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客家人G6PD缺陷等位基因正向選擇的機制研究

廣東省客家人G6PD缺陷等位基因正向選擇的機制研究

《廣東省客家人G6PD缺陷等位基因正向選擇的機制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蔣瑋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客家人G6PD缺陷等位基因正向選擇的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蔣瑋瑩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申請者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已初步獲得廣東省興寧客家人G6PD缺陷等位基因具有正向選擇的證據,但其發生的機制不清楚。本項目擬:1、研究G6PD缺陷等位基因具有正向選擇的機制,驗證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G6PD缺陷等位基因產生選擇優勢的動力。2、探討瘧原蟲在G6PD缺陷紅細胞中不利生長的機制,有可能提出一種新的免疫機理,找到抗瘧藥物的新靶點。3、用WHO標準化方法動態觀察患者代償能力的變化,驗證患者代償能力的增強是G6PD缺陷基因產生選擇優勢的又一動力。並解釋臨床上所出現的有關表型與遺傳的關係,從而指導臨床對本病的防治。

結題摘要

1. 完成廣東省興寧客家人229例G6PD缺陷者的G6PD基因分型及單體型建立:發現興寧客家人G6PD缺乏組存在以G6PD Canton(0.411)和G6PD Kaiping(0.390)為Core SNPs 的639kb的長距離單倍域(Haplotype block),表現出較長的連鎖不平衡趨勢和選擇清除效應。在基因結構的水平上揭示:G6PD Canton和Kaiping受到優勢選擇。這不同於先前已報導的存在於非洲和中東人群中的G6PD A-和G6PD Med。 2.對廣東興寧5160例男性G6PD缺乏症篩查,發現:G6PD 缺陷者為:5.33%。提示:G6PD 缺陷基因受到優勢選擇。在新疆138 維吾爾族標本中,G6PD 缺陷致病性突變0%,而非致病性G6PD c1311C>T 29%,IVS11T93C高達37%。由於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部,瘧疾發病率低,因此G6PD 缺陷基因沒有受到優勢選擇,而是非致病性的G6PD c1311C>T,IVS11T93C受到優勢選擇。這些結果提示: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G6PD缺陷等位基因產生選擇優勢的動力。 3.套用FAM,發現G6PD Canton和Kaiping 的G6PD缺陷紅細胞內、外膜平均粗糙度(Ra=7-8 nm)、算術均方根粗糙度(Rq=9.8-10nm)增大。隨氧化性壓力增加,紅細胞膜骨架結構破壞、膜帶3蛋白聚合、異性紅細胞增多、 凋亡程度增加。這些結果闡明了中國人G6PD患者的溶血機制,避免與氧化性物質接觸,可以避免急性溶血,逃避自然劣勢選擇。 4.套用光學顯微鏡鑑定惡性瘧原蟲的感染率,螢光定量PCR定量檢測瘧原蟲DNA的拷貝數及套用原子力顯微鏡在微米及納米水平上,發現中國人群中的G6PD Canton和Kaiping具有抗瘧優勢選擇作用,不同於非洲人群的G6PD A-和Med。。 5.發現78.5% 客家人G6PD女性雜合子酶活性正常,她們50%的兒子是G6PD 缺陷者,經優勢選擇在群體中保持高頻率,使該地區G6PD 缺陷症高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