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2022年,《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2022年工作要點》印發。
檔案全文
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2022年工作要點
2022年是我省實施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十四五”規劃、邁進新階段的關鍵一年。做好2022年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全省數字政府均衡協同發展為抓手,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引領,聚焦省域治理與政務服務兩個著力點,全面深化“數字政府2.0”建設,推動我省數位化發展持續走在全國前列,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再上新台階,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促進全省均衡協同新發展
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數字政府建設支持力度,打造全省統一移動政務門戶,強化政務套用創新,推進部門業務流程數位化再造,推動實現全省數字政府協同均衡發展。
(一)加快數字政府基礎能力均衡化發展。全面啟動全省數字政府基礎能力均衡化發展工作,印發均衡化發展實施方案,科學設定發展任務和目標,以地市為主體建設落實。加大資金和技術支持力度,研究出台資金管理辦法,探索建立對口幫扶機制,不斷提高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地市政府牽頭)
(二)完善全省政府統一協同體系。推進“粵政易”平台自主管理能力建設,支持各地各部門業務套用自主進駐平台。完善“粵視會”平台功能,支持各地各部門視頻會議系統高效接入,提高平台分級管理、互聯互通和標準流媒體服務能力。全面推廣省數字政府填表報數系統,實現基層幹部填表報數工作量壓減60%。(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三)探索部門業務流程數位化再造。全面梳理各級部門事項清單和業務流程,探索制定適應數位化發展要求的業務流程標準,推動部門業務流程最佳化再造,並在珠海、佛山、惠州、江門等地開展試點。(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地市政府牽頭)
(四)深入推進“省統市建共推”工作。在全省複製推廣數字政府基層套用建設試點優秀成果經驗。支持廣州、陽江、雲浮市探索“城市碼”“省事碼”套用,支持深圳市探索統一身份認證平台深圳分中心與省平台互信、備份,支持珠海市探索公共數據資源治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PDMM),支持惠州、肇慶市探索“免申即享”“無感辦理”模式,支持東莞市探索建設基於區塊鏈的證照查驗平台,支持中山市探索政銀數據融合創新套用場景。(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地市政府牽頭)
二、實現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新突破
全面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進一步健全公共數據管理和運營體系,完善數據交易流通平台和機制,加強數據要素相關標準和技術研究,探索構建個人和法人數字空間,力爭在年內取得新突破,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五)完善公共數據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首席數據官制度試點評估體系,組織開展試點評估工作,推動首席數據官制度在全省全面推廣。(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六)創新公共數據運營模式。加快建設公共數據運營機構,建立健全公共數據運營規則。推進公共數據資產登記與評估試點,研究制定公共數據資產登記相關制度。指導各地各部門開展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DCMM)。加強公共數據資產憑證規範化運營管理,不斷拓寬公共數據資產憑證套用場景。(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七)促進數據交易流通。依託現有交易場所建設省數據交易場所,搭建數據交易平台。推動數據經紀人、“數據海關”試點。支持深圳市設立數據交易市場或依託現有交易場所開展數據交易。(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省交易控股集團,深圳市政府牽頭)
(八)強化標準和技術體系研究。搭建結構清晰、系統高效的數據要素標準體系,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標準化成果。探索運用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新技術強化數據安全防護。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健全大灣區數據基礎設施體系。(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深圳市政府牽頭)
(九)探索數字空間創新套用。開展存證鏈、數字空間相關技術和理論研究。發布政務版個人和企業數據空間,通過“粵省事”“粵商通”平台對外提供可信授權訪問服務。探索推動設立數字法人,實現數位化業務運營。(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三、開創省域治理工作新局面
強化省市兩級政府治理協同,聚焦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五大職能,持續深化各部門專題和行業套用建設,初步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閉環的數位化治理體系。
(十)完善“一網統管”省市聯動體系。
1.提升“粵治慧”基礎平台支撐能力。完善平台功能,建設指揮調度中心、協同聯動中心、監督管理中心,實現省市兩級平台互聯調度。探索建設“會議會務”專題套用,為重點專題會議提供有力支撐。開發PC端、移動端套用,強化領導決策輔助等功能。(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2.全面推進市域治理“一網統管”。加快市、縣(市、區)“一網統管”基礎平台建設,推進基礎平台互聯互通。深化智慧城市綜合改革試點。推動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與工程建造技術深度融合,加快建設自主可控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台,探索構建“數字孿生城市”。(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牽頭)
(十一)提高經濟調節科學化精準化水平。
1.提升科技創新數位化治理能力。完善科技業務管理陽光政務平台,加強業務場景數據深度套用。開展“一網統管”科技創新專題建設,實現對全省科技資源狀態的態勢感知、形勢分析預判和巨觀決策。(省科技廳牽頭)
2.構建戰略性產業集群數據圖譜。加強全省戰略性產業集群數據歸整和重點細分領域研究分析,繪製重點產業鏈全景圖,構建集群概況、產業鏈全景、產業提升、工作協同等模組。依託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平台,深入實施產業集群“鏈長制”。(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3.強化財政智慧型化管理能力。最佳化完善省數字政府公共財政綜合管理平台,逐步納入資產管理、政府採購、非稅管理等業務。建設財政大數據管理平台和智慧型財政業務拓展平台,加強財政運行數據統計分析,強化風險防控、監督預警和智慧型套用。(省財政廳牽頭)
4.推進審計數位化轉型發展。完成“金審三期”建設,完善審計大數據中心可視化套用,加大審計數據資源利用,增強大數據審計能力。加快“數字審計機關”建設,實現審計作業和機關管理協同高效。(省審計廳牽頭)
5.創新金融智慧監管方式。建設地方金融組織非現場監管系統,實現行業和機構監管全景圖、機構監管評級、機構風險預警等功能。運用大數據開展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防控工作,動態監測、及時預警省內非法集資及非法金融活動。(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
(十二)提高市場監管精準化規範化水平。
1.推進智慧市場監管。建設市場監管綜合套用支撐平台、智慧決策中心、市場監管大數據專區,初步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智慧監管體系。全面匯集市場監管數據資源,提升食品、特種設備等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助力精準監管、靶向監管。(省市場監管局牽頭)
2.加強智慧藥品監管。建設“智慧藥監”一體化平台,實現許可管理、監督檢查、監測和風險管控、追溯管理等業務套用。完善藥品監督管理數據資源體系,探索構建基於區塊鏈、大數據的藥品安全風險管理模式。(省藥監局牽頭)
3.深化行政執法“兩平台”套用。最佳化完善“兩平台”功能,推動省、市、縣(市、區)、鎮(街)四級行政執法主體全面套用。打造行政執法大數據分析套用,加強執法部門領域監督、政府層級監督,為鄉鎮綜合執法提供指揮業務協同。(省司法廳牽頭)
4.深化“網際網路+監管”。最佳化升級“網際網路+監管”平台,推動建立省、市、縣(市、區)、鎮(街)四級監管事項一張清單,理清監管責任鏈條。建設完善行政執法綜合數據主題庫,統一歸集共享行政執法綜合數據,減少監管數據重複報送、多頭報送。推動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實現監管數據互認共享,促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信用監管有效銜接。創新非現場監管手段,對重點監管對象實行全時段動態監管,減少監管盲區、提升監管能力。(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司法廳、市場監管局牽頭)
(十三)提高社會管理精細化智慧型化水平。
1.推進平安廣東信息化建設。推動“粵平安”社會治理雲平台建設套用,打造綜合格線管理、矛盾糾紛化解、態勢分析決策等套用,推進省市平台對接。加快研判分析、全景視圖、平安指數等套用推廣,推動政法跨部門大數據辦案平台建設。(省委政法委,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2.深化公安大數據智慧型化套用。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化合成作戰體系,提升社會穩定風險預防預測預警能力。開展“一網統管”公安專題建設。在全省實有人口服務管理中推行“粵省事碼(粵居碼)”,開展全省戶籍信息電子化、戶政業務標準化建設套用。(省公安廳牽頭)
3.強化提升智慧應急能力。深化“一網統管”風險防控與應急指揮專題建設套用。打造工礦重點企業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智慧森林火災防治監測預警、雨量致災智慧型分析套用等系統。加強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設,強化省災害現場應急救援能力。(省應急管理廳牽頭)
4.提升數字鄉村綜合服務管理水平。建設“田頭智慧小站”,組織開展數字農民大培訓。打造鄉村振興綜合服務信息平台,健全大數據管理服務體系,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數位化智慧型化服務。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管理雲平台,構建全省美麗鄉村數字管理模式。(省農業農村廳牽頭)
5.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數位化管理。打造廣東數字供銷,整合全省供銷系統農業社會化服務數位化平台,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協同管理和融合創新,提升全省供銷系統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省供銷合作社牽頭)
(十四)提高公共服務管理數位化規範化水平。
1.構建人社管理大數據體系。建設大數據監管監控平台,實現對社保基金、就業創業資金補貼、人事考試等實時監控及預警。探索建立趨勢分析、形勢研判等輔助決策體系,提升人社行業管理能力。(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
2.強化疫情防控信息化支撐。建設完善新冠病毒大規模核酸檢測信息系統、疫苗流通與接種管理信息系統,滿足大規模檢測、接種和監管要求。加強“粵康碼”運行保障,確保粵澳通關憑證穩定運行,結合粵港恢復通關工作安排加強系統支撐保障。(省衛生健康委、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3.提升住房城鄉建設管理數位化水平。構建“數字住建”數據資源中心,推進“粵安居”平台建設套用,提升房地產市場監管能力。打造建築市場綜合監管平台,實現建築市場全過程監管。推進“數字建造”項目建設,提升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
4.深化交通運輸行業數位化治理。加快交通規劃、建設管養、綜合運輸業務協同等平台建設,有序開展省“兩客一危一重”車輛智慧型監管系統、“智慧航道”、“數字農村公路”等重點項目建設運營工作,不斷提升交通行業管理和服務水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
5.推進文化旅遊智慧化監管。構建全省文化旅遊智慧型綜合監管平台,輔助行業監測與應急指揮。完善文旅套用專題資料庫,推動全省文旅系統政務數據匯聚融合,探索文旅行業多源社會數據融合創新。(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
(十五)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化科學化水平。
1.強化智慧自然資源管理能力。構建省域自然資源時空數據支撐體系,推進自然資源一體化管理與服務平台建設。加強國土空間規劃數據治理,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配置與協同服務套用。持續完善自然資源業務套用,加強不動產登記、土地利用市場等監測監管能力。(省自然資源廳牽頭)
2.提升生態環境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強生態環境智慧雲平台建設,構建成品油管理、天地車人一體化、水污染防治綜合業務套用,強化環境管理業務協同。完善環境與應急監測、固體廢物等管理套用體系建設,提升生態環境業務全鏈條精細化管理水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3.提高智慧水利管理能力。推進智慧水利工程(一期)項目建設,提升江河水系、水利工程感知監測能力。深化“一網統管”水利專題業務套用場景建設,加強水利數據資源集約匯聚和共享套用,提升水旱災害防禦、水資源管理和調配、河湖管理智慧化水平。(省水利廳牽頭)
4.提升節能管理信息化水平。最佳化完善能源管理中心平台,建設能耗線上監測、節能監察、節能規劃、節能考核等模組,為節能業務管理提供支撐。構建能效指數、能效評價、節能形勢分析等數據分析模型,實現能耗雙控精準監測預警。(省能源局牽頭)
四、彰顯數字政府服務新成效
進一步最佳化政務服務流程、創新政務服務方式,增強“粵系列”政務服務平台套用廣度和深度,提升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更大程度利企便民,更好滿足企業需求和民眾期盼。
(十六)最佳化政務服務機制。
1.深化政務服務事項管理。在全省各級推出高頻“一件事”主題集成服務,在教育、民政、商事登記、人才引進等領域探索高頻事項秒批、秒辦。最佳化升級省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建設全省事項運營中心,推動各類系統對接聯通,實現電子證照免提交全流程閉環管理,有序推進“四少一快”政務服務最佳化。(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2.持續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跨境通辦”。依託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設泛珠三角區域“跨省通辦”專區和移動端專區。建立泛珠三角區域“跨省通辦”視窗授信協作機制,推動政務服務大廳與政務服務平台線上線下融合。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和港澳互設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通辦”專窗,推進一批高頻事項“跨境通辦”。(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3.創新構建車載政務服務平台。打造基於車載場景的(V端)移動政務服務大廳,建設“事項創新+數字賦能+車端支撐+場景提升”的車載政務服務平台,提供“一站式”移動政務服務,推動數字政府建設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政務服務創新研究的深度融合。(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4.強化政務服務指導監督。持續拓展“好差評”評價渠道,進一步提升數據分析研判能力,強化差評的督促整改。深化政務服務監督平台建設,推動全省市級、部分區縣級政務服務大廳納入平台管理,逐步實現大廳監督可視化和線上線下政務服務監督管理。持續打造市縣級政務服務標桿大廳,整體提升政務服務環境。(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十七)深化“粵系列”政務服務平台套用。
1.強化“粵省事”平台開放集成能力。建設完善“粵省事”APP,支持各地各部門新進駐服務一次開發、多端復用。豐富移動端集成套餐式服務、“掃碼亮證”、“一證通辦”、“無感通辦”等套用場景。不斷最佳化平台使用體驗,提高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使用便利度。(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2.提高“粵商通”平台涉企服務水平。推廣套用“粵商碼”免證辦、業務授權、訊息推送、雲勘察等平台基礎能力,開展3至5個行業專題服務提升行動。持續推動高價值服務事項接入,實現廣東活躍市場主體全覆蓋,平台月均活躍用戶超過200萬。(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3.深化“粵省心”平台套用。健全諮詢投訴服務體系,加快推動“粵省心”省級平台與各地市平台、政務服務平台互聯互通,開展多渠道運營。強化智慧型客服、智慧型質檢等智慧型化套用,加強數據分析研判,有效發現挖掘社會民生、營商環境中的“弱信號”和“強觸點”。(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4.全面部署“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在全省行政村和鎮(街)持續投放自助機,實現全省行政村和鎮(街)全覆蓋。新增上線100項高頻服務事項,推動實現自助機服務民眾超過1500萬人次、累計業務辦理量超過4000萬筆。試點通過自助機開展“跨省通辦”。(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十八)提升數位化民生服務水平。
1.構建教育大數據套用體系。推動基礎教育線上線下融合,建設完善優質數字資源服務體系。加快教育大數據建設,加強教育大數據分析,探索網際網路環境下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助力教育決策精準化、科學化。(省教育廳牽頭)
2.加快網際網路醫療發展。加強智慧醫院建設,深入開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深化遠程醫療服務套用,建設完善多學科整合型疑難病綜合診療服務平台,豐富業務場景,提昇平台服務能力。(省衛生健康委牽頭)
3.提高人社數位化服務水平。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居民服務“一卡通”服務模式,探索推進社保卡“全省通”“灣區通”“跨境用”。升級改造省集中社保系統,最佳化社稅、社銀平台,實現省內業務協同、跨省業務聯動。推廣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無感認證”。(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
4.強化民政信息化服務能力。構建民政業務綜合信息管理平台,開發養老、慈善、兒童福利、殯葬、城鄉社區、救助、婚姻登記等民政業務系統,為民政業務辦理提供信息化支撐。推進殘疾人證全流程網上辦理,推動殘疾人服務“跨省通辦、省內通辦”。(省民政廳、殘聯牽頭)
5.深化“網際網路+醫保”服務。升級完善醫療保障信息平台,為各項醫保政策平穩落地提供信息化保障。加強醫保電子憑證套用推廣,推進電子處方流轉和線上移動支付,實現醫保電子憑證激活率達65%以上。(省醫保局牽頭)
6.推進“網際網路+退役軍人”服務發展。推廣退役軍人服務平台,實現軍休服務、烈士評定申報服務“一網通辦”。強化數據對退役軍人工作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精細服務的支撐。基於退役軍人綜合管理平台集約系統套用,構建全省聯動的退役軍人事務治理體系。(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牽頭)
(十九)助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1.推進“一照通行”涉企審批服務改革。對關聯許可事項實行“自由組合、一表申請、並聯審批、限時辦結”。推進省有關係統與國家垂直審批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推動數據向地市回流,在試點城市完成第二批16項改革事項。(省政府辦公廳,省市場監管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2.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升級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最佳化審批流程、精簡審批事項,加快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線上審批。擴展項目審批結果信息,提升審批數據共享交換能力,不斷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
3.持續提升辦稅繳費便利度。提升電子稅務局服務水平,推動電子稅務局實現政策速遞精準推送,提升退稅電子化水平。推動涉稅涉費數據“一次採集、共享共用”。全面推進稅收征管數位化升級和智慧型化改造,加快推進發票全領域、全環節、全要素電子化。(省稅務局牽頭)
4.推進財政補貼(補助)“一網式”辦理。加快廣東財政惠企利民服務平台建設套用,推動第二批省級項目上線和試點地市平台建設推廣,年內實現相關省直部門全覆蓋。推進平台對接“粵系列”平台和省政務大數據中心,不斷提升審批效率,保障各級財政惠企利民政策快速落地。(省財政廳、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5.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升級電子口岸平台和國際貿易“單一視窗”,為全省進出口貿易企業提供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標準版套用、廣東“單一視窗”地方特色套用、粵港澳大灣區通關便利化套用、口岸通關大數據套用等服務,不斷降低企業通關成本、提高通關效率。(省商務廳牽頭)
6.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升級“信用廣東”平台2.0,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套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研究制定公共信用信息目錄和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措施清單。推動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改革向縱深發展。在28個重點領域深入推進信用監管,推動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省發展改革委、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7.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水平。打造智慧財產權保護直通車平台,建設公證線上、仲裁線上、海外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模組。推廣智慧財產權“一件事”集成服務,構建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的綜合管理平台。(省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牽頭)
五、夯實數字政府基礎支撐底座
完善全省“一片雲”“一張網”架構,提升政務雲、政務網路精細化管理能力,強化公共數據供給能力,健全公共支撐平台,築牢數字政府安全防線,為數字政府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十)提高政務雲服務能力。推動省級政務雲資源規模升級擴容達到30萬核。構建安全可靠、異構統管、一雲多芯的國產政務雲服務環境,為數字政府套用系統開發部署提供可信國產政務雲服務。強化全省“一片雲”統籌管理,提升政務雲資源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完善政務雲管理制度。(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二十一)強化政務網路承載能力。以省財政廳為試點,加快推進“管理1+N”模式落地及網路集約化建設。推動市、縣(市、區)政務外網多業務平面建設,開展政務外網標準化建設工作。加快推進服務型政務外網升級改造,逐步整合各類專網。探索5G無線政務外網切片套用,推動在“粵政易”移動辦公、應急指揮場景下移動終端安全高效接入政務外網。(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二十二)完善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立權威高效的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實現共享數據平均3個工作日內完成對接,累計支撐全省超過10萬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證照和紙質材料免提交。推進省視頻和感知數據共享管理平台建設,實現130萬路以上視頻聯網共享。(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廳牽頭)
(二十三)最佳化公共套用支撐能力。創新省統一身份認證平台認證服務和身份核驗方式,探索省市兩級認證管理模式。強化電子證照系統支撐能力,最佳化證照簽發和共享業務流程,擴大證照套用範圍,提升證照套用效率。建設全省企業電子印章管理服務平台,強化電子印章、電子簽名支撐能力保障。(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二十四)加強數字政府網路安全保障。強化省市政務雲一體化安全運營能力,加強政務網路安全管控。加強重要數據和個人隱私信息保護工作,完善安全檢查審計、風險評估機制,提升數據安全運營能力。加快推進政務信息化項目密碼套用。編制發布2022年數字政府網路安全指數,開展“粵盾”數字政府網路安全攻防演練。強化政數部門與網信、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門網路安全協同聯動機制,全力做好黨的二十大召開等重點時期數字政府網路安全保障工作。(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六、強化數字政府改革建設保障
加快法規制度和標準規範體系建設,推動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改革,進一步最佳化數字政府建設運營機制,提升行業管理規範化水平,加強數字政府培訓宣傳,為數字政府改革建設保駕護航。
(二十五)健全數字政府法規制度體系。研究起草《廣東省政務服務條例》《廣東省數據條例》《廣東省政務服務事項管理辦法》,出台《廣東省公共數據開放暫行辦法》《廣東省公共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加快制定數字政府標準規範、政務服務事項、政府服務自助機、政務服務監督、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填表報數、公共資源交易監督、視頻和感知數據資源共享、電子印章等相關管理辦法。(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司法廳牽頭)
(二十六)推進省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改革。將原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承擔的公共資源交易業務交由省交易集團統一開展運營。強化全省公共資源交易綜合監管,加強全省公共資源交易平台“一張網”建設與管理,健全省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標準體系。進一步提升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採購等領域線上監管水平。(省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別牽頭)
(二十七)最佳化數字政府建設運營模式。最佳化數字政府改革建設體制機制,不斷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持續強化對數字廣東網路建設有限公司的指導,制定數字政府建設運營中心管理細則。進一步規範企業參與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形成開放多元、能力互補的建設運營格局。構建政務信息化項目全要素管理體系,實現項目全要素信息線上管理和分析研判。(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二十八)健全數字政府標準規範體系。加快標準化工作信息平台建設套用,強化標準落地實施跟蹤考核。加強政務信息化項目標準符合性審查,推動項目建設標準化、規範化。發布數字政府標準目錄,加強“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數據管理等相關標準建設,制修訂標準規範不少於40項。(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二十九)強化政務信息化行業管理。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化諮詢、監理、測評等第三方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決策參謀和智力支撐作用。支持廣東數字政府研究院做大做強。培育發展相關行業協會。加快組建和完善數字政府建設產業聯盟、數字政府網路安全產業聯盟、廣東大數據發展聯盟。推動全省完成信創工程驗收,搭建信創套用保障服務體系,組織開展政務套用適配測試工作。(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三十)加強數字政府培訓宣傳。實施公務員數位化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分層次、分系統、普及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的常態化培訓機制,打造數位化能力過硬的領導幹部隊伍。加強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優秀經驗宣傳推廣,構建立體化宣傳矩陣。舉辦第二屆數字政府建設峰會。(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各地、各部門要根據本工作要點,結合實際推進工作,細化任務目標和進度安排,認真抓好落實。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常態化監測機制,適時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並通報結果。
內容解讀
數字政府建設在縮小數字鴻溝、促進經濟社會均衡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今年,廣東將以促進全省數字政府均衡協同發展為抓手,進一步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數字政府建設支持力度,強化省級統建套用在各級推廣,支持各地市政務套用創新,推進部門業務流程數位化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