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

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

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Institute of New Materials,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隸屬廣東省科學院,為其骨幹科研院所,公益二類事業單位。

1971年,廣東省新材料研究室隸屬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2010年,廣東省新材料研究所隸屬廣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2015年,廣東省新材料研究所隸屬於廣東省科學院。2021年4月,重新組建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

截至2023年1月,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共有職工256人;據2023年8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下設6個研究部門、2個支撐部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New Materials,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 創辦時間:1971年
  • 主管部門:廣東省科學院
  • 現任領導:黨委委員、所長:鄭開宏
  • 專職院士數: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長興路363號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科研成就,研究領域,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文化傳統,形象標識,文化活動,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時間
發展歷程
1971年-2010年,隸屬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
1971年-1998年
新材料研究室、耐磨材料機械研究所、國家鈦及稀有金屬粉末冶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998年-2003年
材料表面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耐磨材料工程機械研究所、國家鈦及稀有金屬粉末冶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3年-2008年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所、耐磨材料工程機械研究所、粉末冶金研究所。
2008年-2009年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所、材料加工研究所、粉末冶金研究所。
2010年
新材料研究所、金屬加工及成型技術研究所、粉末冶金研究所。
2010年-2015年,廣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組建,隸屬廣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
2010年-2015年
新材料研究所、金屬加工及成型技術研究所、粉末冶金研究所。
2015年-至今,新廣東省科學院組建,隸屬於廣東省科學院
2015年
新廣東省科學院組建,廣東省新材料研究所(獨立法人單位)和廣東省材料與加工研究所(獨立法人單位)為其院屬骨幹科研機構。
2020年8月
回響廣東省科學院統一品牌,更名為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獨立法人單位)、廣東省科學院材料與加工研究所(獨立法人單位)。
2021年4月
根據《中共廣東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對省科學院部分科研機構整合重組備案的函》檔案精神,廣東省科學院材料與加工研究所併入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重新組建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23年1月,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共有職工256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1人,973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萬人計畫”)2人,享受政府津貼5人,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計畫3人,廣東省傑出青年2人,廣東省特支計畫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授級高工和高級工程師86人,具有博士學歷66人,中級職稱以上科技人員占61%。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周克崧潘復生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得者:鄭開宏、代明江
廣東省特支計畫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獲得者:王娟
(註:除專職院士外不列出雙聘院士名單,且人員名單不全)

科研部門

據2023年8月研究所官網數據,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下設6個研究部門、2個支撐部門。
研究部門:熱噴塗研究中心、真空鍍膜研究室、雷射製造研究室、有色金屬材料研究室、複合材料研究中心、粉末冶金研究室
支撐部門:科技信息中心、分析測試中心

設施資源

截至2023年1月,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擁有表面工程技術設備,以及金屬粉末研製裝備,價值3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總計122台套,總價值近2億元。

科研成就

研究領域

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主要圍繞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重點傳統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業及國家重大工程對產品開發及裝備性能不斷提升的需求,面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機械、電力、礦山、軌道交通、醫療器械等領域,開展熱(冷)噴塗技術、鋁鎂輕金屬材料、真空鍍膜技術、金屬基複合材料、雷射製造技術、高性能粉末冶金和表面分析檢測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月,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累計取得各類科研成果104項,其中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省級獎勵25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2項,科技合作獎1項,專利金獎2項,專利獎傑出發明人1項),部級獎勵2項(一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社會力量獎勵59項(一等獎16項,二等獎23項,三等獎19項),取得授權專利490多件;累計發表期刊論文1400多篇,出版論著15部;牽頭(參與)制修訂標準120餘項,其中國家標準24項,行業標準12項,團體標準14項,企業標準70餘項。
序號
成果名稱
頒獎單位
獎勵名稱
等級
單位排名
獲獎時間
1
新型熱噴塗技術和塗層材料的研究與開發
國務院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第一
2001年
2
節材耐磨損鋼鐵材料製備技術研發與工業套用
國務院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第二
2015年
3
高強高導銅合金關鍵製備加工技術開發及套用
國務院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第七
2017年
4
具有抗熱損傷自生長膜的鐵基合金製備技術及套用
國家教育部
技術發明獎
一等獎
第三
2016年
5
渦軸8航空發動機用抗高溫氧化和熱腐蝕塗層研製
國防科工委
科技進步獎
三等獎
第一
2000年
6
航空用高硬耐磨耐蝕塗層技術及套用
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第一
2020年
7
具有樁釘效應鐵基複合材料製備技術及產業化
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第一
2019年
8
車輛及電子工業用鋁鎂合金等溫擠壓壓鑄與控軋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第一
2014年
9
節材耐磨損鋼鐵材料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示範
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第二
2013年
10
熱噴塗替代電鍍硬鉻在包裝印刷機械核心部件的套用
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第一
2008年
部分發明專利
序號
專利名稱
類型
申請日
授權日
專利號
1
2219鋁合金鑄錠的退火方法及2219鋁合金變形件
發明
2021-04-14
2021-12-28
ZL202110402254.6
2
一種低應力四面體非晶碳複合膜及其製備方法
發明
2019-12-25
2021-12-28
ZL201911363744.9
3
一種電化學反應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發明
2021-01-05
2021-12-14
ZL202110015798.7
4
一種共晶矽深度變質的複合變質劑及其製備方法
發明
2021-04-14
2021-12-10
ZL202110400144.6
5
一種形狀記憶合金管接頭的4D列印快速製造方法及產品
發明
2020-01-20
2021-12-03
ZL202010069267.1
6
再生鋁合金中富鐵相的形態調控方法
發明
2020-03-26
2021-11-30
ZL202010227210.X
7
鋁基多孔複合材料、其製備方法及套用
發明
2021-03-19
2021-11-30
ZL202110295267.8
8
一種夾鉗及噴塗裝置
發明
2020-12-31
2021-11-30
ZL202011628274.7
9
一種噴嘴裝置及噴塗設備
發明
2020-12-31
2021-11-30
ZL202011619769.3
10
一種用於EBSD測試的鋼/鐵雙金屬複合材料試樣的製備方法
發明
2019-04-22
2021-11-23
ZL201910326351.4

學術期刊

材料研究與套用》是由廣東省科學院主管、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主辦的科技期刊,雙月出版,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被“萬方資料庫”“清華同方資料庫(知網)”“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三大資料庫全文收錄,為“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統計源期刊;設定有“材料洞察”“材料研究”“工藝裝備”“分析檢測”“綜合評述”等特色欄目。
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
《材料研究與套用》

人才培養

截至2023年1月,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與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深圳大學、瀋陽工業大學等高校共建研究生分院和研究生基地,共有在讀研究生近150人,並已聯合培養碩博士310餘人。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的所徽有英文字母I和M變形組成,一大一小兩個同心圓,上方為研究所的中文名稱,下方為研究所的英文名稱。
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
研究所所徽

文化活動

2022年8月26日,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科普基地舉辦了以“3D列印的魅力世界”為主題的科普夏令營活動。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委員、所長
鄭開宏
黨委書記、副所長
鄧暢光
紀委書記、副所長
劉辛
黨委委員、副所長
鄧春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