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張名振
- 字號:侯服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南直隸應天府江寧縣
- 去世時間:1654
- 主要作品:《登金山遙祭孝陵》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軼事典故,作品欣賞,作品,題解,正文,語譯,人物墓地,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弘光元年(1645年)夏,南京、杭州相繼失守,錢肅樂等起兵擁魯王監國於紹興,張名振以兵赴。
魯監國元年(1646年)魯王敗退入海,張名振扈從。不久,魯王去廈門,張名振留舟山待機。
魯監國三年(1648年),又迎魯王還浙東。次年,聯合阮進,討伐奉隆武年號之舟山總兵黃斌卿,黃被阮進沉海滅之,張迎魯王正式駐蹕舟山。此後和張煌言等領兵三入長江,希圖收復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
永曆八年(1654年)第三次攻克舟山後,終因國恨家仇,鬱積於心,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卒於舟山軍中。遺言以所屬部卒歸張煌言統率,繼續抗清。
主要事跡
永曆七年(1653年)八月,張名振和監軍兵部侍郎張煌言帶領五六百艘戰船向北進發,來到長江口的崇明一帶沙洲。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被圍長達八個月。張部明軍以崇明和附近沙洲為基地,如清方一分檔案中所說:“築圩耕種,近城十里之外,賊眾充斥。百姓菜色相望,饑饉難支。為我用者懨懨待斃,為賊用者欣欣向榮。”“崇明產米之鄉皆在平洋山前東、西阜沙,今被賊踞。”張名振部明軍的進駐崇明沙洲只是為長江戰役作準備,並不意味著已經進入長江。九月,明總兵張名振與邑人顧忠等,統率戰船百餘艘,駐泊排沙洪。九月十一日進入施翹河,迎戰守將呂公義。十八日,張名振率戰船乘晚潮直抵高橋洪,呂公義退兵入城,張率部千餘登岸。半夜,張部從岸上截殺河口墩兵,並燃響號炮,引誘呂公義出城。呂在天妃宮與張部相遇,中槍身亡。把總華本德同時戰死。張名振乘勝直抵城壕,包圍縣城。二十一日凌晨,張部攻打西南城,毀城牆五堞。接著又攻打西北城,遭守軍炮火還擊,乃退。二十三日,張部占據平洋沙,又分船停泊大安、山前各沙,並派船截斷各渡口,使縣城與外界“匝月塘報不通”。直至十一月張部才退兵。
軼事典故
據說明朝末年,魯王逃到了舟山,輔佐魯王的是舟山人張名振。張名振是東海抗清名將,屢次擊敗清軍。魯監國六年(1651年)的除夕,清兵趁張名振率兵遠出攻打松花江之機突襲海城,清軍逢人便殺,他們相約,一直殺到雞鳴為止。他們殺了舟山百姓18萬多人,最後只剩下六戶人家。當清軍殺到劉家岙時,忽然聽到了公雞的叫聲,便停止了殺人。正是由於這一聲雞叫,才救了舟山的這最後六戶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來。從此,這一紀念公雞挽救人們性命而除夕不殺雞的風俗就流傳下來。
作品欣賞
作品
登金山遙祭孝陵
十年橫海一孤臣,佳氣鐘山望里真①。
鶉首義旗方出楚②,燕雲羽檄已通閩③。
王師桴鼓心肝噎④,父老壺漿涕淚親⑤。
南望孝陵兵縞素⑥,會看大纛禡龍津⑦!
題解
正文
①鐘山——在南京,即紫金山。
③燕雲句——燕,指北京,這裡燕雲羽檄指桂王收回來的調兵文書。閩指閩浙一帶,事先作者等活動的地域。
④王師句——王師,指明軍。桴,擊鼓槌,這裡作動詞用。心肝噎,衝動人心。
⑤壺漿——見張煌言《師次圌山》注⑥。
⑥南望句——孝陵,明太祖的陵墓,在南京鐘山。縞素,白色的喪服。
⑦大纛句——大纛指軍旗。禡,班師前祝禱成功。龍津,《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龜魚之屬莫能上,上則為龍。李義山《春日寄懷》詩:“欲逐風雲千萬里,未知何路到龍津?”這裡借指長江。
語譯
十年來縱橫海上,一個大明孤臣。
鐘山美妙的風光遠遠看得清楚。
西面高舉的義旗才出湘贛之地,
君王調兵的檄文曾經抵達浙閩。
王軍的戰鼓緊擂,響聲衝動人心;
父老們流著眼淚,勞軍如見親人。
南望太祖的陵墓,全軍一色縞素,
便要豎起大纛旗,江頭祭禱皇陵。
人物墓地
牙琴碎後不勝愁,絮酒新澆土一抔。
冢上麒麟哪入畫?江前鴻雁已分儔。
知群遺恨猶瞠目,似我孤忠敢掉頭?
來歲東風寒食節,可能重到剪青楸。
陰文隸書,字大0.13米見方,旁題‘永曆丙申正吉旦。民國《定海縣誌》載,清末民初該墓已經毀壞。今據當地老年村民回憶,此墓在解放初期還有土堆和墓碑、殘柱等,1958年"大躍進"平整土地時全部夷平。二十世紀70年代村民建房,牌坊柱和墓碑作石料砌入牆體,今尚存遺物於民居牆體中。
史料記載
張名振,字侯服,應天江寧人。崇禎末,為石浦游擊。魯王次長垣,率舟師赴之,封定西侯。以所部屯舟山,移南田,迎王居健跳所,與阮進、王朝先共擊黃斌卿。斌卿,莆田人,崇禎末為舟山參將,唐王時封伯。名振奉魯王如舟山,不納。既,以王命進侯。斌卿法嚴急,配民為兵,籍大戶田為官田,先後戕荊本澈、賀君堯。王次健跳,令進告糴,又不應。至是,名振破舟山,沈斌卿于海,迎王居焉。使日本乞師,不應。成功襲破鄭彩,名振因聲彩殺熊汝霖、鄭遵謙罪,擊破其餘兵。俄,又襲殺朝先。師攻舟山,名振與煌言奉王南依成功。成功居王金門,名振屯?頭。成功初見名振不為禮,名振袒背示之,“赤心報國”四字,深入膚,乃與二萬人,共謀復南京,攻崇明,破鎮江,題詩金山而還。復與成功偕出,師次羊山,颶作,舟多損,惟名振部獨完。再攻崇明,復入鎮江,觀兵儀真,侵吳淞,戰屢勝。順治十二年十二月,卒于軍。或雲成功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