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赤峰市敖漢旗木頭營子
歷史故事
王子廟,即弘慈寺,一座寺廟,卻分成前廟和後廟兩個部分,而且前後兩廟,又分居敖漢三大河流之一的孟克河兩岸。這是為何呢?
其原因須從敖漢建府與遷府說起。
么元1636,(清崇德元年),清帝皇太極封敖漢部長班第為扎薩克多羅郡王世襲罔替。班第受封后,即在木頭頭營子鄉木頭營子村東固爾班圖勒噶山下建造了敖漢旗扎薩克多羅郡王府,是為蒙古敖漢部首府。
公元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班第之孫,敖漢第三任扎薩克扎木蘇奉敕在敖漢王府南與王府隔河相望,建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康熙親筆題額,賜名弘慈寺,是敖漢扎薩克王府家廟。
公元1814(清嘉慶十八年),敖漢第九任扎薩克德吉特病死,經過王室內部一番爭鬥,出生在老哈河北岸的德吉特堂弟達爾瑪吉爾底被推舉繼承王位。達爾瑪吉爾底出身貧苦,曾為人放過牛,人謔稱其為牛倌王。牛倌王襲位之後,面對王族內部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十分懷念在老哈河北故居的生活。於是,他便經常帶著侍從,回到老哈河北岸出生地省親訪友。有一天牛倌王在喀拉烏拉山麓,遇見了學識淵博的燃吉木喇嘛嘎拉桑普日來扎木蘇。兩人一見如故,從地方風情到冶理地方,談得十分投機。經燃吉木喇嘛的指點,他增強了治理旗務的勇氣,並做出了北遷王府的決策。他決定了北遷王府的原因有二:其一,他是老哈河北岸人,親朋故友都在老哈河北,王府這裡沒有他的政冶優勢,只有遷府河北,才能加強他的社會基礎。其二,由於漢人湧入,蒙地放墾,當時敖漢中部與南部已是牧場日少,草木漸稀,只有占據老哈河北岸牧場,才能維持住敖漢蒙古人的生計。
有了打算,牛倌王便開始了遷府的準備,他為穩定局面,不致遷府引起人心波動,先在老哈河北畢其格烏蘭哈達山右側,建起了一處行宮。行宮建成後,他經常居住在這裡,除了特殊的重大事情,一般旗務,都在行官處理。
這樣過渡一個階段,他見遷府時機已經成熟,便宣布在行宮常住下來,將行宮定為王府。就這樣,敖漢旗王府便由固爾班圖勒噶山下遷到了畢其格烏蘭哈達山下。而原來的府第卻沒有破損,牛倌王將它獻給了弘慈寺。經過弘慈寺的改建,即成為該寺的後廟。而原寺廟,遂名前廟。就這樣,本來是王府、寺廟隔河相望,變成了一寺兩廟隔河相望。
弘慈寺前廟系敖漢三任扎薩克扎木蘇主建,後廟系敖漢九任扎薩克達爾瑪吉爾底所獻,前後兩個廟均出自王爺,故人們皆稱其王子廟。
王子廟有了後廟之後,香火愈盛,喇嘛增至五百餘人,廟舍擁有二百多間。廟內建有五個拉僧,一個獨官,並有葛根倉,喇嘛倉,晨鐘、暮鼓樓,四大天王殿。山門上高懸滿、漢、藏四種文字書寫的康熙御賜“弘慈寺”匾額,還有健全的管理機構和完備的學部,成為當時敖漢境內第一大喇嘛廟。
在這敖漢第一大廟內,曾培養出許多功果顯著的喇嘛,其中較著名者有兩人值得一提,一是那順敖其爾,一是哈日格巴拉登。
那順敖其爾,清末人,死於民國年間,精於醫學,曾編輯蒙醫書三部一典,其書稿尚存於今人之手。
哈日格巴拉登,系前清人。據說他幼年頑皮,不認真學經,後被送到西藏深造,入藏後仍不用功,老喇嘛便命令他騎在布滿蒺藜的牆頭上,硬給教訓過來了。後來,他成了一位造詣頗深的大喇嘛,據說還跟五世達賴論過經。
後來,弘慈寺前廟起了一場大火,廟房被燒毀大半,事後查清,此次火災,是由一個喇嘛點蠟不慎引起的。
火災之後,敖漢王府雖又集聚了大量香資,對該廟進行了重修,但再也沒有原先的氣派了。當今廟地附近村民多說前廟建造年代晚於後廟,其實是應該是重修的這座前廟晚於後廟。
重修前廟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在金丹教事件中再次燒毀。其後廟於1934年遭損壞一次,到1947年土改時被徹底拆除。
現在,滔滔的孟克河水仍從這裡穿過,而位於孟克河兩岸的弘慈寺前廟與後廟已蕩然無存,只有一株老態龍鐘的古榆,作為這裡曾是康熙大帝親筆題名的弘慈寺的見證,飄搖在滾滾東流的孟克河北岸。
弘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