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

建言

【拼音】

基本解釋

(1) 指古語或古諺。

(2) 猶提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言
  • 外文名:jiàn yán
  • 含義一:指古語或古諺
  • 出處:《老子
  • 性質:詞語
  • 含義二:猶提議
詳細解釋,歷史言官,魏徵,海瑞,賈誼,袁可立,

詳細解釋

建言:建——建議;言——良言。就是建議的良言,可以是口頭述說,也可以形成書面文字。
【釋義】(1).指古語或古諺。
【出處】《老子》:“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示例】:嚴復《救亡決論》:“建言有之:天不變,地不變,道亦不變。以觀化不審、似是實非之言也。”
【釋義】(2).猶提議。
【出處】:《漢書·郊祀志下》:“ 禹 ( 貢禹 )建言 漢 家宗廟祭祀多不應古禮,上是其言。”
【示例】:宋曾鞏《救災議》:“有司建言,請發倉廩與之粟,壯者人日二升,幼者人日一升。”明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時建言諸臣擯斥殆盡,無敢救者。公(袁可立)獨抗疏辯論:‘諫臣必非濟私市恩沽名賣直,若因其言過激概棄不用,臣恐謇諤之士退,而緘口持祿將順固寵之人進。'”《宣統三年九月十三日陸軍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奏摺》:“自宜秣馬厲兵,聽候驅策,何敢妄乾時政,越職建言。”

歷史言官

魏徵

魏徵(公元580-公元643)字玄成,漢族,河北省巨鹿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有遠大志向,對於各種書籍、 學問能夠融會貫通。正如史書所載:“魏徵,少孤貧,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好讀書,多所通涉。”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魏徵是我國初唐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傑出的歷史學家。輔佐唐太宗17年,以“犯顏直諫”而聞名。他那種“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 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海瑞

海瑞(1515-1587),字汝賢,號剛峰,漢族,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歷任知縣、州判官、尚書丞、右僉都御史等職。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從不諂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曾經買好棺材,告別妻子,冒死上疏。臣聽說君主是天下臣民萬物的主人,其責任最重大。要名符其實,也只有委託臣工,使臣工盡心陳言而已。臣請竭誠所見。直所欲言,為陛下陳說。明世宗在位時間長了,不去朝廷處理政務,深居在西苑,專心致志地設壇求福。總督、巡撫等邊關大吏爭著向皇帝貢獻有祥瑞徵兆的物品,禮官總是上表致賀。朝廷大臣自楊最楊爵得罪以後,沒有人敢說時政。海瑞對此十分不滿,在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時單獨上書,將嘉靖皇帝所犯的錯誤全部數了出來。在此之前,他事先在棺材鋪里買好了棺材,並且將自己的家人託付給了一個朋友。

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漢文帝是賢良君主,賈誼還痛哭流涕而上疏言事。並非是苛刻責備,因漢文帝性格仁慈而近於柔弱,雖有推恩惠到百姓的美德,將不免於怠廢,這是賈誼所大為顧慮的。陛下天資英明傑出,超過漢文帝很遠。然而漢文帝能富有仁義寬恕的性格,節用愛人,使天下錢糧豐富,幾乎達到刑具不用的境地。陛下則銳意精心治國時間不長,就被狂妄想法牽涉過去,反而把剛毅聖明的本質誤用了。以致說遐舉可成,一心一意學道修行,傾盡民脂民膏,用於濫興上木工程,二十餘年不臨聽政,法律綱紀已經廢弛了。數年來賣官鬻爵推廣開綱事例,毀壞了國家名器。二王不能相見,人們認為薄情於父子。因猜疑誹謗殺戮污辱臣下,人們認為薄情於君臣。享樂在西苑不返回大內,人們認為薄情於夫婦。官吏貪污驕橫,百姓無法生活,水旱災害經常發生,盜賊滋蔓熾烈。請陛下想想今日的天下,究竟成了什麼樣子?

袁可立

袁可立(公元1562-1633年),為明代後期著名直臣廉吏,曾因直言進諫遭奪俸削籍。萬曆二十三年九月,景德門遭雷擊,袁可立上疏針砭時弊:“近年以來,議論茲多,致乾聖怒,擯斥不下百十餘人。豈言事諸臣盡不可用耶?如使諸臣為濟私,孰與緘口持祿,附會保全之為便?使諸臣為市恩,孰與將順曲從,得君固寵之為愈?使諸臣為沽忠賣直,亦必其人有懷忠慕直之心,恥為依回淟涊之態者。如概棄不用,臣恐謇諤之士不蒙甄錄,相率噤口結舌,國家大事誰復為皇上言之!(《睢州志》)”。疏上,奪俸一年。
袁可立不為動,再次上疏,矛頭直指皇帝:“禮祀不親,朝講未視,章奏不以時批答,廢棄不皆錄用,傳造日增,賞罰日濫,非所以盡修省之實。(《睢州志·袁可立傳》)”。袁可立尖銳地指出時局之嚴峻:“西虜跳梁,播酋負固東海,倭患未熄,中原災害頻仍”,力諫皇帝“親郊祀,勤朝講,批章奏,錄遺賢,明賞罰,化朋黨”(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疏上,觸怒神宗皇帝,於萬曆二十四年正月初十將袁可立削職為民,沉冤達二十六年之久。朝中大臣為袁可立鳴冤者十數年不絕,帝皆不聽,史稱“震門之冤”(錢謙益《牧齋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