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信息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廣東省培育未來材料產業集群行動計畫的通知
粵科高字〔2024〕39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培育未來材料產業集群行動計畫》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請徑向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反映。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4年2月6日
內容全文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堅持製造業當家、高質量建設製造強省的具體部署,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發展,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未來材料產業集群,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總體情況
(一)發展現狀
未來材料產業是基於材料領域重大科技創新、顛覆性技術突破和技術產業化而形成的,面向未來、決定未來產業競爭力的先導性產業。結合國家、省相關規劃和廣東省未來材料產業發展的現狀,廣東省未來材料產業重點圍繞仿生智慧型、先進金屬、超導、納米、新能源等領域發展布局。近年來,廣東省在未來材料領域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前瞻性瞄準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慧型裝備、未來生命健康等具有未來戰略意義、重大套用前景的領域,有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布局,在納米、超導等未來材料技術領域形成一批產業帶動性強、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材料和新產品,未來材料產業創新體系日益完善,關鍵技術持續突破,套用場景不斷拓展,對先進制造業支撐引領作用初步顯現。
(二)優勢和發展機遇
一是區位優勢帶來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國際化水平領先的區域之一,廣東省構建未來材料產業創新生態具備深厚底蘊和獨特優勢。二是產業基礎優勢帶來的機遇。廣東省工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等大灣區戰略性產業創新發展對新型底層材料的需求愈加急迫。三是創新要素優勢帶來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水平科研機構加速布局,國際一流的科學研究平台和科技創新人才不斷匯集,為未來材料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存在問題與挑戰
廣東省未來材料產業正處於培育發展階段,仍存在問題與挑戰。一是競爭格局日益激烈。當前國際經濟、科技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衝擊,未來材料產業成為主要國家和地區科技、經濟的競爭焦點,廣東省發展未來材料產業面臨國內外競爭挑戰。二是未來材料基礎研究與套用基礎研究儲備不足。廣東省材料基礎研究仍然存在資金投入不足、頂尖人才和團隊偏少、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等短板。三是關鍵技術及裝備有待突破。未來材料產業目前缺乏系統的工藝- 裝備-管理集成,生產裝備自動化、智慧型化、集成化水平較低,部分關鍵材料、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國產化程度低。
二、工作目標
(一)產業技術實現突破。到 2030 年,突破 30 項以上具有前瞻性、顛覆性和引領性的未來材料關鍵核心技術,部分領域技術工程化、產業化水平引領全球,帶動未來電子信息等未來產業若干套用場景實現群體性技術突破,形成具有源頭創新支撐的未來材料產業技術體系。
(二)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到 2030 年,形成 1 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未來材料技術創新實驗室集群,培育 5 個以上未來材料產業先導區,共建 100 個以上實驗室/企業未來材料聯合工程中心,打造一批行業級研發、中試驗證公共平台,實現從源頭創新到產業化的全鏈條發展。
(三)產業規模實現增長。到 2030 年,創新優勢向產業規模轉化,潛能快速釋放,形成 5 條以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重點領域產業鏈,湧現出 50 家以上核心技術能力突出、成長性高、產業鏈帶動能力強的領跑型企業。
(四)產業合作不斷加強。到 2030 年,依託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台等創新基礎設施群構建形成全球未來材料技術研發高地、高層次人才交流中心,打造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未來材料產業交流品牌活動。
(五)產業生態持續最佳化。到 2030 年,政策疊加優勢不斷顯現,高端創新產業資源加速集聚,技術、人才、資本、土地及數據等要素配置更加合理高效,初步構建起具備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特徵的未來材料現代化產業體系。
到 2035 年,建立起自主創新能力強、規模化程度高、產業配套齊全、國際領先的未來材料產業體系,成為支撐引領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產業技術源頭創新。聚焦未來材料重點領域,著力提升已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國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研究院等戰略科技力量源頭創新能級,加快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雷射設施、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等一批大裝置、大平台建設,積極謀劃一批新的重大創新平台,推動建設世界級的未來材料原始創新基礎設施集群;最佳化財政科技投入,瞄準未來材料產業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領域開展體系化研發布局,鼓勵戰略科學家團隊與企業合作開展從“0-1”、“1-N”全鏈條研發,加快形成具有顛覆性、前沿性、交叉性的新技術、新“樣品”,搶占產業技術源頭創新制高點。(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構建成果產業轉化體系。聚焦未來材料產業從基礎研究、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套用示範到產業化過程,鼓勵實驗室、高校、第三方機構等牽頭建設概念驗證平台,引導高水平團隊與企業共建聯合工程中心,依託重大創新平台分領域建設一批行業級共性技術研發、中試驗證平台,在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建設方案中前瞻性布局一批未來材料標桿套用示範項目;創新成果轉化科技金融賦能舉措,重點支持原創性、顛覆性材料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加快未來材料智慧財產權、技術標準體系布局;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原始創新策源高地,統籌人才、資金、土地、科研設施等資源要素建設未來材料產業培育先導示範區,構建從“樣品-產品-商品”全過程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管理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廣東證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培育壯大領跑企業群體。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進一步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支持科學家團隊創辦企業;加大科學家團隊初創企業扶持力度,遴選一批具備高成長性潛力的初創企業,持續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提質樹標行動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在政策、服務、資源等方面依法依規給予重點支持,培育打造一批未來材料產業領跑企業;引導龍頭企業開展未來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布局,聯合上下游企業、創新載體等共建覆蓋“材料-器件-整機”的未來材料創新聯合體,利用“鏈主”企業地位推動產業鏈成熟;培育引進一批擁有核心關鍵技術、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未來材料領域企業,加快未來材料企業向粵集聚。(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產業人才融合發展。聚焦未來材料產業關鍵技術領域,發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台、領軍企業“磁場”作用,持續引進海內外“高、精、尖”人才團隊,賦予科技人才充分的自主權和決策權;依託龍頭骨幹企業、高校院所、重大創新平台等產學研機構,在未來材料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協同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端研發人才、卓越工程人才、複合型管理人才;最佳化完善省市級人才工程,加強醫療、稅收、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服務保障,構建科學合理的未來產業科學、工程、管理等人才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省教育廳、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產業國際交流合作。依託粵港澳大灣區材料創新基礎設施集群,謀劃部署面向未來材料產業的國際合作計畫,吸引海內外人才來粵開展材料科學技術研究;支持海外知名高校院所、優勢企業、國際科技組織在粵建立未來材料跨國創新機構、企業研發中心、成果轉化基地;支持各部門謀劃在粵舉辦高水平的未來材料產業國際合作交流活動;鼓勵廣東省未來材料企業走出去,加強與東協成員國及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開展未來產業技術交流、產業合作。(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重點工程
(一)仿生智慧型領域。充分發揮廣東省先進制造業優勢,依託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智慧型仿生研究中心、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等重大創新平台及重點企業,推進環境保護、生命健康、智慧型可穿戴器件、智慧型塗層材料等仿生智慧型領域未來材料研發創新與產業化套用,加快仿生智慧型領域未來材料在生物醫療、通信網路、人工智慧、節能環保等領域的示範套用。支持仿生科學與微生物學、工程學、細胞學、材料學等跨學科領域交流,精準構建多尺度巨觀/微觀材料結構,實現材料的智慧型化、信息化、結構功能一體化。(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環境保護用仿生智慧型材料:發展自清潔建築塗料、自清潔紡織品、抗海洋生物污損材料、仿生海水淡化材料、仿生減阻降噪材料、仿生防覆冰材料等。 生命健康用仿生智慧型材料:發展仿生免疫癌症檢測、仿生器官、人工透析濾膜與器件、放療定位體膜、智慧型型腐蝕可控人體修復鎂合金等。 仿生智慧型可穿戴器件:發展柔性仿生智慧型可穿戴器件與微系統、電子皮膚、仿生手、仿生足、仿生眼及水下機器人等智慧型產品。 智慧型塗層材料:發展具有自修復功能的智慧型化塗層材料、自感知自預警綠色塗層材料,開發塗層性能退化快速評價與壽命預測技術。 智慧型感測材料與器件:發展用於高精度監測材料損傷的智慧型感測器材料與器件,用於海洋腐蝕、油氣泄漏監測等的高靈敏感測材料,原位 3D 列印超聲感測器以及用於腐蝕缺陷、微裂紋早期預警的智慧型感測技術。 |
(二)納米領域。重點以廣州、深圳、東莞等為核心,支持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和產業孵化平台建設,引進國內外一流的納米科技人才團隊和高端項目,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強納米材料在量子器件、能源催化和存儲器件、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套用,加快量子阱及二維半導體材料、新型拓撲材料、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納米複合塗料等材料的產業化進程,發揮納米材料對於量子信息、精準醫療等未來產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量子信息材料:發展量子阱、量子線和量子點原子尺度晶圓級可控制備技術,研製新型量子器件。 低維材料:發展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氧化物半導體等低維材料規模化製備和微納結構測量表征技術,研發二維材料、量子點材料與矽基積體電路的單片異質集成套用等關鍵技術。 納米催化材料:發展亞納米糰簇、原子分散催化劑、催化劑載體等規模化製備技術。 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發展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的可控制備技術和表征技術;重點開發分子探針、量子點等螢光材料、納米酶、磁性微納材料、納米藥物載體、納米塗層等關鍵材料,實現納米材料在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重大疾病預防、診斷、治療中的套用。 高性能納米複合防腐材料:發展高性能環保納米複合塗料材料。突破接地體的納米化、耐腐蝕、低接地電阻關鍵技術,實現全生命周期服役導電接地體的創新並規模產業化。開發防腐、保溫一體化的納米複合氣溶膠材料並實現套用。 |
(三)超導領域。充分發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省實驗室、高水平研究院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將超導材料的創新發展與產業發展及國家重大工程需求緊密結合。瞄準中國散裂中子源、質子直線加速器(惠州)、先進阿秒雷射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需要,發展高溫超導材料,拓展低溫超導材料套用場景。依託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相關重大創新平台建設集超導材料製備、低溫保障系統、特殊超導材料製造設備於一體的大型超導材料製備與表征研發平台,加快提升實用化超導材料的規模化製備水平,推動超導材料集聚發展。(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弱電套用超導材料:發展超導濾波器用銅氧化物超導薄膜材料、高性能超導信號探測器件及相關小型化低溫集成系統,發展量子計算用高性能超導材料及器件、加速器用超導諧振腔材料。 強電套用超導材料:發展強磁場超導磁體關鍵材料及超導電纜與高電壓等級超導限流器技術。 |
(四)先進金屬領域。圍繞航空航天、交通運輸、海洋化工等重要領域需求,加快先進金屬領域未來材料的科研創新、技術攻關和套用驗證,實現高端和特種金屬材料國產替代進口及材料自主研發。加強無序合金、高熵合金、高溫合金、金屬-陶瓷複合材料等先進金屬領域未來材料研發和套用,組織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聯合攻關,發展“設計-研發-套用”全鏈條研究和套用開發模式。鼓勵行業上下游企業對接和協同發展,完善產品標準及設計規範體系,提升套用規模和水平。(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無序合金材料:發展面向第三代半導體電子元件的高頻軟磁、柔性齒輪、高性能 3C 器件等非晶合金材料;開發新型高強度、高韌性、抗輻照、抗腐蝕的高性能非晶合金/高熵合金結構材料以及新型催化功能高熵合金材料。 高溫合金材料:發展高代次單晶和粉末高溫合金、750℃以上難變形高溫合金、輕質金屬間化合物等新型合金材料。 高端特殊鋼材料:發展先進裝備用高性能軸承鋼、齒輪鋼、模具鋼、車用輕量化抗氫超高強耐蝕鋼等材料。 金屬-陶瓷複合材料:發展航天、電子元器件、半導體等領域用高性能鋁-陶瓷複合材料、難熔金屬-陶瓷複合材料、多層賤金屬-陶瓷複合材料等。 稀土功能材料:發展高端稀土磁材、高頻用稀土軟磁、高儲能密度稀土儲氫等功能材料。 複雜合金材料製備、加工、計算、表征和使役行為評價技術:發展複雜合金材料如非晶合金、高熵合金、高強韌鋼鐵、梯度納米金屬等體系高通量製備技術等。 |
(五)新能源領域。面向清潔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大規模儲能、智慧型電網等領域重大需求,重點發展風電、光伏、核電、新型動力和儲能電池、氫能等新能源領域未來材料前瞻技術和套用關鍵技術。採用先進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建設關鍵材料、重要部件服役環境加速評價平台系統,開展關鍵材料全壽命周期安全服役研究。強化材料體系研發戰略布局與產業創新生態建設,支撐引領新能源產業革新發展。重點扶持一批新能源領域未來材料相關龍頭企業,引進上下游供應鏈企業,在深圳、佛山、韶關、汕尾、東莞、中山、江門、茂名、揭陽等形成龍頭企業為核心、相關配套企業聚集發展的產業集群。(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風電及光伏電池材料:發展葉片芯材、纖維增強材料、環氧樹脂、主軸承等核心材料和晶體矽電池、薄膜太陽電池、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等核心材料。 新型動力和儲能電池材料:發展高能量密度、長壽命、低成本、高安全的動力和儲能電池新材料。 氫能及氫燃料電池材料:發展低成本大規模電解水(海水)制氫技術,發展低成本、長壽命、高安全氫儲運技術和抗氫損傷材料與電解水制氫催化材料,發展低成本長壽命燃料電池。 核能材料:發展新型稀土硼碳中子吸收材料、新型結構/功能一體化碳/碳複合材料、抗應力損傷耐腐蝕合金等新一代核能先進材料及微型反應堆等先進核能材料。 |
(六)材料研發範式及儀器裝備領域。構建高通量材料計算方法及資料庫和人工智慧賦能材料研發技術,變革未來材料研發範式。圍繞未來材料基礎與套用基礎研究,在極端光學等領域研製一批技術水平領先的高端科學儀器裝備及系統,基於先進光源開發具備服役環境的原位表征設備等,打造世界級的未來材料創新基礎設施群。推動科研院所與優勢企業研製材料設計、表征、製備儀器與生產工藝成套設備,強化材料研發中試放大與套用驗證創新鏈條建設,前瞻布局自主可控產業鏈。(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材料基因工程:構建高通量計算軟體體系和材料科學資料庫與服役行為資料庫,發展先進的、多樣化高通量製備技術與跨尺度、多參量高通量表征技術,加快等效加速模擬測試技術與裝備研發。 生物製造技術:發展新型生物製造裝備與工藝,實現高性能蛋白材料、核酸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的大規模生物製造與套用。 高性能超快雷射器:重點發展滿足先進阿秒雷射設施建設和長期穩定運行需求的飛秒雷射器樣機,發展成熟的高性能超快雷射器研發和製造能力,實現優於百阿秒的時間分辨能力的電子動力學實時探測。 高端顯微鏡:重點發展超高真空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無液氦掃描隧道顯微鏡、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和無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系統。開發空間-時間-能量等多維度上的材料超高分辨解析技術以及三維全息光學顯微鏡、高分辨超聲顯微鏡和相關成像技術,實現設備產業化。 服役行為與先進制造原位表征技術:發展帶有腐蝕、高溫、高壓、水介質環境腐蝕、輻照等苛刻條件下的原位光源直接測試材料服役行為的先進技術。開發增材製造與光源結合的原位表征技術與先進極端製造 原位表征技術。 材料服役安全與中試驗證平台:發展關鍵裝備服役安全評價與壽命預測技術,銜接材料研發構建“檢測-中試-驗證”全鏈條,開展技術成熟度、生產一致性與穩定性、材料套用模擬驗證等公共服務,發展材料綜合性能指標體系與套用指南,推動新材料的產業化套用。 |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依託廣東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建立未來材料產業集群協調推進工作機制,統籌做好未來材料產業培育實施調度工作;強化部門協作及省市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切實推動未來材料技術突破、產業化和場景套用,確保行動計畫有效落實。(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管理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廣東證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戰略研究。整合相關智庫資源,開展未來材料產業技術研判和產業化路徑研究,編制未來材料產業重點領域培育路線圖;建立科學合理的未來材料產業統計體系,做好產業動態監測和評估;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推進未來材料產業標準體系建設等工作。(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統計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未來材料產業發展規律的支持政策,加大省財政資金對未來材料套用基礎研究與產業化項目支持力度,著力推動未來材料在相關重大工程項目的套用示範,完善落實未來材料“首批次”獎勵補貼機制。(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地方金融管理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廣東證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金融服務。發揮政府產業基金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加大對未來材料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持,支持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助力初創型未來材料企業成長;鼓勵各地市在未來材料產業用地等方面出台專項支持政策。(省財政廳、地方金融管理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廣東證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支持舉辦未來材料領域高水平的產業活動,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氛圍;強化人才服務保障,探索未來材料產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機制;加大未來材料產業創新文化與案例模式宣傳推廣,引導各行業參與未來材料產業培育。(省教育廳、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內容解讀
一、制定背景
根據省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廣東省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畫編制工作方案》(粵製造強省〔2023〕35號)(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有關部署,廣東將重點培育發展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慧型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和未來綠色低碳等5個產業集群,各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畫與《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和20個產業集群行動計畫構成“1+20+5”戰略性產業集群政策檔案體系。
未來材料產業集群主要依託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地市,重點發展仿生智慧型材料、先進金屬材料、超導材料、納米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經省政府同意,省科技廳聯合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印發實施未來材料產業集群行動計畫。
二、我省未來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總體情況
在發展現狀方面,我省未來材料產業創新體系日益完善,關鍵技術持續突破,套用場景不斷拓展,對先進制造業支撐引領作用初步顯現;在優勢和發展機遇方面,我省未來材料產業具有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工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的產業基礎優勢,以及國際一流的科學研究平台和科技創新人才不斷匯集的創新要素優勢;在存在問題與挑戰方面,我省未來材料產業發展面臨著競爭格局日益激烈、未來材料基礎研究與套用基礎研究儲備不足以及關鍵技術及裝備有待突破三大挑戰。
三、未來材料產業集群行動計畫的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
提出到2035年,建立起自主創新能力強、規模化程度高、產業配套齊全、國際領先的未來材料產業體系,成為支撐引領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二)實施重點任務
1.加強產業技術源頭創新。聚焦未來材料重點領域,著力提升已有戰略科技力量源頭創新能級,推動建設世界級的未來材料原始創新基礎設施集群。
2.構建成果產業轉化體系。分領域建設一批行業級共性技術研發、中試驗證平台,前瞻性布局一批未來材料標桿套用示範項目,創新成果轉化科技金融賦能舉措,建設未來材料產業培育先導示範區,構建從“樣品-產品-商品”全過程科技成果轉化生態。
3.培育壯大領跑企業群體。加大科學家團隊初創企業扶持力度,持續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提質樹標行動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引導龍頭企業建設覆蓋“材料-器件-整機”的未來材料創新聯合體,引進一批擁有核心關鍵技術、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未來材料領域企業。
4.推動產業人才融合發展。持續引進海內外“高、精、尖”人才團隊,協同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端研發人才、卓越工程人才、複合型管理人才。最佳化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及人才評價體系,營造卓越的人才發展環境。
5.加強產業國際交流合作。主要包含海外人才引進、在粵建立未來材料跨國創新機構、舉辦高水平國際合作交流活動等舉措。
(三)實施重點工程
1.仿生智慧型領域。主要是依託重大創新平台及重點企業,發展先進、可靠的仿生智慧型材料合成製備技術,多領域協作拓展套用場景,加快仿生智慧型領域未來材料在生物醫療、信息通信、人工智慧、節能減排等領域的示範套用。
2.納米領域。推動全球納米科技創新成果在粵港澳大灣區及省域副中心城市落地孵化,打造全球領先的“納米創新集群”。加快高端納米材料的產業化進程,發揮納米材料對於量子信息、精準醫療等未來產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3.超導領域。以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質子直線加速器(惠州)、先進阿秒雷射設施等大科學裝置建設為契機,實現超導材料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重大戰略工程中套用。建設大型超導材料製備與表征研發平台,加快提升實用化超導材料的規模化製備水平。
4.先進金屬領域。加快高端和特種金屬材料國產替代進口及主幹材料自主研發進程,促進產業發展和國防建設。發展完整先進金屬材料“設計—研發—套用”全鏈條研究和套用開發模式,完善產品標準及設計規範體系,提升套用規模和水平。
5.新能源領域。加強前瞻研究和頂層設計,研判把關新能源領域未來材料前沿研究和工程套用研發技術路線,強化材料體系研發戰略布局與產業創新生態建設,打造龍頭企業為核心、相關配套企業聚集發展的產業集群,提升我省在新能源行業國際競爭力。
6.材料研發範式及儀器裝備領域。構建世界領先的高通量材料計算方法及資料庫和人工智慧賦能材料研發技術,變革未來材料研發範式。研製一批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的高端科學儀器裝備及系統,打造世界級的未來材料創新基礎設施群。研製一系列材料設計、表征、製備儀器與生產工藝成套設備,前瞻布局自主可控產業鏈。
在此基礎上,為保障完成重點任務、落實重點工程,將通過包括加強組織協調、加強戰略研究、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強化金融服務、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等保障措施,共同推進我省未來材料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