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門票價格:55元/人(廣勝寺景區通票)
優惠政策:殘疾人、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歲(含70歲)老人、6周歲(含6周歲)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免票。6歲—18歲(含18歲)未成年人、學生半票。
開放時間
8:00-18:00(旺季)8:00-17:30(淡季)
旅遊時間
4月至10月
安全提示
遊客只能在塔下圍欄外觀賞飛虹塔,不可登塔。
交通信息
自駕指南:從臨汾市駕車沿霍侯一級公路,行駛約50公里,1小時即到景區。
班車:洪洞縣南停車場乘直達廣勝寺(每30分鐘一班)班車3元,需25分鐘。
再步行上山15分鐘(下寺)或25分鐘(上寺)。
主要景點
飛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國現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它和曾在這裡珍藏的《
趙城金藏》、
水神廟元代壁畫,並稱為“廣勝三絕”。
塔平面呈八角形,總計十三級,通高47.31米,自下而上逐層遞縮,塔檐幾乎可以連成一條直線,形如錐體。
塔身全部為磚砌,底層周設迴廊,南面入口處凸出雙層龜須座一間,十字歇山頂,建造精緻,比例和諧,猶如一座小型樓閣。
塔剎為寶瓶式銅鑄,項輪為鐵鑄,流蘇為綠色琉璃。
各層皆有琉璃出檐,用七色琉璃裝飾,琉璃仿木構斗拱與蓮瓣隔層相間,第三至第十層各面均砌築有佛龕、門洞和枋心,內置佛、菩薩、童子像,門洞兩側鑲嵌琉璃盤龍、寶珠等飾物。
塔身第二層設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欄、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薩、天王、弟子、金剛等像。
第三層東、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門,各面正中有琉璃燒造的四大天王像,正南天王像兩側有明王駕龍琉璃像,正北則以鳳凰居中,二金剛披甲跨獸脅侍兩旁。
第二層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鑲嵌有琉璃仿木構件,各層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蓮柱,以及屋宇、樓閣、亭台、角柱、佛龕、花卉、人物、翔鳳、獅 、象等琉璃構件,一層一組圖案,形式多樣。
歷史背景
飛虹塔始建於漢代。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僧侶在此建造了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塔,該塔是當時中國境內十九座佛舍利塔之一。
廣勝寺當時名為俱盧舍寺,因寺內有塔,故也叫阿育王塔院。
阿育王塔院隨著佛教的興衰而幾度興廢。
到了唐代宗大曆四年(公元769年),汾陽王郭子儀至此,發現寶塔出現了嚴重的裂痕,於是奏請重修,始改現名。
現塔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京師大慧和尚又于飛虹塔的底層加建了一圈圍廊。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傳說典故
飛虹塔下有一寺院,就是
廣勝寺。《趙城金藏》原來就保存在廣勝寺上寺彌陀殿的藏經櫃中。
這部藏經是唐代三藏大法師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經卷漢譯善本,金皇統八年(公元1148年)佛教界聘請高師用三十年時間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刻印成功。
因刻於金代,收存於趙城縣(今合併於洪洞縣)廣勝寺,故名《趙城金藏》。
這部規模浩瀚的佛教典籍以7000餘卷的篇幅匯集了佛經、史料,字型剛勁,雕刻工整,紙質優良,印刷清晰,在當今世界上已成孤本,極為珍貴。
1942年春,侵華日軍企圖搶劫這一稀世珍寶,八路軍某部聞訊後派員夜入古剎,奪得經卷。
這部珍貴的經卷已整修完好,今存北京圖書館。