫的時間內,隨著她的傾斜倒地,和她在一起`練習這個動作的其他學員也 “撲通、撲通”地紛紛倒下。
初生牛犢不怕虎。還在培訓班時,一次在農村演出《杜娟山》,觀眾陸續進場了,而飾演柯湘的演員突然病了,不能上場,她毛遂自薦,主動請纓。手戴鐐銬的柯湘上場了,唱得入情入戲,“沖開這……”邊唱邊做著動作,由於用力過猛,鐐銬一甩,竟甩過頭頂到了身後,情急之中,兩腳迅速一抬,身後的鐐銬又回到了前面。 她邊講邊演示,嘻笑聲充滿了屋子。 “我到劇團里排演的第一齣戲是現代戲《
蝶戀花》,在劇中飾演
楊開慧。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我專程到北京觀摩學習由
李維康主演的京劇《蝶戀花》。她精湛的表演、優美的唱腔大大打開了我藝術的眼界。回來後,結合上黨梆子的特點,在人物的身份、氣質上狠下功夫,終於使這個角色的演出獲得成功。當時在
高平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連演20餘場。
晉東南地區文化部門的領導,親率地區三團一校人員前往高平觀看演出,戲校全劇照搬。”1981年,生活中的“蝶戀花”有了結果,這一年,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她結婚了。 丈夫
張建國和她是培訓班時的同學,兩人同窗4年,志同道合。張建國也是農民的兒子,忠厚、純樸、為人正直,原來學表演,後來改學音樂,與她同年從培訓班畢業後,同時被分配到
高平人民劇團擔任樂隊演奏員。 1983年,兒子出生了。看著自己的兒子,她內心體驗到了一位母親說不出的快樂;但兒子的到來,也給增添了許多新的困難。演員的生活不固定,成年演出在外,孩子剛過滿月,她就得帶著兒子下鄉演出。 有一次,她在高平青年團下鄉演出時發高燒,當時還奶著5個月大的兒子,連醫生都說她當晚不能參加演出,可後來,她硬是讓醫生想辦法把體溫降到38度,保證上台為觀眾演出。演出後連夜被送進醫院。5個月大的孩子卻因她發燒沒有奶餓了兩天,那時候,觀眾在看她的戲,而孩子卻餓得直哭。回到
高平住院後,奶奶抱著孩子來回往返走5里多地,還是吃不上奶…… 世上哪個母親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張愛珍她也是個賢妻良母,可她為了劇團,為了事業,她只能這樣做。 如今,為了能更好地照看兩個孩子,她的丈夫
張建國離開了劇團,在職業技術學院當了教師。這也減輕了張愛珍的負擔,演出時再也不必為孩子擔心;在家休閒時,同樣可以靜心地唱、練、琢磨台詞,此時,他還是她的顧問兼第一觀眾。 不知誰曾和我說起過“完美家庭是成功人生的一半。”可以說,張愛珍的完美家庭成就了她的事業。
“1978年,我演出了平生第一部傳統戲《英台抗婚》,我扮演
祝英台。上黨梆子傳統戲中本無此劇,是
高平縣上黨梆子劇團根據川劇《
柳蔭記》移植改編而來的。這是文革期間禁演傳統戲之後,上黨梆子恢復上演的第一個傳統劇目。並且在短短的1個月內,就將此劇搬上了舞台。那一年,我才19虛歲。”
在培訓班學習期間,傳統戲尚屬禁區,因此,她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傳統戲的表演。為了演好這部傳統戲,她從青衣的手指、提鞋、走腳步、
跑圓場開始,一招一式都虛心向老藝人學習;也曾自費到太原,向晉劇表演藝術家
田桂蘭和肖桂葉老師學習水袖功夫。短時間內,她就掌握了戲曲身段的基本功。上黨梆子的表演,比較粗獷、豪放,追女性
求
粗線條、大輪廓,強烈明快,但她在《英台抗婚》中扮演的
祝英台,卻別有一番韻味,著眼於刻劃人物的微妙心理。因此,《英台抗婚》演出後,觀眾和領導對她塑造的祝英台反響不錯,這是對她的鼓勵,是一個好的開始。 學無止境。為了更廣泛地吸取上黨梆子的優美唱腔,她又開始學習上黨梆子名角吳婉芝的唱法。上黨梆子名劇《
皮秀英打虎》是吳婉芝老師的成名作,為了排好這齣戲,她把吳婉芝老師“文革”前演出所灌制的唱片找來,認真地聽,反覆地學。為得到真傳,她登門拜訪,拜吳婉芝老師為師。吳婉芝老師熱情地接納了她,收她做徒弟。臨走時,吳老師還以師徒的初次見面禮,送給她一身布料,一條褲子。吳老師不僅教她唱,還在生活上給予她關心,所以,張愛珍說:“我們師徒既有師徒緣,更系母女情。”在以後的排戲中,她都要向吳老師請教,特別是排演《
秦香蓮》一劇,吳老師給予了她許多指導。當吳老師病逝後。她深感悲痛:“聲聲泣哭先師鶴鳴,句句緬懷泰斗恩澤。”
“上黨梆子是一種傳統藝術,但也需要創新。演員不僅要唱戲,更要唱情。《殺妻》就是對上黨梆子唱腔做了改革之後推出的一部戲。我對《殺妻》的表演體會是,第一要分清段落層次;第二要抒情動情;第三要
張馳有度,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1984年,張愛珍還在
高平縣
上黨梆子劇團時候就開始演了,那時候的本子和當今的不太一樣。1986年調入
晉城市上黨梆子青年團,重新加工了這齣戲,
王玉蓮仍由張愛珍扮演,
吳漢改由
張保平扮演,所不同的是,原來吳漢的扮相為
武生,張保平則改為鬚生(吳漢改畫紅臉,上黨梆子舊稱紅生),在這一年的山西四大梆子青年團調演活動中,張愛珍和張保平雙雙榮獲主演金牌,演出獲得了很大成功。“尤其是《殺妻》的最後大段唱功戲,每次都震撼著觀眾,被深深地吸引。當時的場景是,觀眾席上一片安靜,人們專注凝神,多少人淚流滿面都忘了擦一下……”(——原晉城市上黨戲劇院院長、國家一級作曲
吳寶明語)調演結束後,上黨戲和《殺妻》在省城引起了很大轟動。各種評議和反響也特別多。有“聲震晉陽大地”之說,有“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的範例”之說,有“看了戲叫人‘心神為之一震,耳目為之一新’”,“上黨戲變好聽了,變好看了,再不是過去的‘圪吵吵’戲了”,還有不少人說“過癮啊,著實讓我們在外地工作的家鄉人揚眉吐氣一番”、“咱上黨人和人談戲時,頭也能抬起來了,胸也能挺起來了,咱的戲、咱的演員再也不比別人差了”等等。之後,《殺妻》在全國聲腔學術討論會、東北拍電影、進京演出時均獲得了很高評價。至今,這齣戲常演不衰,粗略估計,《殺妻》演出已達1000多場。 1991年,張愛珍到北京參加梅花獎評比演出時,參評劇目就有《殺妻》,只不過吳漢改為
郭孝明扮演。她和郭孝明是長期合作的舞台搭檔,在北京演出時,他倆的表演珠聯璧合,征服了北京的觀眾。張愛珍在這次梅花獎評比活動中,榮獲“梅花獎”。在上黨梆子戲曲史上,獲得全國藝術大獎的,她和同年獲得“梅花獎”的
吳國華,屬首得殊榮者。 1995年,由張愛珍演唱的《殺妻》唱段“窗前梅樹是我友”獲得了中國唱片第3屆金唱片獎。這是中國藝術的最高獎項之一。在山西省,第1屆是藝術大師
丁果仙得了這項大獎,第2屆沒有,第3屆是張愛珍和
王愛愛。一個演員的好壞,觀眾和戲迷是評價的標準。張愛珍每次演出都非常注重和觀眾的感情交流。這樣,每一場演出以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啟發。演出時,常有認識和不認識的觀眾和戲迷到後台來和她說唱說戲。有一回,在鄉下演出《唐太宗遊春》,
鄭青宵裡面有一句唱“原來是寒風颯颯戲門環”,唱到這兒,觀眾說:“不要唱了。”她停了下來,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觀眾說:“就唱這句,我們還想聽這句。”她就又唱了一遍,觀眾又叫,說:“不要樂隊伴奏,就要聽她乾唱(清唱)。”受了這句唱腔的啟發,把它又用在了《殺妻》“戲門環”唱腔裡面。 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積累,才有了她日後的成績。
“如果說《殺妻》使我在唱腔藝術大大地提高了一個層次;那么,《兩地家書》則使我在表演藝術方面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領悟,對藝術規律和表現有了進一步的把握,對戲曲藝術各門類的綜合表現特點以及演員在舞台藝術各方面的定位與角色表演有了很深的體驗和心得。”
演員要想塑造好一個角色,必須先得理解人物。《兩地家書》是對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愛情故事的重新演繹。她首先請著名京劇導演
馬科來上表演課,馬科詳細闡述了關於角色“動作”的重要性之後,她細細惴磨她所飾演的卓文君這一人物形象,為了準確地把握她的形體語言,她向上黨名家柏扶疏老師學習練毛筆字,向樂隊的演奏員學習彈古箏…… 要想成功塑造一個戲曲人物,光有形體語言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符合人物性格的唱腔。張愛珍在這方面處理得非常到位。有一次,戲演到了卓文君情深意切、終於盼來了司馬相如的家書一折時,她處理得非常細緻、準確。拿到這封信,本來非常興奮,可打開一看,上面只有11個數字“1234567,7890”。這是什麼意思?她思索著,台下的觀眾也看得非常地忘我,見她還沒有想出來,就急急地喊出聲來:“還不明白,是兩個妻!”直令周圍戲迷不滿地對她發出了一片“噓——”聲。其實,上黨梆子的音樂唱腔特點不僅只是高亢激越,不儘是陽剛,它還有秀麗、委婉、陰柔的特點。如果在一齣戲里,既有陽剛又有陰柔,既有高亢又有委婉,那才是真正的視聽享受。
“一個演員不能稍有成績就停下腳步,不能在這一行當唱出了點名堂就滿足。只有多方借鑑其他行當的唱腔,你的唱腔藝術才能更加豐滿。”
《殺妻》是她衝擊上黨梆子唱腔藝術高峰的一次飛躍,《兩地家書》則是她完善表演藝術的又一次重要的自我超越,面對這些成績,她並沒有滿足,而是一直努力挖掘自己的潛力。《
楊門女將》中她飾演
穆桂英,增添了自己的刀馬旦功夫。她說,排刀馬旦戲是為了增加和開拓自己的青衣、小旦戲路。《姐妹易嫁》中她一改平時大多飾演端莊大方的正面人物,而是飾演嫌貧愛富的反面人物張素花。《斬花堂》中她飾演被奸臣陷害的忠良之女、為人正直的宋巧蓮,同時在劇中還為殺害宋巧蓮之父的張金香一角配唱。上黨梆子音樂劇《塞北有個佘賽花》,這齣戲濃縮了所有楊家戲的板本,從“
七星廟”演到“辭朝”,她飾演的佘賽花,從小旦、刀馬旦一直到青衣、老旦。 生活中,她的行當也是非常多,既當過劇團的領導,又是老師,還是妻子、母親,但這第么多的行當絲毫沒有影響了她的演戲。
“如今,張愛珍已是上黨梆子表演藝術的一個代表人物,她的“愛珍腔”廣為流傳,她為上黨梆子做出了重大貢獻。
“很小的時候,我聽上黨梆子;稍大一些,我學上黨梆子;現在,我唱上黨梆子。上黨梆子是我一生的最愛,我會用
我的一生來演繹上黨梆子。” 她看到了上黨梆子當前的處境:“在我市戲曲文化發展很不樂觀,
陵川縣、沁水縣劇團已經解散,
澤州縣劇團也不下鄉演出了。原因有5種:劇團挑大樑的演員少;演職員收入偏低;各項社會保障不到位;沒錢排不出新戲;老戲老唱,觀眾不滿意。”
“為了使我市的戲曲文化得到進一步升華,扭轉現階段低谷的局面,我個人有幾點建議:讓一些有名氣的演員掛職到各縣去扶持1至2年縣級劇團,為各縣培養一批青年演員;讓市團的青年演員自己挑大樑去闖開市場,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鍛鍊;戲劇院組織一批作家整理創新一批上黨梆子老劇目,給老劇目披上新裝、換上新衣,讓更多的青年觀眾走進劇場,去看、去欣賞美妙悅耳的上黨梆子藝術;為了不使上黨梆子成為‘夕陽藝術’、‘垂暮藝術’請市里儘快辦一所上黨梆子戲曲學校,免費招收學員,用3年的時間培養一批上黨梆子後繼人才,出幾個小‘梅花’;調入一批
大中專畢業生,充實文化藝術隊伍,解決他(她)們的工作生活待遇問題。同時,要培養自己的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
哥哥
張愛珍的哥哥馮來生由於喜愛戲曲創作,先後為晉城市上黨梆子青年團、長治市上黨梆子劇團、
高平、
陽城縣劇團及其當地不少業餘劇團創作設計音樂唱腔,在報刊、雜誌上發表音樂專論和戲曲評論文章,受到專家和觀眾的好評。 生長於高平這個戲曲之鄉的張愛珍,從小耳聞目染,長期受到戲曲藝術的薰陶,對地方戲曲也逐漸產生了興趣,哥哥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情更是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年幼的小愛珍。愛珍在同齡小孩中顯現出眾的音樂天賦也讓哥哥欣喜,兄妹二人時常你拉我唱,為鄰居帶來歡聲笑語。“清凌凌的水來,藍瑩瑩的天······”、“交城的水來,交城的山······”等,一首一首歌曲在小愛珍清脆嘹亮的演繹下,響徹整座山村。張愛珍與
“青訓班”
1972年,
高平縣文化部開辦“青年文藝培訓班”,在哥哥的動員下,13歲的小愛珍心懷忐忑的參加了考試。儘管競爭相當的激烈,愛珍在考場中超凡的表現還是讓她順利的考上了“青訓班”,開始了正式學習戲曲的生涯。 “青訓班”設在米山鄉
定林寺內,離縣城較遠,交通十分不便,條件異常的艱苦,但對於過慣了清苦日子的小愛珍來說,更苦的是基本功的訓練。唱、做、念、打一套訓練下來,常常累得就好似渾身散架,然而,老師的教誨,親人的鼓勵,時常縈繞在愛珍的腦海,堅定著她學好戲曲的決心。 五年的學習是艱苦的,但因而打下深厚的唱功底子,使愛珍的聲音更加悅耳動聽,這段經歷無疑成了她成功走上藝術之路的踏腳石。
舞台
“青訓班”結業後,張愛珍走上了人生社會的第一站——
高平縣人民劇團,擔任演員。不久,團里準備移植上演京劇《蝶戀花》,由於嗓音條件好,張愛珍在青黃不接的青年演員中脫穎而出,擔任劇中的女主角,飾演
楊開慧。
初出茅廬的張愛珍面對這個重要的角色,既欣喜,又擔憂。為了更好地駕馭這個人物,張愛珍專門到北京,觀摩了著名京劇演員
李維康在《蝶戀花》中的表演,從唱腔到身段,舉手投足、嬉笑怒罵,張愛珍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回團後,張愛珍又查閱了更多有關楊開慧的歷史資料,進一步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從內心感情著手,結合上黨梆子的特點,在唱腔表演上狠下功夫,最終使這個角色豐滿地出現在觀眾面前。《蝶戀花》的成功也標誌著張愛珍舞台生涯的正式開始。
“梅花獎”
在藝術道路上,
張愛珍始終在尋求各種方式,以不斷完善著自己的技藝。1979年,張愛珍拜上黨梆子表演藝術家吳婉芝為師,吳老師精湛的唱腔及表演給了張愛珍莫大的幫助,同時,也使得張愛珍在藝術水平上不斷提高。
隨著舞台經驗的不斷積累,張愛珍的藝術造詣也在不斷精進,由她主演的多部劇目在各種演出中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她的表演也逐漸被認可和肯定。進京爭奪“梅花獎”就成了她心中對藝術追求的目標。
此時的張愛珍已經成為晉城市上黨戲劇院第二演出團的團長,她的想法得到了文化部門和本院、本團的大力支持。1991年,張愛珍帶著精心編排的《殺妻》和《兩地家書》踏上了進京角逐“梅花獎”的征程。張愛珍溫文婉轉的獨特唱腔,與老搭檔郭孝明珠聯璧合的舞台表演,著實征服了首都的觀眾,上黨梆子的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張愛珍如願以償,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奪得了“梅花獎”的桂冠。“愛珍腔”也一下子成了戲曲界關注的焦點,全國媒體開始了鋪天蓋地的爭相報導,張愛珍成功了。
家庭
多年的戲曲生涯中,張愛珍始終奔波於農村和城市的舞台之間,忙碌的工作使她無暇照顧家人和孩子,對於這位名角,家人給的最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張愛珍的愛人
張建國原先和她是一個劇團的演員,後來轉做行政,便有了更多的時間照顧愛珍和孩子。張建國是個十分細心的丈夫,一切有關張愛珍的藝術資料他都會分門別類,梳理得相當仔細。
張愛珍有一兒一女,可能以前對孩子疏於照顧,如今工作負擔輕了,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在家陪著孩子,似乎要將先前的母愛一股腦得補回來。張愛珍一家是安靜的,和諧的。
上黨梆子
張愛珍在上黨梆子中取得的成就,使得她的藝術光環越發耀眼。同時,上黨梆子隨著時代的變遷也逐漸受到了冷落,我市唯一的戲曲學校被兼併,戲曲班被取消,先前培養的戲曲人才也都分散各地,上黨梆子的舞台上不再有新鮮的面孔出現了。
上黨梆子即將後繼無人的窘境,成了阻礙上黨梆子發展的最基本障礙,培養上黨梆子接班人成了目前最為關鍵的問題。1999年,張愛珍在侄兒馮懷玉的提議下,自籌自創了“
張愛珍少兒藝術中心”,就是為了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藝術人才。然而,多年來,眼看著舞蹈、繪畫、鋼琴等課程的火爆場面,戲曲始終無人問津,張愛珍無奈且感嘆:要抓緊時間培養戲曲人才啊!
作為多屆省、市級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張愛珍利用這個特殊的身份,也曾多次向政府提出改革上黨梆子的方案,修建大劇院,開辦戲曲班······然而,至今沒有落實,上黨梆子的發展之路是否還能走得順暢,張愛珍也顯得十分迷茫和無助。
當前,上黨梆子的舞台上還是以張愛珍、吳國華這一批八十年代的演員為主要支撐,抓緊時間培養後備人才成了振興上黨梆子首當其衝的關鍵問題。然而,要想全方位推進上黨梆子的發展,勢必要以市場為導向,對演出內容、角色體制、舞台音樂、人事制度等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只有改革才會有發展。
其他信息
喜歡上黨梆子的觀(聽)眾都對張愛珍的名字非常熟悉。70年代末,張愛珍演唱的《皮秀英打虎》就博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和讚賞。她的許多精彩唱段在民眾中廣為流傳,她那錄製的唱片和發行的盒帶被搶購一空。就連那些原來並不喜歡上黨梆子的觀眾,聽了張愛珍的演唱後,也漸漸地喜歡上了上黨梆子。下面以張愛珍在《皮秀英打虎》、《殺妻》和《兩地家書》中的幾個唱段為例,談談她的唱腔藝術的一些特點。先談她的《皮秀英打虎》。
《皮秀英打虎》是上黨梆子著名藝術家吳婉芝的成名作,唱腔難度很大。張愛珍敢於迎難而上,著力刻畫和塑造了一個熱情、爽朗、天真、活潑的獵戶少女形象。此劇中皮秀英有一段十四句唱詞的唱段。這段唱腔由[四六板]和[垛板]構成,張愛珍別開生面地把這段腔唱得絢麗多彩、層次分明,使人耳目一新。她從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出發,打破了唱腔開頭傳統的[四六板]起腔程式,刪去了冗長的節奏平穩的引奏過門,吸收了節拍自由、長於表現傷感情緒的[介板]旋法,使其成為別具一格的起腔程式,給人以清新之感。當唱腔轉入節奏平穩、一板一眼的[垛板]時,張愛珍以咬字真切、如泣如訴的演唱,把皮秀英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表現得更加真切動人。尤其在“淚”字和“娘”字等處,糅進了動情的悲泣音唱法,聽來更加感人肺腑,催人心酸。
當秀英面對戀人時,她羞答答地撫摸著還是在孩童時母親為她置下的定親之物——鴛鴦袋,不由沉浸在對愛情的熱烈嚮往之中。這裡她運用了一句以傳統[垛板]節奏型為基礎而發展變化成的新腔“鴛鴦袋來梳妝檯”,準確、形象地把皮秀英活潑開朗的性格和內心雀躍的情態勾畫了出來。張愛珍演唱這句唱腔,吸收了民歌小調的演唱方法,使其腔調顯得更為活潑、跳蕩、頓挫分明、富有彈性。加之在過門音樂中又伴以熱烈歡快的小嗩吶,更加渲染了戲劇情節和氣氛。
當秀英唱到“老爹爹如今年高邁,女兒的心事他不明白”時,唱腔轉入[四六板],用散唱句型的唱腔形式把秀英躊躇不安的情緒表現得更為貼切、自然。“軍爺誠實真可愛”一句,節奏逐漸加快,旋律起伏伸展,腔調高亢激越,感情熱烈奔放,把皮秀英那種按捺不住的愛慕心,準確、自如地表現了出來。當皮秀英無意中與
吳禎的目光相遇時,拖腔嘎然而止,在這靜場中,無聲勝有聲地把皮秀英那種羞澀、激動的情態更加維妙維肖、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最後,當皮秀英心意已定後,張愛珍以簡潔明快的送板唱句,乾淨、利落、果斷地結束了這段精彩唱段。
張愛珍對藝術一絲不苟,即使是不被人們重視的唱段,她也要認真琢磨、反覆推敲。如皮秀英向吳禎表白自己的愛情時,借景喻情打了這樣一個比方:“藤羅架上藤花開,今年花開君正來,你愛花莫等花開敗,須趁春光早安排。”張愛珍從人物性格和感情需要出發,選擇曲調活潑、節奏跳躍的[一串鈴]來演唱,最後兩句大膽地把[葡萄架]和[四六板]兩種板式糅合在一起,並加以發展和變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張愛珍在談到演唱這段唱腔的體會時說:“這是皮秀英向吳禎傾吐愛情的一段唱,“春光”後面的小過門,使人仿佛聽到了秀英此刻的心在緊張地跳動。儘管秀英心直口快、性格開朗、但她畢竟是情竇初開的少女,我在唱到‘花開敗’的‘敗’字後,來了個停頓,為的是想把秀英那種欲言又止、羞澀激動的少女初戀時所特有的心理更準確細膩地表現出來。”這裡僅四句唱詞的一段唱腔,張愛珍唱得情趣盎然。
再談她演唱的《殺妻》。
張愛珍在這齣戲裡扮演吳漢之妻
王玉蓮。帷幕拉開,王玉蓮輕搖羅扇,吹火煎藥,苦苦地盼著丈夫回來。當門響時,她以為是丈夫回來了,便興沖沖地前去開門,不料,開門後不見丈夫,而是一陣秋風將門環吹得鐺鐺作響,於是玉蓮頓感失望。張愛珍在“原來是秋風一陣它戲門環”這句唱詞中用了一個低回腔,並在“戲”字上頓腔、重複,好象是對風兒的責怪。這一擬人化的演唱,生動、形象地把王玉蓮盼夫歸來的急切心情表現得細膩入微,餘味無窮。
吳漢歸來,王玉蓮見他滿面愁容,舉止失措,心中頓生疑慮。但她仍痴情相待。當吳漢酒後舉劍殺妻時,她問明情由後,猶如晴天霹靂,頓時呆若木雞。這裡,張愛珍演唱的一個曲調前低後高,感情前虛後實,力度前輕後重的兩節腔叫板“哎”,把
王玉蓮此刻聞言驚愕,如痴如呆的情態表現得入木三分。緊接著“駙馬他話當年觸目驚心”一句唱腔突然翻高,猶如異峰突起,表達了人物身心遭受的巨大震動。“霎時間渾身顫如履寒冰”,一句則運用[清板]顫音唱法,使之緩疾頓挫,起伏跌宕。“王吳兩家有仇恨,為妻不是起禍根,蒼天生蓮又生漢,為什麼生死冤家又結親……”一段[大板],幾乎不是在唱,而是在說,甚至近乎於吶喊,表達了人物情緒的巨大悲痛和不平。這個一氣呵成的唱段,觀眾無不為那含著血淚的唱訴所感動,為劇中人那悲憤與不平灑下同情的淚水。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聲自情動,以情帶聲的緣故吧。當
王玉蓮明白吳漢為了興漢滅莽、取信於民不得不把她殺死時,王玉蓮陷入絕望之中,一個短促的停頓,使人們感到此刻死一般的寂靜。突然,張愛珍用“炸音"演唱了一句“駙馬!”。這一聲‘叫板’,震撼長空,撕人心肺,把王玉蓮臨死前絕望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繼而,她又採用輕聲唱道:“夫君哪……”,這一聲又恰似語重心長的囑咐,深沉哀怨,動人心弦。這種‘雙叫板’,在以往的傳統劇目中運用實屬罕見。張愛珍與唱腔設計者從人物和感情的需要出發,創造的這種叫板形式與唱法,即使人物的感情變化順理成章,同時又增強了唱腔音樂的對比性和感染力。儘管王玉蓮無限依戀美好的愛情,但他為壯夫志。最後還是決定以死相酬,諫喻世人。“報國讎雪家恨名正言順,行大義表赤心取信於民。妻願捨身平民憤,拋灑碧血濺龍鱗。”這段唱,不僅表現了
王玉蓮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的崇高品質,而且也是王玉蓮這個悲劇性人物對封建社會的嚴厲控訴。
“窗前梅樹是我友,園中桃林知我心。砍下梅桃伴我走,做成棺木殮我身……”這段[新垛板]是王玉蓮在臨終前囑咐丈夫吳漢的話。此唱段腔很長,一共四十八句,唱詞寫得很有感情。張愛珍和唱腔設計者著重從平淡之中描述王玉蓮賢淑善良、深明大義的性格和感情,通過三個不同情緒的“駙馬啊!”把囑咐丈夫的三件事層層深化,將夫妻之間的關切和情愛表達的淋漓盡致。真可謂情徹肺腑,感人至深,觀眾無不為之動情灑淚,噓嘆難禁。張愛珍在唱到“鼓打三更夢裡尋……”的結尾句時,吸收了現代歌曲的潤腔方法,運用氣息控制和不斷變換音色等演唱技巧,聲音由強到弱,逐漸消失,藉以表達情緒延續伸展,難以盡言的意圖。特別是在此戲結尾的一段唱中,一句“血濺龍鱗待來生!”的新甩腔送板,更令人迴腸盪氣,猶如大江之水一瀉千里。使
王玉蓮的控訴達到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境地,十分成功地塑造了王玉蓮的悲劇形象。
最後談由她主演的《兩地家書》。
由於歷史原因和傳統的習慣,上黨梆子的男女聲腔總是偏重於高音區。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那種單一的高而尖的唱法越來越不能夠滿足人們的欣賞要求了。在《兩地家書》中,唱腔設計者與張愛珍十分注重對中低音區的開發。例如,在司馬相如的幻覺中出現卓文君的形象時,卓文君那“萬不料你是薄情郎"的一段腔,旋律一直在中低音區進行。這樣,更便於表現卓文君埋藏在心底的哀怨和悲憤。
《兩地家書》中,張愛珍還借鑑吸收了彈唱方法,在大量的五字腔垛句唱腔中得到充分運用。如卓文君在思念丈夫時唱道:“琴是夫君物,見物愈思人,琴音似夫語,聞聲更傷心。”這段唱基本上是沿用了《殺妻》中五字垛句腔的句式結構。卓文君給丈夫寫信時唱道:“從一寫到萬,句句是思戀,殷殷妻子心,盼夫歸故園。”這段腔則採用了園舞曲式的四分之三節拍,這樣,便使唱腔更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人情測不透,世態冷颼颼,原圖人長久,無端遭踐蹂。”一段唱又採用了在快板中夾慢板的形式。這段五字腔前後均為四分之一節拍的快板,使五字腔節奏突然拉慢一倍。演唱彈吐結合、柔頓並置,一張一弛,形成鮮明的節奏對比,強調了情緒的表達。
她在《兩地家書》中,對如何運用演唱方法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如卓文君痛斥司馬相如的[乾板]唱段:“
巴山親眼見,錦水親耳聞。天地可作證,日月可為憑。世聞何為貴,信義值萬金。誓約心上印,日夜等夫君。”這段唱腔的旋律,便是由傳統[垛板]發展變化而來的,使人感到格外清新、別致,字字緊連、扣人心弦。當卓文君唱道:“人間信義淪喪盡”時,唱腔甩入高腔,樂隊突然以強音托腔伴奏,其效果猶如決堤洪水波濤滾滾,觀眾無不為之震撼!
張愛珍嗓音圓潤甜美,行腔委婉纏綿,所來神韻無窮,堪稱上黨梆子一絕。她有一幅得天獨厚的好嗓子,但她卻不為唱而唱,不故意賣弄技巧。她的唱與做都環繞著一個中心,那就是塑造、突出生動的典型形象。因此,她的唱腔能從劇情出發,從人物出發。她的唱,是為了充分表達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思想感情。有時我們聽著張愛珍的演唱,很自然地會聯繫到她所創造的那個活生生的人物,真可以說是聽其聲,如見劇中人。
傳統唱腔是歷代藝人心血的結晶,是我國戲曲藝術事業的一份寶貴財富。張愛珍很注重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善於向前輩藝人學習。她在青訓班時,唱工老師為她打好了演唱基礎,後又師承上黨梆子表演藝術家吳婉芝,她對吳派唱腔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又多次親聆吳老師的教誨,得其真傳。同時,她又不拘泥於前人的框框、格局,敢於大膽創新,以表達更加豐富的內容和更加複雜的性格、感情。她不僅注意吸取上黨梆子旦角各流派的長處,用來豐富自己的唱腔,在許多劇目中,她還借鑑鬚生的唱法。如她在《兩地家書》中用[介板]演唱“萬不料你是薄情郎”一句,就是借用了上黨梆子著名演員郭金順在《三關排宴》里演唱“自從俺兄弟們幽州分手”一句[介板]的行腔旋法。
在張愛珍的唱腔中,有時也運用“炸音”,這是吸收了花臉的唱法,為了加重語氣,加強氣勢。不僅如此,她還善於博採眾長,向兄弟劇種吸取營養。她曾受到過京劇老師的薰陶,又得到過崑曲、晉劇、豫劇名家的指導,因此,在她的唱腔里,常有新聲,常有新法、常有新意。借鑑歌曲發聲,用以豐富和加強上黨梆子唱腔音樂的美感和表現力,是張愛珍唱腔的又一顯著特色。在《殺妻》和《兩地家書》的唱腔中,就飽和著這種養分。由於她熟練地掌握了優秀傳統演唱的技巧和方法,聽起來不僅沒有生硬之感,而且使人倍感親切。
張愛珍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月,願她為上黨梆子藝術做出更大的貢獻。
成就榮譽
三十多年來虛心求教老藝人們和得取吳婉芝老師真傳,充分吸取山西民歌營養,繼承前輩藝術成果,其行腔運調,發音吐字都有許多創新。與編劇作曲樂隊等部門密切合作,逐漸形成了上黨梆子獨有青衣、小旦等旦角流派藝術“愛珍腔”,開創了戲劇聲腔藝術新里程,為上黨梆子的長腔改革創出了一條新路,被藝術界所矚目。
1985年9月當選為晉城市第一屆人大代表,1987年6月當選為中共山西省委第五次當代會黨代表,1988年1月當選為山西省第七屆人大代表,1991年1月當選為晉城市第二屆政協常委,1992年10月起享有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1月當選為山西省第八屆人大代表,1996年4月當選為晉城市第三屆政協常委會委員,1996年7月任
山西省青年聯合會第七屆二次會議委員,2001年5月當選晉城市第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活躍在戲曲藝術舞台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來虛心求教老藝人們和得取吳婉芝老師真傳,充分吸取山西民歌營養,繼承前輩藝術成果,其行腔運調,發音吐字都有許多創新。與編劇作曲樂隊等部門密切合作,逐漸形成了上黨梆子獨有青衣、小旦等旦角流派藝術“愛珍腔”,開創了戲劇聲腔藝術新里程,為上黨梆子的長腔改革創出了一條新路,被藝術界所矚目。
1986年在山西振興戲曲調演時,她以改編傳統戲《殺妻》中
王玉蓮的演唱,轟動省城觀眾,獲得了此次調演的主演金牌獎。
1987年,參加了
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上黨梆子戲曲片《斬花堂》。它一人身兼二職,即是本片主角宋巧蓮的扮演者、又是本片張金香的配唱者。在本片中塑造了兩個性格反差極大的音樂形象。鮮明、生動,受到好評。
1988年在全省振興上黨梆子調演和上黨梆子“杏花獎”廣播賽中奪得全省兩個第一。
1991年6月,經過長時間準備,在省文化廳和省政協的共同推薦下,她率團終於踏上了進京角逐梅花獎的演出。並獲得了中國戲劇第九屆“梅花獎”。
1995年,以自編現代戲《路魂》“山鳳”一角獲得中國戲曲底二屆“
金三角”優秀表演獎。以《殺妻》選段“窗前梅樹是我友”獲得中國唱片第三屆“金唱片獎”。
代表劇目有;《皮秀英打虎》、《秦香蓮》、《柴夫人》、《殺妻》、《兩地家書》、《塞北有個佘賽花》,現代戲《蝶戀花》、《走出大山》、《路魂》等。灌制中國唱片盒等6盒。CD雷射唱片一張。VCD唱片上黨梆子經典系列《殺妻》1張。
1991年以來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了由她主演的《殺妻》、《兩地家書》演出實況錄音,中央電視台播放了《兩地家書》全劇錄象,中央電視台還在“南腔北調”欄目中,多次播放她的《兩地家書》選段選場。2000年中央電視台3套戲曲音樂頻道《名段欣賞》第37、51期播放《殺妻》、《打金枝》等唱段。2002年中央電視台11頻道《名段欣賞》第171、178期播放了她演唱的《兩地家書》、《殺妻》、《秦香蓮》、《柴夫人》、《走出大山》等唱段。
山西電視台錄製了改編大型戲曲上黨梆子《柴夫人》,衛視頻道向全國播放。2003年4月參加了
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20周年山西四大梆子專場選定《殺妻》的演出。 山西省委授予她“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山西省委宣傳部及文聯授予她“跨世紀新星”,山西劇協首屆“跨世紀戲劇新星”榮譽稱號。晉城市“優秀黨務工作者”、“市勞動模範”。她的主要事跡已收入《
中國人物年鑑》、《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文藝家詞典》、《中國專家人才庫》、《
世界名人錄》、《張愛珍與“愛珍腔”》等書。
86年
山西戲曲青年團調演,《殺妻》飾
王玉蓮,獲主演金牌獎;88年山西省廣播電台振興上黨梆子青年演員“杏花獎”廣播賽,唱段“窗前梅樹是我友”獲優秀演唱獎;同年山西省振興上黨梆子調演《兩地家書》飾卓文君,獲主演金牌獎;91年進京角逐“梅花獎”演出《殺妻》、《兩地家書》,獲中國戲劇第九屆“梅花獎”;95年中國戲曲第二屆“
金三角”演出自編現代戲《路魂》飾山鳳,獲優秀表演獎;同年上黨梆子《殺妻》唱段“窗前梅樹是我友”獲第三屆中國唱片“金唱片獎”;2001年自編劇目上黨梆子音樂劇《塞北有個佘賽花》飾佘賽花,獲山西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中央電視台《名段欣賞》欄目分別於第37期、51期、171期、178期播放了我的表演專輯。
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20周年慶典展演了上黨梆子《殺妻》。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了系列專輯VCD、CD、盒帶20萬盤(片)。
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張愛珍與“愛珍腔”》專業叢書享有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三十多年來,虛心向上黨名家學習,不斷將
高平秧歌、潞安鼓書等地方小曲的演出藝術融入自己的表演風格。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上黨新腔“愛珍腔”,代表作品:《殺妻》、《兩地家書》、《柴夫人》、《皮秀英打虎》、《秦香蓮》、《走出大山》等。
喜歡上黨梆子的人對張愛珍應該都不陌生,她主演的《皮秀英打虎》、《秦香蓮》、《柴夫人》、《兩地家書》、《蝶戀花》、《走出大山》等上黨梆子劇目深受觀眾喜愛。
上黨梆子在邯鄲一帶稱"西府調"、"澤州調",具有粗獷、健康的藝術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樸古老的特點,唱腔、音樂高亢、委婉、活潑,曲牌豐富。
著名上黨梆子表演藝術家張愛珍,活躍在戲曲藝術舞台三十多年,逐漸形成了上黨梆子獨有青衣、小旦等旦角流派藝術"愛珍腔",開創了戲劇聲腔藝術新里程,為上黨梆子的長腔改革闖出了一條新路。1991年她榮膺中國戲劇第九屆"梅花獎",1995年以《殺妻》選段"窗前梅樹是我友"獲得中國唱片第三屆"金唱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