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猷(1568-1652),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彭崗村人,生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卒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1595年進士,1601年任廣東香山縣(現中山市)知縣,經歷過明隆慶、萬曆、天啟、崇禎和清順治五個時代,葬於河北省遵化市。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大猷
- 字號:允升
- 所處時代:明朝、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湖北黃陂
- 出生時間:1568
- 去世時間:1652
- 主要成就:浙江按察司廉使、山西布政使
人物生平,相關文物,
人物生平
張大猷是貳臣,先在明朝做官,後為清朝將領。清朝入主中原前,在遼寧戰爭中,棄明降清,因善用紅衣大炮,被清政府留用,並受到重用。先後在遼寧漢軍正白旗和鑲黃旗任職。在圍占錦州、松山、塔山、杏山等要地時,用大炮迅速攻擊戰勝明軍,升為一等阿達哈哈番(漢名輕車都尉),爵三品。進關後,在攻打太原,平定河南、江南揚州、常熟等要鎮中,由一等阿達哈哈番升為三等阿思罕尼哈番,因尊從太祖武皇帝,按功德配祭祀上帝,加之順治皇帝登基、為孝莊皇太后上尊號、皇帝大婚等,又為張大猷加封尊號為三等精奇尼哈番,為清代世職頭品銜,一生連續10餘次受到封典和賞賜,官極世襲高職。
在明朝任職期間,盡職盡責,深受朝廷和百姓的擁戴,相關志書中均有記載。
據《黃陂縣誌》(同治版)記載,張大猷,字允升,一字武程,以壁經起家,萬曆乙未進士。甫九歲,暮歸迷路,有黃衣老人指引還家,遺以紫金飛燕。長善屬文,張公山是器之,許配以安人,閔氏之妹。公初任徐聞縣,繼調香山。童子試,得何吾騶文為冠軍,何尚未娶,公延至署中,三年飲食服用悉具,且捐俸為擇配焉。已而,何秩晉相國,則公之善知人也。公曆戶部郎中,出任廣平太守,尋晉寧泰道、浙江按察司廉使、山西布政。名宦四十餘載,政事文章卓然獨立。奉旨建坊綸褒三代。壽八十四,以無疾終。其撰蓋最富,祀鄉賢。
據廣東省《香山縣鄉土志》記載:張大猷,字武程,黃陂人。萬曆乙未(1595年)進士。以才調香山,會稅璫李鳳謀駐節縣內,大猷言,地近海瘴,非稅使所宜居,且蕃情叵測,萬一犯及稅使,如朝廷威德何?璫沮而止。未幾,奸人附璫者,羅織邑民四十餘人,璫命私人逮之,大猷不可。俄復有人誘璫,采雞拍諸山礦,璫集亡命千人,分踞諸山,淫掠橫行,大猷密白大府,立擒首惡,置之法。居常廉潔自勵,以教化為己任。鄉邑分立文社,捐俸建育英館,為課業所。其後捷南宮,居鼎輔者,皆其品藻士也。在邑六年,以治行第一。征就道,邑民追送數百里,呼號挽舟不能行者,累日。
在清朝任職期間,功勳卓著,受到朝廷多次嘉獎。據史書記載,天命六年(1621年3月)太祖克遼陽,大猷以千總自廣寧來降,授牛錄額真。天聰初,明邊將遣諜招我新附之眾,大猷發其事。太宗嘉之,予世職游擊。
崇德三年(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授刑部理事官。尋擢漢軍梅勒額真。四年,更定漢軍旗制,授鑲黃旗梅勒額真。五年,從睿親王多爾袞圍錦州,率本旗兵攻五里台及晾馬山、馬家湖,皆下,又克金塔口台。六年,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圍錦州,明騎兵自松山至,謀奪炮,大猷擊卻之。復與固山額真劉之源等攻克塔山、杏山及附近諸台。論功,進二等甲喇章京。七年,遷兵部參政。十月,從貝勒阿巴泰伐明,築橋渾河濟師,擊破明總督范阿衡軍。八年,從攻寧遠,取中後所、前屯衛,進世職一等。
順治元年(1644年),從固山額真葉臣徇山西,克太原,與固山額真李國翰撫定諸郡縣。二年,師定江南,與固山額真吳守進下浙江,次石門,明兵自杭州夜來襲,卻之。還,克嘉興。三年,命與巴山率兵鎮守江寧,總管漢軍及綠旗兵。旋授提督江南總兵官。論功,進世職三等梅勒章京。六年,同討張福寰。總督馬國柱奏大猷身先士卒,履險摧鋒,功第一,進世職三等精奇尼哈番。九年,卒。三傳,降襲三等阿思哈尼番。乾隆初,定封三等男。
據遵化志書記載,清貳臣張大猷葬於當地。張大猷墓所在的小村莊,前有清溪環繞,後有起伏丘陵,是一處小環境頗佳的場所。張大猷墓原有華表柱兩座、石牌坊一座、馱龍碑五方、石供桌等,寶頂三合土夯築,氣勢壯觀。墓葬原址上,如今成為果園,僅見散落的三合土和若干殘件,顯示此地曾有舊墓存在。其餘的石刻文物,在“文革”中遭受洗禮,成為清溪旁築壩建台階的石料。據記載,清初時,政府對待漢臣或貳臣十分重視,張大猷墓牌坊柱、華表柱雕刻十分精美,墓地建設華麗壯觀。如今墓地只有一塊殘缺的碑石上可見七個字。靠右為“……督放紅……”,靠左為“……敗之偽錢……”。
相關文物
這塊碑的上部有兩條龍的圖案,雕刻精細。碑文的開頭是“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從碑中的文字可以看出,這是一篇《恩榮錄》,又稱為“敕書”,是皇帝對官員家族成員的封贈文字。向三久教授介紹,“該碑文的內容就是皇帝對廣東廣州府香山縣知縣張大猷之父張萬鎰高尚品德的褒揚。”
碑文實錄:
士束身修行,為人倫之楷。而潛德不耀,其後必有起,而閭絡之者,時乃天道爾。張萬鎰,乃廣東廣州府香山縣知縣張大猷之父,仁心為質,篤志好修,孝友褆躬,義方啟後,嚴事伯兄,既聯情於荊樹,推恩猶子,復廣愛於蘭枝,用能以薄,於蓄者富,於德孝修身者,貽之子。爾子封為茂宰,爾之式轂遠矣,是用,贈爾為文林郎。廣東廣州府香山縣知縣膺一命於自天,慰九原於沒世。
敕
萬曆二十九年九月十七日
譯文:奉天承運 皇帝敕曰
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行,是為人講究常綱的楷模。而隱藏德行,低調做人,他後世一定會得到彰顯,並聞名鄉里,這就是天道。張萬鎰是廣東廣州府香山縣知縣張大猷之父,待人以仁義善良為根本,追求修身養性,孝敬上輩,誠懇對待朋友。這種做人的正道、處事的規矩和仁義名聲影響當地一方,為後人樹立了榜樣。嚴格按禮制族規對待上輩和同輩,治家尊重兄弟們的意見,廣施仁愛,恩惠兄弟們的子女,同時養成寬厚賢良的高雅情趣,勤儉持家,多積蓄,少開銷,在修養品行和孝道方面,傳授給下輩。你兒子任命為知縣。你做人處事的道德風範影響深遠,惠及你的兒子,因此,贈封你為文林郎 。廣東廣州府香山縣知縣接受天子的命令,告慰列祖列宗於九泉。
敕
1601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