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引龍節
- 日期:二月初二
- 別稱:二月二,龍抬頭
- 俗稱:春龍節
節日來源,何為引龍,節日習俗,節日傳說,節日活動,
節日來源
古人認為,龍為水族之王,受玉皇大帝之命,行使司雨之職,其形有九: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馬、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可暢行於海、陸、空三界。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伏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故此,人們便不約而同地虔敬和隆重地祭祀龍,向龍乞求平安和興旺,久面久之,龍便成了人們理想中的“百蟲之長”,是排災祛凶的神物和吉祥興旺的象徵。
在蔚縣,村村都有龍王廟,多數龍王廟後面還建有“堡壕”,俗稱“臭水坑”。凡遇乾旱日子,人們便會前往廟裡拜龍祈龍行雨,特別是二月初二龍抬頭這天,開展各種祭祀和慶典活動的習俗,留傳至今亦不衰。
何為引龍
所謂引龍,就是在二月初二這天,早晨起床後要把水缸挑的滿滿的。蔚縣城人到護城河泉子裡挑,村鄉人從井裡挑,即使上了歲數的老大爺、老太太們,也要親自從井裡提一壺水,斟到自家的水缸里。二月二挑水與往常不同。平日挑水時,家家戶戶的水桶里都有一個水漂(用木板或高粱桿綁制的五角星,放在水桶里,可以防止水從桶往外桶灑水),行走要慢,儘量少灑水。而二月初二挑水時,要取掉水漂,儘量將水挑滿桶,走要要快,邊走邊從水桶往外灑水,一直灑到家門口,意思是引龍入宮。若是挑回活物,如小魚、小蝦等,即為喜事,意為接了龍神,將來生龍子;除了全天好吃好喝以示慶賀而外,還要在魚缸里善養活物,此俗叫做“喜迎龍抬頭”。故此,蔚縣人又將“二月二龍抬頭”稱作引龍節。
節日習俗
二月初一中午,各家各戶要在當院供一個大餅,一碗水,一個鏡子,一朵花,上三柱香,燒三份黃紙,配製“五穀”。何為“”五穀”?即谷、黍、麻、麥、豆是也。據說,這天配製的“五穀”具有祛邪的作用,家家戶戶都要妥善保管,如生孩子洗三、蓋新房上樑、死人入殮等均要使用二月初一配製的“五穀”。
慶賀二月初二龍抬頭,一般三天,從正月三十開始,到二月初二結束,初二為正日子。期間忌葷吃素三天,大部分村莊是請戲班子唱戲,也有個別村莊放焰火,恭送龍王升天,祈求風調雨順。二月初二這天,大人孩子要剃頭理髮,這一習俗叫做“剃龍頭,主富貴”。多吃麵食。如:“吃了糖大餅,揭開龍皮日子甜;吃了龍順面,米麵滿倉整一年”。忌動刀剪和針錢,怕傷了龍身,剪斷龍脈,刺傷龍眼,。忌吃帶皮食物,怕生蛇皮孩子。
蔚縣人喜慶二月初二龍抬頭,既有望子成龍、慶賀天下太平之良願,也有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美意。關於其來歷,民間卻留傳的是一個生活氣息頗濃的愛情故事。
節日傳說
相傳,東海龍王的妻子,有一次整整懷胎三年,在二月初二這天,給他生下如花似玉的閨女,這女兒特別聰明能幹,不管幹什麼事,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小龍長成了大閨女,這女大十八變,就越變越好看,小龍女那俊俏勁就甭提有多美啦。
有一天,小龍女在龍宮裡玩膩了,就悄悄地溜出了龍宮。俗話說“無巧不成書”,當小龍女來到凡界,正趕上人間天氣大旱,就連山上的樹木野草都乾枯了。看到此情景,小龍女心想:“這可咋讓老百姓活呀!”頓生憐憫之心。於是她便走到一個年輕農夫面前問:“大哥哥,天旱成這樣,你種地還能收穫嗎?”
農夫順口答道:“我家很窮,老娘多病靠我扶養,不耕種怎么能行呢?”
小龍女非常同情他,於是從錦囊里取出幾顆紅豆豆,向田裡一撒,立刻一團濃罩住了田地,濃霧過後,乾枯的禾苗,都精精神神地泛出了綠色。
農夫見狀大吃一驚,心想這一定是仙女下凡。於是便急忙上前行禮說:“多謝仙姑了,不過咱這方圓幾百里都旱成了這個樣,你能不能把大夥都解救一下呢?”
小龍女聽後更受感動,心想“我救了他,他卻一心想著別人,真是個好心人,如果嫁給他,男耕女織,恩恩愛家,那該有多好呀!”於是便將錦囊里的紅紅豆豆全部拋了出去,立刻濃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場大雨足足下了一個時辰。雨後,方圓幾百里的莊稼全都挺起了腰桿,山上山下綠油油一片。農夫非常感激龍女,龍女也非常喜歡農夫,二人便自由結為夫婦。
龍王得知此事後,認為龍女大逆不道,敗壞了龍宮的規矩,於是便將龍女逐出龍宮,永不相認。俗話說“扳著指頭連著肉,母女情深連著心”。龍女被趕出龍宮後,龍母卻常常日思夜想,特別是到二月初二小龍女出生的這天,更是想得發瘋,於是便在這天浮出水面,抬頭觀望,痛哭一場,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她的眼淚就變成了大雨。恰在這時正值驚蟄前後,北方春耕大地,急需降雨,甚合民意。於是慶賀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就世代沿傳下來。
節日活動
卯時,晨光微明,萬籟俱寂,巫包寨的後山頂上突然傳來一聲長吟,頓時,笙聲、鼓聲、鑼聲隨即而起,緊接著四周的每座山峰上皆笙鼓大作,喧聲團團圍著巫包寨,靜謐的晨空里構織了一張氣勢恢宏而又異常神秘的聲網。
原來,這裡正在進行著劍河一帶苗族的“引龍”活動,這已是三十多年來的一次節日活動了。劍河苗族崇拜龍,使龍不離村寨,籍以消災禍。昨夜十二點,巫包寨十四歲以上的所有男性都攜帶祭品、笙鼓,登上寨四周的山峰。後山為主峰,由“階牛”(主管寨中引龍事宜的人)、引龍師率領眾人牽“引龍”的水牯牛前往。
山上的引龍儀式已接近尾聲,主峰上,引龍師抓米撒向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念引龍詞三遍,擊鑼三響,四峰笙鼓漸息,各峰人員下山回寨。寨前,人們提酒攜壺,夾道迎接引龍隊伍。在熱烈若狂的的鼓聲中,引龍師牽著引龍牛進寨。引龍牛背飾綾緞六包,插三角形彩旗八支,帶一串響鈴,氣派十足。夾道上人們蜂擁而上,爭著把引龍酒澆淋在引龍牛的頭上,簇擁著引龍牛前往祭龍坪。
祭龍坪上,各家各戶的婦女們用整匹新布在祭地上展開,引龍師提雞撐傘,一邊念祭龍詞,一邊撒米,牽牛在祭地上呈∞字型繞行,直到“龍踩家家布,龍米蓋滿布”始止。撒在布上的米是“龍米”,每一粒都十分珍貴,婦女們小心翼翼連布捲起,婦女退下,殺牛人登場。
他們把牛鼻綁在撐桿上,將牛頭撐向東方,舉刀砍頸斃牛。苗族篤信所有的萬物成精後都可變龍,屠引龍牛時,尚有鵝在鵝龍祭地,羊在羊龍祭地同時殺死。
祭儀結束,在場眾人連臂同飲三杯。“階牛”持笙入場,召眾人共舞。祭龍坪一下子變成了載歌載舞的海洋。人們盛裝銀飾,五光十色,圈圈如浪,行行如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