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概況

廣東省概況

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位於東經108°13'—119°59',北緯23°28'—25°31',面積約18萬平方千米。地處南海北部,有珠江三角洲平原與潮汕平原,其餘為山地、丘陵。本區屬於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1月平均氣溫13°C,7月為28°C,年平均降水量1500—2000毫米。春、秋相連,夏季長達7、8個月,並有旱季、雨季之分,8、9月份熱帶氣旋頻繁。有漢、瑤、壯、滿、等民族。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為中國稻、絲,茶、糖、水產、熱帶的果品、中草藥、橡膠、石油、電器、服裝、玩具、牙雕、玉雕、陶瓷重要生產基地之一。廣東是主要僑鄉,南方門戶,毗鄰港澳,對外開放早。深圳、珠海、汕頭率先建立經濟特區,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對海外與內地都具有吸引力,因此商業,外貿等均居全國前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東
  • 外文名稱:Guangdong Province
  • 別名:南粵
  • 行政區類別:省(行政代碼440000)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地理位置:中國南嶺以南,南海之濱
  • 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
  • 人口:10724萬(2014年末常住人口)
  • 方言:粵語、客家語、閩語等
  • 氣候條件:東亞季風區
  • 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等等
地區簡介,旅遊資源,地方文藝,飲食文化,歷史沿革,先秦時期,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環境,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金屬資源,動植物資源,海洋資源,行政區劃,

地區簡介

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位於東經108°13'—119°59',北緯3°28'—25°31',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地處黃海北部,有珠江三角洲平原與潮汕平原,其餘為山地、丘陵。本區屬於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1月平均氣溫13°C,7月為28°C,年平均降水量1500—2000毫米。春、秋相連,夏季長達7、8個月,並有旱季、雨季之分,8、9月份熱帶氣旋頻繁。有漢、瑤、壯、滿、等民族。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為中國稻、絲,茶、糖、水產、熱帶的果品、中草藥、橡膠、石油、電器、服裝、玩具、牙雕、玉雕、陶瓷重要生產基地之一。廣東是主要僑鄉,南方門戶,毗鄰港澳,對外開放早。深圳、珠海、汕頭率先建立經濟特區,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對海外與內地都具有吸引力,因此商業,外貿等均居全國前列。
廣東省概況廣東省概況

旅遊資源

廣東旅遊吸引力首先在於其社會、經濟環境,同時也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海岸線綿長,多溫泉,地貌形體複雜,丹霞山為丹霞地貌典型,肇慶岩溶地貌發育,西樵山熔岩地貌構成美景,汕頭海蝕地貌奇特。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為北回歸線上的綠洲。廣州、潮州為歷史文化名城,佛山為四大名鎮之一,多有伽藍浮屠,廣東市是伊斯蘭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之一。嶺南園林別具一格,順德清暉園、番禺餘陰山房、東莞可園、佛山十二石齊為四大名園。而近代史跡數量多,分布廣。從鴉片戰爭起,歷次革命鬥爭中的名故居、重要遺址、陵園等不勝枚舉。近來各開放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也成為旅遊吸引力之一。

地方文藝

粵劇形成於清初,行當齊全,唱腔十分豐富。潮劇由宋、元南戲演變而來,有一唱眾和的形式,表演細膩,服裝用潮繡,有地方特色。廣東音樂明快、活潑、惋轉、悠揚、地方情調濃郁。南音為深受歡迎的地方樂曲,唱腔悠揚動聽,格律嚴謹。

飲食文化

粵菜歷史悠久。粵菜講究原料的季節性,“不時不吃”。除了選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粵菜還特別注意選擇原料的最佳部位。粵菜味道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粵菜調味品種類繁多,遍及酸、甜、苦、辣、鹹、鮮。但只用少量姜蔥、蒜頭做“料頭”,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會大鹹大甜。既符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文化。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古文獻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先秦時中原人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族群,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百粵”,包括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等。廣東屬南越。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直至近代,兩廣仍然稱“兩粵”。民國以後,以“粵”字作廣東省簡稱。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閩、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係。《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係。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粵西有一部分屬象郡和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趙佗及其後的南越國,都與漢朝一樣實行郡縣制。

兩漢時期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遣大夫陸賈使南越。趙佗受漢高祖所賜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國遂成漢藩屬國。劉邦死,呂后臨朝,從經濟上制裁南越國,並發兵南下攻打南越,趙佗抵抗並反攻到湖南一帶,擊敗長沙國邊境數縣,斷然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公元前179年,呂后死,漢文帝劉恆即位,再次派陸賈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趙佗再次接受了陸賈的勸說,除帝號復歸漢朝。南越國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其後代續任了四代南越王。
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廣東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東漢末,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魏晉南北朝

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南北朝時代,中國政局南北分裂。增設的州、郡、縣多集中在粵中、粵西、粵北地區,粵東地區設定較少。因為當時粵東農業經濟沒有粵西發達,交通也沒有粵西方便。隋初,設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隋煬帝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大加省並,今廣東省境分屬10郡、74縣。

唐宋時期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唐朝中期潮州汕頭一帶曾經隸屬福建,屬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節度使等。756年(肅宗至德元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鹹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占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在州縣稀疏的粵東和粵北,增置1府4州。南漢後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立國後,承襲唐朝典章制度,並大體沿用唐代官制。升廣州為興王府,在粵東和粵北增置一府四州。啟用幕府士人分領諸州,刺史不用武官,從而擺脫唐後期藩鎮割據之弊。仿唐制開科取士,擴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規模鑄銅、鉛兩種“乾亨重寶”。這是嶺南首次大規模造幣,促進了嶺南地區商品流通。積極開展對外商務活動;又與鄰國創造良好外交關係。南漢歷四主55年。南漢國的建立,促進了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又有所調整。粵西及海南島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

元明清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終明之世,廣東設10府1直隸州,統轄7州75縣。其中,屬明代新置的有順德、從化、高明、饒平、惠來、大埔、普寧、澄海等22縣。這些新置的縣大多集中在粵東地區,基本形成當今縣制的分布格局。南澳島此前屬福建管轄,明萬曆三年(1575年),南澳島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營。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台灣、粵東海域軍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島才劃給廣東。澳門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葡萄牙人藉口船舶遭風浪波濤,請求借地晾曬貨物,並賄賂地方官員,取得澳門的賃居權 。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範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清設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初駐肇慶,清順治三年(1646),朱元璋後代在廣州稱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政權,僅存在40天。1746年(乾隆十一年)總督府移廣州。清代廣東省最南的轄境是南海諸島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屬於廣東省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北宋時期中國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權,清政府更是經常派水師巡視。明清時期廣東北遷,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乾隆年間廣東、福建下南洋。
1842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香港(時屬新安縣)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並開通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 ,1843年6月18日,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進行會談,7月3日,雙方在望廈村正式簽訂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又稱《望廈條約》 。1843年10月8日,由於英國的要求,中英雙方在廣州和香港繼續商談,又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 )。1844年10月中法兩國在廣州附近的黃埔(今廣州黃埔區)簽訂了《黃埔條約》 ;1858年6月27日正式簽訂中法《天津條約》,另有《和約章程補遺》,增開瓊州、潮州等六口 ,中美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 ;1860年8月,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占領天津、大沽、登州、北海、廣州等處英軍,中國割讓廣東“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葡萄牙獲“永駐管理澳門”的特權 ,1898年6月9日在北京正式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1860年英國所奪占的尖沙嘴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租與英國 ;1899年11月16日(光緒廿五年十月十四日),清政府與法國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中國國家將廣州灣(今湛江市)租與法國國家······定期99年。”法國把租借地範圍內的陸地和海灣,總稱為廣州灣。從此,廣州灣便成為法國的租借地。

中華民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紛紛回響,宣布獨立。11月9日,廣東便實現“和平光復”。各界代表集議推舉胡漢民為廣東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11月10日,廣東軍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同盟會員幾乎占據了軍政府各部首腦的位置。 廣東軍政府執政期間(1911年11月~1913年8月),貫徹了孫中山的思想主張和南京臨時政府的政策法令,實施了一系列具有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措施,還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了一些發展社會經濟的政令 。1917年9月10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軍政府大元帥,南北形成對峙局面,護法運動正式開始。1921年,成立廣州市政廳。1921年5月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1925年6月24日,國民黨中央議決改組大元帥府,192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7月改廣州市政廳為廣州市政府。國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為省、行政區、縣和市,實行委員制。廣東省政府下設廣州、北江、東江、西江、南路、海南6個行政區,每區設一行政委員,代表省政府處理本區事務。1927年12月16日,黃紹閎率桂系部隊在梧州誓師討粵,兩廣戰爭爆發。此前,粵系要員在廣州發難,驅逐桂系勢力,釀成廣州事變,桂、粵雙方結怨日深。12月11日,共產黨人發動廣州起義,桂系藉此攻擊汪派“疏於防範”,而且參預逆謀。14日,國民政府下令解除張發奎、黃琪翔等粵方軍政首腦的職務。桂系發動兩廣戰爭後,分兵兩路進攻廣州,先後占領肇慶、三水、河口等地。粵軍第四軍全力攻占東江,回師廣州阻擊桂軍。桂軍改變計畫,轉攻東江 。1929年,陳濟棠執掌廣東的軍政大權;1936年,還政中央。1938年6月,日本侵占南澳島。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廣州,廣州淪陷;廣東省府撤退到粵北(今連州市);為適應戰時需要,全省設4個行署。1940年4月,汪偽政權在廣東成立偽省政府,全省改設為9個區(包括淪陷區),到1941年,復改設9個行政督察區。 1943年,日本又侵占廣州灣。1945年8月18日,中法簽訂《交收廣州灣租界地專約》。1945年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把行政督察區分為省府直接督察區和專署行政督察區兩種。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個市縣,專署行政督察區則分為11個區,共轄88個縣。1949年,解放軍解放南京後,南京國民政府南遷廣州,李宗仁將其總統府設在現在的華南師範大學內 。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9專區,共轄7市98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廣東省和廣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1954年,廣東省改由中央直接領導,原由中央直轄的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1955年,廣西的北海市和欽州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東省,並更名為合浦專區。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9年,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原屬佛山地區的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均由省直轄。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州、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1981年,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1983年以後,開始實行市管縣、鄉鎮管村的新體制。1988年,中央政府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同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定,另設18個地級市(後增加到21個地級市),全面實行地級市管縣體制、以及鄉鎮管村體制。

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09′~25°31′和東經109°45′~117°20′之間。全省土地面積17.97萬平方千米;其中島嶼面積1448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積的0.8%。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其中,廣東省珠海市有島嶼147個,為國內島嶼較多的城市之一。另有明礁和乾出礁1631個。全省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居中國第一位 。

地形地貌

受地殼運動、岩性、褶皺和斷裂構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綜合影響,廣東省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積分別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地勢總體北高南低,北部多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於陽山、乳源與湖南省的交界處;南部則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此外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積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丹霞山和粵西的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

氣候環境

廣東省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且雨熱同季,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
全省年平均氣溫21.8℃。年平均氣溫分布呈南高北低,雷州半島南端徐聞最高(23.8℃),粵北山區連山最低(18.9℃)。月平均氣溫最冷的1月為13.3℃,最熱的7月為28.5℃。全省86個氣象站中,歷史極端最高氣溫為42.0℃,出現在韶關;極端最低氣溫-7.3℃,出現在梅州。
年平均降水量為1789.3毫米,最少年份為1314.1毫米,最多年份達2254.1毫米。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呈多中心分布。3個多雨中心分別是恩平—陽江、海豐和龍門—清遠,其中年平均降水量恩平超過2500毫米,海豐接近2500毫米,龍門為2100毫米。暴雨最頻繁的是海豐,年平均暴雨日數達13.5天。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最少(32.0毫米),6月最多(313.5毫米)。最大日降水量640.6毫米,出現在清遠。
年平均日照時數自北向南增加,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200兆~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
廣東省是各種氣象災害多發省份,主要災害有暴雨洪澇、熱帶氣旋、強對流天氣、雷擊、高溫、乾旱及低溫陰雨、寒露風、寒潮和冰(霜)凍等低溫災害,災種多,災期長,發生頻率高,災害重。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廣東省面積為17.977萬平方公里,其中宜農地434萬公頃,宜林地1100萬公頃。 廣東是中國國內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2008年全省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全省未利用地130.05萬公頃(1950萬畝),其中未利用土地69.79萬公頃(1000萬畝),其他土地60.26萬公頃(900萬畝)。

水資源

廣東水資源相當豐富,年降水總量3194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1819億立方米,加上鄰省從西江和韓江等流入廣東的客水量233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深層地下水60億立方米,可供開採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達4735立方米,大大高於中國平均水平。
主要河係為珠江的西江、東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韓江水系,其次為粵東的榕江、練江、螺河和黃崗河以及粵西的漠陽江、鑒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獨流入海河流。廣東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珠江通航能力僅次於長江,居中國的第二位,居中國江河水系的第二位,長度及流域面積均居中國第四位 。

金屬資源

廣東為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之鄉,全省己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的有88種。其中高嶺土、泥炭土、冶金用脈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鍺、碲的儲量列中國第一位,銀、鉛、鉍、鉈、鈾礦、獨居石、磷釔礦、玻璃用砂、油頁岩、飾面用大理岩和輝綠岩列第二位。

動植物資源

廣東動植物種類繁多。屬於國家1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銀杉和虎顏花3種,屬於2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此外,香蕉、荔枝、龍眼和鳳梨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很高。被列入國家1級保護的動物有華南虎、雲豹、熊猴和中華白海豚等22種,列入2級保護的有金貓、穿山甲、獼猴和白鷳(省鳥)等95種。

海洋資源

廣東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遠洋和近海捕撈以及海洋網箱養魚和沿海養殖的牡蠣、蝦類等海洋水產品年產量達374萬噸;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實際海水養殖面積20.82萬公頃;雷州半島的養殖海水珍珠產量位於中國首位。
沿海還擁有眾多的優良港口資源。廣州港、深圳港、汕頭港和湛江港己成為中國國內對外交通和貿易的重要通道;大亞灣、大鵬灣、碣石灣、博賀灣及南澳島等地還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灣的油氣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風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開發潛力。廣東沿海沙灘眾多,氣候溫暖,紅樹林分布廣、面積大,在祖國大陸的最南端燈樓角又有中國惟一的大陸緣型珊瑚礁。[5]

行政區劃

廣東省陸地面積為17.9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其中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陸地面積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由於歷史原因,東沙群島被台灣當局控制),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中國第三位。另有明礁和乾出礁1631個。全省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按照《聯合國海洋公約》關於領海、大陸架及專屬經濟區歸沿岸國家管轄的規定,全省海域總面積41.9萬平方公里。
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其中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粵西:湛江、茂名、陽江;粵北:韶關、清遠、雲浮、梅州、河源。
其中廣州和深圳為副省級城市,深圳為計畫單列市,深圳、珠海和汕頭為經濟特區,廣州和湛江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下分119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 36個縣、3個自治縣。其中佛山市順德區被廣東省為省直管縣試點,對順德區實行省直接管理縣財政體制。順德區享有地級市的行政執法許可權,並將接受廣東省的直接考核,分數單列。 20個縣級市法律上直屬省政府,實際上是由地級市暫為代管。
其中南雄、紫金、興寧、封開、龍川、五華、博羅、陽春、雷州、高州、英德、饒平、普寧、羅定、南澳、仁化、豐順、陸河、懷集、揭西、乳源、大埔、陸豐、廉江、化州、德慶、連山、連南、新興是財政省直管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