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珪(張守圭)

張守珪

張守圭一般指本詞條

張守珪(684-740年),字元寶,陝州河北(今山西平陸)人。唐朝名將。

長期戍邊,戎馬倥傯,從一名下級軍官成長為威震一方的邊帥。其主要事跡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時期,戰功卓越,官至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封南陽郡開國公。唐玄宗在位期間,多次與突厥、吐蕃、契丹等少數民族作戰,是抵禦北方入侵的著名戍邊將領,且足智多謀、膽略過人、英勇善戰、治軍有方,立下赫赫戰功,對開創唐朝繁榮昌盛的“開元之治”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年五十七歲,贈涼州都督,葬於洛陽北邙山。《全唐文》錄其文一篇。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守珪
  • 字號:字元寶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陝州河北
  • 出生時間:684年
  • 去世時間:740年
  • 主要作品:《賀破突厥狀》
  • 主要成就:幽州節度使 括州刺史 南陽郡開國公
人物生平,少年得志,因功升遷,累敗吐蕃,平定契丹,功勳卓著,晚節不保,主要功績,軍事政治,農業經濟,個人作品,軼事典故,人物評價,史書評價,古今評說,家族成員,長輩,妻妾,兄弟,子女,旁系宗親,

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

張守珪是陝州河北人。自幼天資聰穎,生得高大魁偉,儀表俊堂,又性格豪爽大氣,善奔騎精獵射。開元初,以平樂府別將跟隨郭虔瓘駐守北庭。突厥入侵輪台,張守珪奉命領兵援救,在半路上與敵軍相遇,其身先士卒,奮力苦戰,殺敵千餘人,生擒敵軍統領一人。

因功升遷

開元初,突厥又犯北庭,郭虔瑾派張守珪抄小道入京奏事,張守珪向朝廷上書,面陳利害,自請領兵,從蒲昌、輪台兩翼進攻。突厥戰敗,張守珪因功特加游擊將軍,又轉為幽州良社府任果毅,張守珪高大魁偉,儀表俊堂,又性格豪爽大氣,善奔騎精獵射。受到幽州刺史盧齊卿的敬重。盧齊卿經常與張守珪共坐,並把子孫都託附給張守珪。張守珪後又累積戰功升為左金吾員外將軍、建康軍使。

累敗吐蕃

開元十五年(727年),吐蕃進掠河西地區,攻陷瓜州,王君毚被殺,河西形勢不穩。為了扭轉戰局,抵禦吐蕃入侵,玄宗調張守珪為瓜州刺史,兼墨離軍使。
張守珪接到任命後帶少數親兵往瓜州上任,時值吐蕃軍隊撤離不久,瓜州城劫掠之餘殘破不堪,而吐蕃又隨時可能捲土重來,形勢非常嚴峻。時不我待,張守珪馬上組織留存的軍民修筑州城,但剛把修城用的板堞立好,吐蕃軍隊突然馳臨城下。城中軍民見狀,相顧失色,倉猝臨敵,均無鬥志。但張守珪卻非常冷靜,他先布置軍民固守,之後命人在城上擺酒席,歌舞作樂,會集將士飲宴。這時吐蕃已把瓜州城團團圍住,見城上唐軍飲酒作樂,全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一時摸不著頭腦,遲疑觀望半晌,不敢貿然攻城而退。張守珪在城上見吐蕃退去,立刻命軍士追擊,此時吐蕃兵並無鬥志,大敗逃奔。張守珪修復官舍,收集流亡的人,使他們恢復舊業。此戰後,張守珪因功加封銀青光祿大夫、左領衛率。朝廷為了加強對吐蕃的防禦,又特置瓜州都督府,以張守珪為都督
唐與吐蕃唐與吐蕃
開元十六年(728年)秋,吐蕃大將悉末朗領兵進攻瓜州,被張守珪所敗。戰後張守珪被封為右羽林將軍、兼鄯州都督、持節隴右經略節度使
開元十七年(729年)三月,為了打擊吐蕃,瓜州都督張守珪與沙州刺史賈師順各率所部兵馬向吐番大同軍發起突然襲擊。由於行動突然,吐蕃軍毫無防範,唐軍大獲全勝。
開元十八年(730年),吐蕃遣使致書求和。

平定契丹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遂下令進調張守珪移鎮幽州,遷任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不久又加河北採訪處置使。當時活動於幽州東北部的契丹、奚勢力強大,尤其契丹牙官可突乾有勇有謀,經常侵唐邊境,以前幽州長史趙含章、薛楚玉等人,對可突乾的進攻都無能為力。張守珪到任後,整頓軍政,激勵將士,伺機主動出擊契丹,頻頻取得勝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契丹首領屈剌與可突乾對張守珪非常害怕,他們感到在戰場上取勝無望,於是改變策略遣使詐降,以求一逞。但他們的計謀被張守珪識破,張守珪將計就計派部將王悔去屈剌營帳商量受降事宜。屈剌並無降意,想牽引突厥並殺死王悔。王悔早有警惕,時值契丹另一首領李過折與可突乾爭權成隙,王悔利用矛盾,勸誘李過折斬屈剌和可突乾。之後,王悔率李過折及契丹餘部歸降唐朝。張守珪受降後,率軍北出至紫蒙川檢閱軍隊,宴賞將士,並將屈剌、可突乾的首級送往東都,懸掛在天津橋的南門。

功勳卓著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守珪奉命親往東都獻捷,被以“藉田”吉禮會見結束後,還下令準許臣民會聚飲酒為樂,並讓張守珪回宗廟飲酒慶功祝捷。玄宗親自賦詩推崇偏愛他,被封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並賜予金銀彩綢等獎賞。他的兩個兒子因此授予官職,並在幽州為張守珪立碑記功。

晚節不保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部將趙堪、白真陁羅等人假借張守珪之名,令平盧軍使烏知義率領騎兵截擊反叛的奚人於湟水之北,結果唐軍先勝後敗。張守珪隱瞞敗績而謊報大捷,事實泄漏後玄宗派遣內常侍牛仙童前往幽州查考實情。張守珪用重金厚禮賂賄牛仙童,牛仙童於是也表示張守珪確是大捷,又逼迫白真陁羅自殺。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牛仙童因為受贓一事被人發覺,張守珪以舊功減罪,被貶為括州刺史。
開元二十八年五月六日(740年6月4日),張守珪在括州官捨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贈涼州都督。同年葬於洛陽北邙山

主要功績

軍事政治

抗擊吐蕃
開元十五年(727年)張守珪提升為瓜州刺史,任職期間據史籍記載:“修城池,築河堤;形成了穩定的政治局面,使勞動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當吐蕃軍隊來犯時,以空城計退敵並大敗之,稱之為唐與吐蕃瓜州之戰。後又分別於開元十六年、開元十七年擊破吐蕃。
抗擊契丹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張守珪移鎮幽州時。一到任馬上整頓軍政,激勵將士,一方面積極整頓兵馬,訓練士卒;另一方面加強幽州城防,壘高加厚城牆。伺機主動出擊契丹,頻頻取得勝利,六月大破契丹獻捷,顯示了張守珪卓越治軍才能。

農業經濟

治理瓜州
瓜州地處西陲,氣候惡劣,地多屬於沙漠,不宜耕作種田,而且每年雨量極少,當地農民只能依靠雪水來灌溉田地。由於吐蕃連年侵擾,渠堰均遭毀壞,加上田地種植的林木很少,又難以修善,致使農業生產遇到了嚴重困難。張守珪對此極為重視,迅速組織人力、物力修復渠堰,使水道暢通,以利灌溉,推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史書上說張守珪為了能讓百姓早日恢復生產,曾設祭祈禱,結果當晚便山洪暴發,大量樹木順水而流,直至城下,張守珪遂取之用以修堰。

個人作品

全唐文》錄有一篇《賀破突厥狀》。

軼事典故

欲以為相
唐玄宗對張守珪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穩定局勢非常滿意,準備封他為宰相,“上美張守珪之功,欲以為相”。但遭到宰相張九齡的反對。玄宗不甘心,欲“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職”。張九齡又勸阻說:“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為宰相;若盡滅奚、厥,將以何官賞之?”玄宗這才作罷。張守珪雖沒被封為宰相,但他在皇帝和大臣們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收養義子
開元二十年(732年),張守珪任幽州節度,安祿山偷羊被抓住,張守珪拷問他,準備亂棍打死,他高聲喊叫說:“大夫難道不想消滅兩個蕃族啊?為什麼要打死我!”張守珪見他長得白白胖胖,語言豪壯,就放了他。命令他跟同鄉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虜,他們只要出去就一定能夠按時抓到,就把安祿山提拔為偏將。張守珪老是嫌安祿山過於肥胖,此人又一向令人敬畏,安祿山感到害怕就不敢多吃食物。安祿山以驍勇聞名,張守珪就把他收為義子。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舊唐書》稱讚他是“立功邊城,為世虎臣。”
戴孚《廣異記·張守珪》:“幽州節度張守珪,少時為河西主將,守玉門關。其軍校皆勁勇善斗,每探候深入,頗以劫掠為事。”
唐代幽州刺史盧齊卿: “不十年,子當節度是州,為國重將,願以子孫托,可僚屬相期邪?”
《新唐書》和《舊唐書》記載瓜州當地百姓為紀念他的功績“守珪以至誠感神,取材成堰,與夫耿恭拜井,有何異焉?”,更是給他刻石立碑。
《新唐書·張獻誠傳》在評論他的兒子張獻誠時說:"獻誠喜功名,為政寬裕,有機略,隨方制變,而簡廉不逮於父。"肯定了張守珪為政寬簡,為人廉潔的作風。

古今評說

《詩詞評說》:“唐代詩人賈至的《燕歌行》:“國之重鎮惟幽都,東威九夷北制胡。五軍精卒三十萬,百戰百勝擒單于。”對張守珪可謂推崇備至。”
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宋中送族侄式顏》:“大夫擊東胡,胡塵不敢起。”讚頌了張守珪征胡的豐功偉績,稱慕他被貶而志不餒。”
唐史並不如煙第四冊開元盛世唐史並不如煙第四冊開元盛世
當地史記:“他是著名戍邊將領,對開創唐王朝繁榮昌盛的‘開元之治’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當代書記:“李隆基改革兵制,任用哥舒翰王忠嗣張守珪等名將,開疆擴土,唐軍所向披靡,橫掃天下。”
戰役點評:
張守珪空城退敵————點評:此戰,張守珪再演“空城計”,古老兵法適時而用,再建奇功。(古時有名的有:諸葛亮設空城計、張守珪空城退敵。
張守珪誘番得虜首————點評:三十六計之‘混水摸魚’的經典戰役。(張守珪之所以能平定契丹,關鍵在於先挑起敵人的內江把‘清水’攪混,然後乘亂前去‘摸魚’。

家族成員

長輩

曾祖:張遷朝散大夫、金州長史
祖父:張才,同州濟北府折衝都尉
父親:張義福,京兆府常保府折衝都尉,贈蔚州刺史。

妻妾

妻子:陳尚仙。

兄弟

  • 弟弟
張守琦,左驍衛將軍。
張守瑜,左金吾將軍

子女

嗣子:張獻通,朝散大夫、殿中丞
兒子:張獻誠,興元節度使。

旁系宗親

侄子:張獻甫,弟弟張守琦之子,興元節度使
侄子:張獻恭,弟弟張守瑜之子,興元節度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