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黃土高原及土石山區,雨量少,氣候乾旱,植被差,但7、8月間多暴雨,產生的地面徑流挾帶大量泥沙,匯集於溝道、河流,形成高含沙洪水,含沙量常達到數十至數百公斤每立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引洪淤灌
簡介
引洪淤灌在中國有悠久歷史,公元前5~前4世紀時,魏國引漳河渾水灌溉鄴(今河北臨漳縣)田,改良鹽鹼地,農民大得其利(見引漳十二渠)。《漢書·溝洫志》記載,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白公引涇水灌田4500多頃,故名白渠,民眾讚頌道:“……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糞即淤的意思。據《夢溪筆談》記載,唐、宋兩代在安徽宿州及河北深州、冀州、滄州和瀛州等地區,引用汴水及黃河、滹沱河、漳河水淤田改土效益很顯著。
利用山溪及中小河流洪水淤灌山前洪積沖積扇區的農田和灘地,由於土地坡度較陡,土質較粗,地下水含水層多為砂礫石,天然排水條件良好,再加當地降雨量小,所以引洪淤灌雖在雨季進行,卻不會產生漬澇災害,也不會產生土壤鹽鹼化。在平原地區引河道洪水淤灌,需要進行灌排渠系規劃,特別是要有排水出路,以防地面積澇和地下水位抬高,導致土壤次生鹽鹼化。淤灌結合種稻是改良利用低洼鹽鹼地的有效措施。近年來,由於渠系高含沙輸水的研究取得了進展,有些大型灌區也開始引取高含沙洪水進行淤灌。陝西省的涇惠渠灌區和洛惠渠灌區,過去規定當河水含沙量超過15kg/m時停止引水,現在引用比這個數值高出數倍的含沙洪水灌溉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