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中蘇農業科學技術合作研究》是2009年12月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超。本書講述了中國進入現代以後和蘇聯合作採取的一系列農業措施。
基本介紹
- 書名:建國初期中蘇農業科學技術合作研究
- ISBN:9787802235694
- 頁數:364
- 出版社:中國三峽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2-1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作 者:宋超 著
出 版 社:中國三峽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2-1
版 次:1
頁 數:364
字 數:280000
印刷時間:2009-12-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802235694
包 裝:平裝
定 價:¥42.00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農業科學技術曾經走過一條輝煌燦爛的發展道路,其成就令西方世界望塵莫及。明清之後,封建政府保守傳統,閉關自守,輕視科學技術,農業科技發展曲折,日趨落後;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掠奪,戰亂頻繁,經濟蕭條。解放前夕,農業科技教育機構殘缺,基本生產資料嚴重不足,農業再生產十分困難。蘇聯的經濟、科技是從19世紀初發展起來的。十月革命後,蘇聯在基礎研究各學科幾乎都有世界水平科學成果,建立了完善發達的農業科研、教育體系。至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農業科技居世界先進行列,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科學技術是在人類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中發展起來的。國際科學技術合作是後進國家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中蘇互助合作關係由來已久,不斷發展。進入20世紀,由相互同情和支援,發展為友好、互助與同盟。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經濟凋敝,災害頻仍,國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華實行封鎖、禁運政策和戰爭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採取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同蘇聯進行全面經濟技術合作。中蘇農業科學技術合作具有良好的政治、經濟、人文背景和多方面的優勢與基礎條件。 中蘇農業科技合作具有突出優勢和既有基礎。
作者簡介
宋超,博士,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哲學、中國近現代史及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承擔“新中國初期農業機械技術引進研究”等多項省部級社會科學和軟體科學等科研課題,其中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近年在《中國農史》、《中國經濟史研究》、《求索》等刊物發表與本研究專著相關論文多篇,其中《建國初期中蘇農業科學技術合作初探》被《人大複印資料經濟史》全文轉載。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中蘇農業科學技術合作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近代中國農業科技概況
一、曲折發展與相對落後
二、農業生產力遭到破壞
第二節 20世紀上半葉蘇聯的農業與科技
一、蘇聯農業概況
二、蘇聯科技實力
三、蘇聯農業科技、教育和機械化水平
第三節 中蘇結盟與經濟技術合作
一、從相互同情與支援到互助結盟
二、中蘇結盟與經濟技術合作
第二章 中蘇農業科學技術合作的優勢和基礎
第一節 中蘇文化交流、融通與認同
一、文化異質與認同對國際合作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