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太平道樂

廣宗太平道樂

廣宗太平道樂是發源於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的宗教音樂。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平道樂源於太平道起義,太平道樂即是在起義的輿論發動和起義過程中形成的。東漢末年,巨鹿郡人張角為推翻漢家王朝,以《太平經》為經典教義而創立太平道,於公元184年發動舉世聞名的黃巾起義。張角將自己的思想主張和對神的祈禱一起編成經文,讓徒眾誦讀。在眾多道徒詠誦經文過程中便形成了一種詠誦韻律——經樂。廣宗太平道樂多用於民間慶典、祭祀、節日聯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宗太平道樂
  • 所屬地區:河北 · 邢台 · 廣宗縣
  • 文化遺產名稱:廣宗太平道樂
  •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基本信息,詳細介紹,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河北 · 邢台 · 廣宗縣
廣宗太平道樂
文化遺產名稱:廣宗太平道樂
遺產編號:1—3—7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邢台廣宗縣
遺產級別: 省
太平道樂傳人:楊明慧道長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介紹

邢台市廣宗以保存太平道樂而為國內外學者所關注與重視。太平道樂源於太平道起義,太平道樂即是在起義的輿論發動和起義過程中形成的。東漢末年,巨鹿郡人張角為推翻漢家王朝,以《太平經》為經典教義而創立太平道,於公元184年發動舉世聞名的黃巾起義。張角將自己的思想主張和對神的祈禱一起編成經文,讓徒眾誦讀。在眾多道徒詠誦經文過程中便形成了一種詠誦韻律——經樂。經樂曲調一般起伏不大,旋律線條平穩,氣氛莊嚴、肅穆,這是太平道樂的最初形式。後來為了使詠誦韻律整齊統一,開始先加入了木魚、鐺子、碰鐘等簡單的打擊樂,使經樂有了輕重緩急的拍節。
太平道樂太平道樂
以後在慶典、祭祀等大型道場,為了壯大聲勢,吸引更多的人接受教理教義,又增加了吹管和彈撥等器樂,器樂高低音間變化較大而且頻繁,有的曲子達兩個8度,使音樂內涵更加豐富,音樂表現的情緒變化更為深奧。根據曲牌所表現內容的需要,有的節奏速度張弛相間、凝重中庸、高雅脫俗,有的節奏明快、虛幻輕盈,甚至有的曲牌從頭到尾都是用的切分節奏,使人沉浸在一種歡快跳躍的氛圍中。太平道信徒認為道樂有通神、悅人、治世、和天地的功用,因此無論在招徠民眾的道場,還是在戰場上助威,均演奏太平道樂。
太平道樂演奏自漢末至今在廣宗縣傳承延續了1800多年,這一音樂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得到補充、發展與完善,吸收佛教音樂和宮廷音樂的成分,更多地是吸收融合這一帶地方戲曲和民間小調的韻律,逐漸形成一套由經樂與器樂組成的完整的太平道樂。
太平道樂的樂器以管、笙、笛、簫為主,以壇鼓、雲鑼、鐺子、鐃、鑔等為輔。演奏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樂,演奏時或坐或立;一種是動樂,邊吹奏邊行進,又稱舞樂或道舞。太平道樂演奏的樂器同全國各觀道院的絲竹、管弦不同,曲譜韻也和“全真”、“正一”兩大派有很大差異,它既有道教音樂清超的韻味,更有源起於農民開展起義粗獷、雄渾、質樸的特性。其曲調有的明亮、高亢,有的深沉、悲切,旋律起伏跌宕,幽雅婉轉。
在廣宗,太平道樂過去的演奏者均為民間職業藝人,在農村道場演出。如今的演奏者均是民間半職業藝人,多用於民間慶典、祭祀、節日聯歡等,他們不注重修道悟性,而刻意追求演奏技藝的提高。廣宗縣太平道樂演奏團能演奏演示70多首曲子、8種道舞圖案,現今流傳下來的曲譜主要有《太平十八番》及“三仙曲”《朝天子》、《經堂樂》、《玉芙蓉》等,還有大型民間舞蹈《抬黃槓》等。
2008年,廣宗太平道樂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