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勝寺位於山西省洪洞縣縣城東北17公里霍山腳下,寺始建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唐大曆四年(769年),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撰置牒文,奏請重建。宋、金時期,廣勝寺被兵火焚毀,隨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今臨汾)一帶發生大地震,寺廟建築全部震毀。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一帶又發生地震,但這兩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損壞,除上寺飛虹塔及大雄寶殿明代重建外,其餘均為元代建築。
廣勝寺分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築。上寺在霍山巔,翠柏環抱,古塔聳峙,琉璃構件金碧輝煌。下寺在山麓,隨地勢起伏而建,高低錯落,層疊有致。飛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國現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它和曾在這裡珍藏的《趙城金藏》、水神廟元代壁畫,並稱為“廣勝三絕”。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寺院結構
上寺
下寺
主要景點
水神廟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包括山門(元代戲台)、儀門、明應王殿等建築。在明應王殿內,除塑有明應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內四壁還繪滿了各種內容的元代壁畫。這是“我國古代惟一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例”。在南壁東側繪有一幅“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元代戲劇壁畫,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它是研究我國戲劇發展史和舞台藝術的少見資料,被人們譽為廣勝又一絕。1998年,該畫與古壁的打球圖同時被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