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川縣)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張川縣一般指本詞條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甘肅省天水市轄自治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地處六盤山南延地段、隴山西麓,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毗鄰5個縣(市),總面積1311.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轄10個鎮、5個鄉。截至2023年末,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常住人口23.96萬人,城鎮化率為32.19%。

據《水經註疏》,張家川鎮所在的後川河谷古稱長家川,張,長同音,故名。商時期,境內為西戎地;西漢時期,沿襲制;三國時期,屬廣魏郡;1953年7月6日,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屬天水區;1955年6月,改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969年10月至2022年,先後屬天水專區、天水地區、天水市管轄。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主要景點有雲鳳山風景區宣化崗拱北、街亭遺址西梁子森林公園、臥龍山老庵寺。2018年9月25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入選“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2019年12月9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入選“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名單”。2022年4月21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入選“2021年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縣(市、區、旗)名單”。

2023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實現生產總值(GDP)40.03億元,同比增長7.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 行政區劃代碼:620525
  • 行政區類別自治縣
  • 所屬地區甘肅省天水市
  • 地理位置: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
  • 面積:1311.8 km 
  • 下轄地區:10個鎮、5個鄉 
  • 政府駐地:張家川鎮阿陽大道168號 
  • 電話區號:0938
  • 郵政編碼:741500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23.96 萬(2023年末常住人口)
  • 著名景點雲鳳山風景區宣化崗拱北、街亭遺址西梁子森林公園、臥龍山老庵寺 
  • 火車站張家川站
  • 車牌代碼:甘E
  • 地區生產總值:40.03 億元(2023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災害,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人口,數量,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綜述,公路,鐵路,政治,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方言,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景名勝,地方特產,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商時期,境內為西戎地。
西周夷王元年(前885年),周封在渭之間養馬有功的贏非子為附庸(按周分封制,領地方圓不足50里,不直接通達天子,依附於諸侯,謂之附庸),在秦建邑,號贏秦(邑在今張家川鎮瓦泉村)。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設隴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張家川縣屬隴西郡。
西漢時期,沿襲秦制,實行郡縣二級制。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郡,轄16縣,其中隴縣(治今張家川縣城)在縣境。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監察性質的刺史部13州,隴縣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轄。
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改王莽所置州牧為刺史,涼州刺史部(當時的刺史部依然是監察區,而州刺史在州內有固定治所,不再赴京奏事)駐隴縣(今張家川縣城)。
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改稱漢陽郡,轄13縣,撤清水、戎邑道併入隴縣。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涼州刺史部由隴縣遷冀縣(今甘谷)。
三國時期,魏實行州、郡、縣三級制,魏復置清水縣,撤隴縣併入清水縣,屬廣魏郡。之後張家川再未置縣,今縣境大部屬清水縣、秦安縣轄。
天會八年(1130年),今張家川縣分屬秦州之冶坊(治清水縣黃門鄉)、隴城(治今秦安縣隴城鄉)兩縣。
至元七年(1270年),撤隴城縣併入秦安縣,撤冶坊併入清水縣。張家川縣分屬秦州之清水、秦安兩縣轄。
明清時期,今張家川大部仍屬秦州之清水縣、秦安縣轄。
民國二年(1913年)3月,推行省、縣兩級制,暫存道制。張家川縣大部分仍屬甘肅省隴南道之清水、秦安兩縣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甘肅省設立行政督察區,張家川縣大部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之清水、秦安縣轄。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28日,張家川解放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所屬區域分別由清水、秦安、莊浪、陝西省的隴縣等縣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家川縣分屬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之清水、秦安縣轄。
1951年4月,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改稱天水區。
1953年7月6日,析清水、秦安、莊浪、陝西隴縣37個鄉合併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屬天水區。
1955年6月,張家川回族自治區改名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1958年12月,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水縣合併,置清水回族自治縣。
1961年12月,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水縣分設。
1969年10月至2006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先後屬天水專區、天水地區、天水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3年7月6日,張家川回族自治區成立,以清水縣北部的張家川、木河、宣化、恭門等4區的1鎮、25鄉,秦安縣龍山區的龍山、北河、連五、高廟、天寧、趙坡鄉,隴城區的五方鄉,莊浪縣金鎖區的清真鄉和新隴區石橋鄉的張棉驛等村以及陝西省隴縣馬鹿區的馬鹿、長寧驛、寶坪鄉為張家川回族自治區的行政區域;此時張家川回族自治區設6個區(即張川區、木河區、龍山區、宣化區、恭門區、馬鹿區)、1個鎮(張家川鎮)、37個鄉。同年7月20日,又增設17個鄉,全區共轄6個區、1個鎮、54個鄉。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川縣)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地形圖
1955年12月,縮區並鄉,撤銷張川、木河兩區。經調整,全區設4個區、1個鎮、29個鄉,即縣直屬3個鄉、1個鎮、龍山區10個鄉、宣化區7個鄉、恭門區5個鄉、馬鹿區4個鄉。
1956年8月至9月,將清水縣白駝區松樹鄉的高家、劉山、劉坡、郭灣、楊坡、候吳6個自然村,秦安縣連柯鄉的榆樹、高莊、大陽家、中莊、小陽家、窪子、南山、河李家、閻家、那坡里、梁家堡子、梁家灣12個自然村,華亭縣店子峽鄉的上堡子、石窯子、趙銀子等3個自然村劃歸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同年10月,撤銷龍山、恭門、宣化3個區,增設龍山鎮,並將大麻、峽里兩鄉合併為峽里鄉。撤併後張家川縣直屬2個鎮、23個鄉、馬鹿區4個鄉。
1958年8月,撤銷馬鹿區,合併部分鄉,張家川縮編為2個鎮、12個鄉。同年9月,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經調整,張家川轄張川鎮、龍山、馬關、大陽、恭門、峽里、馬鹿7個人民公社,28個管理區。同年12月20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水縣合併,置清水回族自治縣,轄13個人民公社、55個管理區,331個生產隊。
1959年5月,改管理區為生產大隊。
1961年12月15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水縣分設時,將原屬清水縣傅堡、朝陽、後川3個生產大隊劃歸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將原屬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盤龍、蒲魏等14個生產大隊劃歸清水縣。此時,張家川政區設張川、馬鹿、恭門、龍山、馬關、劉堡6個區、32個人民公社、342個生產大隊、1125個生產隊。
1963年,增設了中莊、蒲家、草川、大麻4個公社,至此全縣設6個區、32個公社。
1964年,又撤銷了中莊、蒲家、草川、大麻4個公社,至此全縣共設6個區、28個公社。
1965年3月,調整社隊規模,撤銷6個區工委,張家川縮編為張川鎮、馬關、梁山、連五、龍山、大陽、木河、川王、張良、胡川、張棉驛、劉堡、恭門、平安、馬鹿、閆家16個人民公社、191個生產大隊、1090個生產隊。
1980年6月,增設渠子人民公社。張家川共設17個人民公社、266個生產大隊、1294個生產隊、2個居民委員會。
1981年,改張川鎮人民公社為張川鎮。此時,張家川政區轄1鎮、16個人民公社、266個生產大隊、1294個生產隊、3個居民委員會。
1983年12月,改變“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人民公社改為鄉(鎮)人民政府,鄉(鎮)下設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下設村民小組。張家川設1個鎮、16個鄉、266個行政村、1294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委員會。
1984年2月,改張川鎮為張家川鎮、增設上磨鄉,改龍山鄉為龍山鎮、增設四方鄉,龍山鎮增設南街居民委員會。全縣設2個鎮、17個鄉、266個行政村、1294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委員會。
1992年12月,將大陽鄉太原村委會分設為太原和陽灣村委會。
1996年8月,將木河鄉店子村分設為店子、毛家、水溝3個村委會。時,張家川轄2個鎮、17個鄉、269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委員會。
2003年12月,調整行政區劃,撤銷四方鄉,將該鄉的馬堡、韋溝、東山3個行政村併入馬關鄉,將榆樹、馬河、連柯、四方、韓川、李山6個行政村併入龍山鎮;撤銷上磨鄉併入張川鎮;撤銷張良鄉,將該鄉的納溝、上溝、大堡、楊店4個行政村併入張家川鎮,將陰山、袁家、張巴、海河、毛山、袁河、仁灣7個行政村併入恭門鎮;撤銷渠子鄉,將該鄉的水灘、下渠、東溝、雙廟、吳家、高溝、寨子、陳陽8個行政村併入大陽鄉,將大地、圓樹2個行政村併入張家川鎮,將上渠、八卜子2個行政村併入木河鄉,將深坷、後灣2個行政村併入胡川鄉。經撤併,張家川設3個鎮、12個鄉、258個行政村、1296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委員會,至2006年底行政區劃未變。
2015年5月,經甘肅省民政廳同意,將張家川縣的馬鹿鄉改設為馬鹿鎮;同年10月9日,張家川縣梁山鄉、馬關鄉改為梁山鎮、馬關鎮。
2016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轄9個鎮:張家川鎮、龍山鎮、恭門鎮、梁山鎮馬關鎮、劉堡鎮、大陽鎮、川王鎮、胡川鎮,6個鄉:張棉鄉、木河鄉、連五鄉、平安鄉、閻家鄉、馬鹿鄉
2017年1月,經甘肅省民政廳研究同意,張家川縣劉堡鄉、大陽鄉、川王鄉、胡川鄉撤鄉改鎮,設立劉堡鎮、大陽鎮、川王鎮、胡川鎮。調整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共轄10個鎮、5個鄉、1個街道、7個社區。
2020年11月,撤銷張家川鎮街道辦事處。調整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共轄10個鎮、5個鄉、7個社區。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川縣)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行政區劃地圖

區劃詳情

截至2022年10月,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轄10個鎮、5個鄉。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張家川鎮阿陽大道168號。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介於北緯34°44′—35°11′、東經105°54′—106°35′之間。毗鄰5個縣(市),東接陝西省寶雞市隴縣,西鄰秦安縣,南毗清水縣,北與平涼市莊浪縣、華亭市接壤。全縣總面積為1311.8平方千米,其中南北最長距離48千米,東西最長距離62千米。縣政府駐地距省會蘭州市368千米,距西安市382千米。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川縣)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衛星地圖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地質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境位處六盤山地槽與隴西陸台兩大地質構造單位的過渡地帶,為六盤山經向構造與秦嶺緯向構造帶接壤處。祁連秦嶺斷裂褶皺帶和賀蘭六盤褶皺帶在境內形成一個十字交錯複合區。地質構造分為上、下兩個構造層∶上部構造層由新生界下第三系(E)和上第三系(N)組成,屬陸相碎屑岩,地層狀況平緩,有緩傾斜的波浪狀褶曲,其起伏和地形有密切關係。下部構造層由下古生界奧陶—一志留系組成,構造層呈緊閉式型褶皺,受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控制,基本構造線為北西西向,但由於受隴西系構造影響局部為北西向。其東北被鄂爾多斯地台六盤山拗陷帶斜截。

地形地貌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境位於六盤山南延地段,隴山西麓,屬隴山山地和渭北黃土侵蝕地貌。地形複雜多樣,有山、川、塬、溝壑、梁峁、河谷階地和山澗盆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呈傾斜狀。全縣有大小溝壑1631條,總長1279千米。最低點龍山鎮馬家河村,海拔1486米;最高點恭門鎮秦家石窪梁頂,海拔2659.4米,相對高差1173.4米,平均海拔2011.4米。縣城所在地海拔1678米。根據地貌形態特徵、切割程度及成因類型,全縣地貌類型分為侵蝕堆積河谷地貌、侵蝕構造丘陵地貌和侵蝕構造低山地貌。

氣候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地處副熱帶北緣和青藏高原東部邊坡地帶,氣候溫涼,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雨熱同季,夏潤冬燥,冬長嚴寒,夏短不熱,春暖遲,秋涼早,晝夜溫差大等特點。
日照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累年年均無霜期15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28.7小時,占可照時數的46%。四季中以夏季
日照時數最多,為611.1小時,占全年的30.1%;冬、春居中,秋季最少,為481.2小時,占全年的23.7%。
溫度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累年年均氣溫8.1℃,1月平均氣溫-5.2℃,極端最低氣溫-25.5℃;7月平均氣溫19.9℃,極端最高氣溫34.4℃。
降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累年年均降水量519.3毫米,年均降水日數為110天。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月—10月,降水量44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5.35%。年平均降水日數(≥0.1毫米)110天,日降水量極值108.5毫米,出現於2010年7月23日。

水文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境內共有大小河流7條,總長234.48千米,總流域面積1254.6平方千米,自東北部至西南部,分為千河、馬鹿河、牛頭河和葫蘆河4條水系。千河水系主要有四岔河和後河,縣內流域面積98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7.81%;馬鹿河水系即馬鹿河,流域面積241.6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19.26%;牛頭河水系主要有湯浴河、樊河和後川河,流域面積536.6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42.77%;葫蘆河水系有清水河,流域面積378.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30.16%。4條水系均屬渭河水系。其中四岔河、後河、清水河、湯浴河、樊河和後川河為二級支流,馬鹿河為一級支流。7條河流均發源於隴山山麓,按照自然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或向南流去。

土壤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東部隴山山地為棕壤草甸土類,林沿灌叢草原地帶為褐土類;氣候溫涼的中部淺山區主要土類為黑壚土,間有紅土類;氣候乾旱、植被較差、水土流失嚴重的西部梁峁溝壑區為黃綿土和黑壚土類。又因地形複雜,高差懸殊,土壤的垂直分布亦甚明顯。海拔2300米以上的山坡梁頂生長著草甸植物,形成山地草甸土;海拔2000—2300米的天然森林地帶,因受植被條件的影響,形成棕壤或淋溶褐土;海拔1900—2100的高山、滑坡山地多為紅土類;1900米以下的緩坡、山灣多為黑壚土類;1800米以下的黃土梁峁溝壑區出現黃綿土。坡地土壤經流水搬運至川台平坦處堆積,在沉積物上面經人類長期開墾耕作形成淀土類土壤。境內土壤既有未風化的裸岩及沒有發育的裸土,又有初風化的粗骨性土壤和初發育幼年土壤,還有高發育的典型自然土壤。

植被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地處暖溫帶,屬落葉、闊葉林區域,華北、華中、喜馬拉雅、歐洲、中亞植被區系交匯於此,形成十分複雜的區系特徵。

自然災害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歷來有冰雹、乾旱、暴雨、寒潮、霜凍、連陰雨等主要氣象災害,次生災害有山洪土石流、滑坡等。氣象災害占自然災害的88.5%,高出全國平均狀況的18.5%。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有林地59.14萬畝,森林覆蓋率20.8%,木材蓄積量120.47萬立方米;東北部有大片宜牧草山草場,放牧草地面積達54.1萬畝,其中成片草地18.77萬畝,飼草年產量達1.4億公斤。

礦產資源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境內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鐵礦石初步探明儲量達7000萬噸,銅礦石儲量達1584萬噸,鉛、鋅、銀以及非金屬硫、石英石、石灰石、長石也有一定儲量。

生物資源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林區有珍禽異獸57種;野生植物600餘種。

水資源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水資源總蘊藏量2.11億立方米,每人平均890立方米。其中地表自產水1.68億立方米,占總蘊藏量的79.6%;地下水4300萬立方米,占總蘊藏量的20.4%。

人口

數量

截至2023年末,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常住人口23.9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71萬人,農村常住人口16.2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32.19%。

民族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素有"回七漢三"之說,回族遍布全縣各鄉鎮,以川王鄉和木河鄉最為集中,漢族以馬關、恭門、龍山、大陽、梁山等鄉鎮分布較多,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張家川鎮、龍山鎮和馬關、大陽等鄉。

經濟

綜述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3.88億元,同比增長8.6%;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32.19:7.3:60.51。
2023年,經省市評估核算,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實現生產總值(GDP)40.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0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3.41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增加值22.82億元,增長6.6%。
2023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固定資產投資42.68億元,同比增長1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03億元,同比增長9.4%;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5.19億元,同比下降4.4%,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產值4.91億元,同比增長6.7%,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099萬元,同比增長6.3%;農業總產值22.93億元,同比增長10.3%。實現農業增加值13.97億元,同比增長6.5%;糧食總產量達到143096.75噸,同比增長2.1%。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億元,同比增長8.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99億元,同比增長5.9%。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5億元,同比增長8.5%。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45億元,同比增長15.36%。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農村和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058.5元、29722.7元,分別增長10.5%、7.3%。

第一產業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一產業增加值10.9億元,同比增長10.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19%。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農業總產值18.3億元,實現農業增加值11.05億元,同比增長9.94%;糧食總產量達到138266.76噸,同比增長5.8%。其中,夏糧產量42945.27噸,增長5.56%,其中:小麥產量40724.8噸,增長6.4%;秋糧產量95321.49噸,增長5.8%,其中:玉米產量54497.56噸,增長12.8%,洋芋產量39496.03噸,增長0.2%。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4944.3噸,增長10.8%,蔬菜產量13.42噸,增長12.21%。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2.3萬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2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14.4萬畝,洋芋種植面積13.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6.2萬畝,其中:胡麻種植面積0.69萬畝,油菜種植面積5.51萬畝;蔬菜種植面積5.34萬畝。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牲畜存欄12.41萬頭(匹),同比增長16.2%,出欄5.63萬頭(匹),同比增長5.2%。其中:牛存欄12.11萬頭,增長19%,出欄5.2萬頭,增長11.8%;羊存欄16.8萬隻,增長83.8%,出欄6萬隻,增長25%;豬存欄1.72萬頭,增長6.2%,出欄2.2萬頭,增長10%;家禽存欄28.04萬隻,增長11.3%,家禽出欄34.16萬隻,增長16.8%;全年肉類總產量1萬噸,同比增長11.1%。

第二產業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二產業增加值2.47億元,同比增長7.2%,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3%。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4.09億元,同比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產值3.84億元,同比增長47.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9億元,同比增長0.5%。

第三產業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三產業增加值20.5億元,同比增長8.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0.51%。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住宿業完成營業額4407.3萬元,同比增長7.9%;餐飲業完成營業額7026.1萬元,同比增長27.7%。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創建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3個,平安草原晉升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14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4.6億元。

交通運輸

綜述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區位優勢明顯,交通運輸便利,與周邊市、縣均有公路相通,距甘肅省會蘭州市368千米,距陝西省西安市382千米。隨著天水—平涼鐵路、莊浪—天水二級公路、張家川縣城—恭門付川火車站二級公路等重大交通項目的建成通車,已成為連線天水至平涼、天水至關中的重要中轉地區。

公路

截至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公路總里程達到1260.4千米;客運周轉量10701.38萬人/千米,同比下降0.4%;貨運周轉量9482.13萬噸/千米,同比增長3.1%。靜天高速縣城連線線、縣城至馬河公路改造全面建成,S50“雙隴”高速張家川段等重大項目前期進展順利。建成自然村組道路、產業路、“窄路加寬”等182.4千米,成功創建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X549龍山至張棉驛公路被評為2022年度隴原“最美農村路”。

鐵路

天平鐵路建成通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境內鐵路總長25.23千米,在恭門鎮付川村設張家川火車站(客運),恭門鎮天河村設貨運站。

政治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縣長
縣政協主席
參考資料:(截至2024年1月)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實施薄改與能力提升等項目39個,新增校舍面積3.5萬平方米,新增學位5400個,資助學生4.41萬人次,發放資助金5909萬元,建成校園數位化圖書館5個。

文化事業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圖書館、科技館、戰車展覽館完成主體工程。“書香張家川”建設深入推進,數位化博物館建成投用,圪垯川遺址入選省級文保單位名錄。

醫療衛生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搬遷投用;建成恭門鎮方艙隔離點、龍山鎮中心衛生院等3個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設定常態化核酸採樣點42個,配置可移動式核酸採樣屋25個;建成縣醫院微創介入和重症監護臨床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救護車更新實現全覆蓋。

社會保障

202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發放就業補助和穩崗返還資金1026萬元、創業貸款1.32億元,新增城鎮就業3680人,轉移城鄉富裕勞動力7.04萬人。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據《水經註疏》,張家川鎮所在的後川河谷古稱長家川,張,長同音,故名。因政府駐地為張家川鎮,且全縣回族比例占69%以上,為回族聚居區,故名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舊稱阿陽,因其城北有河,即古秦水,城南亦有河,曰古阿水,均出於大隴山秦谷,二源雙導,繞城而走,山南水北為陽,因城在阿水以北,故稱阿陽。

方言

張家川方言隸屬於中原官話隴中片,其基本特點是單字調平聲不分陰陽,但連調中四聲俱全,入聲基本歸入平聲;古全濁仄聲今塞音、塞擦音聲母送氣;深臻曾梗通五攝鼻音韻母相混;存在鼻化元音;古泥來母字有合流現象;古端透定母字在今細音前讀,精清從母字、見溪群母字在今細音前的讀音合流;不分尖團,即古精清從心邪母字和古見溪群疑曉匣母字在今細音前讀音相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兒(張家川花兒),是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傳統音樂。張家川的花兒既有西北地區花兒的一般特點,也有自身的獨有特徵,唱詞結構嚴密、曲調高亢嘹亮、歌聲悠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側面映現著生活在張家川縣域內回、漢人民的內心世界,是當地群體歷史淵源、生活方式、生活習俗及其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文化表現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音樂價值和經濟價值。2004年11月11日,花兒(張家川花兒)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景名勝

雲鳳山風景區
雲鳳山風景區,位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東,緊鄰陝西省隴縣關山牧場,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景區內有草原和雲鳳山、喇嘛帽、尖石山等20多個景點。雲鳳山屬關山高原地貌,古稱隴坻、隴坂,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向來為關中、中原通往西北的要隘和關卡。
宣化崗拱北
宣化崗拱北,位於張家川縣張家川鎮查灣村,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是中國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最大拱北和宗教活動中心。主要建築由蘇菲道堂、宗教領袖墓地和相關防衛設施組成,是一處伊斯蘭建築文化和漢族傳統建築文化兼收並蓄,具有多重功能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園林式宗教建築群。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街亭遺址西梁子森林公園
街亭遺址西梁子森林公園,位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西部的龍山鎮“西梁子山”,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又名“斷山”,因其山在隴口之沖,截然中止,不與眾山相連而得名。據史書記載:蜀建興六年(228年)春天,諸葛亮出兵伐魏,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望風而降,曹魏舉國震驚,忙派兵抵禦。諸葛亮派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去鎮守蜀漢咽喉之地—街亭(今張家川縣龍山鎮與秦安縣隴城鄉之間),結果馬謖死搬兵書教條,把軍隊駐紮街亭側面的山上(今龍山鎮西梁子),被魏國大將張郃包圍在山上,斷了水道,蜀漢軍不戰自亂,失了街亭。蜀漢軍進退無路,只能撤退,諸葛亮北伐失敗。
臥龍山老庵寺
臥龍山老庵寺,原名臥龍寺,俗稱上寺,位於恭門鎮付川村東北的臥龍山半山坡上,共占地300畝,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為佛教寺院。據史料記載,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秦州等地地震,山崩地陷,老庵寺殿宇傾塌,僧人四散。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建,清光緒七年(1881),清水縣弓門(今張川恭門)一帶連降大雨,山洪暴發,沖毀老庵寺廟宇,僧人逃亡。清光緒十年(1884年)再次重建。至民國時期老庵寺規模初具。1979年後又一次重建。

地方特產

張家川紅花牛
張家川紅花牛,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特產,於2012年登記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糧食作物有冬小麥、玉米、馬鈴薯(洋芋)、糜子、蠶豆、莜麥、蕎麥等,縣境東北部有大片宜牧草山、草場,放牧草地面積達54.10萬畝,其中成片草地18.77萬畝,適宜養殖紅花牛。張家川紅花牛體格大、生長快、肌肉多、脂肪少,毛色多為紅白相間,成年牛體重平均321.1—500.1公斤,體長138.9—152厘米,體高115—134.5厘米,胸圍158—188.5厘米,適應性強,耐粗放管理。
張家川烏龍頭
張家川烏龍頭,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特產,於2020年登記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張家川烏龍頭屬多年生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株高1.5—5米,直徑4—9厘米,分枝較少,樹皮灰色,密生堅刺;芽苞彈頭形,飽滿圓潤,長4厘米左右,苞葉6—8片,紫紅色,基部有膠狀分泌物;嫩葉集生枝頂,羽狀小葉5—11枚,對生,淡紫紅色;傘形花序,花淡黃色或白色;漿果球形,黑色,具甜味;種子小,腎形。芽苞和5—15厘米的嫩葉可鮮食,也可乾制或醃製,味美可口,清嫩醇厚。保護區地域範圍為東經105°54′—106°35′,北緯34°44′—35°11′,涉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內的劉堡鎮、馬鹿鎮、川王鎮、平安鄉、閆家鄉、張棉鄉、連五鄉、木河鄉、梁山鎮、胡川鎮共10個鄉鎮、67個行政村,生產規模為20000畝,年產量2500噸。
花牛蘋果
花牛蘋果,甘肅省天水市特產,系指產於該市大部分地區的元帥系優良品種蘋果,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蘋果栽培區的年平均氣溫8.5—10.8℃,年極端最低溫-17.4℃,一月份平均氣溫-2.4℃,6—8月份平均氣溫18.4—23℃,年降水量500—600mm,海拔高度1000—1600米,土層深厚,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1700—2300小時),在果品成熟期晝夜溫差大,8—10月份晝夜溫差達10—15℃,利於果品糖份的積累。

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5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入選“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
2019年12月9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入選“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名單”。
2022年4月21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入選“2021年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縣(市、區、旗)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