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宮前殿遺址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西北10公里處高堡子村。漢武帝時修。建章宮周長10餘公里,其建築規模與未央宮相當。宮四面各開一門,南門為正門,稱"閶闔門",上裝玉璧,北門稱鳳闕,上置一丈多高的鎏金鳳凰,以觀測風向風速。宮內主要建築前殿、駘蕩宮、馬及娑宮、木兮詣宮、天梁宮、承光殿、奇華殿、鼓簧宮、唐中殿、丞德殿、神明台等。北部有太液池。前殿神明台、雙鳳闕高大夯土台基至今仍聳立於地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章宮前殿遺址
  • 級別: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地址:西安城西北10公里處高堡子村
  • 修建時代:漢武帝
簡介,漢太液池,神明台,相關介紹,相關記載,

簡介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西北10公里處高堡子村。漢武帝時修。建章宮周長10餘公里,其建築規模與未央宮相當。宮四面各開一門,南門為正門,稱"閶闔門",上裝玉璧,北門稱鳳闕,上置一丈多高的鎏金鳳凰,以觀測風向風速。宮內主要建築前殿、駘蕩宮、馬及娑宮、木兮詣宮、天梁宮、承光殿、奇華殿、鼓簧宮、唐中殿、丞德殿、神明台等。北部有太液池。前殿神明台、雙鳳闕高大夯土台基至今仍聳立於地表。

漢太液池

簡介
太液池,建章宮池名。又稱“泰液池”、“蓬萊池”。漢武帝時建。位於西漢長安城建章宮北(今陝西西安市西北漢長安城內建章宮北)。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占地10頃,是渠引昆明池水而形成的一個範圍寬廣的人工湖。《史記·孝武本紀》:“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張守節 正義引 臣瓚 曰:“泰液言象陰陽津液以作池也。”《漢書·楊雄傳》:“營建章鳳闕神明馺娑,漸台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萊。”
太液池位於建章宮前殿西北,以象北海,占地10頃,是渠引昆明池水而形成的一個範圍寬廣的人工湖。遺址在三橋鎮高堡子、低堡子村西北一片窪地處。池北岸有人工雕刻而成長3丈、高5尺的大石鯨,西岸有6尺長的石鱉3枚,另有各種石雕的魚龍、奇禽、異獸等。池中建有高達20餘丈的漸台。為了求神祈仙,漢武帝還在池中築有三座假山,以象東海中的瀛洲、蓬萊、方丈三座神山。《西京賦》曰:“神山峨峨,列瀛洲與方丈,夾蓬萊而駢羅。”《拾遺記》曰:“此山上廣中狹下方,皆如工制,猶華山之似削成。”太液池岸邊湖中,有各種動植物。《西京雜記》卷一載:“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蘀、綠節之類”,“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龜;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鷓鴣、鵁鶄、鴻鵕,動輒成群。”《漢書·昭帝紀》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春二月,有“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漢昭帝為此作歌云:“黃鵠飛兮下建章,羽肅肅兮行蹌蹌,金為衣兮菊為裳;唼喋荷行,出入蒹葭,自顧菲薄,愧爾嘉祥。”太液池湖光水色,山水相映,景色宜人,是建章宮中著名的風景區。池中置有鳴鶴舟、容與舟、清曠舟、采菱舟、越女舟等各種遊船。池邊水草繁茂,平沙上禽鳥成群,風景優美,為皇帝遊樂勝地。漢成帝常在秋高氣爽之季與后妃趙飛燕泛舟戲游於湖中。太液池作為一個大的人工湖,為建章宮提供了大量蓄水。1973年2月,在高、低堡子村西側發現一件長4.9米、中間最大直徑為1米的橄欖形石雕,就是當年池邊的石魚。太液池遺址出土的石魚今移於陝西歷史博物館門前。
漢太液池遺址,位於建章宮前殿遺址西北,在西安市未央區苗圃內。亦稱蓬萊池遺址,是西漢太液池(或“泰液池”)的所在地,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明台

神明台,漢武帝所建台名。在建章宮中,用以安置銅柱仙人,承接天上“甘露”以求長生。東漢 班固西都賦》:“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 李善注引《漢書》:“孝武立神明台。”《三輔黃圖·建章宮》:“神明台在建章宮中,祀仙人處,上有銅仙舒掌捧銅承雲表之露。”
漢武帝時,在建章宮前造神明台,鑄有銅仙人手掌承露盤以儲露水,據說和玉屑服之可以求得長生。神明台保持了300多年,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承露盤尚在。文帝想把它搬到洛陽。搬動時因銅盤過大而折斷,斷聲遠傳數十里。銅盤勉強搬到灞河邊,因太重再也無法向前挪動而棄置,後不知所終。
神明台遺址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有著2000餘年的歷史。如今由於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僅存夯土台基。

相關介紹

簡介
漢建章宮雙鳳闕遺址,位於陝西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雙鳳寨村東南,西距建章宮前殿約700米,是建章宮的東門,於漢武帝時建。所建的鳳闕,闕樓高二十丈,是西漢長安城最高的建築。《史記》載:“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漢書·楊雄傳》:“武帝廣開上林,南至宜春、鼎胡、……穿昆明池象滇河,營建章、鳳闕、神明、馺娑,漸台、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萊。游觀侈靡,窮妙極麗。”
西漢長安城未央宮建有東闕和北闕,建章宮東、北二門之外也都有闕,名“鳳闕”和“圓闕”。鳳闕基址至今尚存,位於建章宮前殿遺址以東700米,長安城以西300米,位於雙鳳村東南,二闕東西並列。其中西闕基址保存較好,現存高11米,底徑17米。二闕基址均為夯築。其間有一條南北路,寬50米,為闕門的中央通道。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十二月,漢武帝臨渤海,幻想通過望祀之屬,有機會到達蓬萊仙庭。因柏梁台遭了火災,武帝到甘泉聽取各地官吏匯報。公孫卿說:“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不少方士也說古帝王有的建都於甘泉。因此,以後武帝往往在甘泉接見諸侯大臣。有人建議,樓台被燒,再建必須更大,才能消災。於是造建章宮。其東則鳳闕,高20餘丈。其北開鑿泰液池(或“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並建神明台、井幹樓,高50餘丈。西漢末長安城的宮殿建築在戰亂中焚毀殆盡,惟獨鳳闕得以保留。東漢遷都洛陽後,天文學家張衡曾親自來長安參觀雙鳳闕,將其所見的雙鳳闕寫進《西京賦》中,並擬在洛陽建銅雀台。現建章宮前殿、泰液池(或稱太液池)、神明台、雙鳳闕等建築遺址通過初步勘探都有所發現,現僅殘存闕形夯土台。現存的鳳闕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記載

1、《史記·孝武本紀》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祠后土。臨渤海,將以望祠蓬萊之屬,冀至殊庭焉。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諸候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台井幹樓,度五十餘丈,輦道相屬焉。
2、《史記·封禪書》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十二月甲午,上親禪高里,祠后土。臨勃海,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報之。”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壁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台、井幹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