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皮都情愫
“以商帶工,重新振興
張家口皮都。”許多人並不知道,這振聾發饋的呼聲來自民間。此人名叫高鳳軍,他在“我為
張家口發展獻一策”活動中建言疾呼。
這位建言者與皮毛行業毫無瓜葛,是一位醫務工作者,現任張家口第一醫院黨委辦主任。
醫院與皮都,原本就是
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行業,高鳳軍緣何要鐘情於漸漸被時尚元素所
隱匿的皮毛行業,發出振興皮都的呼聲呢?
高鳳軍的皮都情愫可追溯到
孩提時代。在他記憶深處,隨著時間的磨蝕,孩提時代那些有關皮都的印記卻越發清晰。
童年時的高鳳軍家住
玉帶橋。“那時候,鄰居們許多都是毛毛匠。”他說,從孩提時代時就知道張家口是皮都,而且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曾拿茶葉、布匹、針頭線腦、煙鍋等,去內蒙古換過皮子、氈子。他的家庭是“皮都”貿易的受益者。
1980年代初,高鳳軍分配到市衛生系統工作。一件事對他觸動很大,使他對皮都的情愫也更加
刻骨銘心,至今記憶猶新。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次高鳳軍去
河北省衛生廳出差。一位省廳領導有事找他,這讓年紀輕輕的他受寵若驚,又頗感意外。
“這位領導找到我說,他從張家口買了件皮夾克,款式挺合意,就是不太合身,已經和賣家聯繫好了,托我捎回去給換一件。”高鳳軍從這位領導的音容笑貌中看出了端倪,“他從張家口買皮夾克非常自豪,在那個年代能擁有一件張家口的皮貨產品是一種榮耀。”這件事對高鳳軍觸動很大,讓他難以釋懷和引以為榮,從此對“皮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關注。
執著的守望者
說來也巧,僅與高鳳軍工作單位一牆之隔的是計畫經濟時期的張家口第二皮廠。當年這裡生產的皮貨產品曾經享譽國內外。
“在
北京王府井的一些大商場裡都設有張家口皮貨專櫃。”李國慶原是二皮廠的職工,回憶起鼎盛時期的二皮廠,眉宇間流露出難以掩飾的喜悅。與高鳳軍一樣,他也是一位鐘愛“皮都”的踐行者。
李國慶是知青,下鄉返城後,在一家企業當司機,後來調到二皮廠工作。這是一家國營企業,他一乾就是二十多年。
然而,和許多國企一樣,在經歷了鼎盛時期的繁榮後,二皮廠也走向了衰敗。也正是在這個節骨眼上,李國慶不忍心皮廠關門倒閉,和幾個朋友籌措了部分資金,租賃了皮廠的車間,改弦易轍,成立了張家口聚泰裘皮有限公司。
“目前市區里只剩下我這一家皮貨生產企業了。”李國慶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至今,彈指一揮間,十個年頭過去了。最初,李國慶租賃皮廠車間,生產皮貨產品,僱傭的都是原皮廠的下崗職工,目的是在保留“火種”的同時,也給這些下崗職工謀求一條生路。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職工大多已到退休年齡,而本地“新鮮血液”一時補充不上來,於是他從浙江、湖南、湖北等南方省市招聘了技師,補充到企業生產線上,用這種方式,靠經營,固守著“皮都”一方寸土。
“皮都 ”的民間爭奪
李國慶保護和擦亮“皮都”,並不只是靠吃祖宗飯。“過去的皮貨生產和現在是兩碼事。”李國慶說,過去的皮毛企業的口皮產品大多附加值低的大路貨。而現在生產的全都是高檔的裘皮大衣,連羊皮的皮貨都少了,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以求生存,他給皮貨產品中注入了許多時尚元素。
靠這種揚棄“皮都”的做法,李國慶的公司生產的皮貨全部外銷。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李國慶才不得已把目光轉向了國內,部分產品開始內銷。
高鳳軍的一位女同事說,她們購買的裘皮大衣都是從李國慶的企業定做的,不僅款式隨心,而且還能給一定幅度的讓利。
就這樣,一個不起眼的企業讓李國慶經營的風生水起。他保守地說,一年利潤在四五百萬元上。
李國慶常去保定、辛集、衡水等外省市去考察皮貨市場。他每當聽到一些地市的生意合作夥伴稱當地是皮都之鄉時,心裡很不時滋味,會以玩笑的方式,毫不讓步地反唇相譏:“如果你們是皮都之鄉,那我們張家口就是皮都之鄉的老祖宗了。”
然而,李國慶也心知肚明,這樣舉一己之力的爭奪,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作為政協委員,在剛剛過去了“兩會”上,他建言,希望政府能夠關注和扶持一下皮毛生產的民營企業,以保住皮都。
打造怡安街為皮都“地標街”
在高鳳軍童年記憶里,
水母宮是
張家口皮都形成和興旺的歷史見證。
水母宮廟內塑有峨冠彩披的
水母娘娘像,廟下一股泉水噴涌而出。經這泉水浸泡、洗鞣的毛皮,皮板柔軟,毛色錚亮,毛皮商因此財源茂盛。
“振興皮都政府不要投資企業。因為投資一個企業,人員、設備等方面投入相當大。”高鳳軍認為,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好政策,好的創新思維。
張家口處在北京一小時
經濟圈內,無論在晉東、蒙南,包括周邊區縣,
張家口具有不可替代的商業、經濟、文化的地區中心,但現在中心的職能和功效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有些縣也在發展皮毛,但商業有傳統,真正的‘皮都’應該在張家口市區。”
“政府不去投資,只需給一些優惠政策。
怡安街曾是繁華的商業地段,目前面臨著拆遷改造。
怡安街古色古香,有商業基礎,比新建一條街要好的多,把
怡安街騰出來,開發成經營皮毛一條街,讓商戶入住,暫且減免稅收。把各地的皮毛商品吸引過來。”高鳳軍說,振興皮都不在於有多少生產企業,而在於傳承歷史傳統,發揮區位優勢,形成商業中心。
“以商帶工”
“作為皮都,
張家口歷史上就是以皮毛交易發展起來的,而皮毛生產是隨後發展起來的。振興皮都要‘以商帶工’。”高鳳軍解釋說,從歷史角度和發展角度看,作為皮毛之都,張家口應當是商貿中心。在一些人固有的思想里有誤區,一提到“皮都”,就以為有多少個皮廠、皮鞋廠,其實不然。
在高鳳軍看來,以商業為中心,可以帶動相關養殖業、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另外,旅遊也業可以帶動皮毛加工業發展。以張家口旅遊為例,以皮毛為原料,製作做些皮毛
吉祥物、皮手套、毛娃娃、小包、
裝飾品、汽車懸掛飾品等產品,這些商品哪怕是作為紀念品送人都行。遊客來
張家口旅遊,吃的是“
口菜”,帶走的是“皮都”的皮毛衣物。
張家口自古以“皮都”著稱海內外。隨著歲月的變遷,“
口皮”漸漸被時尚元素所隱匿,“皮都”隨之被塵封成一段歷史。這些來自民間的言行能否演變成振興皮都的集結號角,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