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東林寺夜懷

廬山東林寺夜懷

《廬山東林寺夜懷》是一首五言律詩,是詩人李白晚年被判流放夜郎後游廬山時寫的一首詩作,也是其一生中最後一次游廬山時所作。詩中,李白借用佛教的概念,感嘆他難以實現的理想。李白借用佛教的概念,感嘆難以實現他的社會理想的阻隔、疏薄的人生。他這首詩,通篇浸潤著佛教的觀念,感慨自己對命運的悲觀與無奈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廬山東林寺夜懷》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詩文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廬山東林寺夜懷
我尋青蓮宇⑵,獨往謝城闕⑶。
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⑷。
宴坐寂不動⑸,大千入毫髮⑹。
湛然冥真心⑺,曠劫斷出沒⑻。

作品注釋

⑴《江西通志》:東林寺,在廬山之麓,晉太元九年慧遠建。此山儀形九疊,峻竦天絕,而寺之所居,尤盡林壑之美。背負爐峰,旁帶瀑布,清流環階,白雲生棟,別營禪室,最居深靜。凡在瞻禮,神氣為之清爽。慎蒙《名山記》:廬山有東林寺,寺始於晉慧遠法師。謝靈運為鑿池種蓮。師與隱者十八人同修淨土社,緇素鹹在,謂之蓮社。師送客至虎溪而止。常與陶淵明、陸修靜談,不覺過溪,共笑而反。今三門內,屋於橋上,水淹塞,去即虎溪。傍稻田中,有蓮數本,即蓮池也。出寺有大溪,度石橋,或雲此為虎溪。
陳子昂詩:“聞道白雲居,窈窕青蓮宇。”楊齊賢曰:青蓮宇,梵宮也。
⑶《楚辭章句》:“謝,去也。”
⑷《阿彌陀經》: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⑸《維摩詰經》:舍利弗言: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釋氏要覽》:宴坐,又作燕坐。燕,安也,安息貌也。
李善《文選注》:大千者,謂一三千界,下至阿毗地獄.上非想天,為一世界。千世界為小千世界,千小世界為中千世界。千中世界為大千世界。《法苑珠林》:須菩提答阿難曰:“我念一時入於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廣若斯,置一毛端,往來旋轉如陶家輪。”
⑺《南史》:帝問大僧正慧念曰:“見不可思議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動。”《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⑻《韻會》:梵書以一世為一劫。謝靈運山居賦》:“析曠劫之微言,說象法之遺旨。”

詩文賞析

李白是道佛皆信的,哪家能給他提供精神庇護,他就往哪家靠。在這首詩里李白說:“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青蓮宇”就是佛殿。他晚年自號“青蓮居士”,就是明白地宣布他同時奉信佛教。他為了求得佛給予的精神慰藉,離開潯陽城,又來到廬山西麓的東林寺,夜宿於此,更表達了一番再也不參與政治,一心隱居的決心:“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維摩詰經》說,人生彼岸,常作“天樂”。他十分嚮往:“天香生虛空,天樂嗚不歇。”佛經又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回憶說他自己曾經於林中,安息地坐樹下修煉。“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李白說,他也宴坐樹下修煉,佛教中概念中的“大千世界”就進入了他的心身。“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此詩的“真心”也是個佛教術語。《楞嚴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佛教的“劫”說的是人的壽命的長短。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像李白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