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16—2020年)

廣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16—2020年),是為了貫徹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進一步提高市民民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健身計畫(2016—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6〕37號)、《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16—2020年)的通知》(粵府〔2016〕119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而制定的本實施計畫。

廣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16—2020年)
為貫徹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進一步提高市民民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民健身計畫(2016—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6〕37號)、《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16—2020年)的通知》(粵府〔2016〕119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等重要會議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關於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國家、省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和大體育、大健康觀念,以增強人民體質、促進全民健康為根本,以保障城鄉居民體育健身需求為重點,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改革創新、多元互助、規劃引領、突出重點的原則,著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著力增強全民健身供給能力,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現代治理水平,全方位、全周期滿足市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身需求,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為廣州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國際體育名城貢獻力量。
(二)工作目標。到2020年,市民民眾健身意識普遍增強,身體素質穩步提升,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960萬,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790萬以上。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全民健身服務制度統一、標準一致、水平均衡,總體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全民健身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等功能充分發揮,促進產業發展、拉動體育消費的作用明顯,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580億元。與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相適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格局更加明晰,全民健身總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全民健身組織體系日益完善。積極推進基層體育組織建設,市、區、街道(鎮)、社區(行政村)四級體育組織體系進一步健全,所有街道(鎮)均有負責體育工作的專職或兼職人員,所有社區(行政村)均有民眾自發性健身組織。完善“一站兩點”(即街鎮文化體育服務站、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點和國民體質監測點)布局。擴大體育組織覆蓋面,推動各級各類組織機構、各行業、各類人群普遍建立體育組織,並依法在民政部門登記。每萬人擁有在民政部門登記註冊的體育社會組織數量達到0.5個。
——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管理更加科學。編制全市公共體育設施專項規劃和登山健身步道系統規劃,合理布局體育設施。市域規劃公共體育設施250處,體育用地面積848.43公頃,新建居住區和社區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城市10分鐘健身圈”和“農村10里健身圈”格局進一步完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2.5平方米。挖潛各類體育場館資源,擴大供給規模,公共體育場館開放率達到95%,具備開放條件的公辦學校體育場地開放率達到65%,推動更多的社會體育場館向市民免費和優惠開放。
——全民健身活動更加豐富。市級品牌體育賽事活動的輻射作用和集聚效應明顯,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等傳統賽事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以廣州馬拉松賽、廣州戶外運動節等新興品牌賽事為核心的路跑、戶外賽事活動體系進一步完善,引領帶動各級各類全民健身活動廣泛、持續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組織嚴密規範,社會化、專業化、國際化程度較高。市區聯動、行業互動的全民健身活動機制更加健全,“一區一品”的全民健身活動格局基本形成。
——科學健身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全民健身志願服務者隊伍進一步壯大,上崗率和指導市民民眾科學健身的能力明顯提高,基層體育組織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台,提升全民健身科技含量,推動體質監測與科學健身互促共融。國民體質測定標準達到合格水平以上的城鄉居民比例超過95%。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體育文化建設。大力弘揚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積極營造公平競爭、團結進取、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的社會風尚,傳播體育正能量。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大力宣傳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為個人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的重要能力,通過體育健身提高個人的團隊協作能力,引導市民民眾牢固樹立以參與體育健身、擁有強健體魄為榮的個人發展理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誌和網際網路平台等媒介,積極倡導健康陽光文明的生活方式,廣泛普及健身知識,營造人人愛運動、會鍛鍊、勤健身的良好氛圍。深入挖掘嶺南體育傳統文化,整合廣州亞運會遺產,進一步豐富廣州體育文化內涵。以廣州品牌賽事活動為抓手,精心組織推廣品牌賽事活動,大力宣傳賽事活動文化和運動項目文化。積極開展全民健身對外交流與合作,講好廣州全民健身故事,提升廣州城市影響力。
(二)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依法保障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整合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豐富資源供給,讓公共體育服務惠及廣大市民民眾。繼續擴大體育人口規模,大力開展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少數民族、來穗人員等群體的體育健身活動。加快發展農村體育,推動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向農村延伸。著力推廣社區體育,激發社區居民參與體育健身的熱情。提高公共體育服務能力,以區、街道(鎮)為重點,完善以體育設施、活動、組織、服務為核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廣大市民參與體育健身提供優質的服務保障。加強統籌規劃,實施品牌戰略,合理安排好年度全民健身工作,滿足不同人群需求。拓展新興、時尚健身運動項目,培育全民健身活動新品牌。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台“群體通”的作用,完善各級各類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信息,支持社會體育場館加入“群體通”向市民免費和優惠開放,推動區域體育資源共享,促進體育健身消費。創新全民健身發展方式,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出資、捐資發展全民健身事業,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供給模式,建立多元化、社會化服務機制。
(三)科學規劃建設全民健身設施。統籌全市公共體育設施空間布局,編制《廣州市公共體育設施及體育產業功能區布局專項規劃》,構建“一主、五副、網路化”格局,引領公共體育設施從中心城區向外圍覆蓋延伸。加強基層體育設施建設,以社區體育設施為主要載體,形成層級合理、功能聯繫的網路化空間結構,逐步推進體育設施多元化、均衡化發展。堅持公共體育設施與人口分布相協調,提高社區體育設施配置標準,並通過複合多元的設施配置,提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品質和使用效益,實現優質設施有效供給。堅持規模適當、因地制宜原則,將全民健身設施納入城市更新範疇,鼓勵城市社區和農村通過改造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閒置廢棄地、臨時用地等空置場所,配套建設健身設施,推廣多功能、季節性、可移動、可拆卸、綠色環保的健身設施。改善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無障礙條件,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類別人群的健身需求。合理利用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公共綠地建設休閒健身設施。依託廣州豐富的山野資源,編制《廣州市登山健身步道系統規劃及示範段詳細設計》,引導各區分步推進登山健身步道建設,構建綠色生態健身設施網路,打造市民民眾喜愛的戶外活動與健身休閒基地。強化公共體育設施屬地管理機制,探索政府購買服務、與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管理。
(四)加大體育場館惠民開放力度。嚴格執行《廣州市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市、區兩級公共體育場館每場館每周免費和優惠開放時間均不少於14小時。挖掘公共體育場館服務潛力,拓展服務項目,提升信息化、智慧型化、網路化管理能力,提高公共體育場館惠民開放效益,滿足市民民眾的健身需求。進一步完善公共體育場館惠民開放政策,以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發放消費券等方式,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藉助“群體通”豐富的信息資源、便利的訂場手段、科學的評價機制,通過政府採購方式,在全市選擇符合條件的社會體育場館,在固定時間向公眾免費和優惠開放。完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的保障機制,落實《廣州市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實施意見》,加快推進符合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積極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有序開放,促進各級各類體育資源共享。

  
(五)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品牌建設。實施品牌創新戰略,發揮品牌效應,推動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按照社會化、專業化、國際化的要求,繼續辦好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市長杯”系列賽、橫渡珠江、全民健身日暨廣州市體育節系列活動等傳統品牌賽事活動,精心組織廣州馬拉松賽、廣州戶外運動節等新興品牌活動,豐富廣州品牌活動體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大力發展健身跑、健步走、騎行、水上運動、登山、攀岩等時尚戶外休閒運動項目,積極推進足球、羽毛球、桌球、廣場舞等民眾基礎較好的運動項目,大力扶持武術、龍舟、毽球等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行業特色的運動項目。搭建“一區一品”群體活動創建平台,鼓勵各區依託本區域自然環境、人口結構、體育傳統、文化特色、場地設施等條件,積極培育體現地域特色的民眾體育活動品牌。鼓勵各類在職人群舉辦體育健身活動比賽,繼續開展“體育進社區”和“體育三下鄉”活動。發揮廣州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作用,加大全民健身活動對外交流力度,著力推進與珠江三角洲等周邊城市的合作互動,提升廣州全民健身活動影響力。
(六)大力普及青少年體育活動。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積極發揮青少年陽光體育系列活動、“走下網路、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活動以及校園足球活動的示範引領作用,大力普及推廣適應青少年特點的運動器械、鍛鍊項目和健身方法,讓每個學生掌握至少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培養青少年體育愛好,養成終身鍛鍊的良好習慣。加強學校體育教育,將提高青少年的體育素養和養成健康行為方式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確保中小學生校內每天1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健全學校體育運動傷害風險防範機制,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績效評估,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工作考核體系。積極推進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建設和校外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加大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對學校和青少年開放力度,為青少年開展體育活動提供便利。積極推進青少年體育志願服務,鼓勵優秀教練員、退役運動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有體育特長的志願人員兼任體育教師或校外體育輔導員。辦好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開展課餘訓練,完善競賽體系,定期舉辦綜合性學生運動會,選拔培養體育後備人才,普及帶動青少年體育活動廣泛開展。
(七)構建社會體育組織發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各級體育總會、各級各類單項體育協會、行業和人群體育組織,構建多形式、立體化的體育組織網路。創新體育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積極穩妥推進體育社會組織與行政部門脫鉤,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向獨立法人組織轉變。提高體育社會組織承接全民健身服務的能力和質量,將適合由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事項交由其承擔,強化行業代表性、專業性、權威性。充分發揮各級體育總會的樞紐型組織功能,帶動各級各類體育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研究出台《廣州市體育彩票公益金扶持體育社會組織發展資金管理辦法》《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公共服務辦法》,制定行業規範,鼓勵支持體育社團舉辦或承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建立體育社會組織培育機制,增強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活力。加強對基層體育組織的指導服務,鼓勵基層體育組織依法登記。推進體育社會組織品牌化發展,形成架構清晰、類型多樣、服務多元、競爭有序的現代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格局。
(八)提升全民健身科學指導服務水平。完善健身服務機構,全力推進“一站兩點”建設,確保每個站點有場地、有經費、有活動,推動站點提檔升級。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途徑,資助站點拓展服務項目,為市民提供便利的全民健身指導服務。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和運動康復等服務機構。加大全民健身科研投入,加強國民體質監測,積極推進體質監測、健身指導、運動干預和體醫結合的市民體質干預工作,定期發布國民體質監測報告。建立市民體質健康檔案庫,為市民民眾提供個性化“運動處方”,引導市民科學健身。普及科學健身知識,著力實施“網際網路+體育”戰略,以促進“群體通”專業化運營為龍頭,建設運營全民健身信息宣傳服務系統。用好“體質健康與科學健身”大講堂系列活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台等線上線下多種渠道,提高市民科學健身意識和健康素養。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用,建立和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監管制度,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加大經費投入,為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全民健身指導服務工作提供相關保障。鼓勵社會體育指導員進場館、進社區、進農村開展志願服務,傳授科學健身方法和技能。
(九)大力發展健身休閒產業。發揮全民健身對體育產業的推動作用,大力培育與全民健身相關的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項目培訓、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和銷售等體育產業,擴大產業規模,提高健身服務業比重。積極拓展健身業態,推動全民健身與健康、文化、旅遊休閒等產業融合發展,引導發展登山健身、水上運動等新興特色健身休閒產業,推廣體育醫療、體育康復等大健康產業,鼓勵發展健身信息聚合、健身手機軟體(APP)、智慧型健身硬體、健身線上培訓教育等全民健身新業態。充分利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拓寬全民健身產品製造領域和消費市場,不斷提高全民健身消費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比重。注重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健身需求,形成結構合理、形式多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健身休閒市場。創新投融資機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體育產業投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健身休閒產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與統籌協調。各級政府要認真履行公共體育服務職責,切實加強對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將發展全民健身事業、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上重要議事日程並列入財政預算,年底進行年度考核,確保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推進實施。市體育部門負責統籌推進本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工作,制定工作方案,細化落實任務,探索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並會同有關職能部門、民眾組織和體育社團共同實施。完善部門協同工作格局,發展改革、國土規劃、住房城鄉建設、財政等部門要在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項目選址、立項、投資、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公安機關和文化、教育、科技、衛生、旅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按各自職責配合開展工作,支持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各區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本區全民健身實施計畫的領導協調機制,制定推進本區全民健身實施計畫,並考核本區全民健身實施計畫完成情況。
(二)加強法治保障與政策扶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廣州市全民健身條例》持續實施,依法保障市民民眾的體育健身權利。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粵府〔2015〕76號)工作要求,結合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政策,發揮社會辦體育的積極性,推動體育消費市場發展,為市民民眾享受公共體育服務提供更多選擇,滿足不同層次的體育消費需求。完善財政、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以無償或有償方式投入公益性全民健身事業。探索嘗試全民健身活動舉辦、場地設施建設、體育場館惠民開放、體育運動健身科學指導等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新機制,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公共體育服務職能轉由體育社會組織或具有相關資質的機構承擔。
(三)加強財政保障與規範管理。各級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活動開展、體育社團組織建設、公共體育場館惠民開放等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加大財政資金統籌力度,提高體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益,確保用於全民健身(民眾體育)的資金不低於年度體育彩票公益金支出計畫總額的70%。制定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目錄、辦法及實施細則,加大對基層健身組織和健身賽事活動等的購買比重。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拓寬社會資源進入全民健身事業的途徑,引導社會資金支持發展全民健身事業。
(四)加強規劃布局與土地供應。將符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體育設施用地按相關程式和要求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畫,加強土地供應,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照《廣州市公共體育設施和體育產業功能區專項規劃》的標準配置健身設施,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老城區與已建成居住區無全民健身設施的,或現有設施沒有達到規劃建設指標要求的,要予以完善。在閒置空地建設無上蓋及圍護結構的體育設施無需辦理相關規劃手續,建設單位可在符合城市管理等其他相關要求的前提下按照規範進行建設。已建好的體育健身設施,不得違規挪作他用。
(五)加強人才隊伍培養與管理使用。努力培養一支適應全民健身發展需要的組織、管理、研究、健康指導、志願服務、宣傳推廣等方面的人才隊伍。加大對全民健身骨幹隊伍的培訓力度,重點做好基層全民健身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志願者的培養,提高全民健身服務水平。探索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公益崗位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推動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學者專家參與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活動,倡導高校專業人才培養、就業崗位與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有機銜接。加強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人才隊伍互聯互通,促進全民健身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工作的良性互動,為各類體育人才培養和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六)加強績效評估與嚴格監管。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完善全民健身評價體系,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把全民健身評價指標納入國民健康保障體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全國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村鎮和文明單位創建的測評體系中並增加權重,將全民健身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保障內容切實加以落實。完善全民健身統計制度,做好體育場館普查、國民體質監測以及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數據分析,推進全民健身科學決策。嚴格過程監管,定期開展第三方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對重點目標的實施進度和推進情況進行專項評估,形成多方監督反饋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