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州大學

廣東廣州大學

廣東廣州大學(Guangzhou University),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是經教育部批准,於2000年廣州師範學院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原廣州大學和廣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等高校合併組建而成的綜合性大學,實行廣東省與廣州市共建、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廣州大學
  • 英文名:Guangzhou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1958年
  • 學校類型:綜合
學校概況,歷史沿革,學校規模,學校設施,學校實力,學校成就,

學校概況

廣州大學(Guangzhou University )是經教育部批准,於2000年由廣州師範學院、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原廣州大學和廣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等高校合併組建而成的綜合性大學,實行廣東省與廣州市共建、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學校於1958年開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

歷史沿革

廣州師範學院創辦於1958年;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創辦於1984年;廣州教育學院創辦於1953年;廣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創辦於1985年;原廣州大學成立於1983年。

學校規模

學校現有大學城、桂花崗兩個校區,占地面積2127畝(大學城1975畝,桂花崗152畝),建築面積88萬平方米。大學城新校園建設總投入20.6億元,建有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教學樓、實驗樓、演藝中心、體育館、圖書館、網路中心、學生公寓等。

學校設施

學校圖書館擁有藏書221萬冊,電子圖書50萬種,訂購中外文報刊3655種。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校園網路系統,擁有41381個網路信息點,全面覆蓋了教學區、辦公區和生活區,數位化校園的建設初具規模。學校擁有各類實驗室41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2.5億元。
廣東廣州大學
學校現有24個學院,63個本科專業,42個碩士點,2個博士點,擁有教育碩士和工程碩士兩個專業學位點。涵蓋哲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九大學科門類。現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682人,研究生819人。學校擁有省級重點學科12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市級重點實驗室5個,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個,省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市名牌專業11個;省市精品課程11門;學校被批准為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和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

學校實力

學校現有在編教職工2391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1335人,教授202人,副教授562人,高級職稱人員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4.91%;具有博士學位者240人、碩士學位者608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者占教學科研人員總數的65.7%;教學科研人員的平均年齡為40歲。學校現有兩院院士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首屆高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和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各1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人,博士生導師24人,碩士生導師294人,省、市優秀專家15人,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省級人選11人、校級人選95人,省、市“宣傳思想戰線優秀人才”43人,優秀留學歸國人員67人等。
2003年至今,學校獲得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722項,其中國家級75項,省部級258項,到位科研經費達3億元以上。獲省市以上科研獎勵8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307篇,被SCI、EI、ISTP收錄538篇,出版學術著作269部。學校獲專利授權64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
長期以來,學校先後與17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與科技合作關係。例如,2002年,在中法兩國教育部和廣州市政府的積極扶持下,在該校創辦了全國第一所中法旅遊學院,開創中外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在境內外還開辦了中澳國際會計碩士研究生項目、機電維修工程與管理本科專業、國語教師培訓等合作項目。近3年來,聘請或邀請了近百位外籍專家來該校講學或授課,接待國外專家學者千餘人次;派出286名教師或行政管理幹部出國學習和深造,近500人次出國進行學術交流與考察,執行各類國際合作項目20餘項。

學校成就

2004年以來,該校大學英語四級一次通過率均超過全國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平均通過率20個百分點左右。2003-2005年,學校學生獲得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566項。在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中,共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其中在第九屆全國“挑戰杯”競賽中,該校成績名列廣東第一,全國高校第12。學生參加省級以上體育競賽獲獎124項,其中毽球隊多次代表國家參加世界錦標賽,獲得世界冠軍1項,世界亞軍4項。廣州大學“名盛學生藝術團”榮獲全國大學生藝術歌曲演唱比賽一等獎。音樂舞蹈學院學生楊靜、楊黎獲53屆國際青少年國際舞蹈錦標賽拉丁舞冠軍;土木工程學院2003級學生陳卓獲批准的專利有3項;化學教育專業2001級學生馮桂明獲第二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003級身殘志堅的潘樹華同學獲省數模競賽一、二等獎各1項、全國數模競賽二等獎1項,為2006年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100名候選人之一,2007年度10名廣州市先進青年典型之一,等等,這些都充分展示了該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與風采。
基於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該校在發展戰略規劃中提出了“立足廣州,面向廣東,輻射海內外,服務社會;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與留學生教育;構建理工結合、文理滲透、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結構體系;培養知識面寬,基礎厚實,創新意識和適應能力強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經過不懈努力,把該校逐步建設成為與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同類院校先進行列,若干學科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的總體奮鬥目標。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制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九十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