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古縣城

廣德古縣城

廣德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桃州鎮,南朝梁敬帝蕭方智(543年—558年)紹泰元年(555)置廣梁郡、石封縣時,即為廣梁郡和石封縣(即:相當於今省轄市和縣兩級政府機構)治所所在地,此後,一直為廣德軍、路、府、州、縣治所所在地。其間,長達620多年既無城牆又無城門,至南宋時始建城門,此後,相隔180多年,至明代洪武年間始建城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德縣
  • 別名:廣德古縣城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安徽省宣城市
  • 地理位置:長江中下游
  • 方言:安慶方言
  • 氣候條件:四季分明
簡介,發展過程,

簡介

歷史上,廣德古縣城城門三次大建,三次更名;古城牆兩次大建;
歷用任官員先後九次對城牆和城門進行修繕。
宋淳熙六年(1179),宋太祖趙匡胤大兒子燕王趙德昭的後人,宋高宗趙構紹興庚辰(1148)年進士、趙希仁任廣德軍知府(相當今省轄市市長)時,始建城門六座,東曰“迎春”,西曰“崇德”,南曰“明威”,北曰“閱武”,“設子城(衙署)於內”。
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率鄧愈、邵榮、趙繼祖等攻克廣德路,令邵榮、趙繼祖駐守廣德府。
次年,朱元璋下令改廣德路為廣興府(不久改稱廣德府),改廣德縣為廣陽縣。廣興府領廣陽、建平2縣,屬江南行中書省。
令邵榮、趙繼祖修建城牆,廣德古縣城始有城牆。鳳陽人、明軍元帥邵榮和趙繼祖建城門6座,東南西北4門各1座,名稱依舊,東南增設城門1座,名石溪,東北增設城門1座,名常州;城牆周長8里,高1丈5尺、寬8尺;護城河寬1丈6尺,深8尺。

發展過程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趙繼祖調離廣德府,廣德城無軍隊駐守,因無人維修,城牆很快倒塌。
成化五年(1469),浙江平湖人、知州陸鳳對城牆進行了局部整修。
弘治二年(1488),直隸隆慶人、進士、知州辛禮建城樓四所。
正德七年(1512),江西大庾人、進士、知州劉節又開始對城牆進行局部維修,維修後的城牆高7尺、厚三尺,並在牆上加蓋瓦礫。
嘉靖三十二年(1553),福建晉江人,進士、知州莊士元用開始磚砌城牆,並增設女兒牆,用於防衛。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8),廣德州兵備道(官名。明制於各省重要地方設整飭兵備的道員)朱舜民用石砌城門4座,城門上設有敵樓,沿城牆四周設窩。
萬曆二年(1574),河南固始人、進士、知州吳同春,在城牆上增設子牆。
萬曆二十三年(1595),河南固始人、知州段猷顯重修城樓,將東門“迎春門”更名為“瞻紫門”,西門“崇德門”更名為“望美門”,南門“明威門”更名為“兆符門”,北門“閱武門”更名為“拱極門”,每門排43名兵快(即:擔任緝捕等事的衙役)把守,夜晚則派兵輪流巡夜。
康熙二年(1663)湖廣((今湖北省))應山人、蔭生(憑藉上代餘蔭取得的監生資格)、州守楊苞重新新修建城池,維修十分之三,重建十分之七,除清政府補助外,還自掏腰包用於建造城池,歷時一年多工程才竣工,建成的城牆周圍9里13步(每步5尺),長1218丈,原來的4座小敵樓重新改建寬敞高大的城門樓,飛閣高聳,城牆雉堞齒立,牆裡馬道一丈有餘,同時,將城門更名為東門曰“熙春”,南門曰“麗正”,西門曰“安貞”,北門曰“拱辰”。
乾隆三十九年(1744),城牆倒塌二十多丈,滿州正紅旗人、知州恆豫捐獻360兩養廉銀修復。五十六年(1791)五月,城牆四周頂端後面的平台全都倒塌,順天大興人,知州胡文銓捐養廉銀修復。
此後,由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連續三個月的大雨和鹹豐三年(1853)近一個月的地震等自然災害和人為壞等多種原因,護城河淤塞很久
鹹豐五年(1855),浙江按察使蔣文慶責令直隸人,廣德知州張焜(kūn)疏通護城河,歷時數月終於疏通,疏通後的護城河寬1丈4尺,深1丈2尺。及至民國初,時有維修。
民國26年(1937)底,廣德縣城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僅存殘垣斷壁。日軍占領廣德後,駐城日軍憑城池據守。民國28年1月,國民黨廣德縣政府調集5個區民夫將城樓、城牆全部拆除。
民國32年10月,日本侵略軍四陷廣德,扶植建立偽政權,意欲長期占領,為加強城防,日偽強派民夫於城牆牆基編築竹籬,以代城牆。
民國34年12月,國民黨廣德縣政府再次征派民夫沿城牆基建築碉堡,夯築土城牆基,每間隔1丈留一射擊孔,險要處築機槍掩體,以防游擊隊攻城。
建國初,土城牆毀,廣德縣人民政府於原城牆基修建成環城公路。
城區街道,清末至民國時期,主要街道有東、西、南、北、南二等5條大街,寬3~5米,路面中間為條石,兩邊是鵝卵石。
巷道主要有民主路、市場巷、草街、石灰巷、積穀倉等寬窄不等,路面多為土路。
城外東有東關街,西有西關街(又名廊步街),北有北關街,為條石鋪就。
另,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冬,在衙署前建鼓角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1019-1083)為文作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