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
- 作者: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博物館 王頠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180.00
- 外文名:The Fengshudao Site of Paleolithic Age in Baise Basin,Guangxi,South China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191頁
- 開本:16
- 品牌: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廣西百色盆地楓樹島舊石器遺址》可供從事古人類學、考古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一章百色盆地自然環境和地質背景
1.1百色盆地自然地理概況
1.2百色盆地構造演化
1.3百色盆地階地序列
1.4百色盆地玻璃隕石的成因及埋藏特徵
1.5百色盆地新生代發育史
第二章楓樹島舊石器遺址概況
2.1百色盆地舊石器研究歷史
2.2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發現
2.3楓樹島舊石器遺址周圍自然環境
2.4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發掘
2.5楓樹島舊石器遺址地層
2.6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的埋藏學特徵
第三章楓樹島舊石器的來源及分類系統
3.1楓樹島研究石製品的來源
3.2楓樹島石製品的分類
第四章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發掘出土石製品
4.1石錘
4.2石核
4.3石片
4.4刮削器
4.5砍砸器
4.6手鎬
4.7手斧
4.8零星片疤礫石
4.9礫石原料
4.10斷塊
第五章楓樹島舊石器遺址地面採集石製品
5.1石錘
5.2石核
5.3石片
5.4刮削器
5.5砍砸器
5.6手鎬
5.7手斧毛坯
5.8手斧
第六章討論和結論
6.1石製品的原料來源
6.1.1石製品原料性質分析
6.1.2遺址周圍的地層學觀察
6.1.3盆地內第四紀河流階地的觀察
6.1.4石器原料的屬性
6.1.5岩性統計分析
6.2石器工業的組合
6.2.1發掘出土的石器工業組合
6.2.2地面採集的石器工業組合
6.2.3楓樹島石器工業組合的性質
6.2.4有關中國的手斧
6.3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的年代
6.4 結論
參考文獻
Abstract
後記
1.1百色盆地自然地理概況
1.2百色盆地構造演化
1.3百色盆地階地序列
1.4百色盆地玻璃隕石的成因及埋藏特徵
1.5百色盆地新生代發育史
第二章楓樹島舊石器遺址概況
2.1百色盆地舊石器研究歷史
2.2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發現
2.3楓樹島舊石器遺址周圍自然環境
2.4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發掘
2.5楓樹島舊石器遺址地層
2.6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的埋藏學特徵
第三章楓樹島舊石器的來源及分類系統
3.1楓樹島研究石製品的來源
3.2楓樹島石製品的分類
第四章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發掘出土石製品
4.1石錘
4.2石核
4.3石片
4.4刮削器
4.5砍砸器
4.6手鎬
4.7手斧
4.8零星片疤礫石
4.9礫石原料
4.10斷塊
第五章楓樹島舊石器遺址地面採集石製品
5.1石錘
5.2石核
5.3石片
5.4刮削器
5.5砍砸器
5.6手鎬
5.7手斧毛坯
5.8手斧
第六章討論和結論
6.1石製品的原料來源
6.1.1石製品原料性質分析
6.1.2遺址周圍的地層學觀察
6.1.3盆地內第四紀河流階地的觀察
6.1.4石器原料的屬性
6.1.5岩性統計分析
6.2石器工業的組合
6.2.1發掘出土的石器工業組合
6.2.2地面採集的石器工業組合
6.2.3楓樹島石器工業組合的性質
6.2.4有關中國的手斧
6.3楓樹島舊石器遺址的年代
6.4 結論
參考文獻
Abstract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學制約。例如宣城剖面的石器主要產出在0.7~10 m深度範圍,跨越了M/B界線,其最老石器層的年齡約為0.8 Ma;七里亭遺址的舊石器層位於剖面的底部,接近Jaramill0正極性亞時的底界,其年齡約為1.1 Ma;百色盆地的手斧和其他舊石器的年齡約為0.8Ma。這些年齡數據表明,從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古人類在中國南方亞熱帶的廣大地區繁衍生存,並能適應南方地區高溫多雨的氣候。此外,這些古人類遺址均處於中更新世氣候轉型(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即1.2~0.8 Ma)期間,而此期間前後全球氣候系統發生了深刻變化,如冰期一間冰期旋迴的持續時間、變化幅度顯著增加,氣候主導周期從41 ka轉換到100 ka,亞洲乾旱化增強等。而中國南海深海氧同位素的變化顯示,此期間前後的氣候波動幅度增加,並也體現了氣候主導周期從41 ka至100 ka的轉換。根據Potts的多樣性選擇理論(variability selection),古人類的重大演化階段往往出現在氣候波動比較劇烈的時期,而在這個氣候轉型期附近,東亞地區古人類活動從較低緯度的亞熱帶地區(例如長江下游地區、北回歸線附近的百色盆地)到較高緯度的溫帶地區(例如泥河灣盆地)都顯著增加,進一步為該理論提供了支持。這些磁性地層年代學結果進一步說明多變的氣候不僅促使早期人類向更廣闊的區域擴散,同時還增強了早期人類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他們不僅能適應華北較高緯度地區劇烈的環境變化,也能適應中更新世氣候轉型前後中國南方高溫多雨的氣候_(劉彩彩和鄧成龍,2011)。
席承藩認為,富含鐵鋁氧化物的紅色風化殼和黃土是覆蓋在地球陸地表面的兩大土狀地質形成物。前者是高溫高濕條件下的化學風化產物;後者是風力搬運的塵埃降落物,或再經水力搬運的堆積沉積物。以這兩類土狀地質形成物為基礎,在不同氣候帶里,形成了多種性狀各異的土壤。我國南方廣泛分布的紅色風化殼系漫長的第四紀以來的脫矽富鐵鋁風化產物,它們形成於高溫高濕條件下。紅色風化殼的發育延續了整個第四紀時期(以2.Ma B.P.為第四紀起始年限),經歷了早更新世的紅色黏土夾滾圓礫石的第四紀初葉,進人中更新世的網紋紅土形成階段,到了晚更新世可能是紅色風化殼形成的極盛期。四層均質風化產物的形態、性狀均極近似,說明這一階段(晚更新世)富鐵鋁風化殼的形成範圍十分廣闊,而且未見任何冰川跡象。至於全新世是否仍在進行富鐵鋁風化的問題,在全新世早期河成沙崗及海相砂土(灰色砂土)上有明顯的紅色風化殼表層形成;同樣,近若干年來,採用排水收集器多點觀察的結果,在我國熱帶、亞熱帶廣大地區仍可觀察到矽與鹼金屬、鹼土金屬離子(鉀、鈉、鈣、鎂離子)的大量遷出,與之相應,氧化物在風化土層中不斷積累。當然,這種遷移與積累的規模隨氣候的變遷和地形、母質等而有所差異(席承藩,1991)。
插圖:
學制約。例如宣城剖面的石器主要產出在0.7~10 m深度範圍,跨越了M/B界線,其最老石器層的年齡約為0.8 Ma;七里亭遺址的舊石器層位於剖面的底部,接近Jaramill0正極性亞時的底界,其年齡約為1.1 Ma;百色盆地的手斧和其他舊石器的年齡約為0.8Ma。這些年齡數據表明,從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古人類在中國南方亞熱帶的廣大地區繁衍生存,並能適應南方地區高溫多雨的氣候。此外,這些古人類遺址均處於中更新世氣候轉型(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即1.2~0.8 Ma)期間,而此期間前後全球氣候系統發生了深刻變化,如冰期一間冰期旋迴的持續時間、變化幅度顯著增加,氣候主導周期從41 ka轉換到100 ka,亞洲乾旱化增強等。而中國南海深海氧同位素的變化顯示,此期間前後的氣候波動幅度增加,並也體現了氣候主導周期從41 ka至100 ka的轉換。根據Potts的多樣性選擇理論(variability selection),古人類的重大演化階段往往出現在氣候波動比較劇烈的時期,而在這個氣候轉型期附近,東亞地區古人類活動從較低緯度的亞熱帶地區(例如長江下游地區、北回歸線附近的百色盆地)到較高緯度的溫帶地區(例如泥河灣盆地)都顯著增加,進一步為該理論提供了支持。這些磁性地層年代學結果進一步說明多變的氣候不僅促使早期人類向更廣闊的區域擴散,同時還增強了早期人類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他們不僅能適應華北較高緯度地區劇烈的環境變化,也能適應中更新世氣候轉型前後中國南方高溫多雨的氣候_(劉彩彩和鄧成龍,2011)。
席承藩認為,富含鐵鋁氧化物的紅色風化殼和黃土是覆蓋在地球陸地表面的兩大土狀地質形成物。前者是高溫高濕條件下的化學風化產物;後者是風力搬運的塵埃降落物,或再經水力搬運的堆積沉積物。以這兩類土狀地質形成物為基礎,在不同氣候帶里,形成了多種性狀各異的土壤。我國南方廣泛分布的紅色風化殼系漫長的第四紀以來的脫矽富鐵鋁風化產物,它們形成於高溫高濕條件下。紅色風化殼的發育延續了整個第四紀時期(以2.Ma B.P.為第四紀起始年限),經歷了早更新世的紅色黏土夾滾圓礫石的第四紀初葉,進人中更新世的網紋紅土形成階段,到了晚更新世可能是紅色風化殼形成的極盛期。四層均質風化產物的形態、性狀均極近似,說明這一階段(晚更新世)富鐵鋁風化殼的形成範圍十分廣闊,而且未見任何冰川跡象。至於全新世是否仍在進行富鐵鋁風化的問題,在全新世早期河成沙崗及海相砂土(灰色砂土)上有明顯的紅色風化殼表層形成;同樣,近若干年來,採用排水收集器多點觀察的結果,在我國熱帶、亞熱帶廣大地區仍可觀察到矽與鹼金屬、鹼土金屬離子(鉀、鈉、鈣、鎂離子)的大量遷出,與之相應,氧化物在風化土層中不斷積累。當然,這種遷移與積累的規模隨氣候的變遷和地形、母質等而有所差異(席承藩,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