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盆地

百色盆地

百色盆地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百色市、田陽縣田東縣境內,盆地主體呈北西-南東向展布,長約109km,寬7-14km。該盆地是一個典型的走滑拉分盆地,形成於第三紀初期時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後造山運動所形成的右江斷裂帶上。其中高嶺坡是百色盆地舊石器遺址群中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是廣西文物工作隊於上世紀80年代初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面積約15萬平方米。“過去只是小面積的挖掘,最多一次也只挖了40平方米。”主持這次挖掘的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信息資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謝光茂稱,為了全面了解高嶺坡遺址的文化內涵,去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會同田東縣博物館對這個遺址進行了發掘,此次他們挖了200平方米的面積,已揭露出11個地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色盆地
  • 區域廣西壯族自治區
  • 特點:典型的走滑拉分盆地
  • 尺寸:長約109km,寬7-14km
歷史沿革,母親河介紹,

歷史沿革

上新世至第四紀,間歇性的構造抬升在盆地沿右江(珠江支流)兩岸發育七級階地。自1973年考古隊員在上宋村附近的高階地首次發現舊石器以來,已有70餘處舊石器地點先後被發現和發掘,採集和出土石製品萬餘件。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學家在該區域第四級階地堆積物表面發現了帶有西方mode2技術元素的手斧和手鎬等工具,後考古隊員在地層中找到了原生層位,表明在第四級階地形成時古人類已經具備Acheulean技術特點。2000年3月3日,侯亞梅等在《Science》發表論文,運用40Ar/39Ar測年方法對百色盆地第四級階地的玻璃隕石(與石製品伴生)進行年代測定,結果顯示文化層形成於距今80.3000±0.3000萬年以前。
古人類“祖籍”的認定必須有考古證據的支持,目前壯族先民的舊石器遺址廣西各地已發現了100多處,其中百色盆地發現的最多,僅在百色、田陽、田東、平果4縣(市)發現的舊石器地點就有80多處。

母親河介紹

近年來,隨著舊石器材料的日益增多和研究工作的進一步展開,百色盆地已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早期人類遷徙和文化交流的熱點,同時,該盆地逐漸成為探討中更新世東西方(Movius Line兩側)人類技術差異與形成原因等學術問題的理想區域。
我國考古界和人類學界盛傳兩件盛事:一是廣西百色舊石器的發現與納米技術、人類基因組等重大發現一起入選“2000年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二是百色舊石器研究成果首次在廣西展出,百色盆地發現的舊石器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中外考古學家的目光。美國科學家最新測出這些石器已有80萬年的歷史,有力地挑戰了考古學上著名的“莫維士理論”,推翻了“東亞人類遠遠落後於西方”的說法,使人們重新認識人類進化的歷史。
“莫維士線”的由來
長期以來,人類學家認為最早製造工具的人生活在非洲,他們的作品被分為兩個傳統:起始於250萬年前的包括簡單石核和石片的奧都威文化;起始於至少150萬年前的包括複雜的、兩面打制的手斧在內的阿舍利文化。此後,歐洲在50萬年前也出現了阿舍利文化。
阿舍利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種工具就是手斧。這種工具一端較尖較薄,另一端略寬略厚,是史前時代第一種兩面打制、加工精細的重型工具。在非洲發現的巨型手斧有的近30厘米長。
20世紀30-40年代,哈佛大學人類學家莫維士帶領考察團,開始了在東南亞的考察。他在緬甸北部等地區發現了大批僅僅單面打制的石器。根據東亞石器的這種特點,莫維士在歐亞大陸的中部劃了一條著名的“莫維士線”--從而將舊石器時代早期一分為二:左邊是先進的“手斧文化圈”,包括全非洲、歐洲的南、中、西部以及中東和印度半島;右邊是落後的“砍斫器文化圈”,包括東亞、東南亞和印巴次大陸北部。
儘管一些考古學家不同意這一理論,但東亞的確缺少能夠體現人的行為能力和技術進步的早期石器技術。因此,半個多世紀以來,考古學界認為:東亞的早期人類文化遠遠落後於西方。
人類進化的歷史總是在人們探索自然的進程中不斷地被改寫。在廣西百色盆地發現的大批舊石器,最近被證實是80萬年前亞洲古人類所使用的工具,這也是目前東亞古人類最精確的年代數據。其中大批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型切割工具棗手斧,有力地證明了在與西方同一時期,東亞也存在著阿舍利的石器技術。
百色盆地的新發現
據地質學家推測,大約80萬年前,一個巨大的隕星撞擊亞洲的東南部,碰撞引起熔融碎片飛濺,大地到處燃燒。大火焚燒了百色盆地里茂盛的森林,使它下面的礫石層暴露出來。於是當地的早期人類開始用豐富的礫石剝片打制大批包括手斧在內的石器。
美國衣阿華大學古人類學家拉賽爾·石漢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百色的舊石器文化,表明了亞洲直立人的足智多謀,他們適應了這場災難性的環境劇變,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緊緊抓住了危機中顯露出的微妙機遇。”
自1973年以來,中美科學家聯手在這一帶發現了大批當時製造的石器。它們多選用礫石直接加工而成,有砍砸器、手斧、刮削器等多種類型。在長約90公里、寬5公里的百色盆地右江河谷的高階地上,已發現的遺址或地點有100多處。如今收藏在博物館內的4000多件石器標本,就是考古學家在27年間陸續從當地的網紋紅土中發現、清理出來的。
由於這些石器絕大部分在地表發現,無法確定其層位;同時具有強烈酸性的紅土又不利於保存動物化石,因此從中很難找到可供判斷時代的化石證據。
那么百色盆地里發現的手斧,能成為挑戰“莫維士理論”的有力證據嗎?到底這些石器有多久的歷史?
線索從1988年開始逐漸清晰。當時考古隊在百色田東一處沒有被擾亂的地層里發現了60多件石器,終於落實了石器的具體層位。1993-1996年,科研工作者每年都發現了在同一地層里與舊石器共存的玻璃隕石。
根據在實驗室分析得出的炭屑和矽化木碎片,正好與舊石器和玻璃隕石保存於同一層位,考古學家認為百色舊石器時期發生過隕星撞擊地球事件。這也證實了為什麼百色的舊石器只保存於同一時代的一個盆地河流階地的地層中,而在西方阿舍利文化卻跨越10-100萬年保存於不同的地層中。
由於玻璃隕石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時間性,這無疑成為研究工作的突破口。
柳暗花明 真相大白
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地質年代中心的地質年代學家阿倫-丹尼採集到在百色盆地里與石製品共存的玻璃隕石,然後他用氬同位素輻射劑量衰變法測出這些玻璃隕石的年代,從而證明了這些石器的製造年代大約在80萬年前。
加尼福尼亞大學的古人類學家克拉克·豪威爾說,年代的確定解決了幾十年來困擾國際考古界的重大難題。這促使考古研究不得不對亞洲人類文明起源重新評估。
在東亞發現的手斧的年代如此之早,令國際考古學界震驚。東亞以前類似的石器,其可靠年代不超過50萬年。然而這些80萬年前的手斧其精巧程度卻足以和非洲的阿舍利技術媲美,甚至遠勝過歐洲同時期的石器。
這一新成果決定性地駁斥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假設:東亞的直立人比非洲直立人缺少智慧和適應能力。這證實了東方的早期人類和西方的早期人類在體能和文化上並無本質的差別。
“這個發現意味著在‘莫維士線'兩邊的技術、文化和認知能力是相似的,它有助於人們擺脫‘莫維士線'的束縛。”中國科學院考古學家黃慰文說。
人類起源計畫署首席科學家、美國史密桑尼安研究院國家自然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理察·波茨說,“百色盆地的舊石器是迄今為止東亞所發現的數量最多的包含阿舍利因素的石器工業組合。不僅在工具的形式上,而且在它們遍布整個盆地的蹤跡所反映出來的活動方式上,也和非洲阿舍利工業的遺址十分雷同。”
儘管百色盆地的舊石器與非洲的如此類似,但是在百色盆地中沒有發現阿舍利典型手斧。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古人類學家理察·科萊恩說,“這說明百色遺址的舊石器工業不是西方阿舍利工業的翻版,那時的非洲與亞洲人類在文化上並無聯繫。”他又補充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遺址,它展示了8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古人類製作工具的技術與非洲的古人類一樣老練。”
人類學家們強調,這次發現對人類在不同地域最早期的進化過程有著“重要貢獻”。科學家可以從非、歐、亞石器時代工具製造藝術所展現的微妙差別中尋找痕跡,追溯不同地域的原始人的不同思維方式。朝這方面去研究,也許能找出原始時期一條截然不同的人類文明進化歷程。
百色盆地這箇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礫石石器工業,對於科學家們的吸引力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博物館的黃啟善研究員告訴記者,新一階段的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考古隊在右江河谷邊緣的溶洞裡已發現了大量哺乳動物的化石,但至今還沒有找到石器製造者的化石,沒有找到他們的生活垃圾,也還沒有發現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層。
也許,百色盆地還蘊藏著有關古人類的更多更大的秘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