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溝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是目前隴東地區已知的最早石窟。8個拱形龕、均為一佛二菩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家溝門石窟
- 地理位置:甘肅合水縣境內
- 修建時間: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
- 宗教:佛教
甘肅合水縣境內石窟已發現18處,主要有北魏的張家溝門石窟、保全寺石窟、馬勺場石窟,北宋的安平寺石窟、楊華寺石窟和窯莊背石窟,金代的安定寺石窟和李家莊佛龕,明清的店溝口石窟、黑石溝石窟、東關石窟、菩薩崖石窟、陽坡石窟、藥王洞石窟等。
這些石窟官辦的不多,主要以民辦為主,修造時間一般較長,如蓮花寺石窟前後421年。
面部方圓,兩頰豐滿,肩寬耳大,頸項短粗,下鄂肥厚,高鼻深目。佛著右袒袈裟,裙擺繞膝搭於平台,手做禪定印,結跏跌坐。菩薩均戴花蔓冠,寬肩細腰,披天衣,袒胸,佩戴瓔珞串珠,衣裙平行密集,跣足而立。所雕供養人均著長袍,腰系寬頻,足穿長筒皮靴,袖手恭立。服裝完全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前鮮卑族的普遍著裝,與雲崗石窟太和年間所造的供養人相同。2號、3號佛龕之間,陰刻紀念銘文1方:“太和十五年太歲在未癸已朔三月十五日/佛弟程弘慶供養佛時造石龕像一軀”。太和十五年(491年)距今已有1600年歷史。當時魏孝文帝拓跋宏正在力圖漢化,造像開始出現“褒衣博帶”的某些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