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張家港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是張家港市人民政府於2014年1月7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1月7日在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是我市現代化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的啟動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張家港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大力弘揚張家港精神,緊緊圍繞“全面推進港城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聚焦“810工程”,實施“六大提升行動”,突出重點抓落實,攻堅克難求實效,全力抓好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各項工作。
一年來,我們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抓牢重大項目、人才科技、載體平台等關鍵要素,集聚資源優先保障“810工程”項目,大力實施淘汰落後、騰籠換鳳,產業轉型呈現提速提質的良好勢頭。我們更加注重城鄉建設的內涵和節奏,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和安置房建設,有序推進中心城區和片區新城開發,最佳化鎮區和辦事處功能形象,城市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我們更加注重在整體改善民眾生活質量的同時,加大對困難民眾的幫扶救助力度,堅持可持續的要求辦好普惠性民生事業,現代化建設成果加快惠及全體市民。我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工作幹勁,積極應對嚴峻複雜的巨觀形勢,打基礎,謀長遠,凝心聚力推進現代化建設,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的發展態勢,各項工作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45億元,增長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4.18億元,增長3.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70億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17萬元,分別增長9.3%和1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5億元,增長12%。
(一)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深入實施工業經濟轉型升級“3333”百企培育工程。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930億元,增長3.9%;新興產業產值196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0%。8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沙鋼集團連續五年入圍世界500強、列第318位。實施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實現服務業增加值922億元,增長10.3%,占GDP比重提高到43%;專業市場成交額2500億元,增長22%。11家企業入選“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完成口岸貨物吞吐量2.6億噸、貨櫃運量170萬標箱,進出口總額322.4億美元。加強要素保障和經濟運行監測預警,全面落實“營改增”、小微企業減負等結構性減稅政策,制定實施臨時性困難企業幫扶措施。兌現市級各項扶持資金8.73億元,對上爭取各類專項資金9.3億元。新增融資總量260億元,上市公司再融資募集資金16.5億元。新增允許建設區規劃空間1.65萬畝,騰籠換鳳面積4886畝。
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列入省重點的5個項目和蘇州市重點的21個項目順利推進。“810工程”項目中,十大製造業、十大服務業項目全部開工,十大製造業基地、十大專業市場建設紮實推進。頁岩氣新材料綜合利用基地簽約落地。揚子江石化聚丙烯、霍尼韋爾、富瑞特裝再製造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沙鋼綜合技改、永鋼“十二五”轉型升級、進口整車物流園、曼巴特購物廣場等一批項目加快建設。康得新2億平方米光學膜、華燦光電一期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全市完成工業投資440億元,增長6.7%,其中,新興產業投資195億元,增長17%;服務業投資330億元,增長14%。實際利用外資7億美元。註冊外地資本119億元,增長14%。
載體功能不斷提升。“兩區一園”以“810工程”產業項目為依託,加快拓展發展平台。保稅港區汽車整車進口口岸通過國家部委聯合驗收並投入運行;保稅區獲批省進口食品監管樣板區,成為全省最大的葡萄酒保稅進口口岸。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全國首批國家再製造產業示範基地,機器人產業園獲工信部批覆設立,入選國家級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冶金工業園聯東U谷產業綜合體正式簽約,玖隆物流園保稅庫和出口監管庫獲批。“810工程”十大科技載體建設全面加快,新增創新創業載體面積34萬平方米。沙洲湖科創園被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引進清華大學華東鋰電技術研究院、哈工大智慧型裝備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和公共服務平台11家。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基地列入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入選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
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新增國家“千人計畫”人才4名;省“雙創計畫”人才18名,居全省縣市(區)首位;“姑蘇計畫”人才20名,列蘇州縣市第一。新增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團隊)95個、博士183名。引進“千人計畫”專家產業化項目38個。成功舉辦中國海智大會。全市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261項。列入省級以上科技項目104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0項。國家重點星火計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實現“零”的突破。新增省級以上各類創新平台81家。永鋼集團獲批國家級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集成光電研究院成為蘇州首個省級“千人計畫”研究院。出台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扶持政策。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5家。培育年銷售超億元科技型企業15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3家。新增授權發明專利471件,萬人擁有發明專利超過12件。
(二)城市功能最佳化提升
規劃布局進一步完善。編制完成保留村莊布點規劃、生態建設規劃及三年行動計畫、10個鎮轄辦事處控制性詳規。沙洲湖工程全面完工。暨陽湖歡樂世界擴建項目竣工開園。金港新城、錦豐·沙洲新城、鳳凰新城等片區新城建設穩步推進,鎮區三年綜合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重大工程推進有力。“810工程”十大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滬通鐵路張家港樞紐站區規劃方案基本確定,增設張家港北站獲得批准。疏港高速公路清障工作全面完成,工程建設加速推進。新涇路、晨豐公路、楊錦公路、港華路等道路新建、改造工程竣工。申張線航道整治工程開工建設。通洲沙西水道綜合整治二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雙獅物流至老沙碼頭百年一遇江堤改造順利完成。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高職園區等39項代建工程有序推進,其中13項竣工並交付使用。老城區防汛能力提升三期工程、谷瀆港清淤截污、背街小巷和里弄改造等工程如期竣工。
生態建設不斷加強。“810工程”中的十大生態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制定《生態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13~2015)》,啟動第三輪環保“三三三”工程,實施東沙化工集中區整體轉型,農業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落地上圖。27項重點減排工程深入實施,沙鋼脫硫項目全部按計畫完成。關停污染企業66家,淘汰高耗能生產設備750台(套)。工業污水集中處理和排污口歸併整治工程啟動實施。新增城鎮污水管網60公里,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1.2%。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減排完成上級下達任務。疏浚河道437條,拆壩111條、建橋(涵)106座。新增林地、綠地7182畝。
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高標準完成城市環境“四大整治四大提升”各項任務,啟動實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規劃。梁豐路街景立面改造順利完成。南豐、鳳凰創建蘇州市美麗城鎮示範鎮通過階段性預驗收。高標準推進10個蘇州市美麗村莊示範點建設,建成18個省級“康居鄉村”,村莊環境整治通過省級全域考核驗收。餐廚廢棄物集中收運、無害化處理體系實現市區全覆蓋。市民網頁綜合服務系統、公共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等9個智慧港城信息化項目上線運行,入選首批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網上村委會”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成省重大信息化示範工程。
(三)民生事業全面發展
富民強村取得新成效。開發就業援助崗位1.26萬個,幫助7197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本市籍應屆高校畢業生、特困家庭勞動力、被征地農民就業率保持在99%以上。舉辦首屆“行行出狀元”職業技能大賽,組織勞動技能培訓4.6萬人,培養高技能人才3600人。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5萬畝。成立村級集體經濟聯合發展公司11家、農村資源交易所8家。全市村均可支配收入達680萬元、增長12%,超千萬元的村達到25家。常陰沙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獲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新增城鎮職工社保參保人員4.2萬人,參保率達99.3%。職工、居民醫保大病救助水平保持全省領先。城鄉低保標準進一步提高。發放“共享陽光”慈善助學金727.2萬元,惠及困難家庭學生2435人。完成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1068戶,殘疾人康復服務模式在全省推廣。“菜籃子”工程紮實推進,在全省率先出台夏季保淡綠葉菜價格指數保險,新建優質蔬菜基地1100畝、優質蔬菜直銷店和農貿市場專銷區16家。
住房保障工程加速推進。新開工安置房面積409萬平方米、竣工404萬平方米。安置過渡戶1萬戶。建設改造臨時安置過渡點99個、10779套。開工保障性住房23萬平方米、3565套(戶),竣工31萬平方米、5251套(戶)。新增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3.3萬人。
養老事業加快發展。紮實推進養老議案辦理工作,制定代表議案辦理實施方案,編制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出台推進社會養老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新(改)建養老機構5家,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018張,總數達8450張,每千名老人擁有機構養老床位數達到41.2張。新(改)建省2A級以上標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18家、日間照料中心9家、助餐點15家。深入開展計生家庭養老幫扶、空巢失能老人關愛行動。創新實施虛擬養老院、循環養老等服務模式。
教育衛生水平協調提升。成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全省首批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普通高考、職校對口單招本科達線率繼續位居蘇州前列。完成常青藤實驗中學、福前國小、江帆幼稚園等9所學校新(改)建工程,新增國標校車66輛。市中醫院急診綜合樓改(擴)建工程、澳洋醫院二期住院大樓竣工投用。啟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組建市第一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兩個醫療聯合體,新建8家社區衛生服務分中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名列全省縣市第一。
文化文明建設更具活力。建成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全省首批“書香城市”、中國曲藝之鄉。“公共文化服務格線化模式創新與示範”項目,成為全省唯一入選2013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重點項目。成功舉辦第十屆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東山村遺址、黃泗浦遺址、楊氏宅第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現我市國保單位“零”的突破。“群星獎”、“文華獎”和“中國戲劇獎”獲獎數量均名列全國縣市第一。高分通過全國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吳棟材、金小華分獲全國、全省道德模範稱號,6名市民榮登“中國好人榜”。“城區5分鐘、中心鎮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基本建成。成功承辦國際男子網球巡迴賽、環太湖國際公路腳踏車賽等6項國家級以上賽事。建成全國首個民生檔案共享服務平台。成功舉辦春、秋季旅遊系列活動。
社會管理持續加強。“政社互動”試點深入推進,村委會、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順利完成。新增登記社會組織134個,每萬人擁有持證社工數達9.3人。新市民積分管理繼續深化,新增新市民子女積分入醫5000名、入學5942名。平安、法治建設紮實開展,被列為“平安中國”現場會考察點。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市化工企業和規模以上非化工企業實現安全標準化運行。“天安行動”紮實推進,放心校園食品、放心糧油等六大食品安全惠民項目有效實施,建成全國首批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市。
實事工程建設優質高效。五大類15項實事工程項目順利實施。老城區天然氣配套用戶改造、老農貿市場改造、增設惠民險種等10個項目全面完成;5個跨年度項目按時序推進。
與此同時,對口援建、南北掛鈎、民族宗教、台務僑務、統計、兵役、氣象、人民防空、外事、地方志、婦女、兒童、關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步。
(四)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高
依法行政紮實推進。高度重視建議提案辦理工作,組織實施人大議案1件,辦復人大代表建議251件、政協委員提案376件。修訂市政府工作規則,制定行政執法監督實施辦法,深化行政決策事前、事中、事後全程評估,出台政府規範性檔案17件,完成規範性檔案後評估32件。全面推行行政調解,調解成功率達99%以上。辦理行政複議案件69件。
服務績效有效提升。公布2014年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目錄。辦理各類行政服務事項22.3萬件,提前辦結率99.2%。按國家級試點標準建設“網上政務通”行政審批平台。組建市鎮兩級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完成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鳳凰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作風建設全面加強。堅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各級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制度規定。深入開展“天天聽民聲”、“民生面對面”、機關幹部下基層活動,落實領導幹部“六個一”掛鈎和“810工程”包掛聯繫制度。實現對市級機關班子副職和職能科室作風效能調查評議全覆蓋。全面清理規範節慶、論壇、展會及各項創建達標活動。12345便民熱線服務功能和民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我市實施現代化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的關鍵一年。市政府將緊緊圍繞市委十屆七次全會的部署要求,搶抓改革機遇,集中精力推進“810工程”,全力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十屆七次全會的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改革創新、勇於爭先”的導向,與時俱進弘揚張家港精神,以“810成效比拼年”為主題,以轉型升級為核心,突出項目人才,提升產業品質;突出功能內涵,提升城市品質;突出環境整治,提升生態品質;突出民眾滿意,提升生活品質,全力推進港城現代化建設,爭當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建設排頭兵。
建議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與上年基本持平;萬元GDP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率完成上級下達任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
今年,市政府將緊扣“810工程”,著力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全面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牢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上海自貿區建設、滬通鐵路開建給我市發展帶來的歷史性機遇,瞄準現代化建設特別是“810工程”推進中的關鍵環節,創新思路舉措,全力攻堅突破。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保稅區對接上海自貿區,主動應對,加快融入,著力在戰略定位、口岸功能、貿易便利化、金融財稅等方面爭取政策突破,積極爭創自由貿易試驗區;爭取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加快商務模式從線下到線上、從出口到進口、從物流到資金流的延伸,全面增強保稅區開發開放的動力和活力。推進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再製造產業示範基地建設,著力在逆向物流稅收政策、關鍵零部件進出口、汽車五大總成舊件再製造、節能減排換算指標認可、碳排放交易等方面爭取先行先試。深入開展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著力構建產業生態系統特色鮮明、產業鏈較為完整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
積極推進人才科技工作由單個引進向更加注重打造綜合環境轉變,讓人才項目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創新科技金融,鼓勵商業銀行加強科技信貸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企業股權融資發展,為科技型企業成長提供金融支持。促進地方金融創新發展,積極支持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
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試點,積極探索集體土地流轉新機制。推行農村資源資產交易市場化,各鎮(區)全面建立農村資源交易平台。健全激勵保障機制,提升農村股份合作組織的惠民成效,讓廣大農民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得到更多實惠。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推進經濟服務由扶持具體企業、具體項目向強化產業引導、最佳化平台建設的方向轉變。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鼓勵引導信貸資本、社會資金投入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推進公共服務由政府單一化提供向市場化、多元化、社會化供給的方向轉變。整合利用社會資源,激發經濟社會活力,培育發展行業協會商會、科技服務、公益慈善、城鄉社區服務等各類社會組織,在社會服務重點領域探索引進專業社工機構,積極穩妥推進政府購買適合市場化方式的公共服務。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健全“一委一居一站一辦”新型社區管理體制,深入開展“政社互動”試點,明晰社區管理服務職能,促進政府行政管理與社會協同治理的良性互動。
推進財政績效管理改革。堅持“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要求,科學配置財政支出。加強財政預決算管理,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做好市本級預算公開試點工作,推進預算公開透明,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推進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最佳化債務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強化財政專項資金績效管理,建立績效評價結果的公開、整改和預算激勵與問責制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做好省下放審批事項的承接和市級行政審批項目的調整工作,並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加快建立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食品藥品監管制度,充分發揮民眾監督、輿論監督作用,形成有效的行業自律機制。堅持精簡、效能原則,進一步探索和實施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提高事業單位的公益服務水平。
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強化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力量投入養老服務業,加快構建功能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財政補償機制。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資源整合,引導扶持民營醫院健康發展。穩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繼續深化教育、文化、生態等領域的改革。
(二)全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突出重點抓好“810工程”產業項目,增強創新驅動,做優載體平台,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建設50個重點產業項目,主攻“810工程”十大製造業、十大服務業項目。集中力量建設頁岩氣新材料、光學膜新材料、汽車零部件再製造、智慧型裝備等重點產業。全力推進頁岩氣綜合利用在建項目,加快啟動後續項目建設;富瑞特裝1萬台汽車發動機再製造項目年內竣工投產;推進康得新一期加快量產,啟動二期報批建設。年內完成工業投資475億元,其中新興產業投資220億元,分別增長8%和15.8%。完成新興產業產值2200億元,增長12%,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2%以上。加快建設進口整車物流園、玖隆物流園、東沙物流園等重點服務業項目。年內完成服務業投資370億元,其中,生產性服務業投資150億元,分別增長12.1%和15%。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4.5%。
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技術專利化、經營品牌化。引導扶持優質企業發展壯大,年內新增入庫稅收超5000萬元企業10家左右。加快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推進沙鋼綜合技改、華昌技改提升、中集聖達因低溫裝備等57個重點技改項目。培育電子商務服務平台,促進實體產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引進區域總部、運營中心、結算中心等總部項目,年內新增總部企業4家。加強有效信貸投放,新增信貸220億元。落實企業資本經營扶持政策,推進企業上市和“新三板”掛牌。繼續加大對上爭取和對內挖潛力度,用足用好增減掛鈎、土地點供等政策,確保新增建設用地5000畝,實現騰籠換鳳面積5000畝以上。
提升園區開發水平。圍繞“810工程”產業基地、產業項目建設,推動“兩區一園”等產業園區加速創新轉型。保稅區要全面推進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建設,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大力引進汽車貿易、物流、改裝等品牌企業。加快推進頁岩氣新材料綜合利用基地建設,科學規劃布局,落實要素保障,大力開展衍生產業招商。加快建設臨港裝備、光學膜、新能源鋰電、有機矽、新醫藥等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進口消費品、大宗商品結算中心等新興市場;加快提升化工品、紡織原料、糧油、名貴木材等傳統市場。經濟技術開發區要重點推進再製造產業基地建設,大力引進再製造優質企業,加快形成再製造產業的先發和集聚優勢。培育壯大智慧型機器人裝備、LED等新興產業基地。加快建設國際商務新城,推進軟體動漫產業園、金新城國際中心等重點服務業項目建設,曼巴特購物廣場年內開業運營。冶金工業園要圍繞服務沙鋼轉型升級,著力推進玖隆物流園建設,年內商務樓、剪下加工倉庫、保稅監管庫等配套物流平台基本建成,同步引進優質企業,做大交易總量,提升貢獻份額。加快建設聯東U谷產業綜合體、六星國際汽車生態文化產業園。各鎮產業載體要在培育特色產業、集聚優質項目上取得新突破。
增強人才科技支撐。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年內引進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團隊)80個以上、博士180名以上,新增“姑蘇計畫”以上人才超過30名,引進“千人計畫”專家產業化項目35個以上。積極推進人才項目與企業嫁接,加快科技成果本土產業化。加大科技成長型企業培育力度,新增年銷售超億元科技型企業10家,其中超10億元以上企業2~3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家。深化產學研合作,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200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8項、省級以上科技項目54項。新增授權發明專利330件。加快籌建省級高新區。紮實推進城北科教新城和十大科技載體建設。年內沙洲湖科創園高層研發區具備項目入駐條件,引進產業研究院1~2家,成立產業化公司10家以上。全市新增創新創業載體面積30萬平方米、省級以上企業創新平台30家,力爭實現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零”的突破。
(三)更大力度建設生態文明
深入實施“810工程”的十大生態工程,注重統籌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狠抓治理、修復,推進企業環保法治化,匯聚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建設和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全面實施第三輪環保“三三三”工程。嚴格執法、鐵腕治污,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更大力度關停轉改落後產能。加快推進東沙化工集中區等重點區塊的整治轉型。嚴格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擴面,探索實施節能量、排污權交易,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嚴格按照“810工程”的要求實施工程減排,紮實推進鋼鐵、電力、玻璃等行業脫硫脫硝治理和熱電企業歸併整合,加快黃標車淘汰,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PM2.5監測網路。基本完成楊舍、金港、塘橋、鳳凰等區域工業污水集中處理和排污口歸併整治工程。加快鎮區生活污水支管網建設和納管工作,力爭鎮區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0%和60%。深化萬企節能低碳和能效促進行動,實施25個節能和循環經濟項目,新增清潔生產審核企業50家。推進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冶金工業園創建省級循環化改造示範園區。
大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紮實做好省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和全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加快市域三大水循環體系建設,三乾河南延工程全部完工。推進城鄉河道連片整治,疏浚河道450條,拆壩155條、建橋(涵)155座,建設生態河道26條。完成谷瀆港—新沙河、界涇河綜合整治。實施楊舍城區環城林帶、揚子江化工園環區林帶和垃圾填埋場、垃圾焚燒發電廠、污水處理廠的生態防護隔離帶建設。推進環城河、梁豐河、塘橋西環路等沿河、沿路綠化工程,完成林地、綠地年度建設任務。嚴格保護香山、鳳凰山等山林資源。啟動建設常陰沙濕地公園,高標準完成鳳凰湖生態濕地、一乾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落實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規劃,紮實推進雙山島生態園、一乾河西側生態農業示範工程。高標準通過國家生態市覆核驗收。
(四)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發展
把握城市建設“不求大、不求快,但求好”的要求,注重內涵功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緊抓“810工程”十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鄉公共服務配套,打造城鄉協調、更顯美麗的現代城市。
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開工建設滬通鐵路過江公鐵兩用大橋,加快實施地方配套工程。開展滬通鐵路張家港站區地下空間和張家港北站公鐵水運物流規劃研究。疏港高速路基填築、橋樑工程基本完工。啟動建設港豐公路和晨豐公路東延工程。張皋路、五棵松路年內竣工通車。推進通洲沙西水道長沙河以下邊灘整治,年內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加快實施老海壩節點綜合整治工程,完成十三圩港至三乾河段百年一遇江堤加固改造。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年內竣工投用。
科學實施新城開發。加快城北沙洲湖中央商務區建設,沙洲湖科創園竣工交付。完成界羅港、斜橋中心河等城北生態景觀提升工程。暨陽湖休閒街主體工程完工。推進城西新區北延西拓區域道路、綠化及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黃泗浦生態園基本完成湖區土方開挖。金港新城要全力推進新城與南沙、香山景區的一體化建設。錦豐·沙洲新城、鳳凰新城等片區新城要排定項目、有序推進,注重提升內涵品質。
積極穩妥推進城鄉一體化。組織編制保留村莊建設整治規劃,加快推進各鎮(區)總體規劃修編和中心城區及區鎮的控制性詳規編制,完成社區服務設施、城市公共運輸、醫療衛生設施、綠地系統等專項規劃。加快安置房建設,年內新開工安置房面積300萬平方米,竣工300萬平方米。加強安置社區的物業管理和配套服務。高標準完成南豐、鳳凰美麗城鎮和3個省級美麗鄉村試點示範村以及蘇州市美麗村莊示範點建設任務。推進鎮區天然氣配套工程,新建、改造配套用戶3.55萬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品牌農業建設,創新農業商業模式,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1萬畝。加快富民強村,落實“一村二樓宇”政策,推進村級經濟聯合發展,村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
不斷最佳化城市管理服務。全面完成十大類108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創建省級城市管理示範路3條、示範社區10個。探索城鄉一體、市民廣泛參與的城市管理機制,完善城市管理“三色預警”系統,構建城市治理公眾互動平台,實施區鎮容貌創優提升工程,加快把市區管理效應輻射到鎮(區)。推進公共腳踏車服務系統工程逐步向鄉鎮延伸。加快智慧港城建設,積極開展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工作,提升公共服務、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
(五)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相結合,紮實辦好“810工程”的十大民生工程,更大力度提升民生水平,讓市民享有更好的社會保障和更優的公共服務。
促進充分就業。幫助有工作意願、就業能力的市民儘快實現就業。全年提供就業崗位5.5萬個,開發就業援助崗位1萬個,新建創業孵化基地10個,確保本市籍應屆高校畢業生、特困家庭勞動力、被征地農民就業率穩定在99%以上。繼續開展“行行出狀元”職業技能大賽,年內培養高技能人才3000人。全面推行工資協商制度,健全勞資糾紛調處機制。
完善社會保障。實施社保惠民計畫,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新增城鎮職工參保人員4萬人。落實困難群體補助標準聯動機制和自然增長機制,加大對大病支出型家庭、困境家庭兒童等困難群體的救助幫扶力度。完善殘疾人救助保障體系,完成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1000戶。實施農副產品保供及安全工程,新(擴)建優質蔬菜基地1000畝,提高農產品質量追溯覆蓋率,爭創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範縣(市)。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新開工保障性住房20.6萬平方米、2692套(戶),竣工8萬平方米、1393套(戶)。新增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3萬人。
全面推進“老有頤養”工程。加快養老機構建設,新增養老機構床位500張,新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2家、助餐點20家。改造完成市老年活動中心,全市新增老年活動場所10處。改善市老年大學辦學條件。培育居家養老服務主體,完善養老服務信息平台,推廣實施虛擬養老院、循環養老等服務模式。結合“政社互動”,整合社區資源,提升社區養老服務功能。健全養老服務業標準,加強護理員專業培訓,養老機構護理員持證上崗率達到85%以上。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加快市級文化設施和鎮(區)文化中心建設。拓展“書香城市”載體平台,建設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24小時自助圖書館實現各鎮和鎮轄辦事處全覆蓋。精心策劃舉辦長江文化藝術節,深入開展“幸福港城”格線文化活動。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推進恬莊、金村等古街、古村落保護,啟動建設東山村遺址博物館主體場館。加強著作權保護,爭創全國著作權示範城市。完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紮實開展全民健身品牌活動,辦好第六屆市體育運動會。
優質均衡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加快美麗學校達標建設,完成新(改)建學校13所。推進集團化辦學和教育共同體建設,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共享。加強師資隊伍、課程改革和課程基地建設,完善教育質量綜合評估機制,提升辦學水平和管理質量。推進校企合作,深化中高職銜接教育,高職園區年內投入使用。支持沙洲職業工學院、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加快發展。市第一人民醫院婦兒大樓年內竣工投用,啟動康樂醫院、金港醫院易地新建工程,科學規劃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加強重點專科建設、高層次衛生人才引進和社區衛技隊伍建設。建立市級臨床檢驗中心和心電、影像會診中心,落實醫療機構上下聯動幫扶機制,推行先診療後付費、預約診療等便民舉措。實施婦兒健康、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激發社會活力,深化文明創建,進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養,確保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講誠信、守公德”的社會氛圍。培育志願者組織,推進志願服務常態化。規範引導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提高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能力。立足社會資源的承載度,有序推進新市民積分入醫、入學、入戶。深化平安建設,完善立體化、現代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推進“六五”普法。加強網上網下的協同管理,有效疏導網路輿情。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長效機制,引導民眾理性表達信訪訴求。加強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監管。紮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和“打非治違”,落實三級政府掛牌隱患整改。加強企業應急處置隊伍建設,最佳化應急救援體系網路。
同時,我們將緊貼市民需求,實施好農產品質量檢測站、公車輛清潔能源提升、城鄉生態氣象等11項實事工程項目。
各位代表,完成現代化“810工程”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全市人民的美好願景,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必須全面增強宗旨意識、擔當意識,全面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努力打造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大力改進作風。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開展好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民眾,依靠民眾,凝聚人心,做好民眾工作,回應和解決好民眾關心的具體問題。凝聚拼搏實幹的精氣神,咬定“810工程”,多出實招,克難奮進。以作風轉變和服務為民的實效,進一步贏得民眾的信賴和支持。嚴格依法行政。政府部門要在市委領導下,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全面規範行政行為,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施管理服務的能力。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高度重視司法、輿論和公眾監督。強化服務效能。圍繞“810工程”建設,逐項細化推進方案,逐項跟進服務舉措,比拼進度、比拼質量、比拼成效。改革績效考核辦法,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動態督查,問責問效。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確保政令暢通,推動各項工作提速增效,切實提高政府工作的執行力、公信力。恪守清正廉潔。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推進廉政風險防控管理,加大對工程建設、財政資金使用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的監管力度。厲行勤儉節約,嚴控公務開支,把有限的資源和財力更多地用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真正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