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秋

張中秋

張中秋,男,漢族,1962年9月生,江蘇省南京市溧水人,法學博士,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在美、德、日、韓、法等國及我國台灣地區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著作11部,其中專著6部,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和《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較研究》。獲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參與)和二等獎2項,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最高獎優秀專著獎1項。研究方向為法律文化,關注的基本課題是中國法律文化原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中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南京市溧水 
  • 出生日期:1962年 
  • 畢業院校:中國政法大學
  • 主要成就: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參與) 
    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 
    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最高獎優秀專著獎1項
  • 代表作品:《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較研究》等
  • 學歷:法學博士
  • 性別:男
  • 職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二級)
科研項目,社會兼職,境外交流,科研成果,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科研獲獎,聯繫方式,

科研項目

1、1995年主持國家“七五”、“八五”規劃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法制通史”(10卷本)第四卷《隋唐法制史》的編撰工作。
2、1995年江蘇省重點學科“法學理論·東方法文化”方向負責人。
3、2000年南京大學“985”工程“亞太法研究”項目負責人。
4、教育部2001年度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01JAZJD820001)”主持人。
5、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211工程”項目“中華法系的復興與和諧社會建構”子項目負責人。
6、教育部2005年度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理論研究(05JJD820014)”主持人。
7、法務部2006年重點科研項目“傳統中國法律意識傳播體系及與當代普法之比較研究(06SFB1004)”主持人。
8、教育部2007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NCET-07-0853)”。
9、教育部2009年度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傳統中國法理研究”主持人(2009JJD820013)。
10、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法律文化原理研究(10BFX019)”主持人.
11、教育部201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華法系原理研究”主持人(13JJD820016)。
12、主持國家2011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項目《司法文明百科全書·司法文化》卷編纂工作。

社會兼職

1、國家一級學會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理學研究會理事、國際亞洲學會會員、東亞法哲學學會會員、日本東洋法制史學會會員。
2、受聘為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清華大學人權與法治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等。
3、在2009年“首屆中國法學名家論壇”上入選第二批“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4、2013年入選國家2011司法文明協同創新團隊核心成員。
5、吉林大學國家2011司法文明協同創新團隊博士生導師。

境外交流

1、2012.8.20-25赴德國法蘭克福和奧地利維也納,參加由中國政法大學與德國馬普所和維也納大學法學院聯合舉辦的“東亞─歐洲法律史對話”,並做“傳統中國法的道德原理及其價值”的學術報告和評議。
2、2011.2.25-2.26赴台灣政治大學法學院參加秩序·規範·治理──唐律與傳統法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3、2008.9.25-10.2赴韓國國立忠北大學參加通過法律看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應邀赴韓國國立慶北大學作學術報告。
4、2006.3.26-3.27赴台灣大學參加東亞法哲國際學術研討會。
5、2006.1.5-1.10赴韓國慶北國立大學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6、2005.5.2-5.30赴法國馬賽三大歐亞研究中心作高級訪問學者。
7、2005.6.2-6.5參加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8、2003.11.25-11.30赴日本名古屋大學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9、2002.8.16-8.25赴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合作研究。
10、2002.1.1-1.5赴香港大學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11、2001.8.12-8.26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12、2001.4.12-4.20赴美國西南大學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科研成果

學術論文

1、張中秋:“試論秦朝法官責任制”,載《法學雜誌》1985年第4期(被轉錄)。
2、張中秋:“耐刑完刑考辨”,載《遼寧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被轉載)。
3、張中秋:“中國封建社會奸罪述論”,載《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被轉載、引用)。
4、張中秋等:“同姓不婚到同宗共姓不婚的歷史考察”,載《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被轉載)。
5、張中秋:“論唐代司法審判的法律依據”,載《史林》1987年第4期(被摘轉)。
6、張中秋等:“英宗新政與大元通制”,載《江海學刊》1988年第4期(被引用)。
7、張中秋:“論中國律的歷史發展及其特點”,載《史學月刊》1989年第1期。
8、張中秋等:“法觀念的變革”,載《青年學者》1989年第4期(被轉錄)。
9、張中秋等:“大唐律令與唐代經濟繁榮關係之研究”,載《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被轉載)。
10、張中秋:“西方古代法的形式及其特性”,載《南京社會科學》1990年第4期。
11、張中秋:“論大唐律令與唐代經濟衰退的關係”,載《江海學刊》1991年第1期(被引用)。
12、張中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人治精神若干問題辨析”,載《南京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被轉載)。
13、張中秋:“論中國傳統法律的倫理化”,載《比較法研究》1991年第1期(被引用)。
14、張中秋等:“中華法系封閉性釋證”,載《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被轉載)。
15、張中秋:“中國集團本位法的形成與發展述論”,載《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1年第4期(被引用)。
16、陳景良張中秋:“中國傳統法文化在現代法制中的意義”,載《江蘇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被轉載)。
17、張中秋:“現代化進程中的法律文化變遷”,載《南京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被轉載)。
18、張中秋:“現代化進程中的憲政問題”,載《南京社會科學》1993年第5期(被轉載)。
19、張中秋等:“宋代吸引海外貿易的法律措施敘論”,載《法學研究》1993年第4期。
20、張中秋等:“中國著作權立法史述論”,載《法學評論》1994年第4期(被摘轉)。
21、張中秋:“秦代工商法律研究”,載《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被摘轉)。
22、張中秋:“漢代土地法律制度研究”,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4年春季號(被摘轉)。
23、張中秋:“唐代專賣法律研究”,載《南京大學法學評論》1995年春季號(被摘轉、引用)。
24、張中秋:“傳統中國政治生活類型的轉變”,載《法學》1995年第6期(被引用)。
25、張中秋:“漢代工商法律敘述”,載《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26、張中秋:“唐代對外貿易的法律調整措施敘述”,載《江海學刊》1996年第1期。
27、張中秋:“中國經濟立法傳統及其現代意義”,載《法學》1996年第11期。
28、張中秋:“尋求歷史的資源”,載《儒家義利觀與市場經濟》,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被引用)
29、張中秋:“唐代工商法律敘論”,載《法律史論叢》(第三輯),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被轉評、引用)。
30、張中秋:“回顧與思考:中華法系研究散論”,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9年春季號(被轉載)。
31、張中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制的聯繫”,載《浙江大學法律評論》2000年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2、張中秋等:“對我國立法許可權劃分和立法權運行狀況的觀察與思考”,載《政法論壇》2000年第6期。
33、張中秋等:“價值的追求:古典自然法哲學述評”,載《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被引用)
34、張中秋:“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而作的思考:以法律科學為議論中心”,載《湘潭大學法律評論》,第四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張中秋:“透視唐代經濟民事法律”,載《法學》2002年第1期(被轉載)。
36、張中秋:“法治及其與德治關係論”,載《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被轉載)。
37、張中秋:“進路與出路:中西法律文化比較論綱”,載《江海學刊》2002年第3期(被轉載)。
38、張中秋:“論中國傳統法律的倫理化”,載《比較法學文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9、張中秋:“無訟與正義:中西法律價值之分析”,載《青藍集:張晉藩先生指導的法學博士法文萃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0、張中秋:“唐代民事主客體及其民事法源概述”,載《中南法律評論》創刊號,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1、張中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制的聯繫”,載《21世紀的亞洲與法律發展》,公丕祥主編,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2、張中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制的聯繫”,載《清華法治論衡》,高鴻鈞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3、張中秋:“對中西法律文化的認識”,載《光明日報》2002年8月20日理論版。
44、張中秋:“繼受與變通:中日法律文化交流考察”,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年第2期(被轉載)。
45、ZhangZhongqiu,TheinterfacebetweenChinesetraditionallegalcultureandmodernChineselegalsystem,TaiCulture,VoI.VI,No.1&2,Berlin
46、張中秋:“法律文化與社會發展”,載《光明日報》2003年8月26日B4版“理論周刊”。
47、張中秋:“中國封建社會奸罪述論”,載《中國法制史考證》乙編第一卷,楊一凡等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48、張中秋等:“井田制的衰亡:新制度經濟學派視角下的春秋戰國土地產權制度變遷”,載《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
49、張中秋等:“誠信與法的一般關係原理探討”,載《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50、張中秋等:“誠信與公法關係探討”,載《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51、ZhangZhongqiu,StudiesontheCharacteristicsofvillageConventionsandTheirCulturalBackgrounds,ComparativeStudiesofVillageConventions:China,Korea,VietnamandJapan,NagoyaUniversityCenterforAsianlegalExchangeSymposium,2003,Nagoya
52、張中秋:“法律文化與政治文明和社會發展”,載《法學》2004年第3期。
53、張中秋:“鄉約的諸屬性及其文化原理認識”,載《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法理學、法史學》2005年第1期轉載)
54、張中秋:“人與文化和法:從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與難題及其克服”(簡本/中文繁體版),載《美中法律評論》2004年號2004年12月號,總第1卷第1期。
55、ZhangZhongqiu,HumanBeing&CultureandLaw:ToperceivefromtheperspectiveoftheculturalprincipleofHumanBeingthefeasibilityanddifficultyaswellasitsovercomeofthelegalculturalexchangebetweenChinaandtheWest.US-ChinaLawReview,Feb.2005,ISSN1548-6605,USA
56、張中秋:“倫理化與宗教性:中西法律文化的一個比較認識”,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碩士文庫·法學》(續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7、張中秋等:“2004年法律史學新進展”,載《政法論壇》2005年第3期。
58、張中秋:“家禮與國法的關係與原理及其意義”,載《法學》2005年第5期。(竺效主編:《觀點:法學2005》,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6頁視為創新成果)
59、張中秋:“西方個人本位法變遷述論”,載《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60、張中秋:“唐代民事主客體與民事法源的構造”,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4期。
61、張中秋等:“二00四年大陸法律史學新進展”,載台灣中國法制史學會主編《法制史研究》2005年6月版(總第7期)。
62、張中秋:“家禮與國法的關係與原理及其意義”,載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編《傳統東亞的家禮與國法國際研討會文集》,台北:2005。又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家內秩序與國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版。
63、張中秋:“人與文化和法:從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與難題及其克服”(全本/中文簡體版),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4期。(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秘書處組編:《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法學》部分第110頁評論本文為創新觀點。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叢書主編、張文顯等分卷主編:《中國高校哲學社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法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將其列入“理論創新”成果,在該書的第81頁對其進行了積極評價)
64、張中秋:“論西方私法文化的傳統與發達”,載《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
65、張中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制的聯繫”,載韓國韓中法學會主辦《中國法研究》2005年第5輯。
66、張中秋:“論中國傳統法律的公法文化屬性”,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秘書處組編:《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法學》部分第111頁評論本文為創新觀點)
67、張中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動因比較分析”,載《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68、張中秋:“中國古代法的形成及其特性考論”,載《清華法學》總第9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69、ZhangZhongqiu,L’homme,ledroitetlaculture:lapossibolité,lesdifficultésetlessolutionsauxéchangesentreculturesjuridiqueschinoiseetoccidentale,REVUEEUROPÉENNEDUDROITETDEL’ÉCONOMIE,N˚5-N˚6janvier-juin2005,ASSOCIATIONDESJURISTESETDESÉCONOMISTESCHINOISENFRANCE(A.J.E.C.F.)
70、ZhangZhongqiu,AViewonLawinEastAsia:East-AsianLegalTraditionandItsChange&Future,IdentityandChangeofLawintheEastAsia,CollegeofLawKyungpookNationalUniversityInternationalSymposium,2006,Kyungpook,Korea(韓國國立慶北大學法學院:《法學論考》,第24輯)
71、張中秋:“論西方法治的理論與實踐”,載《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72、張中秋等:“2005年法律史學新進展”,載《政法論壇》2006年第2期。
73、張中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選擇比較”,載《政法論壇》2006年第4期。
74、張中秋:“傳統中國律學論辯:兼論傳統中國法學的難生”,2006年版。
75、張中秋等:“2005年法律史學科新進展”,載張中秋編:《法律史學科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76、張中秋:“人與文化和法:從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與難題及其克服”(修訂版),載《清華法治論衡》(第7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77、張中秋:“中國經濟法律傳統及其與社會盛衰之關聯”,載《法學》2006年第10期。
78、ZhangZhongqiu,StudiesontheCharacteristicsofVillageConventionsandTheirCulturalBackgrounds.US-ChinaLawReview,Dec.2007,ISSN1548-6605,USA
79、張中秋:“論傳統中國的律學:兼論傳統中國法學的難生”,載《河南政法管理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人大《法理學法史學》2007年第4期轉載)
80、張中秋:“從中華法繫到東亞法:東亞的法律傳統與變革及其走向”,載《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07年第2期轉載)
81、張中秋等:“2006年法律史學新進展”,載《政法論壇》2007年第2期。
82、張中秋等:“輸出與輸入:對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探索”,載《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83、張中秋:“傳統中國法的道德原理及其價值”,載《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3期“論點摘要”)
84、張中秋:“日本輸入唐代法律文化的效果與影響”,載《法學》2008年第3期。(《法理學、法史學》2008年第7期轉載)
85、張中秋:“對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透視──以它們成敗得失的原因為對象的比較”,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8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4期轉載)
86、張中秋等:“2007年法律史學新進展”,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87、張中秋:“晚清中國輸入日本法律文化的效果與影響”,載韓國《亞洲研究》(法學專刊)2008年第1期。
88、張中秋:“概括的傳統中國的法理觀”,載《中國法學》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專輯”。
89、張中秋:“中國法治進程中的法律史學(1978―2008)”,載《河南政法管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90、張中秋等:“2008年法律史學新進展”,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91、張中秋等:“法律文化交流的一般原理及其作用”,載《政法論壇》2009年第2期。
92、張中秋:“傳統中國法的道德原理及其價值”(修改版),載《全球化背景下東亞的法治與和諧》,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3、張中秋:“溝通古代律意與現代法意”,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秋季號),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94、張中秋等:“輸出與輸入:對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探索”(講座版),載《法律思想的律動:當代法學名家講演錄》(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95、張中秋:“概括的傳統中國的法理觀”,載《法學家》2010年第2期。(人大《法理學法史學》2010年第9期轉載)
96、張中秋:“中華法系與羅馬法的原理及其哲學比較”,載《政法論壇》2010年第3期。
97、張中秋:“中國社會轉型與法的統一性”,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年第4期。
98、張中秋:“中華法系與羅馬法的原理及其哲學比較”,收入高鴻鈞等編:《比較法學讀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99、張中秋:“中華法系與羅馬法的原理及其哲學比較”,收入[意]S.斯奇巴尼朱勇編:《羅馬法、中國法與民法法典化(文選)—從古代羅馬法、中華法繫到現代法: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00、張中秋:“中國經濟法律傳統及其與社會盛衰之關聯”,收入朱勇編:《社會轉型與法律秩序的重建》,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01、張中秋:“中華法系道德文化精神及對未來大中國法的意義”,載《法學》2011年第5期。
102、張中秋:“傳統中國法的道德原理及其價值──以《唐律疏議》為分析中心”,載高明士、黃源盛編:《秩序‧規範‧治理──唐律與傳統法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政治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版。
103、張中秋:“傳統中國的法秩序及其原理與意義”,載《中國法學》2012年第3期。
104、張中秋:“為什麼說《唐律疏議》是一部優秀法典”,載《政法論壇》2013年第3期。
105、張中秋:“如何使法史學有思想和影響”,載《法學》2013年第5期。
106、張中秋:“堅持有理想的現實主義做中國的歷史主義法學”,載《中華法系》2013年12月出版(總第4期)。
107、張中秋:“晚清中國對繼受外國法的選擇”,載《亞洲研究》2014年第1期。
108、張中秋:“傳統中國法的精神及其哲學”,載《中國法學》2014年第2期。
109、張中秋:“傳統中國國家觀新探──兼及對當代中國政治法律的意義”,載《法學》2014年第5期。
110、ZhangZhongqiu,China’sSelectionofForeignLawsforSuccessioninLateQingDynasty,Rechtsgeschichte/LegalHistory,Max-Planck-InstitutfüreuropäischeRechtsgeschichte,JournaloftheMax-PlanckInstituteforEuropeanLegalHistory,Rg22.2014,Frankfurt.
112、張中秋:“回顧與思考:中華法系研究散論”,收入馬小紅編:《法律文化研究》(第七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學術著作

1、張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35萬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該書是國內第一部亦是最有影響的有關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的著作,出版後學術界給予了高度評價。由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作為叢書主編、張文顯等作為分卷主編的《中國高校哲學社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法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將其列為標誌性成果(見該書第63頁),同時作為“理論創新”成果,又對其進行了介紹和積極評價(見該書第80―81頁)。其它發表評論的有:(1)“新華社電訊稿”(北國1991年10月15日訊息);(2)《人民日報》(書訊,1991年11月29日);(3)《書訊報》(書訊,1991年12月2日);(4)《南京日報》(書評,1991年9月18日);(5)《新聞出版社》(書訊,1991年12月6日);(6)《新書周報》(書評,1992年1月27日);(7)《深圳法制報》(書評,1992年4月15日);(8)《學術信息》(書評,1991年12月25日);(9)《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書評,1992年第2期);(10)《南京社會科學》(書評,1992年第2期);(11)《江海學刊》(書評,1992年第1期);(12)《中國法學研究年鑑》(1991年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13)《中國法學》(書評,1992年第3期);(14)《新華文摘》(1992年第8期全文轉載了《中國法學》刊登本書的評論);(15)《大學圖書館學報》(書評,1993年第2期);(16)《南京大學學報》(書評,1993年第1期);(17)《中國圖書大辭典》(書評,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主持編撰);(18)《比較法研究》(書評,1993年第1期);(19)《比較法研究》(書評,2000年第2期);(20)《新中國社會科學50年》(法學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21)《法制與社會發展》(書評,2007年第3期)。該書還被輸出到日本等海外書市,並為多種學術論著作所引用,亦被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指定為參考書。
2、張中秋著:《法律與經濟:傳統中國經濟的法律分析》(第一卷),31萬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該書出版後受到了法學界的關注和好評,發表評論的有(1)《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2)《法學》(1995年第12期);(3)《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5年春季號);(4)《法學家》(1996年第1期);(5)《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6)《法律科學》(1996年第5期);(7)《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總第4期,1996年);(8)《南京社會科學》(1996年第11期)。
3、張中秋(與楊春福陳金釗)編著:《法理學:法的歷史、理論與運行》,30萬字(本人撰寫該書緒論和第一部分),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張中秋(與陳景良)主編:《求索集:張晉藩先生與中國法制史學四十年》,65萬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該書出版後獲得了極高的榮譽,中央電視台(1996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1996年10月28日)、《法制日報》(1996年10月29日)以及北京電視台(1996年11月5日)均對該書的首發活動(1996年10月26日)和內容作了報導。
5、張中秋(與陳鵬生等)編著:《中國法制通史》(10卷本)第4卷《隋唐法制史》,60萬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張中秋(與錢大群曲可伸)主編:《民商法學大辭書·民商法史學》,20萬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7、張中秋(與李鳴)主編:《未已集:張晉藩先生教研五十周年紀念》,30萬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8、張中秋著:《唐代經濟民事法律述論》,25萬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政法論壇》2003年第2期就該書發表了長篇評論。
9、張中秋編:《中國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法》,30萬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張中秋(與金眉)編著:《中國民法通史(隋唐)》(張晉藩主編),8萬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張中秋著:《比較視野中的法律文化》,26萬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張中秋編:《中國與以色列法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42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3、張中秋編:《法律史學科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43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4、張中秋等著:《盛與衰:漢唐經濟法制與經濟社會調控研究》,19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5、張中秋編:《中華法系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45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6、張中秋編:《理性與智慧──中國傳統法律再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45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7、張中秋著:《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較研究──以唐與清末中日文化的輸出與輸入為視點》,21萬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該書出版後受到了學界的關注和好評,發表評論的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18、張中秋著:《原理及其意義──探索中國法律文化之道》,19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9、張中秋編:《中國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國出版社2012年版。

科研獲獎

1、張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1995年12月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委員會主辦的“首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2年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碩士文庫·法學卷》(續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張中秋著:《法律與經濟──傳統中國經濟的法律分析》(第一卷),1997年12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主辦的“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最高獎“優秀專著獎”;1998年該書還獲得“南京大學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3、《中國法制通史》(10卷本),2000年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2003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的“第三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本人主持併合著第四卷《隋唐法制史》。
4、張中秋著:《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較研究──以唐與清末中日文化的輸出與輸入為視點》,2013年3月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的“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聯繫方式

100088北京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