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發,男,1931年1月生,中共黨員,安徽新華發行集團退休員工,原任安徽省新華書店儲運科副科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寶發
- 出生日期:1931年
人物經歷,所獲榮譽,人物事跡,
人物經歷
1947年,張寶發在上海大光圖書文具公司當學徒,1948年在上海求益書社工作,受進步思想的影響,他加入了黨的
外圍組織益友社,積極宣傳進步思想,協助地下黨工作,經常利用送書的機會傳遞情報,並努力促成所在的求益書社大量購進和發行革命進步書刊,如《新民主主義論》《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配合形勢推進革命,用新思想武裝人們的頭腦。上海解放後,作為追求進步的益友社成員,張寶發第一個從私營的求益書社考入上海新華書店華東總分店工作,積極要求進步,加入了中國共青團。1952年4月,張寶發回響黨的號召,“支援內地建設,到最艱苦的地方去”,主動向組織上提出支援安徽建設,自此遠離家鄉和相依為命的母親,紮根徽山皖水,為安徽圖書發行事業的發展壯大傾盡畢生心血。
所獲榮譽
2023年1月29日,入選2023年第四季度“安徽好人”榜單。
人物事跡
1952年6月,安徽省新華書店成立,張寶發是籌備建店的成員之一。當時條件艱苦,只有四間草房子,全店員工僅一百多人。五十年代初期的合肥,汽車還不多,每到發書的時候,張寶發早晨五點就會推著板車到印刷廠去拉書,他說這么早起來拉書不僅鍛鍊了身體,又進行了勞動。受他的樂觀精神感染,越來越多的員工加入到早起推板車拉書的行列。
新華書店是重點政治讀物發行的主渠道主陣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接到《毛澤東選集》發行任務,大家是既興奮又慎重,面臨著發行量大、時間緊、工作任務重等諸多挑戰。當時在省新華書店主持團支部工作的張寶發組織青年突擊隊,從板車拉書到手工打包,再從統計訂單到人工貼標,最後再用板車一車一車拉往火車站,第一時間發往全省各地。依靠“板車拉、手工寫、肩膀扛”的頑強拼搏精神,他們在最短時間內發運《毛澤東選集》(一至三卷)共三百萬冊。因業績突出,1956年6月,張寶發光榮當選為安徽省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省勞模),出席勞模表彰大會,受到省委書記曾希聖的接見,同年還被評為安徽省圖書發行先進工作者。
新華書店最早的倉庫都是土房子,當時作為儲運科副科長的張寶發,只要遇到天氣不好就睡不著覺,半夜聽到下雨了,就會急忙衝到庫房,檢查棚頂,疏通排水渠,檢查書籍有沒有受潮。長期在儲運崗位默默奉獻,幾十年賬務未出現分毫差錯,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全力做好重點出版物發行保障。1991年12月,退休後的張寶發繼續發揮餘熱,根據組織安排,負責省新華書店的集資書店“有為書店”的圖書發行工作,千方百計為廣大學子第一時間解決用書需求。有為書店為民辦實事的口碑引起社會關注,當時《合肥晚報》《新安晚報》均進行了採訪報導,並帶動了“育才書店”等一批民營書店共同發展。
張寶發對自己很“摳”,一輩子省吃儉用,始終保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作風,但卻樂於助人、扶貧濟困,不圖回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困難時期,他和愛人省吃儉用存了三、四百塊錢,沒有用於給孩子們改善生活,而是慷慨地借給了幾位家庭生活有困難的同事。1992年,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遠房親戚登門拜訪,說想辦一個竹笛加工廠卻沒有啟動資金,張寶發和妻子商量後,毅然拿出4000元錢支持他創業,解決燃眉之急,而他家當時僅有幾千元的積蓄。竹笛廠辦得很成功,生產的“鳴聲”牌竹製樂器後來蜚聲國內。
張寶發從小在海邊長大,擅長游泳,他曾三次從水中救過人,卻從未向單位同事和家人提起過。直到二十多年前,一位上海來客專程到合肥答謝,說張寶發是他父親的救命恩人,家人這才知道張寶發曾經三次分別從水庫和河裡救過人的事情。張寶發總結救人的經驗,他說從水中救人,千萬不能從正面施救,只能從後面托著溺水者的臀部往岸上游才不至於被落水者抓住拖入水。他始終堅守著做好事不留名的傳統美德,很多好事做完了也就忘記了。
步入耄耋之年的張寶發和妻子商量身後事,決定將遺體捐獻給醫療機構,作醫學研究之用,要為公益事業做最後的一點貢獻。2023年11月8日,張寶發因病逝世,家人根據他的遺願將遺體捐獻給了安徽省紅十字會。
從上海到安徽,從深耕圖書發行事業到奉獻愛心的公益善舉,從助人為樂扶貧濟困到勇救落水民眾不留名,張寶發的一生都是從身邊小事做起,發揚利他精神,傳遞著向上向善的力量。他是一位平凡的老人,卻閃耀著不平凡的微光。這些微光匯聚起來,就是我們頭頂這片璀璨星空的堅實底色,就是人間大愛的溫暖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