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廟元代壁畫

水神廟元代壁畫

水神廟是一座風俗性祭祀廟宇,它主要是祭祀霍泉神明應王的。在“明應王殿”內,除塑有明應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內四壁還繪滿了各種內容的元代壁畫。這是“我國古代惟一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例”。在南壁東側繪有一幅“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元代戲劇壁畫,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它是研究我國戲劇發展史和舞台藝術的少見資料,被人們譽為廣勝又一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神廟元代壁畫
  • 時代:元代
  • 內容:明應王殿
  • 建於: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
水神廟概述,殿內四周壁畫分布,南壁,東壁,北壁,西壁,壁畫內容簡說,戲劇圖,古今對比,蒲劇簡介,古廣勝上寺圖,龍王降雨圖,梳妝圖,賣魚圖,尚食圖,司寶圖,打球圖,下棋圖,求雨圖,興修興唐寺圖,唐太宗千里行徑圖,玉淵亭圖,

水神廟概述

其實,水神廟的壁畫,不只是戲劇壁畫“絕”,殿內其餘不同內容情節的十多幅壁畫,都引起了考古工作者、藝術工作者和有關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和重視。通常人們所說的廣勝寺壁畫,實際上就是水神殿(明應王殿)的壁畫。因為上寺、下寺各殿內的壁畫,大部分損毀嚴重,殘存只鱗片爪,不成整體者多。惟水神殿內有面積近200平方米的壁畫保存完好。色澤艷麗,內容豐富的壁畫,成了廣勝寺壁畫的總代稱、總概括。水神殿重建於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壁畫完成於元泰定元年(1324)。隨著蹉跎歲月,畫面雖說也有剝落,但670多個春秋仍然保持著創作初期的艷麗色澤,這應當歸功於當地老百姓的愛護,另一個就是水神殿自身的密閉遮光好這一重要原因。

殿內四周壁畫分布

南壁

板門東側:1、“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圖板門西側:13、霍泉玉淵亭圖  12、唐太宗千里行徑圖

東壁

2、古廣勝上寺圖
3、龍王降雨圖
4、花園梳妝圖
5、漁翁賣魚圖

北壁

神龕東側:6、尚食圖 神龕西側:7、司寶圖

西壁

8、打球圖 9、下棋圖 10、求雨圖 11、興修興唐寺圖 還可以列出一些圖,主要有這13幅。這13幅圖,布局得當,主次照應,各成格局,內容清楚。畫師們以中國傳統藝術構圖,巧妙嫻熟地繪出了大自然的雲霧、山石,使每幅壁畫既相連又相隔。形成了層次有別的宏偉的整體畫面。自然景物、古式建築、宮廷人物、後宮生活、民俗民風等,以及人物服飾衣著、表情動作等方面的氣息,全部揉於畫師的筆下,表現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為中國宋元時期的社會諸方面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圖片資料。

壁畫內容簡說

水神殿是祭祀水神明應王施水功德的廟宇,介紹其內容本當以水神施水(從祈求下雨和龍王降雨內容)說起,但為了方便讀者記憶,筆者採取了進門之後順板門東側“戲劇壁畫”開始敘述,然後南轉向東壁——北壁——西壁——南壁——板門處結束。依照轉一圈的順序編號(請詳看壁畫分布平面圖和壁畫分布情況一覽表),逐個介紹。

戲劇圖

畫面上是一個散樂班正在舞台演出時的場面。台額上方掛橫標,台面為方磚鋪地。這說明當時的戲劇舞台已較普遍;台口也是對著主神龕,這和中國多數古代廟宇中的“倒座戲台’’對著主殿宇的實物也很相近。台上“粉墨登場”的演員共11人,男角7名,女角4名,分前後兩排站立。因服飾臉譜各異,使人一看,便可分辨出生、旦、淨、末、醜各行當及樂人。從“堯都見愛”提首的“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橫標內容所指,說明了前排居中者是領班人忠都秀,從面部恬靜的神情和細緻的容顏、櫻桃小嘴判斷,該班主是一位女子,是“堯都見愛”的鼎鼎明星,然而衣著紅袍,頭戴官帽,她所裝扮的角色並非女角,這又說明男女同台演戲,還有女扮男裝的反串藝術在元代中期已成風氣;緊靠忠都秀右側的是扮演醜的角色,他滿臉鬍鬚,手舞足蹈,似乎輪到他道白或唱念,因而其餘演員正與他交流戲。有專家認為,這不是在表演某折戲,而是在酬神演戲之前的一種戲班亮相形式。所以,很可能丑角在開場的獻醜,就引起了台下的哄堂大笑,使台上諸角色投來一瞥。然班主忠都秀卻泰然自若,含而不露,仿佛也在聽著她的搭檔在作醜,並洞察台下的喝彩聲和觀眾的情緒。一位化好妝的女旦角在上場門東側掀起邊幕條,向外張望,這更加了畫面反映實際生活的真實性。在舞台畫面上的其他演員,手中各執自己表演時用的道具:宮扇、笏板、刀等都是藝術加工後戲劇化了的器物;與演員同登前台的演奏員有兩男一女,擊鼓者緊靠著東邊的上場門,吹笛子的在後排居中位置,均是男相;拍板者居西在領班人忠都秀左後方,為女性。這種以鼓、笛、拍板三種樂器為伴奏的形式為研究中國戲劇樂器的發展提供了形象化資料。在整個舞檯布置和方位方面,畫面為研究中國元代以前的戲劇舞台的發展和演變,也提供了探索性資料。很顯然,畫面的安放位置是與畫師的整體構思、有關嚴謹的設計。西部壁面有巨幅祈雨圖。求雨之後,東壁有氣勢磅礴的降雨圖場面……然後,為感謝龍王(水神),慶賀天降甘露,南壁又有“倒座戲台”,台上有一名牌戲班為水神演戲酬謝——這是一組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喜從天降,’的真實寫照,儘管帶有愚昧性,可也是畫師們深入社會、認真觀察“生活”的結果。在他們的觀察下,演員身後的底幔,似乎也有與目前尚存下來的元代戲台實物相吻合的特點。

古今對比

據說國內現存下來的元代戲台,目前已寥若晨星,而平陽地區(今山西臨汾、運城地區,亦是洪洞縣古今所屬的地區),還保存有8座元代戲台。如臨汾市魏村牛王廟戲台、臨汾市東羊村東嶽廟戲台、翼城縣曹公村四聖宮戲台、翼城縣武池村喬澤廟戲台、運城縣三路里村三官廟戲台、永濟縣二郎廟戲台、萬榮縣四望村後木聖母廟戲台以及石樓縣殿山寺娘娘廟戲台等,它們不像現存於各地明清兩代戲台那樣,以專門建隔子(或磚牆或木隔扇),將舞台分為前場和後場,而是以底幔分前台和後台。這種戲台有充分的靈活性,可使演出空問可大可小。水神廟元代戲劇壁畫也給研究中國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戲劇舞台的發展演變,提供了圖畫式例證。畫面舞台的底幕上有兩幅圖案,東一幅是黃衣志士舉劍降龍伏虎之式,西一幅是一青龍張牙舞爪的山相圖案,底景繪上松柏參天,紫氣升騰。與劇班人物演出氣氛也很吻合。由於畫師們非常注意藝術源於生活這一基本常識,所以在兩幅圖中間彌補了一條與邊幕條相似的花幕條,分割了勇士降龍圖案的內容層次。也連線了整個底幕。這說明了可能當時沒有較寬的布面;或許這就是當時散樂班裝台的一種形式,否則畫師們是不必要加這條花幕的。古平陽素有“戲劇搖籃”之稱。金、元時期雜劇在這裡特別盛行。洪洞、趙城兩縣作為地處平陽府直接管轄的縣份,當然也應當是“雜劇市場”。所以,廣勝寺水神殿這幅元代戲劇壁畫,也是元代雜劇在平陽一帶興盛發展的縮影。

蒲劇簡介

另外,中國最古老的梆子劇種——蒲劇(也可以叫蒲州梆子、亂彈)就起源於平陽府管轄的蒲州。它以慷慨激昂的典型特點被戲劇專家公認為梆子戲的鼻祖。原平陽府管轄的縣份三十多個,在歷史沿革中雖有些變化,但基本與原數目的縣份相差不大。現在臨汾、運城兩地也是近三十個縣(市),至今縣縣都有蒲劇團。因而筆者認為,元代戲劇畫——廣勝寺水神廟的“堯都見愛”的“忠都秀”戲班,很可能就是當時深受當地民眾所喜愛的第一流蒲劇班子。有趣的是,水神廟的山門,就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清代戲台。1 987年,中國文物部門對其進行揭頂翻修。1989年,農曆三月十八廟會期間,中斷了幾十年的廣勝寺水神廟舞台,又請來了當代堯都第一流戲班——臨汾地區蒲劇院蒲劇團,為當地民眾公演五天。《麟骨床》、《殺狗》、《採花》、《小宴》等二十幾個蒲劇傳統劇目和折子戲,重現於水神廟前。當代“堯都愛見”的女旦角佼佼者田迎春、李琴娥、筱愛娜、賈永愛等名演員為廟會獻藝,與六百多年前的蒲劇先輩“忠都秀”戲班在“霍泉神祭祀會”上擺下了擂台,而且自1989年起至今的十多年間,先後有深受“堯都見愛”的蒲劇眉戶名演員任跟心、許愛英、武俊英、崔彩彩、郭澤民等,前來在此獻藝,給“戲劇史魂——水神廟元代戲劇壁畫”,又添了新的藝術活力。值得慶幸的是,這幅壁畫在1 998年被國家教委編進了《中國歷史》教科書,讓中小學生從小就知道這幅戲畫的歷史與價值。

古廣勝上寺圖

這幅畫為研究廣勝寺的桑變,提供了一組重要資料。畫面是表現古上寺佛院的古建築群,顯露於群山綠叢中的內容。畫面表現角度為西側面。如在西側偏上的“位置”上看古上寺。寺有山門,有塔院,有高矗人云且光芒四放的寶塔以及眾多的殿堂建築。塔身亦為八角,十三層,底層有迴廊。看來,明代和尚達連法師在建造飛虹塔時,很可能從此先看古上寺塔的原形,才考慮建琉璃塔的。塔後有一個很高的閣樓,其樓亦為十三層;再往後有三座殿宇,兩旁還畫著配殿……這和現在上寺建築格局基本相似,就是在畫面中多出一個十三層樓閣。廣勝寺現存建築,多數屬明代之物,而水神廟主殿在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毀壞之後,大德九年(1305)又重修此殿,繪製壁畫是泰定元年(1324),時間早於廣勝上寺建築。這幅畫說明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元大德七年(1 303)平陽地區大地震之前,廣勝上寺的建築規模,就具備了現存建築群的大小了,而且殿宇要比現存的多出一些(至少多出一個前邊所說的十三層閣樓)。另外,從佛塔的圖案看,元代之前不是琉璃塔,是磚塔。其造型也遠不及現存塔,這足以說明,今天廣勝寺琉璃塔之前,廣勝上寺就有塔。而且今日之塔是由前代塔發展而來的。八角十三層即是一大證據。

龍王降雨圖

該圖繪於東壁中心部位,與西壁的求雨圖相對相應。這是水神殿的兩幅主畫。顯然是說,求雨——降雨,水神顯靈。畫面人物眾多、內容撲朔,場面洪大。其人物從天上到地上的動靜場面,說明了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能力。天上的降雨人物中,有降龍的天兵神將,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在天空雲霧之中,大顯神通的奇神異態,電閃雷鳴之後,瓢潑大雨從一個類似虎皮袋的器物里嘩嘩傾瀉而出,撒落下來……下部,水神端坐於正中,目不轉睛地傾聽著。在水神左右,不同服色的大臣們,心情激動,喜形悅色地佇立著。似乎他們都在靜聽著水神下令“降雨”後的“實施情況”。聽到雷雨交加,水神也為自己的至高無上的神威而感愜意。其面部流露出一種不易覺察的內心之喜悅,眾大臣亦愈加敬佩主子的恩德,恭維地守候在水神一旁,隨時聽從御令的再下達。畫面下方,兩隻仙鶴也為天降甘露而喜慶,站立宮廷,在君臣面前昂首啄羽,活靈活現。

梳妝圖

這幅畫位於東壁北側偏上部位。是一幅古代女子生活習俗圖。畫面有5個侍女,可能是描寫她們在緊張侍奉主子之後,來到後花園小憩一下的場面。在這小小的院庭內,有假山疊石,翠竹古柏,天上幾朵祥雲繚繞,身後有廊亭廊道相襯,一派宦家園林氣息,畫中人物出沒竹木花卉之中。從侍女的神情分析,這些深宮中的勞動婦女,既有長期服務於君臣面前的拘謹之感,也有背過主子後的舒展姿態。看來,這裡是侍女們經常會聚的小天地。雖說手中活計尚未做畢,其中一女捧盒,一女舉盤,但比起在主子面前自由多了。正前方,那個年齡偏大的侍女競舉起雙手,整起了她的髮髻。可以想像,她是一位長期在宮中操持的老侍女,謹慎而又講究,生怕到主子面前出了岔子,衣著髮式,她從來是一絲不苟的,也許她今天的髮髻挽得過緊,或者有點鬆動,她只得背過臉擺弄髮釵、如意等。這時,從旁邊給傳遞梳妝用具的二侍女對她畢恭畢敬,很可能她是侍女中很有城府又很受人崇敬的老大姐。這簡單的構圖和描繪,充分體現了深宮中侍女們的辛酸、喜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賣魚圖

這幅漁夫賣魚圖,繪製在東壁梳妝圖的左下方。畫的內容,易看易懂。它反映了元代社會商品交易的一個側面。是當時社會留給人的極富有生活素材的佳品。在中國古代寺觀壁畫中也是極難見著此類內容的。畫幅是這樣描繪的:一張霸王鞭腿形的四方桌上,放有酒缸、酒壺、糖罐、瓷盆、湯匙、杯盤等餐具;桌下放一木斗,斗內盛滿瓜果梨桃;桌後二人為一老一少,長者把盞,少者捧盤,盤內置酒盅一個;桌側二人,前者手捧果食盤於桌面,欲放非放,他沒有看手裡將要擱置於桌上的果食,卻回過頭來,後者側身跨前一步,左手攥著的拳里有一條帶子,右手扶胸,心有餘悸。他倆側弓著身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盯著前面老漁夫賣魚的情景:一位頭戴桂冠、腳蹬馬靴的官員在前直接與漁翁交易,他右手提秤系,左手擺弄秤砣,兩隻眼睛緊緊瞅著秤星……秤鉤上的三條鮮魚似乎隨著秤桿的浮動而浮動……看來,這是五名官員正在暢飲之際,忽聽外面傳來叫賣聲,才將漁翁“請”入的。再看漁翁:他頭裹軟巾,身著米黃色長衫,腰系窄布帶,腳上穿著一雙草鞋,腰帶上還別著件帶彎的工具……身後的魚籃已空空蕩蕩,挑棍兒搭放在籃口上。他右手還提有兩條魚,左手伸出幾個指頭,飽經風霜的臉上,似乎還可憐巴巴地含著笑容,也許他正在給官吏們講述撈魚的艱辛或是同官員合議秤鉤下吊著的幾條魚的重量與價錢……他顫動著雙頜,發出了淒淒的乞求聲。畫面以極其逼真的筆觸,充分表現出當時做官為宦者與勞動民眾之間的強烈反差情景。在人物中,五名官員個個肥頭大耳,肌肉豐腴,衣冠楚楚,堂而皇之;而漁夫老人卻是瘦骨嶙峋、彎腰駝背、衣衫簡陋。這樣貧富差異的畫面,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另外,從官員人物停止酒宴到聚精會神地監視稱魚的場景來看,足見封建社會官吏與勞動人民之間的距離之大,反差之明。一個小小的買賣小魚之事,當官的卻怕一個瘦老頭虧了他們。於是乎,一個官員親自吊秤,另三個官員目不轉睛地死盯秤桿,尤其是飯桌後那位老仕,一手舉壺,一手制止了旁邊的另一位端盤者,意思是:“你先等等,我看他稱得對不對!再看那位復秤的官員;他的右手小指競在秤桿上作鬼……這又如實表現了封建官吏的吝嗇和姦詐。畫家把當時這類常見的社會現象,描繪在自己的筆下,如此淋漓盡致的剖析,假如作者沒有細膩的觀察和深厚的生活底子,絕不會創作出如此畫作的。

尚食圖

這是一幅描繪水神宮廷生活的壁畫。位於北壁神龕東側部位。畫面是描繪王宮膳食房的一角。9名侍女,各司其職。圍著食案的共7女:其中一人打著羽扇端立於後,6人各捧食品、茶酒器具等,正要往主子那裡去送。案桌上還擺有各種各樣的食品,也許都得一一送去。還有一侍女剛從後面作坊走出,手裡捧著一盤水果,將要把食品放至案桌上……膳食房與作坊間還隔有帷帳,帳簾自然撩掛於兩旁的角柱之上。畫面左下角,兩個小侍女在燒水。一個蹲在地上用火筷子捅爐火,左手還拿著一把扇子,顯然是扇火用的。爐子是鐵鑄的,圓形,上半部還鑄有腰台。從爐子的形制上看,燒的燃料是煤炭。爐口上坐著一把銅壺,壺有提梁,左邊的小侍女輕盈地扶著提梁,右手臂將衣袖舉起,遮擋在自己梳妝整齊的髮髻上,她扶壺怕的是捅火力量的震動將水壺弄翻。遮頭是防止灰塵撲落污發。畫師竟能如此入微細緻地體現生活中常見的少女動作,真乃妙筆生花,逼真至極。這在國內寺觀壁畫中,乃是少見的藝術畫面。再者,壁畫中火爐的出現,給山西這個產煤之鄉,提供了一個古代鐵爐子燒煤的歷史資料和例證。從畫面得出了一個證明:早在六百多年前,洪洞、趙城一帶就使用鑄鐵爐子燒煤、做飯、取暖了。

司寶圖

此圖位於北壁,水神明應王像右部。畫面所表現的是水神侍女們的後宮生活。畫幅正面是兩名侍女。一女胸前抱一古琴,一女手執荷花,正在插放;桌案上布擺著各色瓷器,有珍貴的仙草靈芝等,靠前的另一侍女抱一插有如意珍寶的花瓶,欲要往桌案上擱放;一位官吏頭戴烏紗,身穿盤領袍,雙手端果盤正面朝里向桌上放去,從身材到裝束,此為女侍官;在女侍官後有個個頭較高且身子較胖的侍女捧玉壺春瓶,好像要往主子處送去;在桌案的左前方,有兩位站著的侍女。一個肩圍一塊綠色披肩,身掛玉佩披穗,右手提著披掛綢帶向右回頭,左手中舉著一個六角盤,盤裡放著一盞杯子,似乎她在叫同伴,一塊“走”。另一個侍女與其齊肩等候,不過她手中沒拿器物,而是將一雙手揣人寬袖之中,紅色襦裙自然下垂,她眯眼靜候著同伴的起身出發。在侍女身後有華麗的隔扇及宮幔的裝飾,也顯得水神“帝王”後宮的莊重和井然有序。在桌案下方,也有一方形斗,斗內也盛著水果之類。值得注意的是,在果菜的一旁還放有白色塊狀物,據有關專家斷定,這是古代冷藏食物的冰塊,是古人藏鮮的重要見證圖(還有東壁賣魚圖桌下那個斗),這說明我們的先人很早就懂得冷藏食物的道理,也說明元代人儲藏冬冰以備夏用的習俗。而且這種習俗一直沿用了幾百年。筆者30年代從戎期間,在天津、北京等城市中曾見過積冰、運凍的勞動場面,也見到炎夏時大都市的冰鎮西瓜攤、冰鎮汽水攤,和水神廟斗式冰藏不差多少。據說在中國眾多的典籍里,很難找到類似水神廟的冰藏箱圖案,所以又有人說:洪洞廣勝寺水神廟裡有中國最早的冰櫃。它要比現代化電冰櫃早六七百年。

打球圖

打球圖位於西壁北端,偏上方處,雖畫面不太大,但很有史料價值。球場設在“郊外”的山崗上。這裡是一塊較平坦的小開闊地。打球者是兩位官員,呈南北攻勢。北邊一位舉起球桿攻球已畢,正蹲下仔細觀察;南邊的官員也彎腰看個究竟。靠近北邊的地上有一個不大的圓坑,看來是將飛舞的小球往坑裡打射。旁邊還站著兩名衛士,手裡拿著兵器,並且他們還為主子的出擊而擔心。前邊一位回頭觀看球勢,後邊一個緊盯著北邊的球坑,形象逼真至極。打的什麼球?令人不得而知。但也有人說類似現代人打的高爾夫球,然而地上的洞較大,不全像。為此,筆者曾查閱過《大不列顛大辭典》中高爾夫球的條目。條目中說高爾夫球是15世紀中葉興起的一種球類遊戲。然而壁畫告訴人們,公元13世紀初,中國就有了此種球類的圖形。有人說,高爾夫球起源於山西洪洞,而且又早於西歐幾百年,這裡的壁畫便是佐證。所以這幅畫對研究中國古代球類運動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資料。它同下部的下棋圖,反映了中國古代體育活動的兩個側面。受到了國內外體育界專家的關注。被中國體育博物館臨摹為該館的展品。1998年打球圖也被國家教委編人了《中國歷史》教科書內。

下棋圖

下棋圖位於西壁北端下方,打球圖下。畫面所描繪的是兩位官員對弈攻棋的場景。擂台設在荒郊群巒疊嶂之中,厚厚的棋盤席地而擺。對弈者二人,觀棋者四位。後面還有一位少年騎手,驅駿馬而至。對擂雙方,聚精會神,目不轉睛。北邊的棋手,左腿垂於石下,右腳曲於腹前,靴底朝外,身子微傾於前,他全神貫注地盯視著對方的手指,思考著棋勢的發展;南邊的對手,左腿盤於石上,右腳垂吊在石下。他不慌不忙,炯炯有神的目光里顯示著雄才智謀,他手指夾著一子兒,將要攻下關鍵的一步。棋盤之後,觀陣者神態各異。靠右後方坐著兩位,一個雙手持宮扇,一個右手抱行李,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又觀棋不語;右邊兩人,一個抱壺,一個捧杯,由於棋局的激烈,主子顧不得用酒,奴僕顧不得斟杯。整個畫面結構嚴謹,扣人心弦,達到了較高的藝術造詣。再加之這盤激烈之戰,戰於郊野,大自然的秀麗幽靜,給對弈者緊張心情和高超棋藝,增添了一種反襯氣氛——這裡就是戰場。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值得研究的是,畫面上300多年的官吏們,他們使用的棋盤和棋子兒,既有現代中國象棋的影子,棋盤上有“漢界楚河”之隔;又有現代圍棋的象徵。棋子,類似圍棋;棋盤,類似象棋。所以,廣勝寺水神廟的下棋圖壁畫,對研究中國古代棋類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探討的判實資料。

求雨圖

求雨圖,又叫祈雨圖。此乃水神殿的主體畫幅,與東壁中心的降雨圖相對,居於西部中心部位。整個畫幅占壁面積大,人物眾多。畫面上,霍泉水神明應王端坐正中。他頭戴皇冠,身著龍袍,腰系玉帶,足蹬王靴,一副帝王打扮。他背靠龍椅,面帶尊嚴,雙目炯炯,威震群臣。在他的兩旁,站滿了文武大臣宮娥彩女、“皇親國戚”以及神兵鬼卒。文臣,人人手持笏板;武將,個個舉槍荷戰;宮娥彩女端盤打痢,宮妃貴後竊竊私語;那神兵鬼卒,青面獠牙,相貌可怖……宮廷上下,氣氛森嚴。宮廷石階之下,跪著一位地方官吏,手中展開一卷長長的奏摺,正在稟報民間旱情嚴酷,祈求水神施行恩德,速降雨露,救助黎民百姓……大堂之上下,群臣聽了官吏奏求之後,恭候著水神發出御旨……這幅祈雨圖與東壁的降雨圖同屬作者構思中的主體畫幅。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能力和對美好嚮往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在追求美幻世界中,信賴天神恩賜“靠天吃飯”的愚昧。畫幅還將虛幻中的神話與當時封建王朝宮廷場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水神奉為當朝帝王之位,因而畫面氣勢磅礴,宏偉壯觀。

興修興唐寺圖

此圖繪於西壁南端偏上部位,是以霍太山一帶流傳的唐太宗李世民敕建興唐寺的故事繪製的。興唐寺位於廣勝寺北面15公里的苑川鄉興唐寺村,地處霍山主峰老爺頂的山腳。華夏民族著名的“中鎮”廟就坐落於該村。原屬趙城縣管轄。相傳唐時,李世民在此活動頻繁,並以霍山為屏障,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最終建立唐王朝。他十分重視趙城重鎮要地,責令在此修建興唐寺,以示不忘。畫面上群山起舞,祥雲撲面。一隊唐朝軍馬,浩浩蕩蕩。前面,兩位武士手持兵器開路隊伍。一面繡著“大唐”二字的彩旗迎風飄揚,隊伍中主要將領是身著紅袍騎駿馬的帝王,文武官員隨行左右,前擁後呼,天空中還時而隱現龍的影子,形容真龍出征。畫面上還有一匹馬馱著一個木質小亭,亭內繪有一座佛塔,佛塔中還有一佛兩菩薩顯聖的仙姿。這幅畫說明了唐王李世民重視佛教、興修佛寺的決心。另外,也證實了李世民在霍山一帶活動的故事,確有出處。

唐太宗千里行徑圖

這幅畫繪於南壁殿門西側,偏下壁部位。其內容與西壁興建興唐寺的壁畫同出一轍,遙相訴說。是記載“霍山神引唐太宗攻打霍邑”故事的畫面。畫面上繪著一位老者持杖西去。這可能是唐太宗喬裝打扮的傳說,當他剛跨上一座拱橋,文官武官認出了當今皇上,迅速舉起笏板,恭身敬陪送行,武將也拱手施拜。此畫與西壁建興唐寺圖連貫,體現了元時當地人對唐太宗李世民的懷念與敬仰。

玉淵亭圖

玉淵亭,建於霍泉側畔。亭為四角攢尖頂式樣,(但此處牆體已壞)亭子為紅樓翼角,秀氣挺拔。這裡是景色迷人的人間仙境。亭下泉水成潭,碧波漣漪,遠處垂柳輕拂,流雲縹緲,湖光山色,清幽爽心……亭檐下“玉淵亭”三字仍清晰可辨,亭內坐著兩位乖涼者,一位是僧人,一位像文人,文人手持扇子,不失風度,正與和尚侃侃交談;西邊泉岸上,守著一老翁,專心致志,扶竿垂釣,盼魚上鉤;一小彌手端盤杯蹣跚而至,正在讓老者飲茶……人物心理上的清幽與自然環境交織在幽靜的畫面中。此畫在板門西側上部,是一幅出手不凡的山水人物畫。綜上所述,廣勝寺水神殿壁畫內容豐富,畫藝精湛,人物生動,藝術水平較高,是中國元代壁畫中傑出的繪畫作品。它與永樂宮元代壁畫相媲美,成為祖國壁畫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